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浦江的述说
一、说课
1.教材
《 浦江的述说 》是《品德与社会》(上教版)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上海在前进》中的第一篇课文。本课通过对黄浦江多侧面的介绍、描写,反映了上海在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本课不仅是本单元的开首篇,也是总述和重点。全课将地理、历史、社会、品德诸多知识融合在一起,容量比较大。
2.学情
目前的学生基本上生于上海,长于上海,对于黄浦江、浦江之桥及浦江两岸的景点并不陌生,对于上海这些年的变化,也是亲眼目睹的。但这些了解只是表面的、浅层次的,对于这些景物的特点、作用,以及对上海人民的重大意义,他们是不太了解的。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他们更不会明白。
3.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我参考教参中的目标,分别落实到两个课时中。
第一课时目标:知道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
第二课时目标:了解浦江两岸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受上海前进的步伐。
4.教法
(1)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演示,将教学内容以浦江自述形式同步播放,富有情感的自述随着孩子童真的语言流入了同学们的心田,也打动了他们的心,自述中插入的地理、历史知识也便自然而然地为同学们所接受,印入了他们的脑海。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师在制作媒体时安排了“上海的母亲河”、“浦江之船”、“浦江之桥”和“浦江两岸”这四个板块,将黄浦江流经区域以地图形式展示给学生,还撷取了新旧上海的对照图片,以及绘制的关于浦江过江通道的统计表格,便于学生直观地获取知识,理解内容。
(2)情感体验法:在课堂当中,学生的情绪决定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只有激发他们的情感,课堂效果才能真正达成。根据本课以第一人称自述的特点,教师利用录音自述,并配合观看媒体的手段调动学生的情绪,以期用富有情感的描述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5.学法
(1)资料收集法:思想品德教学中要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不懂到懂、从不接受到接受、从不执行到执行的转化过程必须依靠他们自身的力量去思考、判断、同化来完成。通过收集资料,可以在课前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拓展思维。课前,教师教给上网、翻阅书籍、询问父母、看地图等方法,教他们用这些方法调查黄浦江有哪些过江通道,希望能发掘学生自身的力量去寻找知识,并用自己的思考判断来内化这些知识。
(2)合作互享法: 课堂教学中有大量的信息可以分享,单纯在老师这里获得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合作分享,学生将自己的信息与他人的分享、整合,让他们的认知进一步等到提升,知识也得到拓展。本教学中大量采用了这个学法,让学生以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调查的成果,分享查找的资料,了解黄浦江的过江通道,感受上海前进的步伐。
6.实施
本篇课文,可用两课时来完成。
第一课时主要通过四个环节开展教学:
首先听一段浦江的自述,让学生了解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知道黄浦江的源头、流经区域、流入何处、长度等,对浦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然后让学生看地图找浦江的位置,并能说说它流经的区域,在了解地理知识的同时复习查阅地图的方法。另外,通过说说“如果没有黄浦江,人们的生活会怎么样?”,知道浦江对于上海人民的重要性。
接着,继续听浦江自述——浦江之船,了解浦江既是人们游览的景点,也是景观体育运动举办的场所。
最后,通过从了解船只本身的发展入手,进而了解浦江历史演进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第二课时也通过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首先通过聆听“浦江自述——浦江之桥”部分的内容,使学生了解上海人过江方式的演进,从而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城市交通的巨大变化,感受上海前进的步伐。
然后通过填写表格的形式,让学生交流查找资料的结果,使学生了解浦江上的几座大桥及其建造时间、主要特点。
接着,请学生继续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示调查结果,使学生在交流中了解浦江两岸的各种通道,更能增强他们的自豪感。
最后请学生组内交流浦东浦西翻天覆地的变化,请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陆家嘴,交流上海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了解与改革开放。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
2、了解浦江两岸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受上海前进的步伐。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从浦江看上海前进的步伐。
难点:从黄浦江及两岸的变化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
关键:通过了解浦江两岸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受上海前进的步伐,从而产生自豪感。
教学内容分配:
第一课时完成教学目标(1)
第二课时完成教学目标(2)
教学资源:
1、《品德与社会》三年级第二学期课本
2、《品德与社会》三年级第二学期配套教参
3、网络搜索关键字:黄浦江、浦江大桥、浦江隧道、上海著名景观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课件:上海风光。
2、学生调查黄浦江的过江通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听浦江自述,看浦江位置
依据本课以第一人称自述的特点,通过观看课件,听一段富有情感的“浦江自述”,将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情境,使之内心油然地升腾起作为浦江人的自豪感。同时,引导学生运用上学期学过的知识,在地图上指认出黄浦江的流经区域、黄浦江流入长江的位置。
1、引入课题
我们常听大人说:“我们是喝浦江水长大的。”那对养育我们的母亲河——黄浦江你又了解多少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听听浦江的述说。
2、出示课题:浦江的述说
3、播放课件:浦江的自述
小朋友,你们好!我叫浦浦,家住繁华的大都市上海。早在几百年前,上海还是个小渔村,我就已经在了。那时的我可清闲啦,只有几只小舢板、小木筏从我身上经过,那时候的我可寂寞了。可如今就不一样了,勤劳、能干的上海人民将我日夜打扮,使我成为上海的象征和骄傲。
现在的我为上海提供饮用、灌溉、通航和工业用水,当我听到上海人民亲切地称我“母亲河”,我的心里别提有多激动,多自豪了!
我源自浙江的龙王山脉,经过开阔的淀山湖,穿过上海的松江区、闵行区、奉贤区、卢湾区等11个区,其中还包括你们学校所在的杨浦区呢!最后,我由吴淞口汇入长江。
小朋友们,如果你们还想进一步了解我,那就请到我的身边来,我等着和你们继续聊。
4、看浦江位置
能不能从地图上找出黄浦江的位置?并说说它流经哪些区域?
(黄浦江全长113.4米,从淀山湖穿过上海黄浦区、卢湾区、徐汇区、长宁区、普陀区、静安区、闸北区、虹口区、杨浦区、浦东新区等11个区,在吴淞口汇入长江。)
5、想一想:如果没有黄浦江,人们的生活会怎么样?
人人都需要生活用水,我们吃的蔬菜、水果要用黄浦江水灌溉,外国、外地运来的各类用品、物资都要经过黄浦江航道。没有了黄浦江,上海人民根本不能生活。
6、小结过渡:
黄浦江水养育了我们,我们是喝着浦江水长大的;黄浦江水灌溉着各类植物,使我们常年生活在葱茏绿树之间;黄浦江那宽阔的河道又是上海联系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桥梁。黄浦江真是我们的母亲河!
二、观浦江之船,追溯历史演变
继续聆听“浦江自述”,了解黄浦江的功能在扩展,它不仅是一般的载船河流,还是人们游览的景点,举办景观体育运动的场所。同时从了解船只本身的发展入手,进而了解浦江历史演进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继续听“浦江的自述——浦江之船”
我是人们游览的景点,也是景观体育运动举办的场所,在我身上,常常行驶着浦江游览客轮、水上摩托艇,有时还会举行水上竞赛呢!
2、了解黄浦江上景观体育运动(媒体出示F1摩托艇比赛照片)
景观体育运动:就是将新兴城市景观、标志性建筑与时尚体育运动进行巧妙结合,通过特色体育赛事的举办,利用城市特有的景观资源,来展现当地蓬勃发展的城市魅力。
3、学生交流乘过黄浦江上的什么船,乘船时有什么感受?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补充)
4、了解过去黄浦江上的船只。(舢板、渔船、外舰媒体)
5、小结:
黄浦江上的船只见证了上海的发展,黄浦江的功能在扩展,它不仅是一般的载船的河流,还是人们游览的景点,举办景观体育运动的场所,上海不断向全国和世界展示着时代新貌。
第二课时
一、调查汇报交流,了解浦江之桥
上海近年来城市建设的速度举世瞩目,身为上海的小公民,了解这些情况是非常必要的。组织学生调查过江通道,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示调查结果,不但能使学生了解浦江两岸的各种通道,更能增强他们的自豪感。
1、继续听“浦江的自述——浦江之桥”
我的身上本来没有桥,市民要过江,只有搭乘手摇小舢板。1910年开始有了轮渡。随着城市的发展,轮渡越来越拥挤。我亲眼看到每天上下班时渡口人山人海,碰到大风大雾天,上万名市民滞留、拥堵,混乱不堪,常常有危险发生。1988年12月10日清晨,因大雾无法通航。浦东陆家嘴轮渡码头拥挤着上万名等待过江的市民。9点,大雾散去,人们蜂拥着挤上第一班渡轮,拥挤中11人被踩死、77人被踩伤。20世纪90年代起,在我身上新建了许多大桥,两岸往来变得十分方便,车辆过江只需几分钟。近几年,桥越造越多,既牢固又美丽。
2、介绍浦江之桥
听了浦江的自述,你一定会觉得黄浦江上的大桥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方便。那你们知道黄浦江上有多少座大桥?(请学生根据调查情况完成下列表格)
| 序列 | 名称 | 建成日期 | 主要特点 |
| 第一座大桥 | 南浦大桥 | 1991年 | 主跨两侧桥塔呈倒“H”形 |
| 第二座大桥 | 杨浦大桥 | 1993年 | 主跨两侧桥塔呈倒“Y”形 |
| 第三座大桥 | 奉浦大桥 | 1995年 | 连续长度为国内同类桥梁的第二 |
| 第四座大桥 | 徐浦大桥 | 1997年 | 桥型为“”型双塔、双索面斜拉桥 |
| 第五座大桥 | 卢浦大桥 | 2003年 | 被誉为“世界第一拱桥” |
4、(出示有关媒体)教师作补充。
越江隧道:打浦路越江隧道、延安东路越江隧道、复兴东路越江隧道
地铁:上海轨道交通2、4、6、7、8、9号线
轮渡:南码头渡口、东昌路渡口、歇浦路渡口等
5、小结:
上海人的过江方式发生了改变,黄浦江上有轮渡、大桥,黄浦江底下有隧道、地铁,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城市交通有了飞速的发展。
二、说两岸美景,绘美好明天
对于浦江两岸的胜景,大多数孩子并不陌生,让他们看看图片,相互交流交流,不但能使他们更多地了解上海,感受上海前进的步伐,更能激发起他们身为上海人的自豪。而让学生畅想上海的明天,还能增强他们的小主人意识,树立为上海的明天勤奋学习的理想。
1、继续听“浦江的自述——浦江两岸”(媒体演示陆家嘴旧貌)
我流淌了千年。长期以来,东岸一直是农田,变化很小,西岸越来越拥挤,住房、交通都很困难,可是,现在的变化可大了。小朋友,你能说说近几年来两岸的变化吗?
2、学生组内交流浦东浦西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示相关媒体)
3、请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陆家嘴。(出示陆家嘴新貌图)
4、 调查交流会:上海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播放歌曲《今夜礼花满天》)
5、了解与改革开放。
6、畅所欲言,描绘上海的明天。
7、总结:
你们的畅想在我眼前描绘了一幅宏伟的蓝图,我相信,这幅蓝图若干年后,一定会在你们的手中变成现实。
课后反思:
古代教育家壬守仁提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现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正是让学生通过“知”,指导“行”。有些学生往往在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但在日常生活中却难以做到言行一致。原因就在于这些学生在学习时始终处于被教导的地位,没有形成主动参与意识和积极参与的情感。
但如果学生在“知”的过程中,有深入的体会,主观情感与道德情感产生共鸣,那么即使离开了教学环境,两者也会逐渐水融,人格也会慢慢得到提升。而所谓“情感体验”模式就是指根据教学的要求、学生的需要,通过设计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训练,使他们产生初步的情感体验而构建的教学模式。在模式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学生要运用自己的智慧主动探索、参与实践训练、自我发现,并积极地认同道德观点,在体验情感的过程中形成能发出正确指令的思维定向,从而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
《浦江的述说》这课通过对黄浦江多侧面的介绍、描写,反映了上海在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翻天覆地的变化。全课将地理、历史、品德等诸多知识融合在一起,各种知识有机渗透在一起,同时,各种知识又由一个个标题组合而成,显得自然流畅。
我们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生在上海,长在上海,所以本课的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但如何帮他们有序地整理这些知识,使他们爱学、乐学,从而激发他们身为上海人的自豪感呢?根据本课以第一人称自述的特点,我决定以情感体验的模式组织本堂课的教学。
首先,我充分利用本课为第一人称叙述的特点,根据课本的内容,稍加修改,录制了一段“浦江的自述”,自述分为“上海的母亲河”、“浦江之船”、“浦江之桥”和“浦江两岸”四个部分。这样,富有情感的自述随着孩子童真的语言流入了同学们的心田,也打动了他们的心,自述中插入的地理、历史知识也便自然而然地为同学们所接受,印入了他们的脑海。尤其是第一课时中,那段关于“上海的母亲河”的自述,开场就吸引了课堂中所有的孩子,认真地倾听使他们接受了自述中关于黄浦江源头、流经区域、流入何处、多少长度以及重要作用等诸多信息,为下面从地图中找出黄浦江源头、流经区域等实践活动打下了基础,轻松地落实了教学目标。而第二课时中,“浦江的自述”与浦江两岸图片结合的课件更让他们在更多地了解上海,感受上海飞速前进步伐的同时,激发起他们身为上海人的自豪感。可见,在教学情景中要学生能运用自己的智慧去主动探索、参与实践训练、自我发现,并积极地认同道德观点,首先就要学生的情感和目标情感产生共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特定的目标设计活动形式,创设各种情景,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热情。
其次,“情感体验”教学模式又告诉我们:思想品德教学中要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不懂到懂、从不接受到接受、从不执行到执行的转化过程必须依靠他们自身的力量去思考、判断、同化来完成。因此,课堂活动要在各种教学情境中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发掘他们思维的独创性;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入情景,在活动中发展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引导他们运用正确的方法解决各种情景问题,发挥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为此,我在课前以探究作业的形式布置学生调查有哪些过黄浦江的通道,以求使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完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的过程。学生用我教给的上网、翻阅书籍、询问父母、看地图等方法查到了许多资料,了解到目前有浦江大桥、过江隧道、轮渡、地铁这几种过江途径。我再根据学生查找的资料将他们合理地分成几个大组,让他们在资源共享的同时,也能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课堂上,我以填格的形式请学生共同进行了“浦江之桥”资料的归类交流,然后,以此为例,再请各个小组推派一名“解说员”交流本组成员找到的资料,并进行评选。评选要求:1、资料正确。2、种类齐全,形式多样。3、交流主题鲜明。学生讨论积极,发言踊跃,课堂气氛热烈。就这样,在学生交流和评说的过程中,不但使学生了解了目前过黄浦江有哪些通道,达到了教学要求,而且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展现了自我,发掘了他们思维的独创性。
本堂课,我只是进行了“情感体验”模式的初步体验,虽然初尝胜果,但我也在体验中深深明白:教师不但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而且还身兼指引、启发、等多方面的职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是必须根据特定的目标设计活动形式,创设各种情景,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热情。要时刻牢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角,要让他们在集体、小组、个人的活动中,自觉自主地探索知识、体验情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实现自我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