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 安 全 行 为 辨 识
二○一六年度
不 安 全 行 为 辨 识
一、人员不安全行为产生原因分析
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原因较为复杂,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有个体内在因素:如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知识和技能因素等;有外在客观因素,如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等。根据员工在生产中的行为表现,其不安全行为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知识与技能缺陷。由于员工安全生产知识掌握不足、业务技能低、生产实践经验缺乏,因而造成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2)思想和情绪因素。思想和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反映,与人的行为有直接关系。有无所谓思想的人,对安全持麻木不仁的态度,视一些安全制度、规定、措施为束缚手脚的条条框框。有麻痹思想的人,明知安全重要但不重视,做事马虎大意。持侥幸思想的人,明知道有危险,却因怕麻烦而不采取安全措施,抱有侥幸过关的态度。情绪急躁的人,求胜心切,工作不仔细,易出现有章不循现象。情绪烦躁的人,工作精神不集中,自身与外界环境不能很好协调,极易产生不安全行为。
3)利益与管理原因。为了片面地追求经济利益抢时间、赶进度而忽视安全,产生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规章制度、作业规程不完善,监督检查不严,安全管理不到位,易助长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发生。
4)生产环境影响。心理学认为,行为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并随人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因此生产环境对不安全行为的产生有直接影响。如:生产紧,任务重,加班多,上夜班等缺少作息时间,易使人感到困倦、精神不振,而造成操作失误;生产中的设备如拉宽定型机、坯布大卷机、起毛机、系统风机、回抽泵、空压机等机械噪声影响语言和声音信息交流,并易使人多疑易怒,从而产生不安全行为。
二、员工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
1、强化安全教育培训
1)认真组织完成全年的安全技术培训实施计划。根据生产形式和能力变化、人员增减情况、设备更新、环境变化等因素,要改变现有培训组织方式,突出“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组织培训,培训教师要选派与内容要求相关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必要时外聘有资质的专业教师进行授课。
2)生产车间每天要利用班前会进行岗位操作规程和作业规程的学习贯彻,要坚持开展班前岗位风险辨识评估、坚持开展每日一题安全知识的学习活动,通过生产技术知识和岗位培训,提高职业技能,避免工作差错和操作失误造成事故。
3)每年公司要组织开展不少于1期的全员事故案例培训教育,车间班组安全活动也要将事故案例教育做为一项主要内容组织学习,通过事故案例培训教育达到提高安全意识的目的。
4)从控制不安全行为出发,对不安全行为人员还要进行安全态度和安全思想教育培训。通过安全态度和安全思想教育,消除员工头脑中对安全的错误倾向性,克服不安全的个性心理,端正安全态度,提高搞好安全生产的自觉性和责任心,从而避免不安全行为。
5)每年按安全活动计划,组织开展诸如安全演讲、安全知识竞赛、出动安全宣传车等群众性的安全宣教工作,努力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6)在现有安全培训管理人员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负责培训部门要及时向公司领导提出申请,适当增加配备专职的安全培训管理人员。
2、强化安全管理
采取奖励与惩罚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奖励引导员工的行为积极主动向安全方面发展,通过惩罚对员工的不安全行为进行约束,使员工知道该怎么做、不该那样做、不敢那样做。
1)严格执行各种安全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规程、措施,做到违者必究,一视同仁,不搞下不为例,保持制度的有效性、连续性,强制约束不安全行为。
2)加大对不安全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强制监督纠正不安全行为。各级管理干部、专检人员、职能部门要以现场为重点,以不安全行为易发者为突破口,不间断的进行检查及夜间突击性的抽查。
3)将个人的经济利益与安全挂钩,通过实行安全风险抵押、安全责任承包、安全结构工资等方式,激励促使员工关注安全。
4)各级管理人员以身作则,带头不违章生产、不违章指挥,以“榜样”激励员工不违章作业。
3、科学地选用人员,做到人机最佳匹配
1)各工作岗位和工种都有其特定的要求,要根据岗位设置要求科学地选择和配备人员,做到人机匹配。
2)积极开展岗位技术比武,从中发现优秀的岗位工,充实配备到重要、需要的岗位上。
3)鼓励员工加强岗位技能学习,确保业务上精一门、会几门。
4、改善作业环境
1)作业环境舒适,主要是使环境改善,员工操作设备时与周围环境、高低、前后、站、坐等能满足最佳状态,达到并保持作业人员能适应的状态。
2)各种作业空间的尺寸和机电设备的安设都要严格按设计要求合理布局,充分考虑不同高低、胖瘦人员情况,做到可调整、可改变,并与环境舒适匹配。
3)作业地点的照明要保持合理的光照度。
4)噪声大的设备要采用消音设备及相应措施。
5)作业环境要保持整洁、设备卫生、标识清晰。
6)通过以上措施要使作业环境达到作业人员不因环境而产生不良的心理和生理反应,从而避免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5、做好思想和情绪调解工作
员工因思想情绪的变化而影响正常工作的事件突出表现在:工资和福利待遇问题、工作晋级问题、与领导矛盾问题、家庭和个人生活中发生的问题等等。
1)各级领导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调解,防止因此而引起不安全行为。
2)员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要公平、合理,并按时发放。
3)员工的晋级要公正,不徇私情。
4)员工与领导者发生矛盾,领导者要理性对待,通过互相交流和谈心等方式加以化解。
5)员工家庭和个人生活中出现问题和困难,有关领导和部门要妥善解决。
6、作业行为规范
1)遵守劳动纪律。
2)设备开机前按规定进行检查,确认无误后方可操作。
3)运转中的设备禁止进行擦洗、清扫、拆卸和维护维修等可能直接接触运转部位的操作。
4)工作过程中,如有故障,停机通知修理,待故障排除后再恢复工作状态。
5)作业完成时按规定进行停机操作,关闭电源,清理岗位作业环境。
7、公司生产活动中不安全行为辨识一览表
| 序号 | 不安全行为 | 可能后果 | 采取的措施 | 备注 |
| 1. | 进入作业区域不按规定正确佩戴安全帽 | 砸伤、磕碰 | 工作时按要求劳保着装,加强安全意识及规范性活动培训;工作中相互纠正 | |
| 2. | 作业中未穿戴符合安全标准的劳动保护服装 | 人身伤害 | 工作时按要求劳保着装,加强安全意识及规范性活动培训;工作中相互纠正 | |
| 3. | 劳动保护服装不合体; | 工作不协调 | 跟换 | |
| 4. | 作业现场穿拖鞋作业; | 扎伤、坠落 | 工作时按要求劳保着装,加强安全意识及规范性活动培训;工作中相互纠正 | |
| 5. | 指定区域、类型作业时不穿安全鞋; | 触电、人身伤害 | 工作时按要求劳保着装,加强安全意识及规范性活动培训;工作中相互纠正 | |
| 6. | 气候炎热时赤膊作业; | 烫伤 |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 | |
| 7. | 作业中领口、袖口及裤脚、鞋带未扎好; | 机械伤害 | 工作时按要求劳保着装,加强安全意识及规范性活动培训;工作中相互纠正 | |
| 8. | 装配作业中不戴手套; | 人身伤害 |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 | |
| 9. | 操作旋转机械时戴手套; | 卷入事故 |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严格安规定操作 | |
| 10. | 对有害光线、射线及噪音未采取防护; | 职业病 |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采取必要的防护用品 改善工作条件 | |
| 11. | 与正在作业中的人交谈; | 人身伤害 |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 | |
| 12. | 酒后上岗作业; | 人身伤害 |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 | |
| 13. | 吸游烟或未在指定处吸烟; | 火灾、爆炸 |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 | |
| 14. | 作业时间内在作业场所打闹、嬉戏; | 人身伤害 |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 | |
| 15. | 站在道路中间交谈; | 车辆伤害 |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 | |
| 16. | 在照明不足的情况下作业; | 人身伤害 |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改善工作条件 | |
| 17. | 操作机械设备时精力不集中; | 人身伤害 |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 | |
| 18. | 不按时参加安全教育或培训; | 人身伤害 | 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 | |
| 19. | 不对作业环境进行安全确认; | 人身伤害 |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 |
| 20. | 交接工作不明确; | 人身伤害 |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 | |
| 21. | 单手上下直爬梯; | 坠落 | 加强安全教育,工作中合理执行保证安全的组织措施,加强监护作用 | |
| 22. | 不听他人劝阻进入危险区域; | 人身伤害 |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 | |
| 23. | 无视危险标识进入危险区域; | 人身伤害 |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 | |
| 24. | 随便进入其它作业场所; | 人身伤害 |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 | |
| 25. | 随意触摸不熟悉的机械、器具及控制开关; | 人身伤害 | 加强安全教育,工作中合理执行保证安全的组织措施,加强监护作用 | |
| 26. | 未经许可擅自拆除安全警示标识; | 人身伤害 | 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 | |
| 27. | 开设临时人孔、物料孔后未采取防坠措施; | 坠落、 | 加强安全教育,工作中合理执行保证安全的组织措施,加强监护作用 | |
| 28. | 无许可证件从事特种作业; | 人身伤害 | 加强安全教育,工作中合理执行保证安全的组织措施,加强监护作用 | |
| 29. | 作业前不对所用器具进行安全检查; | 人身伤害 | 加强安全教育,工作中合理执行保证安全的组织措施,加强监护作用 | |
| 30. | 使用不属于自己使用的工具、设备; | 人身伤害 |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 | |
| 31. | 不按指挥人员的指挥吊运作业 | 人身伤害 | 加强安全教育,工作中合理执行保证安全的组织措施,加强监护作用 | |
| 32. | 私自拆卸所用工具上的安全装置; | 人身伤害 |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 | |
| 33. | 密闭场所采用明火照明; | 人身伤害 |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 | |
| 34. | 随便摆放施工辅料和生产成品; | 人身伤害 |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 | |
| 35. | 操作条件不成熟时勉强操作; | 人身伤害 | 加强安全教育,工作中合理执行保证安全的组织措施;加强监护作用 | |
| 36. | 作业姿势勉强; | 人身伤害、职业病 |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改善工作条件 | |
| 37. | 以投掷方式接送工具、工件; | 物体打击事故 | 加强安全教育,工作中合理执行保证安全的组织措施;加强监护作用 | |
| 38. | 装配或调整大型工件时固定不牢; | 人身伤害 | 加强安全教育,工作中合理执行保证安全的组织措施;加强监护作用 | |
| 39. | 交叉作业时,不与其他作业人员进行沟通; | 人身伤害 |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 |
| 40. | 在无人监护的情况下进入狭小、密闭舱室作业; | 窒息 | 加强安全教育,工作中合理执行保证安全的组织措施;加强监护作用 | |
| 41. | 潮湿场所进行电焊作业,不采取防触电措施; | 触电 | 加强安全教育,工作中合理执行保证安全的组织措施;加强监护作用 | |
| 42. | 行使监护职责时擅自离岗; | 人身伤害 | 加强安全教育,工作中合理执行保证安全的组织措施;加强监护作用 | |
| 43. | 使用已报废的设备和工具; | 人身伤害 |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报废处理 | |
| 44. | 使用有安全缺陷的工具; | 人身伤害 |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报废处理 | |
| 45. | 站在吊物上指挥吊运作业; | 人身伤害 |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严格按起重规程执行 | |
| 46. | 超载使用起重设备; | 人身伤害 |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严格按起重规程执行 | |
| 47. | 未经许可,随意拉设临时供电线路; | 触电 |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 | |
| 48. | 带电维修、保养电气设备; | 触电 |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 | |
| 49. | 擅自拉设生产中非安全电压供电的固定照明设施; | 触电 |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 | |
| 50. | 非特种车辆厂区内驾驶超速(20公里/小时); | 车辆伤害 |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 | |
| 51. | 电气设备在收工后没有及时切断电源; | 触电 |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 | |
| 52. | 禁火区域内未经许可擅自动火; | 火灾、爆炸 |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 | |
| 53. | 随意放置物件,阻碍防火、逃生通道; | 人身伤害 |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严格按规程执行 | |
| 54. | 不了解作业场所周围情况,随意动火作业; | 火灾、爆炸 | 加强安全教育,工作中合理执行保证安全的组织措施,加强监护作用 | |
| 55. | 周围存在火灾或爆炸因素时,冒然动火作业; | 火灾、爆炸 |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 | |
| 56. | 在不明来历的小型桶类容器上进行焊割作业; | 火灾、爆炸 |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 | |
| 57. | 冒然对带压管道、容器进行焊割作业; | 人身伤害 | 加强安全教育,工作中合理执行保证安全的组织措施,加强监护作用 | |
| 58. | 热工作业完毕后不及时清理遗留火种; | 火灾 |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 | |
| 59. | 在消火栓、灭火器等关键部位周围堆放物件; | 人身伤害 | 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 |
| 60. | 用水或泡沫灭火器扑救尚未断电的电气火灾; | 漏电 |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 | |
| 61. | 在电气开关下存放易燃易爆物质; | 火灾、爆炸 |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 | |
| 62. | 私自存储燃油等危险物质。 | 火灾 |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 | |
| 63. | 未按规定办理票证进行作业的 | 人身伤害 | 严格履行工作票制度 | |
| . | 不停电更换照明 | 触电,灯泡爆裂伤人 | 必须在停电后再更换照明,在班前会上强调并进行监督 | |
| 65. | 安排、默许无证人员上岗 | 工作中出现错误,导致工作现场混乱 | 严格履行特种作业无有效操作证人员严禁上岗的原则 | |
| 66. | 未制定预案、作业前未落实安全措施 | 导致工作次序混乱、危险作业 | 加强对工作的分析、做好安全预案 | |
| 67. | 高处作业不设警戒区域、高处作业无监护人 | 周围非工作人员人身伤害 | 严格履行许可手续,强化现场安全监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