
自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数量与日俱增,而这又面对的是相对紧缩的需求,加上其他其他的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一直以来都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焦点。特别是自2008年经济危机波及全球,我国实体经济也受到巨大冲击以来,表现出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矛盾加剧,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国家对此采取了各项措施,以促进大学生就业。当前的就业形势到底如何?这之后隐藏的是何种原因?这里将做浅要的分析。
1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1.1 大量涌向东南沿海,与农民工竞争
近几年,中西部应届毕业生洪流,正在以越来越庞大的规模涌向北京和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形成即90年代“民工潮”之后,21世纪初的一股“大学生潮”。据国家人事部2005年数字显示,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个城市就接受了人事部调查的15个城市10.9%的高校毕业生,更又论者指出,去年以来北京地区和东南沿海至少吸纳了全国高校一半的大学毕业生,大学生就业表现出了极大的对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的向心力。“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西部、基层一套房”就是广大应届毕业生就业心理的真实写照,而这些大学生在东南沿海与90年代以来一直持续的民工流形成隐性竞争,表现出了大学生对生活的万般无奈和无助。
1.2 结构性就业困难,供给和需求脱节
这里结构性就业困难主要表现在不同行业间的结构性就业困难,2005年私营企业比两年前增加了450万个就业机会,而教育、科技、国家机关增加的岗位比较少。教育行业新增岗位24万个,金融业新增2.7万个,科技领域只招了3000人,电、水、煤这些行业就更少了,而大学生往往被这些行业给吸引。除行业间结构供求矛盾,在地域间也表现出一定的结构性不匹配,如第一条所述的大量学生向东南沿海聚集,以及大学生对大城市的留恋向往情节,表现在供求结构上就是大城市人才过剩,而小城镇和西部地区这些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则缺少高素质的大学生,导致地域间的供求结构矛盾。
1.3女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据天津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中心对天津市三所高校2007年的就业率统计显示,男生就业率为83.0%,女生就业率为79.5%。厦门大学的调查显示,在相同条件下,女毕业生就业机会只有男毕业生的87.7%。女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为63.4%,比男毕业生低8.7个百分点。由云南省妇联、云南省社科院等部门合作的一项专题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投入找工作的时间为正常学习时间的30%~70%,女生高于男生8.6个百分点,但结果却是男生就业率(已找到就业单位并签约的)为35.5%,女生仅为17.5%——男生就业率是女生的2倍。女生就业难早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而据发表的《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显示,截至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女生占在校生总数的45.7%,女硕士、女博士的比例分别达到44.2%和31.4%。女生占了高校毕业生的很大一部分,而现今对女生的职业歧视普遍存在,这就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就业。
1.4 大学生就业开始流向小城镇
国家“十五”重点课题“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对2005年大学毕业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大学应届毕业生在大中城市就业的比率为70.7%,比两年前下降了5.9个百分点,而在县城和乡镇企业就业的比率有所提高,达到了27.4%,在农村就业的毕业生为1.9%,表现出就业重心由大中城市向小城市和县城转移的倾向。
1.5 名校生、博士生依然“好女不愁嫁”。
虽然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但这对于名牌大学学生以及博士生而言,受的影响相对较小。2005年复旦全校本科生平均就业率为95.30%,其中通信工程、财政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新闻学等16个专业就业率更是达到了100%,。过去普遍认为男生在就业中占据优势,然而通过复旦在校学生职业发展在线所做的调查发现:2005届本科毕业生男女就业率存在一定差异,男生就业率为93.05%,女生就业率为97.96%,女生高于男生4.91个百分点。同时;就博士生就业来看,也是“风景这边独好”,就从华中科技大学抽查看,2002级机电工程系博士共10人毕业,全部进高校,其中6个留在武汉、1个在长沙、2个在南昌,1个在广州,可见博士生就业形势较好。
1.6 受金融危机影响,当前形势日趋严峻
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超过600万,创下新高,加之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大学生就业也被称为进入30年以来最难时期。据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11万,加上前几年沉积下来的未就业480万毕业生,2009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示,2009年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比以前更加趋紧的形势。据最近媒体报道,广东一家企业计划招聘15名卖猪肉的员工,竟然有1500名研究生投送简历,展开竞聘。最终脱颖而出的35人全都是名牌大学的研究生。
2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机理分析
2.1 受大学扩招的影响,毕业生趋多
1998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实现第一次扩招,扩招比例达到了45%,1999年扩招48%,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从头一年的108万人上升到159万人。经过这些年连续扩招,到2008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了559万人,2009年将达到611万人,是近几年来的人数最多的一年。国家“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决策出台是导致这些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的直接原因,但由于相关的辅助性和措施跟不上,学校教学和生活条件的约束较大,且一些学校由于扩招造成学校升格或教学条件下降而导致教学质量滑坡,这就导致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但就从大学扩招的效应来看,虽说一方面是增加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它又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如果没有这样一批人才做支撑的话,我国十年来经济飞速发展是不可能延续到今天的,这里不能因为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存在就讳疾忌医,批判国家教育。
2.2 相关措施和服务体系不完善
这里首先表现为与普通高校扩招相关配套措施的不足,这不只导致教学质量下降,也间接给毕业生就业产生了较大影响。由于现今公有制企业、国家机关等单位的容纳能力增长有限,对大学生吸纳能力比较强的主体主要是各种非公有制类型企业,这就要求国家完善促进各种非公有制企业增加大学生吸纳能力的各项措施,也应该对大学生到民营企业等单位工作给予支持和鼓励。
另一方面,国家对大学生创业扶持的力度还不够。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目前应届毕业生中自主创业比率仅为0.3%,与一些发达国家40%的创业率相比,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空间和潜力还很大。今后需要加大扶持和服务力度,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由于现今国家户口的特殊性,从一定程度上也对高校毕业生资源的有效配置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取消城市落户,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对于促进高校毕业生跨地区流动非常重要。最近几年国家实行的鼓励大学生服务西部和基层的措施,对大学生向西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流动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3 大学教育与市场脱节
就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来看,虽说国家极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对科技创新给予极大的支持。但在目前,我国还摆脱不了第一次工业化期间经济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阶段。受经济结构的影响,我国的人才需求也应是以初等人才,熟练工人占主导地位,中间层次需求相对较少,高端人才需要就更少,表现出人才需求结构的金字塔形状。但现阶段我国的人才培养结构与此不相适应,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大量初中毕业生都进入普通高中学习,导致职业教育萎缩,熟练技工人员紧缺,这也就使得中国目前技工荒与大学生就业困难并存的现状,人才攻击与需求严重脱节,造人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2.4 大学生就业观念局限,精英意识太浓
现在在很多大学生的意识中,大都市总是意味着机会、高新和前途,对中小城市和乡镇这些最缺乏大学生人才的地方存在着歧视,同时受我国传统经济意识的影响,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部门的趋向性较强,而对非公有制企业这些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体存在歧视心态,这就导致了“宁要都市一张床,不要小城镇一套房”和万人挤着过独木桥参加公的现象。除观念局限以外,大学生精英意识太浓,对工作条件要求较高,也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学教育质量下降,大学生能力也有限,却要求较高,而大学生数量的急剧上升的现实又直接影响到其精英理想的实现,当精英意识的淡化速率赶不上大学生因扩招而增长的速率时,也就出现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2.5 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
自从去年8月份发生全球性经济危机以来,我国实体经济受到了严重影响,原来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严重受挫,由于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是出口导向型为主的产业,出口占据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很大一部分,特别是东南沿海,经济外向型较强,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这就导致原本是吸纳大学生就业主体的东南沿海吸纳能力下降,导致很多大学生就业困难,加上很多企业的裁出人员加入就业大军,更是给大学应届毕业生以巨大的冲击,造成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重局面。
3结语
虽然我国应届大学生就业形势表现出了诸多的特点,但总体来说,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已成为社会各界人事的关注焦点,也成为相关研究机构和国家机关的核心议题。大学毕业生经过将近二十载的寒窗苦读,接受了较高层次的专业学习,却不能是人人都能顺利毕业实现从学习到工作,从稚嫩走向成熟的蜕变,这不但对大学生及其家人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也是国家人力资源的巨大损失,如何实现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也就成为摆在国家迈向现代化步伐前的重要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