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外围护砌体
1.1 常见内保温外墙建筑做法
1.2 工艺流程
1.3 施工方法
| 工艺流程1:基层清理 | ||||||
| 施工要点: 1)根据主体结构尺寸验收单进行结构验收并办理交接单;基层验收完成后,应进行基层清理。 2)要求将基层上的浮浆及残余松散混凝土块凿除,并清扫干净。 | ||||||
| 工艺流程2:测量放线 | ||||||
| 施工要点: 1)根据主控轴线弹出控制轴线,根据控制轴线弹出砌体边线。 2)有门窗洞口、过梁的墙体应根据建筑1m线弹出门窗洞口、过梁边线。 | ||||||
| 引轴线放出砌体控制轴线 | ||||||
| 通过控制轴线放出砌体边线 | ||||||
| 通过建筑1m线放出过梁、压顶的边线 | ||||||
| 工艺流程3:拉结筋植筋 | ||||||
| 施工要点: 砌体放线完成,经报验检查合格后,在填充墙与砼结构交界处采用植筋方式对墙体拉接筋等进行植筋。 | ||||||
| 第一道植筋定位 | 其余植筋定位 | |||||
| 孔深定尺 | 钻孔 | |||||
| 清孔 | 孔注胶 | |||||
| 植筋 | 拉拔试验 | |||||
| 工艺流程4:拉结筋和墙体连接 | ||||||
| 施工要点: 对有拉结筋部位的砌体切槽,槽口尺寸宽度和高度控制在3-5cm,用橡皮锤将前端弯钩植入砌体墙中,再用M7.5水泥砂浆或专用粘接剂填平槽口。 填充墙与框架梁、柱、构造柱的连接构造详《12ZG003》图集第38页详图①、②、④~⑦;填充墙应沿框架柱全高每隔500mm~600mm设2|a6拉筋,拉筋应沿墙全长贯通。楼梯间和人流通道的填充墙,采用钢丝网砂浆面层加强。 | ||||||
| 拉结筋切槽示意图 | 砌块切槽 | |||||
| 拉结筋埋入砌块 | 专用粘接剂填实槽口 | |||||
| 工艺流程5:反坎施工 | ||||||
| 施工要点: 反坎浇筑应和结构一次性浇筑,降低施工成本;若不具备条件进行一次浇筑时,采用二次浇筑,浇筑前需凿毛,采用定型模板卡具固定,卡具间距500mm,用定尺模板条控制截面宽度。 | ||||||
| 反坎支模方法(和结构同时浇筑) | 反坎模板支设(和结构同时浇筑) | |||||
| 反坎凿毛(二次浇筑) | 反坎模板支设(二次浇注) | |||||
| 反坎成型质量 | 反坎成型质量 | |||||
| 工艺流程6:立杆挂线、砌墙 | ||||||
| 施工要点: 砌筑时设置皮数杆并带线,砌筑时采用满铺满挤法砌筑,错缝搭砌,临时间断时应留设斜槎。 | ||||||
| 砌体挂线 | 设置皮数杆 | |||||
| 专用粘接剂满挤法砌筑 | 错缝搭砌 | |||||
| 临时间断处理(斜槎) | 成型质量 | |||||
| 工艺流程7:圈梁设置 | ||||||
| 施工要点: 填充墙净高大于4米时,每隔2米设置一道与框架柱、剪力墙、构造柱连接且沿填充墙全长贯通的钢筋混凝土联系梁。连系梁截面为(墙厚X120),配筋:4|c10,|a6@200,连系梁构造详《12ZG003》第36页详图⑤。 圈梁支模采用普通模板支设,采用定型模板卡具固定,卡具间距500mm,宽度同墙厚。 | ||||||
| 圈梁钢筋绑扎 | 圈梁模板支设 | |||||
| 圈梁成型效果1 | 圈梁成型效果2 | |||||
| 工艺流程8:门窗过梁 | ||||||
| 施工要点: 门窗洞口处采用预制过梁或现浇混凝土过梁,预制过梁在施工现场采用定型模具预制,现浇过梁在洞口处支设模板,浇筑混凝土。 当过梁高度h|f300且遇混凝土柱采用现浇时,现浇过梁的箍筋应按框架梁的要求配置,即过梁箍筋在加密区段加密配置。当与现浇过梁连接的框架柱被过梁分隔后的净高与其较大边边长的比值≤4时,则该区段的框架柱箍筋沿该区段全高加密。 凡门、窗洞口处需设置过梁者,请按下表选用;当洞口处过梁顶标高与结构梁板底标高高差小于过梁梁高时,按下图施工。 | ||||||
| 预制过梁(两边砌体墙时采用) | 现浇过梁(有混凝土墙或柱时) | |||||
| 过梁构造要求 | 高差小于过梁梁高 | |||||
| 工艺流程9:门垛 | ||||||
| 门窗洞边距框架柱、混凝土墙、构造柱边小于240mm时,应沿门窗洞高度范围设置现浇混凝土门(窗)垛。 | ||||||
| 现浇混凝土门(窗)垛 | 现浇门垛成型质量 | |||||
| 工艺流程9:窗台压顶 | ||||||
1)墙体窗洞口部位窗台标高处应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窗台板
| 2)为防止雨水流入或渗漏至室内,外窗台宜做成斜面,按5%找坡(对原设计进行优化)。 | ||||||
| 现浇钢筋混凝土窗台板设置示意图 | ||||||
| 钢筋混凝土窗台板 | 窗台压顶模板支设 | |||||
| 窗台压顶斜口大样 | 窗台压顶斜口成型质量 | |||||
| 工艺流程10:砌体连接 | ||||||
| 施工要点: 填充墙与框架结构脱开连接时,填充墙与框架柱、梁的间隙可采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条或聚氨酯发泡材料填充,并用硅酮胶或其他弹性密封材料封堵。 | ||||||
| 墙柱边连接做法 | 墙柱边连接做法 | |||||
| 梁板底连接做法 | 砌块顶部嵌填 | |||||
| 工艺流程11:构造柱 | ||||||
| 施工要点: 填充墙构造柱及女儿墙构造详《12ZG003》图集第39页详图,其中①号筋为4|c12(填充墙)、4|c14(女儿墙)。 根据排版图,确定构造柱的位置和尺寸,构造柱底部钢筋预留,顶部钢筋植筋,构造柱与墙体之间设置马牙槎;构造柱模板加固采用对拉螺杆间距500mm设置,模板与墙面采用双面胶镶贴,防止漏浆,顶部预留喇叭口,砼浇筑可采用二构混凝土浇筑机。 | ||||||
| 顶部竖向钢筋植筋 | 底部钢筋预留(套管保护) | |||||
| 钢筋绑扎、留槎 | 构造柱模板支设样板 | |||||
| 构造柱模板支设 | 二构混凝土浇筑 | |||||
| 工艺流程12:管线开槽 | ||||||
| 施工要点: 管线开槽应在砌体砌筑完成14d后进行,开槽时应使用专用工具,先弹线,后开槽,严禁锤斧剔凿;敷设管线后的槽应用专用修补材料进行填实,宜比墙面凹进2mm,再用专用粘接剂补平。 | ||||||
| 专用工具沿线镂槽 | 管线、盒槽 | 管线、盒埋设 | ||||
| 管槽填补、挂网措施 | 管线修补成型效果 | |||||
| 工艺流程13:门窗洞口门垛设置 | ||||||
| 施工要点: 1)门窗洞两侧预埋C20混凝土块或灰砂砖砌块,宽度同墙厚,高度应与砌块同高或砌块高度的 1/2 且不小于100mm,长度不小于 200mm。 2)窗洞最上部(或最下部)的混凝土块中心距洞口上下边的距离为150mm,其余部位的中心距不大于600mm,且均匀分布;门洞混凝土块中心按从上至下600间距留置。 | ||||||
| 窗固定块留置 | ||||||
| 门固定块留置 | ||||||
| 工艺流程14墙体校正及修补 | ||||||
| ①砌上墙的砌块不应任意移动或撞击,不得用敲打的方法来校正墙面,如有不平整,应用钢齿磨砂板磨平。 ③墙体修补及孔洞堵塞宜用同质材料或专用材料修补。 | ||||||
(1)砌体转角和交界处应同时砌筑,对不能同时砌筑而又必须留设的临时间断出,应砌成斜槎,斜槎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小于高度的2/3,接槎时,应先清理槎口,再铺粘接剂接槎。
(2)每皮砌块砌筑时,应注意校正水平、垂直位置,并做到上下皮砌块错缝搭接,其搭接长度不宜小于被搭接砌块长度的1/3。
(3)砌筑时,严禁在砌体上留设脚手洞。
(4)断砖、破损砖不得上墙,切割之后棱角完整方可上墙。
2.全混凝土外墙体系对比分析
全现浇混凝土外墙顾名思义为外墙墙面用混凝土一次性浇筑成型。将外墙上及外墙以外的非结构构件设计成混凝土构件,并与主体结构一次浇筑,从而减少工序、提高质量、提高效率,实现外墙零砌筑、零抹灰的目的。同时全混凝土外墙可有效避免墙体开裂,降低空鼓、开裂的概率和提高抗渗漏、抗压能力。
1、混凝土抗渗性较高,且钢筋混凝土与加气混凝土砌体的温度变形差别较大,采用外墙全现浇可以避免两种不同材料温度产生的应力,减少墙体裂缝现象产生,从而提高结构的抗渗性能。
2、各关键工序做好科学穿插,缩短主体工程封顶与二次结构全部砌筑完成之间的时间间隔,使水电安装工程可提前插入。
4、采用外墙整体全现浇和整体提升爬架的施工方式,避免了传统工程中外围窗口处二次结构未砌筑影响后续施工的开始。外墙保温在主体施工至22层,1-15层二次结构及外窗安装完成,1-10层验收后插入与主体施工形成施工流水,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可节约关键线路约30天。
、爬架必须高于普通爬架的防护性能(钢板网爬架),高度要求满足防护7层,模板须采用铝模板,精度相对较高(墙面垂直、平整可控制在3-5mm以内),将室内抹灰厚度由10mm厚调整至5mm厚,清水混凝土、直接刮腻子交付即可,从而节约抹灰成本。
、外窗安装更加牢固,有效降低外窗渗漏概率。
、全混凝土外墙可降低外保温空鼓、开裂、脱落的概率(砖砌体外墙保温粘贴前需聚合物砂浆找平)。
、由于外墙不用二次施工,节约了建筑外围砌筑墙体的窗口压顶及抱框柱的施工成本和主体建造过程中部分洞口防护的成本,并且提高了安全系数。
11、全现浇工程在铺贴外墙保温时节省了传统施工中外围墙体二次结构砌筑部分需抹灰的施工工艺(免抹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