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学院的发展模式及未来走向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2:41:29
文档

学院的发展模式及未来走向

摘要:学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产物,是办学改革的产物。学院有四种办学模式,各有其特点和优势,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我国应重点扶持和发展国有民营型学院。本文针对几种反对发展学院的观点进行了剖析,并提出如何积极扶持学院的建议。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学院;四种模式;未来走向教育发展研究2010.15-16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产物,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改革的产物,是高校与社会合作并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办学的创举,是一种新型的民办高等教育模式和运行机制。但是,
推荐度:
导读摘要:学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产物,是办学改革的产物。学院有四种办学模式,各有其特点和优势,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我国应重点扶持和发展国有民营型学院。本文针对几种反对发展学院的观点进行了剖析,并提出如何积极扶持学院的建议。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学院;四种模式;未来走向教育发展研究2010.15-16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产物,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改革的产物,是高校与社会合作并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办学的创举,是一种新型的民办高等教育模式和运行机制。但是,
摘要:学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产物,是办学改革的产物。学院有四种办学模式,各有其特

点和优势,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我国应重点扶持和发展国有民营型学院。本文针对几种反对发展学院

的观点进行了剖析,并提出如何积极扶持学院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学院;四种模式;未来走向

教育发展研究2010.15-16

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产物,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改革的产物,是高校与社会合作并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办学的创举,是一种新型的民办高等教育模式和运行机制。

但是,学院从一诞生起就在风雨曲折中、在争论争议中、在坎坷不平的道路上艰难地前进和发展,直到现在仍有不同意见,面临严峻的挑战。学院的发展模式有哪些,如何正确评价学院,学院未来发展的走向如何,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学院的主要办学模式

学院是在高校扩招、民办教育发展过程中异军突起的一批新型大学,“是专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和创新。我国大多数民办高校是大专学历教育,难以承担本科教育的任务,导致不少地区本专科结构失衡。而从社会需求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来看,更需要加快本科教育的发展速度,于是就出现了“名校办民校”的学院。其中包括民有民营、国有民营、公有民营和混有民营四种办学模式。

1.民有民营模式

民有民营模式是由民营企业,或私人投资购地建房,挂靠在一所名校(称之为母体学校)下面办学,由母体学校负责管理和教学工作,收取学费的15-20%作为管理费。该模式不占有国家资产,是正宗的“民有民营”高校,学校经过几年的发展都拥有一支的管理队伍和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加上母体学校的支持、帮助,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如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就是成功的例子。天华学院由上海天华教育文化投资有限公司与上海师范大学合办,购地570亩,总投资5亿元。由于该院董事会勇于创新,教育理念先进,管理水平高,经费投入到位,教学质量好,深受广大家长和学生欢迎。

2.国有民营模式

国有民营模式是由母体高校从校园内划出一块土地、校舍,或拿出一个闲置的校区作为学院。学院的学费收入由母体同一管理,或拿出20-25%的学费缴母体学校,作为管理费。如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该院位于浙江师大西校区,是一所综合性全日制本科学院,于1999年招生,现有学生1万余人。按三本分数线录取,收费标准按省教育厅、财政厅和物价局核准的成本价收费。行知学院不仅无需投资,而且还贴补了浙江师大办学经费的不足,由于行知学院充分利用浙师大的优质教育资源,确保了教学质量。因此,尽管收费标准较高,仍受到家长和学生欢迎。

3.公有民营模式

公有民营模式指不是由民营企业、私人投资,而

学院的发展模式及未来走向

笮杨德广

杨德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北京100082)

学院发展

103

--是由公有企事业单位或有关部门投资,与名校合作举办的学院。如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创办人是位有威望有奉献精神的、既懂管理、经济又懂文化、教育的退位老领导。该院由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上海精文投资有限公司等10多家公办企业投资,这些投资者不求回报,也不给复旦大学上缴管理费,学院接受多方面赞助,或以合作办学形式增加经费来源,办学资金比较充裕。学院拥有一流的教学设施。2005年9月创办,面向全国招生。培养面向文化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应用型视觉艺术人才,目前在校生有3000多人。学校净资产从2005年的3.6亿元,到2010年6月增值到6.9亿元。

4.混有民营模式

混有民营模式是由民营企业、当地与高校合作办学混合所有制的学院。如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由宏达控股集团、嘉兴市教育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与同济大学合作举办。位于浙江省的嘉兴市,占地800亩,投资7.5亿元。该院依托同济大学的办学优势、企业的经济实力、市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名校、名企业在名地创办的一所学院。这是一所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学校,由民营企业、地方、名校三方面合作办学。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学院办学的四种模式其共同点有三:①依靠一所名校、老校的资源优势办学;②主要依靠学费收入维持学校运行,原则上国家不拨款;③本科学历教育。

四种类型的学院各有特色,但也各有不同的矛盾和问题,发展过程中参差不齐。上面举的是成功案例,不成功的也有。如民有民营模式的学院中,有一些投资方资金不到位,还要从学费中提取大量资金用于建校初期的还贷款,或拿去发展企业,学校运行经费十分困难。投资方与母体学校、与管理方有矛盾,影响了正常的教育秩序和教育质量。国有民营模式的学院占有国家资产,是从公办学校中划拨一块土地及校舍,但也有一些该模式的学院挂靠在一家民营企业下面,该企业既不投资又不参与管理,还要获取利润,内部矛盾重重。较多的国有民营模式的学院没有挂靠在民营企业下面,属校中校,学费收入的一半以上被母体学校拿走了,学院的运行经费不足,还有一些学院没有的校舍,与母体学校在一起,导致在管理方

面、师生心理方面产生矛盾,甚至冲突。至今仍有一些校中校的学院,没有做到财务、校园,主要原因是母体高校不让它,怕失去财源和资源。公有民营模式和混有民营模式中的学校也有存在投资不足、投资者与投资者之间、投资者与办学者之间的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需要在发展中探索解决。

笔者认为,不挂靠在民营企业名下的国有民营模式的学院,即名校办民校,是很有发展前途的民办高校,应大力扶持。其优点是教学质量得以保障,因为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工作紧密依靠母体高校,而且没有投资方与管理方的矛盾,学费收入全部用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该模式的学院,实质上是“国有民营”(公有民营)高校,即学校的资产属国家所有,按民办高校的运行机制进行管理,国家不再投资,由学校按教育成本收取学费,依靠学费维持学院的运行。其中大多数学院从学费中划出一部分上缴给母体学校作为管理费及校舍使用费,互惠互利、双方得益。学院创办以来,受到家长、学生和社会的欢迎和认可,因为满足了一部分考生进大学本科学习的愿望。学院的录取分数线在二本以下,如果没有学院,这些考生只能进专科院校,他们宁愿多缴一些学费以求得本科学历,对个人的发展、求职都有好处。

我国有了民有民营的民办高校,为什么还要公有民营的学院?一是本科教育的需要,二是民办教育发展的需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有实力高校的民营企业及个人极少,多数停留在专科层次。另外大多数投资办学者希望得到回报和盈利,往往导致投资者与办学者之间的矛盾,甚至有些投资者通过控制学院董事会和财务,大权独揽、财权独揽,院长若有不同意见即遭到排挤。因此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之路不能完全靠“民有民营”学校,还要大力发展“国有民营”(公有民营)高校。因此,这类模式的学院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之路,是中国特色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应大力鼓励,积极扶持。

二、对几种反对学院观点的剖析

学院目前正处于十字路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境,声讨、批评学院的声音频现。特别

104 --是对国有民营型学院批评的浪潮更高。笔者认为应该保护学院,并有必要对那些主张取消学院的论点予以剖析。

1.学院挤占民办高校发展空间

这种反对观点认为,民办高校办了好多年,仍为大专,学院一起步就是本科,太不公平;学院挤占了民办高校的招生名额,影响了民办高校的招生生源。持这种观点者大多数来自民办高校。我国民办高校大多数是高职高专院校,只有少数办得好的,符合教育部本科教学条件的民办高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多数未能升格为本科的原因有二:一是从社会需求看需要培养大量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维持一定的大专层次的民办高职院校是必要的。二是办学条件有限,达不到升本要求。如教育部规定本科院校必须有500亩土地,另外在教师队伍、专业设置、装备建设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多数民办高校不具备升本条件。因此,即使没有学院,这些民办高校也不能升本。因此民办高校升不升本与学院无关。学院依靠名校为母体,有较好的办学条件,除硬件(土地、建筑面积等)达到教育部规定外,在专业、教师队伍、管理等各方面都有较强的实力,有资格、有能力,这对国家是有利的。因为我国高校在扩招过程中,结构失调,即大专发展快,本科发展慢。发展本科制的学院有助于改善高教结构。如前所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24.2%,离达到高等教育大众化标准40-50%相差甚远,不存在学院挤占民办高校招生名额,也不会影响民办高校的招生生源,二者可以错位竞争。社会需要大批高职高专人才,大多数民办高校安于本位,办出特色,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是不愁没有生源的。美国高等教育非常发达,但二年制的社区学院(大专)占40%以上。对学院持批评态度的民办高校的举办者、管理者不能仅站在自身的立场上、自身的利益上看待学院,而要从国家利益、大局利益上看待学院,不是靠拉下学院发展自己,而是靠特色、质量发展自己。我国中西部地区有充足的生源可供挑选,民办高校的重心可以考虑西移。少数民办高校经过若干年的发展,条件成熟后也可以申报专升本,只要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标准即可。

2.“国有民营”型学院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持这种反对观点的人认为,学院“国有民营”,是利用国家的校舍向学生高收费,学校捞好处,不仅没有为教育增量,反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是稀释国有资源,认为只有“民有民营”的学校才是教育的增量。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学院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人才,最大的受益者是国家、社会和学生,而不是学校。国有民营类学院的校舍是国家的,国有性质不变,它和公办高校的最大区别在于国家不再对学院继续大量投资,而全部依靠学费运行。学院按成本收费,目前多数学院收费标准每生每年1.5-1.8万元,学校不可能营利,即使有点结余也全部用于办学。一所万人规模的学院,若改为公办,国家每年至少要投资1.5亿元,岂不是增加国家负担。现在学院用国家资产为国家培养人才,大多数国有民营类学院是高校合并或有了新校区后多余的校区,如果卖掉、置换掉无可厚非,但现在用于办教育、满足更多的人上大学,乃利国利民,应予鼓励。有人认为名校办民校,产权不明晰,这是没有根据的。实际上产权仍归国家,只不过按民营机制运行。多数学院把学费的一部分上缴给母体高校,弥补了母体高校办学经费不足,实际上也是一种租赁的方式,因此不存在国有资产流失。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大多数高校都比较拮据,有条件举办学院的高校从中获取一定的回报,对改善办学条件大有好处。学院是“公办改制”的一个创举,即学校资产不变(仍姓公),而运行机制改变,由受教育者和社会承担教育成本,大大减轻了国家负担,又培养了社会需求的本科人才。因此,不存在学校捞好处,也不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目前全国民办高校学生有400多万人,这是高等教育的最大增量,是充分利用国有资产为国家培养人才后的增量。

3.学院收费高导致教育不公

这种反对观点认为,学院高收费,增加了老百姓的负担,贫困学生负担不起,导致教育不公。这种批评是站不住脚的。学院是国家不拨款的新型本科院校,并不是削弱公办高校,也不是把公办高校改为学院,并不影响贫困生上大学。当前教育不公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不足,许多想上大学的人进不了大学,发展学院可以让更多学生选择上大学的机会,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国家把本该对学院投入的经费用于公办高校的发展,更有利于公办高校在数量上的增加和质量上的提高,更有利

105

--于人民群众上公办大学。如果按有些人的说法,把现有学院全部退回到公办高校,必将削弱对原有公办高校的投入。我国要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必须有一批高水平的自主创新型大学,必须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这就需要高投入。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又必须推进,以满足更多人上大学的需要。如果把教育经费分散到每所大学,抑制民办高校、学院的发展,一方面不利于对重点大学的重点投入,另一方面影响了高等教育规模的拓展,阻碍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只有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了,才有利于更多的人上大学,包括贫困生上大学的机会更多了。贫困生即使被学院、民办高校录取,也绝不会因经济困难而辍学。教育部、各级以及高校都有庄严承诺,可以通过贷款、补助、奖学金、减免学费、勤工助学等多种途径解决贫困生读书困难。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准公品,受教育者应分担一部分教育成本,因此对高校收费充分理解。如果没有学院,这部分学生就不可能进入本科院校,有些人将流入社会,成为待业人群,这难道公平吗?有人说,学生上大学应由投资来解决,不应收学费。他们以欧洲为例,说许多国家公民可以享受免费高等教育,上大学收费降低了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这是有悖于中国国情的空谈。中国现阶段的经济状况能够免费上大学,能承担起高等教育大众化重任吗?答案是否定的。中国目前的经济总量还不到40万亿元,即使教育经费达到GDP的4%,每年教育经费也不足1.6万亿元,高校占20%,即3200亿元,分配到每所普通高校一年只有1500万元的办学经费,远远满足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人民群众上大学的需求。因此,发展民办高校、学院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满足更多人包括贫困生上大学的需求。

有人主张把国有民营类学院全部交给民营企业、私人去办,也是不可取的。实际上有些学院曾经引进过民营企业投资,以应付教育部检查,但矛盾很大,一些企业要求分红、回报、甚至把学费抽走,造成办学困难。国有民营类学院的校舍原来是国家所有,如果卖给民企或私人,如何合理定价?谁来定价?搞不好将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一旦资产转为民企、私人所有,如果举办者素养不高,接踵而来的是揽权和捞钱,或者故意把学校办垮,以便他们将校舍挪作它用。笔者认为不能一刀切地让学院与母体学校脱钩,相反,应把那些办得不好、矛盾多、困难大的、由企业投入或挂名企业又无投入的学院与企业脱钩,划为母体高校管理,由母体高校收取一定的资产占有费、租赁费,成为真正“国有民营”的学院。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就是成功的例子。

三、积极扶持学院,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

总理曾撰文提出:“要加快民办教育发展,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多样化的教育需求。”[1]最近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办学改革”中指出,要“大力支持民办教育”,

“促进社会力量以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形成“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2]为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指明了方向。我国高等教育要实现《纲要》提出的2020年毛入学率达到40%的目标,完全依靠国家投入是不现实的,建议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多种模式办学。尤其要进一步发展民办高校,而学院是民高校发展的重点。

一是大力支持原有的民办高校继续发展、提高,充分调动他们的办学积极性。对民办高校应给予适当的经费上的补贴,如上海已对每所民办高校实施专项补贴,以及按学生人数每人每年补贴1000元,用于改善教职工待遇和办学条件。

二是对现有的学院作全面调研,对民有民营类和混有民营类学院即由企业、个人投资办的学院要积极扶持,办得好的予以鼓励,有问题的帮助解决,办得不好的,尤其对少数以营利为目的、投入不到位的学院,及时整顿。要克服不敢管、不作为现象,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制订经费管理及使用制度、确保学院教育经费的安全。

公有民营类和混有民营类学院都具有混合所有制性质,这是民办学校、学院发展的方向,即由公有、国有、民有、私人等各方面合作办学。建立混合所有制的民办学校、学院,也符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健全混合所有制经济”精神。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企业所有制结构的非单一性,即在所有制结构中,既有国有、集体等公有制经济,也有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完善的市场经济实际上是混合经济。有人否定民办

106 --

参考文献

[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N].人民日报,2009-01-05.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N].中国教育报,

2010-07-30.Development Model and Future Direction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in China

Yang Deguang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

Abstract:Independent institute of university in china is an outcome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popularization,the outcome of school -running system reform.There are four kinds of development model.Each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but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s.China should focus on supporting and developing “the state-owned and private-run running mode ”independent college.Some views oppos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are analyzed.The article proposes recommendations on how to actively support the independent colleges to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Keywords:higher education popularization,independent colleges,four modes,future direction

高校和学院可以搞混合所有制,认为这将导致产权不明晰,显然,这一观念是不符合精神和市场经济规律的。高等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必须走混合所有制的途径,这两类学院正是一种新型的混合所有制办学,也是符合《纲要》提出的“促进社会力量以举办、共同举办”民办教育精神的,应积极扶持。

三是对国有民营类学院,即由母体办的学院要大力支持,取消虚假的、挂名的民营企业。对名校直接举办的公有民营学院,要成立董事会或理事会,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制定经费使用办法,向母体高校支付一定的租赁费、管理费。这笔经费也可由主管部门收取、统一使用,包括全部或部分返还给母体高校,列入财务预决算之中,以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学校捞好处”之嫌。对少数母体高校,不愿让学院“”,不按教育部规定办学,则取消学院办学资格,全部划归母体高校,改为公办。

四是继续创建国有民营型学院。建议今后有更多的名校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拿出一个校区或

租赁一个校区,办“国有民办”或“公有民办”的学院,也可举办混合所有制的学院,如公有民营类和混有民营类学院,以挖掘名校、老校的潜力,为我国高教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我国现有700多所本科院校,若有600所左右各举办一所学院,包括到中西部地区举办,可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但是,985高校不在其列,这些重点大学应集中精力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为创建自主创新型国家出力,为承担和解决国家重大项目出力。

五是学院经过若干年的运行,规模、办学水平、管理队伍、师资力量达到一定标准后,可与母体脱钩,不宜再挂母体的校名,以学院的校名对外,并颁发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国有民营型学院的土地和校舍如果是母体高校的,应继续支付一定的租赁费。

六是应制定民办高校、学院相关法规,建立完善的监督、评估制度、质量保障制度、奖惩制度,规范收费制度、经费使用制度,确保各类学校在法制范围内正常运行。

(编辑

陈霞)

107--

文档

学院的发展模式及未来走向

摘要:学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产物,是办学改革的产物。学院有四种办学模式,各有其特点和优势,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我国应重点扶持和发展国有民营型学院。本文针对几种反对发展学院的观点进行了剖析,并提出如何积极扶持学院的建议。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学院;四种模式;未来走向教育发展研究2010.15-16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产物,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改革的产物,是高校与社会合作并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办学的创举,是一种新型的民办高等教育模式和运行机制。但是,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