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2:40:48
文档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年月日课题唐诗五首课时2教学目标1、了解五首诗歌创作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艺术风格。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了解诗歌情景交融、情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重点难点重点:反复诵读古诗,培养阅读兴趣,理解每首古诗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难点:积蓄文化沉淀,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教法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点拨法课前准备多媒体一、导入新课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
推荐度:
导读年月日课题唐诗五首课时2教学目标1、了解五首诗歌创作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艺术风格。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了解诗歌情景交融、情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重点难点重点:反复诵读古诗,培养阅读兴趣,理解每首古诗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难点:积蓄文化沉淀,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教法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点拨法课前准备多媒体一、导入新课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
年    月    日

课题唐诗五首课时2
教学

目标

1、了解五首诗歌创作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艺术风格。 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了解诗歌情景交融、情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重点

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古诗,培养阅读兴趣,理解每首古诗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 

难点:积蓄文化沉淀,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教法诵读法 讨论法 质疑法 点拨法课前

准备

多媒体
一、导入新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今天,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诗五首》。 

《野望》

1.资料助读 

王绩(约5-4),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 ,撰 《酒经》《酒谱》 ,注有《老》《庄》。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王绩爱好广泛,最突出的成就在诗歌。他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以真率疏浅之格,入初唐诸家中,如鸢凤群飞,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王绩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扭转齐梁余风,为开创唐诗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的诗歌史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基础知识 

东皋(gāo)   徙倚(xǐ yǐ)   犊(dú) 

东皋:地名,诗人隐居的地方。皋,水边高地。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薄,接近。   徙倚:徘徊。 

犊:小牛。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相顾:相视;互看。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3.诗歌赏析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颔联和颈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它们写景分别有什么特点? 

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 

(3)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5)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6)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美丽的秋景,恬淡和平的生活,却让诗人发出了“相顾无相识”的感慨,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4、写法赏析

1.用白描的手法写景。颔联颈联中,诗人用白描手法,由远到近,静动相映,描绘出一幅山家秋晚图。 

2.借景抒情。用美丽的秋景和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反衬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黄鹤楼》

1.资料助读 

崔颢(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2.基础知识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晴川:晴日里的平野。川,平野、平地。 

历历:分明的样子。 萋萋: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 

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3.诗歌赏析 

(1)前两联由传说写起,有什么作用? 

从传说写到现实,由传说的美好与现实的“空余”寻常江楼构成强烈的反差,诗人的怅然若失的情绪表露出来。 

(2)诗的颔联写到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黄鹤一去”把读者的视野引向茫茫远方;“白云千载”又让人联想到上下几千年的风云变幻。只两句诗,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创设出一种苍茫开阔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诗句描绘出站在黄鹤楼上远眺所见的景象,葱茏茂盛而富有生机:晴空万里,远望汉阳,一棵棵树木清晰可数;鹦鹉洲上,芳草茂盛,一片葱绿。这段写景,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4)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中诗人“愁”该如何理解?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呢?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4、写法赏析

1.意境开阔、气魄宏大。诗的开头从黄鹤楼美丽的传说写起,仙人、黄鹤引发人们美好的联想。写到“黄鹤一去”,写到“白云千载”,意境开阔,引人遐思。 

2.风景如画,情真意切。诗的颈联描绘了诗人站在黄鹤楼上眺望远处所见到的空明悠远的画面,融情于景,眼前景虽美,何处是乡关?景中蕴含诗人浓浓的乡愁。

《使至塞上》

1.资料助读 

王维(701-761),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创作背景: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

2.基础知识 

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使,出使。 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居延:地名。此处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征蓬: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长河:指黄河。 

3.诗歌赏析 

(1) 整首诗中,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首联的“单”字可见其孤独寂寞,颔联两个比喻,表达诗人的激愤和抑郁,颈联描写塞外壮观美景,赞叹之情溢于言表,尾联借典故表达对戍边将士的赞美之情。 

(1)颔联中“征蓬”“归雁”比喻什么?透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像振翅北飞的大雁。诗人虽然是奉使出塞,却有漂泊无依之感,暗写诗人被排挤出京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2)品读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颈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4.小结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渡荆门送别》

1.资料助读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 

2.基础知识 

远:远自。 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长江。 大荒:辽远无际的荒原。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海楼:海市蜃楼,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仍:依然。 怜:喜爱。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蜀地,把蜀地称作故乡。 

万里:喻行程之远。 

3.诗歌赏析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 

首联叙事,交代行踪。作者从蜀地出来,经过荆门来到楚地。 

(2)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船过荆门后长江两岸特有的景色:山逐渐消失,眼前是一片低平的原野;长江冲出三峡,在茫茫原野中一泻千里。一个“随”字生动的将山与平原的位置的变化展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表现出长江奔腾汹涌的气势。这联诗,景中蕴藏着诗人初出四川时的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蓬勃的朝气。 

(3)诗的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蕴含诗人怎样的心情?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诗句借助瑰丽的想象,生动的比喻,描绘出船行出三峡后江面平静,宽广无边的绮丽景象。诗人借天镜“飞”、海楼“结”,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 

(4)尾联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4、写法赏析 

(1)全诗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象瑰丽。诗的颈联写到“飞天镜”“结海楼”,借助丰富的想象,描绘出江面上平静无波,云雾弥漫的景象,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2)用词精炼传神。“随”“入”等动词的运用,都很凝练传神,富有表现力。 

(3)衬托手法。颈联中,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之平静无波;云彩变换构成海市蜃楼反衬江岸之辽阔。 

《钱塘湖春行》

1.资料助读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基础知识 

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这里指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暖树:向阳的树。 新燕:春时初来的燕子。 

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没(mò):隐没。 足:满足。 

3.诗歌赏析 

(1)通过朗读诗句,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的? 

早春。从春潮、早莺争暖树、新燕筑窝、乱花、浅草看出。 

(2)诗人是步行还是骑马观赏景致?通过哪句话看出? 

骑马。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从“浅草才能没马蹄”看出。 

(3)诗人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到最后湖东的白堤。 

(4) “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早莺尚少,只在“几处”;新燕不多,不知“谁家”,既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诗句在对莺歌燕舞的动态写照中,传达出西湖生动的早春气息。 

(5)第三句是如何表现春行中的“行”的?

“迷人眼”、“没马蹄”。诗人在马上观花,边走边看,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

(6)所有的景物中,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呢?字里行间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荫,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对西湖的赞美,表现他了对西湖的喜爱,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4、写法赏析

 (1)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全诗以游踪为线索描写西湖美景。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最后到湖东的白堤,使整首诗结构严密。 

(2)景中寄情,情景交融。诗中描写了西湖美丽的自然风光,在写景中寄寓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课堂小结 

这一课我们学习的五首诗歌,情景相生,情理交融。它们好像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道五彩画廊,或沉郁豪放,或抑郁豪爽,或激昂慷慨,或乐观旷达,或深沉感慨。看着,读着,品着,我们似乎走进了时光隧道,走进那纷扰的历史中,与诗人们一同忧伤一同嗟叹。让我们虔诚地接受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吧,“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的诗情将会更加勃发,精神将更加饱满,前行的脚步将更加稳健。

二次备课
板书

《野望》

秋野图 萧瑟衰败 正衬暮归图 宁静安详 反衬孤独无依 

《黄鹤楼》

首联 引传说颔联 发感慨 以景衬情 思乡思亲颈联 绘美景 情景交融尾联 抒乡情 

《使至塞上》

诗中有画 大漠 孤烟 长河 落日画中有情 赞叹 赞美

《渡荆门送别》

动景 随 入渡荆门之景 静景 飞天镜 结海楼送别之情 依依不舍

《钱塘湖春行》

(早)莺 (新)燕(乱)花 (浅)草初春之景赞赏西湖、热爱自然

教学

反思

文档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年月日课题唐诗五首课时2教学目标1、了解五首诗歌创作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艺术风格。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了解诗歌情景交融、情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重点难点重点:反复诵读古诗,培养阅读兴趣,理解每首古诗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难点:积蓄文化沉淀,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教法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点拨法课前准备多媒体一、导入新课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