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二生物
―、选择题
1.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有机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核糖核酸只分布在细胞质里
B.抗体一旦在核糖体上合成便具有生物活性
C.组成淀粉、糖原、纤维素的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
D.相同质量的葡萄糖和脂肪彻底氧化分解所释放的能量相同
2.关于下列几种微生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酵母菌 ②乳酸菌 ③硝化细菌 ④蓝藻 ⑤烟草花叶病毒 ⑥噬菌体
A.从组成成分上看,所有生物都含有蛋白质和DNA
B.从结构上看,①为真核生物,②③④⑥为原核生物
C.从代谢类型上看,①②为异养型生物,③④为自养型生物 、
D.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①②③为分解者,④是生产者
3.下列有关酶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只能在生物体内起作用
B.有些酶与ATP的组成元素相同
C.叶肉细胞中产生的ATP只能用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 ‘
D.人体剧烈运动时,ATP的合成速率大于分解速率
4.将人的红细胞分别置于0.9%的生理盐水和1.9%的尿素溶液中(均与人体细胞内液等渗),已知NaCl不能自由进出细胞,而尿素可以自由扩散进细胞,一段时间后,红细胞的形态变化分别是 ^
A.无变化、膨胀 B.膨胀、皱缩 C.无变化、无变化 D.皱缩、膨胀
5.下列有关叶绿体和线粒体及其生理过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人体剧烈运动过程中细胞产生的CO2只来源于线粒体
B.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但无叶绿体的细胞也可能进行光合作用
C.用纸层析法提取菠菜绿叶中的色素,呈绿色,可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D.离体的叶绿体基质中添加ATP、[H]、CO2后,可完成暗反应
6.下列所述现象可出现在高等植物细胞有丝的期的是
A.RNA聚合酶催化相应底物合成大分子物质
B.核膜、核仁消失后,又重新组建
C.各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排列在细胞板上
D.着丝点断裂,染色单体数目加倍
7.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其在甲状腺细胞内的浓度高于内环境。131I是一种人工放射性同位素,是核电站泄露的核辐射源之一。口服一定剂量131I可以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据此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甲状腺细胞吸收碘需要消耗ATP
B.131I属于化学诱变因素
C.131I能破坏部分甲状腺细胞使甲亢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131I辐射可能诱发突变而增加细胞癌变几率
8.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彰她从黄花蒿组织中提取抗疟疾的青蒿素。推测青蒿素可作用于疟原虫的食物泡膜,阻断其食物摄取,使疟原虫因饥饿而死亡。下列论述不正确的是
A.疟原虫对外界食物的获取方式主要是胞吞,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B.细胞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如果大量流失,会威胁到细胞生存
C.疟原虫寄生在宿主体内,从生态系统的成分上看可以视为分解者
D.从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9.下列有关盐酸在实验中的作用,描述正确的是
| 实验 | 主要作用 | |
| A | 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促胰液素 | 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可能产生一种化学物质 |
| B | 观察细胞有丝 | 盐酸处理根尖的同时也为龙胆紫染色创造酸性环境 |
| C | 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检测DNA 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 盐酸处理染色质能促进其与吡罗红结合 |
| D | 观察线粒体 | 盐酸处理细胞有利于健那绿对线粒体染色 |
A.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可以获得35S标记的T2噬菌体
B.T2噬菌体在增殖过程中,只利用了RNA聚合酶
C.该实验由于蛋白质没有进人所以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D. 32P主要集中在上清液中,沉淀物中也不排除有少量的放射性
11.如图是蛋白质合成的示意图,a、b、c表示相应物质,①和②表示相应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b从细胞核转移到核糖体上需通过核孔
B.要完成②过程,核糖体必须沿着b运行
C.一种c物质可以转运多种氨基酸
D.①过程必须有RNA聚合酶的催化
12.下列对基因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突变可发生在有丝和减数过程中
B.乳酸菌某基因发生突变后就变成了它的等位基因
C.生物界中的所有生物都可以发生基因突变
D.果蝇白眼基因的形成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13.下列对育种方法比较,正确的是
A.杂交育种一定要进行连续自交,进—步提高纯合子的频率
B.单倍体育种过程中,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C.诱变育种能产生新基因,创造新类型
D.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培育形成的植株中每个细胞的染色体组数均加倍
14.近期细胞免疫治疗成为社会焦点,免疫疗法是2011年诺贝尔奖的抗癌新途径,让人类在与癌症的抗争中看到希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免疫异常时可能对自身正常的组织细胞起作用
B.免疫疗法的一种思路是从患者体内取出T细胞,经“训练”让它认出肿瘤细胞,输回体内战斗,此法属细胞免疫
C.免疫疗法还可通过PD—1抗体提高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抗体可以直接使癌细胞裂解
D.正常人体内也可能有癌变的细胞,这些细胞通过凋亡而及时被清除
15. 去甲肾上腺素是-种常见的神经递质,该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但是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较多时又可以作用于突触前膜,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都有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
B.突触间隙中的去甲肾上腺素能在一定的范围维持相对稳定
C.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过多时可作用于突触前膜属于反馈调节
D.去甲肾上腺素和不同的受体结合后产生的效应是相同的
16.下列有关生长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只能进行极性运输,不能进行非极性运输
B.生长素由专门的器官产生,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或靶器官
C.生长素和靶细胞的受体结合后能影响靶细胞内的基因表达
D.高浓度的生长素能抑制种子的形成,从而形成无子果实
17.真核生物细胞内存在着种类繁多、长度21 —243个核苷酸的小分子RNA,它们能与相关基因转录出来的mRNA从互补,形成局部双链。由此可以推断这些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是
A.阻断rRNA装配成核糖体
B.妨碍双链DNA的解旋
C.干扰tRNA识别密码子
D.影响RNA分子的远距离转运
18.右图表示基因型为aaBbCc的某动物细胞示意图,据此可确认该细胞
A.发生过基因突变 B.将形成四种配子
C.是次级精母细胞 D.没有同源染色体
19.下列有关内环境说法有误的是
A.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
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C.Na+和Cl-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D.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20.图甲为某一神经纤维示意图,将一电流计的a、b两极置于膜外,在X处给予适宜刺激,测得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未受刺激时,电流表测得的为静息电位
B.兴奋传导过程中,a、b间膜内电流的方向为b→a
C.在图乙中的t3时刻,兴奋传导至b电极处
D.t1—t2,t3一t4电位的变化分别是Na+内流和K+外流造成的
21.人体某些生命活动的调节可用下图表示,对其分析和解读,不正确的是
A.若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中可以通过c→d→e来实现,则属于体液调节
B.体温调节过程可通过a→b→d→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
C.司机见红灯停车时,其调节过程可以通过a→b→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
D.一般来说,动物体的生命活动常常受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
22.假设某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为a,其粪便中的能量为b、通过呼吸消耗的能量为c,用
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d,则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最多为
A.(a+b)×20% B.(c+d)×20% C.(a-c)×20% D.(b+d)×20%
23.在适宜温度和大气C02浓度条件下,测得某森林中林冠层四种主要乔木的幼苗叶肉细胞的生理指标如表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单位为千勒克斯〕
物种
| 指标 | 马尾松 | 苦槠 | 石栎 | 青冈 |
| 光补偿点 | 7 | 3 | 1.5 | 1 |
| 光饱和点 | 11 | 6 | 3.3 | 2.5 |
B.光强小于6千勒克斯,影响苦储幼苗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是CO2浓度
C.森林中生产者积累有机物的能量总和,即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随着林冠密集程度增大,青冈的种群密度将会增加
24.某林区50年前发生大火,火灾后引入一种双子叶植物,该植物的阔叶和窄叶由—对等位基因控制,先对该植物某种群进行调查发现,有40%植株表现为窄叶,余者为阔叶。从该种群分别取两种性状的足够样本让其自交,发现有40%阔叶植株的子代出现窄叶,而窄叶后代没出现阔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种群中阔叶的基因频率高于窄叶的基因频率
B.该林区50年间发生了次生演替
C.该植物种群中能稳定遗传的比例为76%
D.研究该林区的范围和边界、种群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
25.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加热变性的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不会出现紫色
B.观察DNA和RNA在细胞内的分布,显微镜下的细胞均为死细胞
C.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样方的大小
D.孟德尔为验证假设是否正确,他假设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
二、简答题
26.(每空2分,共10分)
某实验小组研究温度对某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1)本实验的无关变量有 (不少于两点)
(2)温度为5℃时,叶肉细胞中形成NADPH的场所为 ,温度为25℃时,光照条件下呼吸作用产生CO2进入叶绿体后C的转移途径为 (用符号、箭头表示)
(3)据图分析:温室栽培该植物,在光照和黑暗时间均为12小时的情况下,为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应控制温度为 ℃;当温度为15℃时,该植物产生氧气的速率是消耗氧气速率的 倍。
27.(每空2分,第(4)(5)小题每空1分,共13分)
某植物雌雄异株(2N=24),其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该植物的隐性基因a纯合时能够使雌性植株变为雄性植株,但变性植株不可育,雄性植株中无此效应。该植株叶形有披针形和狭披针形两种,由基因B和b控制。两对基因遗传。现有一雄性植株和一雌性植株杂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不考虑性染色体同源区段上的基因)
(1)若需对该植物进行基因组测序,需要采集的染色体数目为 。
(2)可育雄性植株的细胞中可能具有的Y染色体的条数为 。
(3)控制叶形的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亲本雄性植株的基因型为 。F1中变性植株的基因型有 种。
(4)若亲本雌性植株为狭披针形,其他条件不变,F1中雌、雄植株随机交配,则F2中雌雄的比例为 。
(5)该植物的花色有白色和红色两种,决定花色的一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控制花色与叶形的两对基因在遗传中符合 定律,其原因为 。
28.(每空1分,共9分)
下面为人体激素作用于靶细胞的两种机理示意图,根据所学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若激素B是生长激素,则它是由_____________的细胞合成的。
(2)若激素B是胰岛素,能与受体b特异性结合,产生生理效应,这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______功能,如果受体b发生缺陷而不能与该激素结合,则可能引起血糖浓度_________。(升高或降低)
(3)若该图表示肾上腺髓质细胞,则细胞膜上除了有与激素结合的受体外,还可能具有与_____________相结合的受体。使人在恐惧、焦虑情况下,表现为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
(4)若激素A使皮质醇的含量升高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从而使皮质醇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这种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___调节。若切除肾上腺会导致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含量 (升高或降低)
(5)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增加 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由垂体释放到血液,促进
对水分的冲吸收。某人突然被冰水浇湿,四肢产生颤栗,并感觉刺骨的寒意,形成此感觉的神经中枢位于 。
29.(每空1分。共9分)
如图表示某些植物激素对幼苗生长的调节作用,图中A、B表示不同的植物激素。
(1)根据上图判断A为 ,B为 。
(2)同时施用激素A与生长素,它们在促进幼苗生长方面属于 关系,激素A与激素B属于
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幼苗正常生长是 结果。
(3)如果把幼苗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其根向下弯曲,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 ,体现这种特点的实例还有 ,把从幼苗伸长区提取液加入IAA溶液中可显著降解IAA,但提取沸水浴冷却处理后,不再降解IAA,说明伸长区含有 。
(4)农业生产上常使用NAA、2,4—D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它与幼根、幼茎合成的生长素相比其优点是:
。
30.(每空1分,共9分)
如图所示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鱼b占有的营养级是 ,鱼b与鱼a的种间关系为 ,除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湖泊生态系统生物组成成分还有 ,才能保证该系统正常运转。
(2)若某季节鱼a看到大型浮游动物数量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另寻觅食地,这属于生态系统的 信息,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功能,在此过程中该功能的作用是 。
(3)若要调查鱼a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 ,人为的大量捕捞鱼a,会改变群落演替的 。
(4)若鱼b从浮游植物处直接获得食物占其食物总量60%,则鱼b增加10kg,至少需要浮游植物 kg。
蚌埠市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监测
高二生物参
一、选择题
|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 答案 | C | C | B | A | C | B | B | C | A | C | C | B | C |
| 题号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
| 答案 | C | D | C | C | D | D | C | B | B | D | A | B |
26^.(每空2分,共10分)
(1)光照强度、C02浓度〈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类囊体薄膜 C02→C3→(CH2O)
(3)20 3.5
27.(每空2分,第(4)(5)小题每空1分,共13分)
(1)13
(2)0或1或2
(3)X AaXBXb、aaXBY 2
(4)5:11
(5)自由组合 控制花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叶形基因在X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28.(每空1分,共9分)
(1)垂体
(2)信息交流〈信息传递〕 升高
(3)(神经)递质
(4)(负)反馈 升高
(5)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集合管 大脑皮层
29.(每空1分,共9分)
(1)赤霉素 乙烯
(2)协同 拮抗 多种激素共同调节
(3)两重性 顶端优势(其他合理即可) 降解IAA的酶
(4)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
30.(每空1分,共9分)
(1)第二、第三 竞争 分解者
(2)物理 信息传递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标志重捕法 速度和方向
(4)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