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选择题
1.人们经常在草坪上行走,会造成土壤板结,从而影响草的生长。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C)
A. 植物缺少无机盐,影响生长
B. 植物缺少水,影响光合作用
C. 土壤缺少氧气,影响根的呼吸
D. 气孔关闭,影响蒸腾作用
【解析】 植物根的呼吸作用需要消耗空气中的氧气。土壤板结,使得土壤颗粒之间的空隙变小,容纳的氧气就少,从而影响根的呼吸作用,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第2题)
2.如图为某植物的两种生理活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C)
A. 植物在白天只进行①生理活动
B. 植物在白天只进行②生理活动
C. 植物在白天同时进行①和②生理活动
D. 植物在无光条件下也能进行①和②生理活动
【解析】 过程①释放氧气表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过程②吸收氧气表示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植物在白天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3.甲、乙两个玻璃瓶中分别装有等量的萌发种子和煮熟种子,加盖并放在温暖的地方一昼夜后,将燃烧的蜡烛同时放入甲、乙两瓶中,结果甲瓶中的蜡烛立即熄灭,乙瓶中的继续燃烧。此现象可以证明种子的呼吸作用(B)
(第3题)
A. 分解有机物 B. 消耗氧气
C. 释放能量 D. 消耗二氧化碳
【解析】 蜡烛熄灭说明氧气被消耗了。
4.下列关于“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
A. 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B. 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上面遮盖
C. 把叶片放入盛有清水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
D. 该实验证明叶绿素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解析】 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让天竺葵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运走或消耗,A正确;叶片的上、下表面都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应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上、下两面遮盖,与不遮光的叶片进行对照实验(遮光处没有进行光合作用,无淀粉生成,不遮光处有淀粉生成),B错误;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直至叶片变成黄白色。叶绿素为绿色,脱色后便于观察,如不脱色,不易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现象,C错误;该实验证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但不能证明叶绿素是光合作用的场所,D错误。
5.请根据如图所示的四个装置,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第5题)
A. ①可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B. ②可验证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C. ③可验证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D. ④可验证蒸腾作用产生水
【解析】 ④中塑料袋将花盆也罩进去了,不能确定塑料袋上的水是来自植物蒸腾作用还是土壤中水分蒸发。
6.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温室里进行植物栽培实验,并在晴天对室内空气中的氧气浓度进行了24小时测定。下列曲线能正确表示测定结果的是(D)
【解析】 在0~6时,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不断消耗氧气,所以氧气的浓度逐渐降低;6~18时为白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断消耗二氧化碳,也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但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的强度,所以氧气的浓度逐渐升高;从18~24时为黑夜时间,与0~6时的情况一样,氧气浓度逐渐降低。
7.如图所示是研究植物某一生命活动过程的装置。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D)
(第7题)
A. 该实验可用于检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
B. 装置甲的作用是吸收鼓入空气中的CO2,避免对实验造成干扰
C. 装置丙中的植物换成萌发的种子,装置丁中也会出现浑浊现象
D. 若装置丙不遮光,从装置丁出来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解析】 遮光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所以将丙中的气体鼓入丁中,如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为了说明丁中溶液变浑浊是由于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发生了反应,必须先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所以将空气通过装置甲以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干扰实验现象;种子萌发要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所以装置丁中也会出现浑浊现象;由于甲装置吸收了二氧化碳,所以丙中植物无法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D说法错误。
8.广饶陈官乡是“中国蒜薹之乡”。小超同学在帮父母搬运蒜薹时,蒜薹堆的内部比较热,这些热量来源于(B)
A. 光合作用 B. 呼吸作用
C. 蒸腾作用 D. 吸收作用
【解析】 呼吸作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蒜薹进行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发出来,因此蒜薹堆内部比较热。
9.甲、乙两地盛产同一品种的甜瓜,甲地的甜瓜比乙地的含糖量高,经调查,在甜瓜生长季节,两地除温度差别外,其他条件基本相同,详见下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B)
| 甲地 | 乙地 | |
| 白天 | 33 ℃ | 33 ℃ |
| 夜间 | 12 ℃ | 22 ℃ |
B. 甲地比乙地光合作用强,制造的有机物多
C. 甲地昼夜温差大,积累有机物多,因此甲地甜瓜含糖量高
D. 两地甜瓜白天都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解析】 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出,因为是同一种甜瓜,甲、乙两地的光照条件和栽培措施又基本相同,白天的温度也相同,所以两地的甜瓜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应该是基本相同的。在夜间,乙地的温度高,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多,甲地的温度低,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少,因此甲地的甜瓜积累的有机物比乙地的甜瓜多,含糖量高,吃起来就更甜。
二、非选择题
10.小梅探究植物的有关生理作用后,得到甲、乙两图。请据图分析:
(第10题)
(1)在探究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光的实验中,为避免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应对植物进行暗处理;之后,将一叶片的上、下两面夹上黑色的五角星纸片(如图甲),目的是设置对照实验;叶片经光照、摘下脱色处理,滴加碘液后,遮光部分呈黄白色,见光部分呈蓝色。
(2)图甲中A、B、C为植物叶片上发生的某些生理作用。其中A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B表示植物的蒸腾作用,C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
(3)图乙表示二氧化碳和光照对大棚蔬菜光合作用的影响,据图可知,若想提高作物产量,可采取增加光照强度和增加二氧化碳浓度两种措施。
【解析】 (1)实验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让叶片内原有的淀粉通过其自身的呼吸作用消耗尽,以保证之后的淀粉都是新产生的。将叶片的上、下两面夹上黑色的五角星纸片,以设置有光和无光这一变量,进行对照。叶片见光部位产生了淀粉,遇碘变蓝,遮光部分由于未进行光合作用且叶绿素被破坏,呈黄白色。
(2)植物体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从植物体表面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因而A表示光合作用,B表示蒸腾作用,C表示呼吸作用。
(3)由图可知,在一定的范围内,光合作用的强度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同一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越大,光合作用强度越强。分析曲线,可以得出结论:适当提高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能促进光合作用,提高蔬菜产量。
11.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呼吸作用则为光合作用提供了能量和原料。
(第11题)
(1)为研究种子的呼吸作用,小柯对种子消毒杀菌后,按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进行研究。对种子消毒杀菌后再进行实验,其目的是防止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对实验产生干扰。几天后,澄清石灰水最先出现明显浑浊现象的装置是B(填“A”“B”或“C”)。
(2)研究人员在晴天环境下,对栽有绿色植物的密闭玻璃温室,进行24小时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绘制的曲线如图乙所示。据图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开始于P点前(填“P点前”“P点”或“P点后”)。
【解析】 (1)种子本身附有各种微生物,若不消毒,这些微生物也会通过呼吸作用产生CO2,从而干扰实验。A试管中干燥的种子呼吸作用极其微弱,C试管中煮熟的种子不进行呼吸作用,B试管中种子呼吸作用旺盛,产生的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在0~6时这一时间段,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较快,接近6时时曲线变平,表示光合作用强度接近呼吸作用强度,6时后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故植物光合作用开始于P点前。
12.小明在三个相同的花盆中加入等量的相同土壤,利用A、B两种不同的植物进行了甲、乙两种方式的栽培实验(如下图):
(第12题①)
栽培过程中,提供充足的光照和水分,定时测量植株的高度,结果如图所示:
(第12题②)
(1)请用新陈代谢的相关知识,分析实验中植株长高的原因:植物的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有机物增加。
(2)试推测,植物A按乙方式栽培,其生长状况不同于按甲方式栽培的原因是A与B一起生长时,B会与A竞争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从而影响了A的生长。
【解析】 (1)植物的生长是因为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多于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有机物不断在植物体内积累。
(2)植物种植密度大,土壤中的无机盐、水分等要分配给更多的植物,因而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13.兴趣小组进行光合作用实验,选取生长状况相同的同种植物叶,分成4等份,分别在不同温度下暗处理1小时,接着在相同光照下放置1小时,测定每份叶中有机物质量的变化,制成图甲所示的柱形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13题)
(1)实验中,叶在29 ℃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量是9毫克。
(2)如图乙所示是29 ℃时,该植物二氧化碳吸收(释放)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则b点的含义是29_℃时,此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和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相等。
(3)若温度由29 ℃改为27 ℃,图乙中相应的a点在原位置上方。
【解析】 (1)由图甲可知,29 ℃时,叶经暗处理1小时消耗有机物3毫克,光照1小时后有机物与暗处理前相比增加了3毫克,光照同时植物又通过呼吸作用消耗3毫克有机物,故光照1小时后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为9毫克。
(2)由图乙知,b点时植物吸收(释放)CO2量为0,表明此时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两者吸收与放出的CO2量相同。
(3)由图甲可知,27 ℃时植物暗处理1小时消耗有机物1毫克,而29 ℃时为3毫克,可见27 ℃植物呼吸作用释放CO2少,即图乙中a点上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