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制办法(试行)》的通知
铁运〔2011〕××号
各铁路局,各铁路公司(筹备组),各设计院:
为贯彻执行《铁路专用线与国铁接轨审批实施细则》、《铁路专用线与国铁接轨审批办法》,规范铁路专用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文件编制工作,进一步提高铁路专用线建设项目设计质量,现印发《铁路专用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设计文件编制办法(试行)》,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各有关单位应根据本办法,完成文件编制、审查、修改、补充工作,及时将执行中发现的有关问题反馈铁道部运输局。
附件:《铁路专用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设计文件编制办法(试行)》
铁道部运输局
二〇一一年 月 日
抄送:铁科院,鉴定、工程中心,部内、计划、建设、安监司,运输局(营运、调度、装备、基础、客专技术部),信息办。
附件
铁路专用线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设计文件编制办法
(试行)
(征求意见稿)
铁道部 运输局
文件装订顺序
封面
扉页盖章、人员、分发单位页
证书页(工程勘察证书、工程设计资质证书、工程咨询单位资格证书、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示意图(×××铁路专用线工程地理位置示意图、运输通道示意图、平面示意图)
正文及各专业附图、附表
项目附件
新 (改)建 铁 路
×××铁路专用线工程
可行性研究
(全一册)
工程勘察证书 (等级 编号)
工程设计证书 (等级 编号)
二○一×年×月 ××地点
编号:
新 (改)建 铁 路
×××铁路专用线工程
可行性研究
(全一册)
院 长: (盖章)
院 总 工 程 师: (盖章)
总体设计负责人: (打印)
×年×月
院主管总工程师:×××
处(分院)主管总工程师:×××
总体设计负责人:×××
各专业设计负责人:×××
经 济 ××× 行 车 ×××
线 路 ××× 站 场 ×××
轨 道 ××× 路 基 ×××
桥 涵 ××× 隧 道 ×××
地 质 ××× 电 气 化 ×××
机务设备 ××× 机 械 ×××
车 辆 ××× 给水排水 ×××
通 信 ××× 信 号 ×××
信 息 ××× 电 力 ×××
房屋建筑 ××× 暖通空调 ×××
环境保护、水土保护 ××× 节约能源 ×××
施工组织设计 ××× 投资估算 ×××
新(改)建铁路
×××铁路专用线工程可行性研究(全一册)
文件分发单位
| 序号 | 分 发 单 位 | 份数 | 编号 | 附 注 |
| 1 | 业主单位 | (含铁道部、××铁路局) | ||
| 2 | 设计单位 | |||
| 合计 |
工程设计资质证书
工程咨询单位资格证书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项目示意图
项目在路网中地理位置图
枢纽(地区)总布置示意图(必要时附)
运输径路示意图(必要时附)
线路平纵断面示意图(厂站与接轨站的关系、标明到发线、调车线、货物线、牵出线、安全线、交接线、装卸线等线路名称、股道编号、道岔编号、股道有效长、线间距、装卸设备、站台及规模、道路、桥涵、厂区边界、用颜色区分既有、在建、拟建、规划预留线路)
添加目录,目录内容包括“章”、“一”、“(一)”三级目录,目录格式要求见“文件编制注意事项”。
正文内容提纲
第一章 概 述
一、项目名称及所有权人、经营使用人名称
二、研究依据
三、研究范围及研究年度
四、预可行性研究审查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
五、线路概况
1.线路地理位置和径路
2.自然特征(概述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动参数区划、气象、水文、水土流失等,并说明有关水利、工矿企业、城市、交通、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文物古迹、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等现状、规划对线路的影响)
六、项目所在地区既有铁路及在(拟)建铁路项目概况
七、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企业概况(性质、规模、产业发展规划和生产能力、生产产品名称、种类、运量、货物流向)
(二)新建或改扩建主体项目在国民经济与路网中的意义和作用
(三)既有专用线概况(改建专用线)(规模、技术标准、运输组织、能力适应情况)
(四)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八、研究工作概述
第二章 经济与运量及相关运输通道研究
一、经济特征
(一)吸引范围的确定
(二)行政区划、面积、人口及产值
(三)资源分布及开发建设情况
(四)工农业现状及发展
(五)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
二、路网构成
接轨地区路网构成(现状及规划)
三、研究年度货运量
(一)改建专用线现状货运量分析(近3年的统计资料)
(二)项目运量分析和预测(项目概况、主要品名、运量构成和流向、分品名到发货运量说明和汇总)
(三)接轨站运量现状(近3年发到运量、办理品类)
(四)研究年度运量预测
1.专用线货运量(主要货物品名,危险货物全部品名)
2.专用线货物所经运输通道的客、货运量(区段货流密度、货流波动系数、客车对数)
(五)货流径路比选分析及推荐意见
四、相关运输通道研究
(一)运输通道概述
1.运输通道构成
2.运输通道后方通路现状
(二)运输通道的主要技术标准(现状及规划)及运输设备和运输能力
1.运输通道主要技术标准
2.运输通道研究年度运量预测(区段货流密度、货流波动系数)
(三)运输通道能力适应性分析及建议的扩能方案(必要时附通过能力图)
附图
一、专用线运输径路图(注明线路经过名称、线路长度、主要车站站名)
二、通路通过能力分析图
第三章 建设方案研究
一、接轨站技术设备概况
(一)接轨站既有设备概况(站名、所在线路位置、车站性质、隶属关系、接轨站客、货运设施,各种线路数量、技术标准、解编作业能力,既有各企业专用线接轨情况、技术标准及近两年运量、车站货场近两年运量)(附接轨站示意图)
(二)既有专用线作业方式(专用线接发列车、车辆取送、交接方式和作业流程图)
二、接轨方案比选及推荐意见(多方案比选专用线接轨站和接轨方案,通过接轨站运输、装卸能力适应性分析,推荐能够确保运输安全、提高运输效率和投资节省的方案)(附接轨站方案示意图和技术经济比较表)
三、厂站方案说明
(一)专用线全线车站概况(线路起迄点、车站数目、性质、规模、布置形式)
(二)专用线车站设计说明
1.有关部门对车站设置与设计的要求(城市规划、工矿企业、港口等的配合和要求)附厂站示意图、场(厂)区规划图(需要时附)。
2.车站设计说明(车站位置、股道及接轨站主要客、货运设备数量,车站平面布置及分期发展意见,联络线或疏解线布置,车站道路及排水设施与地方设施的协调配合,必要时附车站通过能力)
3.既有线复杂车站的施工过渡意见
四、线路经过地区概况
沿线工程地质特征(含地层、岩性、构造、水文、气象特征、地震动参数区划,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及环境地质评价,重大不良地质、特殊岩土的评价及工程措施意见,地质条件复杂、控制线路方案的路基、桥梁、隧道等重大工程的地质条件、评价及工程措施意见,重点天然建筑材料场地的地质条件及对储量和质量的评价等)
五、线路方案比选及推荐意见(方案比选内容应说明其概况、各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方案评价及推荐意见,附示意图和技术经济比较表)
六、其它技术方案比选及推荐意见(机车交路方案、牵引供电方案及其它主要技术方案等)
第四章 铁路主要技术标准
一、接轨地区路网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现状及规划)
二、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的选择(概述铁路等级、正线数目、线间距、最小曲线半径、坡度、牵引种类、机车类型、牵引质量、到发线有效长度、机车交路、闭塞类型、建筑限界等的选择)
三、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的推荐意见
第五章 运输组织
一、专用线运营现状(改建专用线附)
(一)改建专用线既有运营现状
(二)专用线车流组织及工作量
(三)存在的主要薄弱环节
二、车站分布
1.车站分布说明(站名、车站性质、数目、站间距等)
2.满足货运作业和技术作业要求的说明
三、运营管理方式
四、运输组织方案
(一)专用线行车方式
(二)交接方式
(三)车流组织及列车编组计划
1.列车编组计划
2.车流组织原则(直达、直通及零散车流的组织及空车调整原则)
五、行车量及车站工作量
(一)列车对数或车辆取送次数
1.车辆计算参数
2.牵引质量、列车编组辆数等的选用
(二)接轨站及专用线内各站装卸作业量及调车作业量
1.专用线的货物装卸作业量(装卸设备及能力、装卸作业时间说明)
2.接轨站或港湾站、工业站等装卸作业量及调车作业量
(三)调机类型、台数及配属站
六、专用线通过能力(调车办理时为取送方式及取送车次数)
(一)专用线区间走行时分及场(厂)站作业时分
(二)专用线设计通过能力
(三)研究年度需要能力
七、运输组织机构定员、调度区划(说明现状接轨站的货运、行车定员、班制等及设计新增的货运、行车定员、班制)
八、行车设备(列尾装置、货票传递系统等)
第六章 主要技术设备设计原则和主要工程内容
一、线路
(一)平面(缓和曲线、圆曲线、夹直线等选用标准及最小曲线半径分布情况等。改建既有线、增建第二线平面设计情况,需保留既有线较低标准时应说明理由)
(二)纵断面(缓坡、竖曲线、坡段长度和最大坡度差的采用标准,以及坡度设计的其它要求。改建铁路地段含坡度抬高、降低及动力坡使用情况,需保留既有线较低标准时应说明理由)
(三)线路平面位置和沿线高程控制的说明
(四)通过正式运营列车便线的设计原则
(五)重大改移道路、平(立)交道的设计原则及说明(附改移道路、平(立)交道表
(六)拆迁工程概况
(七)铁路线路安全设施设计原则(安全保护区、防护栅栏、维修通道等)
(八)工务有关设施
1.运营管理方式、养护维修
2.工务机构设置、作业组织形式、管辖范围及定员(附工务有关设施定员汇总表)
3.养路机械和线路检测设备的配置(附主要机械设备概数表)
4.其它工务有关设施意见
附件
一、拆迁建筑物表、拆迁建筑物汇总表(含其它各章节拆迁)
二、改移道路、平(立)交道表
三、工务有关设施定员汇总表
四、主要工程数量表
五、主要机械设备概数表
附图
一、线路方案平面示意图(推荐方案和比较方案,填绘主要地质构造线和重大不良地质范围,并标出有关水利、城市、交通及环境保护特殊地区对线路设计的要求)
二、推荐方案和主要比较方案线路平面图(填绘主要地质构造线和不良地质范围),比例1:2000或1:5000
三、推荐方案和主要比较方案线路纵断面图,比例横1:10000,竖1:500~1:2000
四、技术复杂的改移道路、平(立)交道附设计图,比例同线路平、纵断面图或与公路部门的有关规定相一致
二、轨道
(一)正线轨道(轨道结构形式、轨道类型,钢轨、轨枕、扣件、道床、轨道高度等,无缝线路和其他需要说明的事由等)
(二)站线轨道(轨道结构形式、轨道类型,按到发线、其它站线、次要站线分别说明钢轨、轨枕、扣件、道床等)
(三)道岔
(四)轨道附属设备和常备材料
附件
一、铺设无缝线路地段表
二、轨道主要工程数量汇总表
三、路基
(一)概述
1.既有线路基工程概况(着重说明修建沿革,路基病害类型、长度、分布范围、发生和发展原因及对运营的影响、已采用的整治措施等,改建专用线附)
2.设计的路基工程概况(路基、区间路基长度及占全线总长度的百分比、路基工点分布、土石方(含取弃土)、圬工、地基处理等主要工程数量及平均每公里数量等)
3.沿线主要不良地质问题
(二)主要设计原则
1.路基一般设计原则(包括区间和站场路基,路基面形状和宽度、路基基床、横断面形式、边坡坡率、过渡段、地基技术要求、填料及压实度要求、级配碎石(砂砾石)及改良土施工方法说明等,取弃土场及填料设计原则,取弃土场及填料设计原则,路基土石方调配原则,路基排水设计原则,线路及站区绿化规划原则、防护栅栏设置原则等)
2.路基个别设计原则(包括区间和站场范围,按照工点类型分别说明,包括:既有线路基改建一般设计原则,既有线路基工点(或重大病害)整治设计原则,主要加固及防护方案比选说明和其它特殊问题的说明,控制或影响线路方案、技术复杂的路基工程及施工严重干扰的路基工程设计(分工点说明)等)
3.与其它专业设计接口的原则
4.其它特殊问题的说明(如对工矿企业、水利、交通部门等某些特殊要求的考虑等)
(三)路基修建对生态环境与水土保持(地表径流、植被、沙化、野生动物通道等)的影响及采取的措施
(四)地质灾害防治、防洪、压覆矿产资源、安全防灾的工程措施说明
附件
一、路基个别设计工点表
二、路基主要工程数量表(按挡土墙、路基加固和防护、排水及改河改沟等分列)
三、路基土石方数量总表
附图
控制或影响线路方案、技术复杂、施工严重干扰的路基工程应附下列各图表
一、平面图(填绘地形、地质资料及工程建筑物位置)比例1:500~1:2000
二、纵断面图(必要时附,填绘地质资料和工程建筑物位置以及主要结构轮廓尺寸),比例尺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三、横断面图(填绘地质资料及工程建筑物位置),比例1:200,特殊情况可用1:100或1:500
四、主要工程数量表
四、桥涵
(一)概述
1.沿线主要河流水系特征及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动参数区划等自然情况
2.沿线农田排灌、水利工程(含规划)及水工构筑物水源保护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区等对铁路桥涵的影响和要求
3.沿线水陆交通、地下管线现状及规划对铁路桥涵的影响和要求
4.城市规划对铁路桥涵布设的要求
5.既有线桥涵概况(修建沿革、设计标准、运营情况,水害病害情况及其原因分析,实际的承载能力和建筑限界等)
6.桥涵水文计算方法
(二)主要设计原则
1.采用洪水频率
2.设计行车速度
3.设计活载
4.通航(含船筏)净空、立交净空及建筑限界
5.桥面系布置原则(是否考虑大型机械养护条件)
6.新建桥涵式样、孔径、基础类型的选择及接长涵洞的设计原则
7.建筑材料选用的初步意见(可根据设计使用年限确定采用耐久性设计标准)
8.特殊地区桥涵的设计原则(如通过水库区、漫流区、地震区、软土区、岩溶区、盐碱区、湿陷性黄土区、多年冻土区、冻胀土区、采空区严寒及有承压水区)
9.施工过渡的意见
10.桥涵修建对生态环境与水土保持(径流、水土流失及灌溉等)的影响及采取的措施
11.与其他专业设计接口的原则
(三)主要设计内容说明
1.沿线桥涵分布情况(附桥涵表)
2.重点桥渡工程的说明(分工点说明,包括方案确定的依据、跨越河流或铁路公路概况、结构形式、附属设施、施工方法等)
附件
一、桥涵表(梁式桥、框构桥、涵洞分列)
二、主要工程数量汇总表(特大、大、中桥按工点,小桥涵按类型、孔径分别汇总)
附图
重点桥渡附以下各图
一、桥址平面图(图中绘明新线及既有线的中心线、墩台位置、导治构筑物、改移道路及沟渠位置,比例一般为1:2000)
二、全桥总布置图(图中绘明全桥立面、各种水位及必要的地质资料、设计单桩承载力、墩台刚度、道路净空及限界、主要工程数量表等,比例一般为1:200至1:500)
三、新技术、新结构设计图
五、隧道
(一)沿线隧道分布概况(附隧道表)
(二)隧道建筑限界及洞内轨道结构形式或类型
(三)设计内容说明(附工程数量表)
(四)隧道风险评估与处理对策(必要时说明)
(五)隧道通风方案选择(必要时说明并附运营通风主要机械设备表)
六、站场
(一)站场设计原则
(二)车站设计说明
1.有关部门对车站设置与设计的要求(城市规划、工矿企业、港口等的配合和要求)
2.车站设计说明(车站位置、股道及主要客运设备数量,车站平面布置及分期发展意见,联络线或疏解线布置,车站道路及排水设施与地方设施的协调配合,必要时附车站通过能力)
3.既有线复杂车站的施工过渡意见
(三)安全设备设计
(四)主要工程内容
1.站线轨道
(1)轨道结构形式、轨道类型
(2)既有轨道类型及改建
(3)有砟轨道(按到发线、驼峰下溜放部分线路、其它站线、次要站线分别说明钢轨、轨枕、扣件、道床等)
(4)无缝线路(说明铺设范围、单元轨节布置、设计锁定轨温及道岔区、桥上、隧道地段无缝线路等)
(5)道岔
2.站场路基
(1)路基一般设计原则(路基面宽度、路基基床、横断面形式、路基边坡)
(2)既有路基及加固防护情况
(3)路基工点及加固防护简要说明
(4)与其它专业接口的设计原则
(5)路基土石方调配原则
3.站区绿化规划原则
4.相关工程及其它
(五)装卸设备选型及配置
附件
一、车站表
二、主要工程数量汇总表
三、主要设备数量汇总表
四、主要机械设备概数表
附图
一、枢纽(地区)总布置图(必要时附),比例1:10000~1:100000
二、车站平面布置图(含比较方案),比例1:2000
三、联络线或疏解线平面布置图(简单的可与车站平面布置图合并),比例1:2000
四、联络线或疏解线纵断面图(简单的可在车站平面布置图上用坡度标标注),比例横1:10000、竖1:1000
五、路基个别设计图(控制或影响站址方案时附)
七、电气化
(一)既有牵引供电系统设备状况
(二)外部电源情况及对牵引变电所供电方案(含外部电源供电方案设想,需要功率及用电量)
(三)牵引变电所供电方案、开闭所、分区所、AT所的分布及牵引变压器类型和容量
(四)电力调度所及调度管理自动化系统(含调度区划分选择,远动系统,安全监控系统,维修管理系统)
(五)接触导线及接触网悬挂类型
(六)接触网主要技术数据(导线高度及允许车辆装载高度、结构高度、跨距长度、锚段长度、侧面限界、绝缘距离)
(七)既有牵引供电设施的利用及改建简况
(八)受电气化影响的电力线路的处理(含改迁原则及技术要求)
1.改迁原则及技术要求
2.电力线路影响情况及处理意见
(九)路外(内)易燃、易爆品库及油、气管道的电磁干扰防护
1.主要研究技术条件
2.初步防护方案
附件
一、主要工程数量表
二、主要设备表
三、电力线路拆迁明细表
附图
一、牵引供电设施示意图
二、牵引供电方式及供电分段示意图
八、机务、车辆设备
(一)机务设备
1.机车交路(含既有机车交路)
2.既有机务设备分布、性质和规模简述
3.设计机务设备分布、性质和规模简述(附主要机械设备概数表)
4.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及房屋、定员(含既有和新增)
附件
一、主要机械设备概数表
二、机车交路示意图(既有和设计交路)
(二)车辆设备
1.既有车辆设备分布、性质和规模简述
2.设计车辆设备分布、性质和规模简述(附主要机械设备概数表)
3.车号识别系统及红外线轴温探测设备设置
4.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及房屋、定员(含既有和新增)
附件
一、主要机械设备概数表
九、给水排水
(一)给水站设置和生活供水站、点数量(含既有和新建)
(二)既有给排水设施利用及改建简况
(三)水源、水处理、污水处理和排除方案(附主要工程数量表)
(四)主要给排水构筑物、设备选择(附主要设备概数表)
十、通信
(一)相邻线、既有线主要通信设备、相关信息系统及线路概况
1.相邻线主要通信设备及线路概况
2.相关信息系统概况
3.既有线主要通信设备及线路概况(改建附)
(二)通信网构成及主要通信系统类型、容量的选择
1.传输及接入系统
2.电话交换系统
3.调度通信系统
4.移动通信系统
5.站间行车电话及其它专用通信系统
6.车站(场)通信系统
7.其它业务系统
(三)通信电源设备类型、容量的选择和防雷、接地
1.交流电源及供电方式
2.电源设备类型、容量的选择
3.接地装置
4.防雷
(四)通信线路
1.长途通信线路的建设方案
2.地区及站场通信线路
3.路外弱电线路的拆迁原则
附件
一、主要工程数量表
二、主要设备、材料概数表
附图
一、通信网图
十一、信号
(一)既有信号设备概况(接轨站及相邻区间既有信号设备类型)
(二)信号系统的选择
1.行车调度指挥系统
2.区间闭塞系统
3.车站联锁系统
4.微机监测系统
5.信号设备防雷系统
(三)采用新技术情况
(四)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及房屋、定员(含既有和新增)
附图
一、信号平面布置图
十二、信息
(一)系统构成概述
(二)系统设置简况
(三)系统主要软硬件配置原则
附图
一、信息系统网络结构图
十三、电力
(一)供电负荷的分布及电源选择
1.供电负荷的分布及负荷等级
2.电源选择
3.既有供电设备概况
(二)供电原则及供电方案
1.供电原则
2.方案设计(含既有供电设备利用及改建简况)
(三)主要技术标准
1.电力线路
2.变(配)电所开关柜类型及保护配置
3.站场照明及控制方式
附件
一、主要工程数量表
二、主要设备数量表
十四、房屋建筑
(一)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及其定员总数、每正线公里定员数,房屋建筑面积总量及每正线公里房屋面积
(二)既有房屋的利用、房屋配置原则、建筑标准、结构类型、装修标准的说明
(三)暖通空调卫生设备设计原则
1.暖通空调卫生设备设计原则
2.集中采暖设置标准及供热规划原则
3.空气调节设计原则
4.通风及防排烟设计原则
5.室内给水、排水及热水供应设计原则
6.室内消防设计原则
第七章 土地利用及拆迁
一、土地利用
(一)概述
1.线路经过地区及工程概况(以区县为单位)的土地类型、区间路基、全线用地(含其他各篇用地)总数及平均每公里用地数。
2.补充耕地方案(含复垦)说明(可行性、补充耕地资金计列原则、费用是否列入投资估算等)
(二)设计说明
1.铁路用地设计原则(各专业用地宽度、取弃土场用地等)
2.用地设计说明(附用地概数汇总表)
二、拆迁
(一)拆迁主要原则(各专业)
(二)拆迁工程概况(附拆迁建筑物表、拆迁建筑物汇总表)
附件
一、用地概数汇总表(含其它各篇用地及用地类型)
附图
一、全线用地图(原则采用1:2000平面图,荒漠、山岭地区可用1:50000平面图)
第八章 环境保护、水土保持
一、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
二、工程建设引起的生态变化
三、控制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及水土保持的原则
(一)控制污染的原则
(二)保护生态环境及水土保持的原则
四、结论与建议
第九章 节约能源
一、概述
(一)主要耗能点的分布情况及数量(含生产与生活所需动力、供热、牵引、发、配电)
(二)采用的节约能源设计标准
二、节约能源措施综述
三、结论及建议
第十章 施工组织方案意见
一、全线主要工程分布情况
二、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特征(概述自然特征、交通运输情况、沿线水源、电源、燃料等可利用情况;当地材料的分布情况等)
三、施工组织方案的比选及推荐意见
四、施工准备工作
五、主要工程和控制工程(附主要工程数量表)
六、施工干扰地段的安全施工措施意见(改建)
七、材料供应计划(附主要劳动力、材料、成品及施工机具台班数量表)
八、临时工程
九、施工环保措施
十、施工安全措施
附件
一、主要工程数量表
第十一章 投资估算、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一)编制范围(建设名称、起止点、里程、正线长度、相关工程)
(二)估算分段
(三)编制依据
(四)各项工程静态投资估算及费用的编制
1.征地拆迁(采用资料的来源及分析指标的情况)
2.正式工程
3.大型临时设施和过渡工程费(计算分析资料及依据)
4.其他费用(采用费率及依据)
5.基本预备费(采用费率及依据)
6.动态估算费用
(1)工程造价增涨预留费((采用费率及依据))
(2)建设期贷款利息(采用的利率及依据)
7.机车车辆购置费
8.铺底流动资金
9.投资估算总额及经济指标分析
二、资金筹措
(一)资金来源
(二)资金筹措方案
1.资金筹措方式分析
2.资金筹措方案的建议
附件
一、总估算汇总表
二、总估算表
三、综合估算汇总表
第十二章 经济评价(必要时附)
第十三章 外部协作条件及有关部门的意见
一、外部协作条件
二、有关部门的意见
省(市)、自治区、军区、铁路局及有关部门的意见(含环境特殊敏感区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十四章 研究结论
(综合说明本项目的建设必要性、专用线主要技术标准、方案推荐意见及工程可行性,建设规模及工程投资、管理等提出结论性意见)
第十五章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各专业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项目附件
一、可行性研究委托函复印件
二、预可行性研究审查意见
三、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业主的来往公函,特别是运量确定资料)
设计文件编制注意事项及格式
一、文件组成
文件组成为正本(附设计图折成A4)。
二、设计方案要求
(一)设计方案需2个以上,经技术经济比较后提出推荐方案。
(二)重点、难点方案要作详细论证,并经铁路运输管理、设计单位专家组讨论研究确定。
(三)线路方案、车站方案说明中,必须附彩色示意图,图文并茂。
三、目录格式要求
目录含“章”、“一”、“(一)”三级目录。其中,“目录”二字用三号宋体,“章”、“一”级目录采用4号黑体,“(一)”级目录及以下,采用4号宋体,目录需链接到正文,页码右侧对齐,文字与页码之间采用虚点线填充,如下图所示:
四、设计图纸及说明书格式要求
(一)关于附图要求
1.设计平面图、纵断面图及其他设计图应白底彩打(设计线为彩色,推荐方案为红色表示)。
2.文中插图要有方向观,原则上采用通用绘制法“上北下南”。难以表达的需绘制指北针。
3.路网图、运输通道示意图、地理位置示意图、专用线接轨站等有关示意图,凡涉及到铁路规划线者,必须要有依据,不可随意画。对于已建成的,原规则线应及时改为已建成线。
4.专用线运输通道示意图上,应注明运量、品名、到发量等。
5.接轨站比选章节中,应有区域车站分布图(枢纽地区应有枢纽示意图),并注明新设车站作业量、频率。
6.线路方案示意图中应注明方案、平面要素、插坡、注明两端方向、指北针、主要拆迁物(高压线、大型村庄、变电站等),并注明特大桥等控制工程。
(二)关于设计说明书格式要求
1.说明书页面设置格式
说明书应双面印刷,页面设置格式如下:
(1)纸张大小(设计文件幅面尺寸):纸张幅面均采用标准A4,宽×高尺寸为210×297mm,如有特殊幅面要求,应充分说明理由,如下图:
图1 纸张设置
(2)版面尺寸和页边距:版面尺寸宽×高为160×247mm,4号字的行数为28行,每行字数30个。如图2。
页边距:上2.5cm,下2.5cm,左2.5cm,右2.5cm。装订线1.0cm,装订位置在左边。页眉距边界1.5cm,页脚距边界1.75cm。如图3、4。
图2 文档网格设置
图3 页边距设置
图4 页眉和页脚设置
(3)页码设置:页码从正文开始顺序编号,正面单数,在右侧。反面双数,在左侧。插图反面如无内容也应占一页编号。页码设置于页脚外侧(双面打印需设置奇偶页不同)。如图4。
2.说明书正文格式
(1)文字格式表
文字格式表
| 序号 | 式样代号 | 字号 | 字体 | 字型 | 行 距 (固定值) | 对齐方式 | 首行缩进 (cm) 0.5 | 附 注 |
| 1 | 章 | 二 | 黑体 | 常规 | 双倍(50磅) | 居中 | ||
| 2 | 节,一、 | 三 | 宋体 | 加粗 | 单倍(25磅) | 两端对齐 | 2字符 | |
| 3 | 条,(一) | 四 | 宋体 | 加粗 | 单倍(25磅) | 两端对齐 | 2字符 | |
| 4 | 正文 | 四 | 宋体 | 常规 | 单倍(25磅) | 两端对齐 | 2字符 | |
| 5 | 表名 | 四 | 黑体 | 常规 | 单倍(25磅) | 居中 | 插表名 | |
| 6 | 表格内容 | 五 | 宋体 | 常规 | 固定值(12磅) | 居中 | ||
| 7 | 附注 | 五 | 宋体 | 常规 | 固定值(18磅) | 两端对齐 | 2字符 | |
| 8 | 附件名 | 三 | 宋体 | 加粗 | 单倍(25磅) | 居中 | 含附表 |
(2)说明书文字说明格式
说明书“章”以下款目按下列层次顺序编列:首先用一、/二、/三、/四、/……;其次用(一)/(二)/(三)/(四)/……;以下用1、/2、/3、/4、/……;以下用(1)/(2)/(3)/(4)/……;以下用1)/2)/3)/4)/……;以下用① /② /③ /④ /……;以下用I /II /III /IV /……。
列表(并列的说明或举列)按以下顺序编列:a)/b)/c)/d)/……。
章,用二号黑体居中设置,每章应另起一页。
节,即一、/二、/三、/四、/……,用三号宋体加粗,首行缩进2字符,两端对齐设置。
条,即(一)/(二)/(三)/(四)/……,用四号宋体加粗,首行缩进2字符,两端对齐设置。
其它条以下各级,用四号宋体常规,首行缩进2字符,续写行(回行)均不空格。两端对齐设置。
附注用五号常规宋体字,首行缩进2字符,续写行(回行)均不空格,两端对齐设置。
各级标题后不应出现标点符号。如“(一)×××”、“(1)×××”、“1)×××”、“① ×××”、“I ×××”、“a)×××”。
3.说明书插入附表格式
表头字用四号黑体居中设置。表头由表号表名组成,同设在一行,表号后空1字符。表号以“章”-“节”为单位开始编号,如“表2-1-1 站位方案比较表”为第二章第一节的第一个表。
表格线条外框为1磅,里面为0.5磅。表格内容为五号宋体常规,表行高一般采用0.6厘米。
文中半幅表格可采用Word制作,全幅表格可采用Excel制作,符合制版要求。
表或表附注后应空一行。
4.说明书插入附图格式
插图宜成页,图框设单线,线条为1.5磅,不画裁图线。图框外除页码外不写其它字。
图名置于图的上方居中,图号置于图的左上方适当位置,图内字体大小与图大小相适宜。
图框尺寸一般与版芯相同,即160×247mm(宽×高)。纸张宽度大于A4纸时,图框宽度不受,但不宜大于1m。
5.项目附件及附表
(1)附件要编号,编号顺序为:附件一/附件二/附件三/……。编号后空1字符,接附件名,如“附件一 主要工程数量”。
(2)附件为表格时,其编排要求与“(3)插入附表”格式相同。附件为协议、纪要及公文的宜将原文复印后附入。
(3)每一附表首页的下方制表、复核应签署姓名及日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