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福建历史文化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2:40:55
文档

福建历史文化

福建历史文化新华网福建频道    福建历史悠久,原始社会就有人类活动,属于古越族的一支,被称为"东越"。战国时期,越国为楚兵所败;越国一些王族南逃至福建和浙江南部,其后裔与福建的闽族人融合,成为"闽越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福建设闽中郡,第一次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单位出现在中国版图上。唐朝中期设福、建、泉、漳、汀5州。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为加强边防;设"福建经略使"。始有"福建"一词。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据闽成立闽国基本上奠定了后来的省界。福建又有"八闽"之称,南宋时福建设
推荐度:
导读福建历史文化新华网福建频道    福建历史悠久,原始社会就有人类活动,属于古越族的一支,被称为"东越"。战国时期,越国为楚兵所败;越国一些王族南逃至福建和浙江南部,其后裔与福建的闽族人融合,成为"闽越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福建设闽中郡,第一次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单位出现在中国版图上。唐朝中期设福、建、泉、漳、汀5州。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为加强边防;设"福建经略使"。始有"福建"一词。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据闽成立闽国基本上奠定了后来的省界。福建又有"八闽"之称,南宋时福建设

福建历史文化   
新华网福建频道 

    福建历史悠久,原始社会就有人类活动,属于古越族的一支,被称为"东越"。战国时期,越国为楚兵所败;越国一些王族南逃至福建和浙江南部,其后裔与福建的闽族人融合,成为"闽越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福建设闽中郡,第一次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单位出现在中国版图上。唐朝中期设福、建、泉、漳、汀5州。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为加强边防;设"福建经略使"。始有"福建"一词。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据闽成立闽国基本上奠定了后来的省界。福建又有"八闽" 之称,南宋时福建设l府5州2军,府、州、军为同级行政机构,共计8个,故称"八闽"。宋后基本延袭旧制。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增设府,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单独设省。清末福建共有9府2州,58县6厅。辛亥后,二年(公元1913年)废除府、州制,设省、道、县三级制,几经调整,至时止,全省设2市、7个行政督察区,共有67县。1949年福建后,全省设2市、8专区,共有67县。1951年,增设泉州、漳州2市,委托专署领导。此后20多年间,行政区划又曾数次调整。开革开放以来,福建根据自己的特点,调整了行政区划,地区改为地级市,形成市带县。至2O00年底,全省设9个省辖市,共有14个县级市、25个市辖区、46个县(含金门县)。

    福建历史源远流长,科学文化曾盛极一时。5000年前,先民们就在此生息繁衍,创造了可与仰韶又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的昙石山文化。三国时因造船业和航海技术发达,福建成为孙吴的一个水军基地和对外通商口岸。南宋和元代,泉州成为世界上最大商港之一,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通商关系,形成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多次在福建驻泊,招募水手,修造船舶,从福建扬帆出海。清同治五年间,在马尾创办福州船政局和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成为中国近代海军和造船工业的摇篮。福建历史上人才荟萃,涌现出一批在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杰出人物,如天文学家苏颂,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思想家、文学家李贽,音韵学家陈第,学者、书法家黄道周、蔡襄,文人严羽、杨亿、柳永,史学家郑樵、袁枢,民族英雄郑成功、林则徐,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林纾,铁路建设专家詹天佑等。他们以自己的胆识和献身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历史上福建人民为反压迫、反侵略进行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有着光荣的传统。在中国党领导下,为了中国人民的事业,福建人民贡献出万千优秀儿女,作出了卓越贡献。福建是全国重点老区省份之一,老区分布遍及的62个县(市);其中有46个老区县(市)、518个老区乡(镇)、7772个老区行政村、2919个老区基点村。

福建历史沿革 
新华网福建频道 

    (一)闽越族的变迁

    ·福建最早的名称是"闽",其土著居民在历史上称为闽人。古代的七闽部落和楚国都是被称为"蛮"的南方民族。七闽的分布地域甚广,包括今天的福建全部、广东东部潮梅一带、浙江旧温、台、处三府属。古闽人是拜蛇为祖先的。这种民俗至今仍在一些地方保存着。

  ·周晋王卅五年(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践七世孙无疆与楚威王作战,失败被杀,国亡于楚。越王族于是航海入闽,越国国民徙居越迁山(今福建长乐县)。越族人的体质特征和生活习惯与中原华夏族有很大差别,越人身体矮小、短面、须发少、鼻形广、眼睛圆而大,习惯傍水而居、好水斗、善于驾舟行筏、还有"断发纹身"的习俗。但勾践却自称为夏禹后裔,居然同北方的齐鲁晋卫有了共同的民族意识。越国人善冶炼,福州市北的冶山和剑池,就是欧冶子铸剑的地方。 

    ·越族入闽之后就与七闽土著发生融合,并在闽中传播吴越和中原文化,闽越族由此形成。 

    ·无疆又七传至无诸,自立为闽越王,成为闽越族的首领。与当时的越东海王摇同为越王勾践的后裔。秦始皇占领福建后,废无诸、摇的王号,降为君长,但仍留在闽中,秦没有像对南越那样派守尉令长治闽。秦始皇在福建设立闽中郡,但只是名义而已,并没有实施统治。闽中郡是福建最早的建制,辖地与七闽基本相同(实际上它还包括了今江西铅山县)。 

    ·为了加强对闽中的控制,秦王朝一方面把大量闽越族人迁移到现在的浙江北部和安徽、江西境内等处;另一方面又把中原的罪犯流放到闽中来。这一客观为各民族的互相融合和闽越族的汉化创造了条件。 

    ·秦末暴发农民,无诸率兵由闽中北上,闽越跋涉关山,深入中原,参加中州的农民和楚汉战争达8年之久。作为传播中原文化的工具的汉语,当时给闽越语言极大的影响。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因无诸有功,封其为闽越王。 

    ·闽越国重新立国后,国势日强,多次扩大领地,成为汉王朝劲敌。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派朱买臣率领大军,兵分四路进攻闽越,无诸的继承者东越王余善在闽中筑城抵御汉军。余善兵败,闽越内部发生兵变,余善被杀。汉武帝把闽越贵族官僚势力阶层、、部分人口集中的闽越人都迁到江淮一带居住,闽越国92年的统治到此结束。 

    ·前111年汉置揭阳县,所辖包括整个潮汕、兴梅和闽南、赣南一些地方。前85年,汉廷在福州设立冶县,属会稽郡,这是福建历史上的第一个县。冶县建立之初,户口不及1万,主要集中在闽东和闽北山区,居民结构主要是闽越遗民,还有少数南下吴(汉)人。 

    ·由于福建的闽越北迁,泉州一带人去楼空,而因秦亡汉兴而不得归的秦人的后裔,则开始在泉州一带建立属于自己的、不受外界干扰的家园。这前后历时300多年。这批汉人带来的汉语在与少数闽越遗民交际中接受土著语言的一些影响,吸引了它的一些语言成分,但基本保留了上古汉语的主要面貌。潮汕、兴梅一带土著因未遭迁徙,仍不时作乱,波及漳州,而泉州一带仅存失势的闽越遗民,无法形成气候,对汉人无从构成威胁。于是,分散于闽中郡各地的先秦遗民,无不纷纷寻找安靖之处,相聚到此时已人烟稀少且又富庶的泉州一带。 闽越入北迁,汉人入泉州是泉州方言得以形成的关键。 但这个时期的汉人在当地仍属少数,所以汉语在这之前还不可能取代闽越族语言。 

    ·自西汉设立冶县,到东汉末贺齐入闽(公元196年),历300多年,闽中长期安靖,与外界少有战事纷争,这不仅使住在泉州的秦(汉)人得到相对的发展,同时还促使不少中原和江东汉人进入闽东、闽北并与逃遁山林复出的闽越人交融。据朱维斡《福建史稿》统计,东汉末福建户数已发展到10万户左右。     

    (二)中原移民大规模进入 

    ·东吴从建安元年开始,至257年,62年来五次出兵平闽,闽中方归孙权。为了加强对闽中的统治,吴国于260年撤销南部都尉,在福建设立建安郡(在今建瓯),下辖5个县。撤都尉改设郡,实现了以文治代替武人统治的局面。 

    ·此时,江南汉族居民分别由海路和陆路入漫漫,散居全闽各地,尤其是闽东和闽北,他们带来的语言奠定闽东和闽北方言的基础。 

    ·早在三国以前,闽南已有一定数量的居民,户数估计有一万左右。由于冶县建立之后的300年来,闽南泉州地区是朝廷鞭长莫及之处,偶有战事也都集中在闽北、闽东,直至东吴入闽,战火也只波及闽江周围。因此这些入闽汉族移民逐渐占据了整个闽南地区,并且同化这一带的闽越遗民。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西晋于282年从建安郡分出部分地域,另设晋安郡,下辖8个县。于是,福建有两郡十六县:闽北的建安郡所辖建安、吴兴、东平、建阳、邵武、将乐、延平、绥城;沿海和闽西的晋安郡所辖侯官、原丰、温麻、晋安、同安、新罗、宛平、罗江。 

    ·西晋末期,中原地区更加,南迁入闽的北方人更多。308年,中原动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陈、黄、郑、胡、何、邱、詹。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衣冠南渡、八姓入仙"。在此之前,北方汉族人就有进入福建的,但为数较少;永嘉年间及其以后,北方汉人入闽较多,形成了一次高潮。

    ·汉族人与闽越人朝夕相处,免不了会受闽越语的影响,语言多少吸收了闽越语的一些成分。但是总的说来,泉州地区汉人已是主体,闽越遗民不仅少而且分散,兼之文化较低,因此汉人终以压倒多数的板块迁移方式使汉语占有主导地位,最终取代闽越语。比如莆仙方言,就是外来的中原语系和当地的土著语系(闽越语)混合在一起,经过长期的融合演化形成的。 

    ·梁天监间(502-519年),析晋安郡置南安郡,郡治设今南安丰州镇。 

    ·梁太清元年(547年),侯景之乱,三吴沦为战场,长江中下的广陵(扬州)、江州(九江)、建康(南京)、江陵等各城市都成为荒凉之地。这个时期,大批难民离开吴会入闽。三吴难民足迹遍及福建和广东的潮州。这批移民是避难而来,且又分散各地,他们带来的语言(吴语)虽然客不压主,无法取代当地语言,但却给泉州方言等闽语次方言注入了新鲜血液。这个时期的语言交融促使闽语内部各次方言进一步趋于一致,留下了一批吴语词汇。 

    ·陈永定元年(557年),在晋安郡置闽州(治所在今福州),为福建历史上的第一个省级建制,辖晋安、建安、南安三郡。不久,改闽州为丰州,州署设晋安郡(治所在今福州)。 

    ·5年,隋王朝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大幅度地裁减郡、县。降建安、南安二郡为县,改丰州为泉州(治所在今福州),福建历史上始见"泉州"地名。606年,复改泉州为闽州。607年,废除州治,改闽州为建安郡。至此,闽中全境之晋安、建安、南安三郡合并为建安郡;全闽九县裁并为闽县、建安、南安、龙溪四县。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对州、县大加并省,并依山河形势、地理区域分全国为十道。福建属岭南道,下辖丰州(治所在今泉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建州(治所在今建瓯)。 

    ·622年,唐于南安故郡地置丰州,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丰州下领南安、莆田、龙溪三县。627年,丰州撤销,南安、莆田、龙溪三县并入泉州(治所在今福州)。

    ·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龙溪置武荣州,州治在今南安丰州。不久,武荣州废,三县仍属泉州。699年,复以南安、莆田、龙溪三县置武荣州,治所仍设今南安丰州镇。同时析莆田县西界置清源县,隶属武荣州。700年州复废,属县仍隶泉州(治所在今福州)。 700年,又于今泉州市区置武荣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4县。 

    ·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改泉州为闽州都督府(省级建制机构),泉州隶属闽州都督府。此后凡称"泉州",即指今之泉州。开元间(713--741年),泉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晋江五县。 

    ·742年,唐廷下诏改州为郡,泉州易名清源郡,仍属岭南道,760年清源郡改属江南东道。清源郡领南安、莆田、仙游(原清源县)、晋江四县,后来清源郡复为泉州。 

    ·733年唐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为福建经略使(军区长官职),始称"福建"。唐代相继设置福、建、泉、漳、汀五州,至771年正式成立福建观察使,成为地方最高长官,形成颇具规模的行省雏型。 

    ·669年,陈政陈元光父子带领军人及其随军家属征蛮并在福建驻扎下来。据《颖川开漳族谱》,陈政先是统率府兵5600名入闽,后又以兵少请援。朝廷命陈政的两个兄长陈敏、陈敷领兵南下。估计入闽的这两支有万人左右。他们最终在漳州立足,被称为开漳始祖。

    ·"安史之乱"时中原地区战乱频繁,而地处东南一隅的福建,却又成为北方人民避乱南迁的乐土。 

    ·唐朝末年,淮南道光州刺史王绪由于无法应付大军阀秦宗权的勒索,悉举光、寿兵五千人,驱吏民渡江。于885年进入福建,有众数万。后来,由于王绪滥杀部众,光州固始人王潮被推举为新的统帅,由南康经赣州、再转潮阳、到达泉州、立足福州,终于平定福建。王潮死,其弟审知继之,审知死,其子延翰建闽国,更四主而亡。从王氏入闽至闽国灭亡,王氏经营福建达60年之久。在其统治期间,光州、寿州移民散布于福建各地,发展繁衍,对福建人口影响很大。唐代福建地广人稀,元和年间仅有74.4677万户。唐末黄巢入闽,"杀人如蚁",使福建人口又进一步减少。从当时福建人口比重来看,唐末福建原有人口不过数万户而已,而入闽的光、寿移民又达数万人,若以一户五口为计,仅仅这一批北方移民,可能就占了福建总人口的1/5! 

    ·唐朝五代时期入闽汉人带来的语言已经是中古时期的北方官话方言(即白话文系统)。是时泉州方言民经根深蒂固,北方方言已无法改变泉州方言系统,而只能"入乡随俗",最终融入泉州方言。 

    ·王审知次子王延钧杀兄篡位称帝,升福州为长乐府,立为东郡,领福、泉、建、汀、漳、镛(将乐)、镡(延平)七州。945年,王氏"大闽国"被南唐灭亡,南唐和吴越分割建州与福州。莆田以南的泉、漳二州,为南唐泉州散员指挥使留从效割据,南唐封留从效为晋江王,并改泉州为清源军。留氏卒后,继由清源军统军使陈洪进割据。陈洪进割据漳州、泉州达19年之久,拥有近2万人的武装。9年,清源军改名平海军,名义上归两浙西南路。978年陈洪进上《纳地表》,将其所辖漳、泉二州14县献给宋廷。 

    ·宋代的地方政权建置基本上承袭唐朝五代之州、县制。宋时的军、州、府实为同级行政机构,州、县以上的路,相当唐朝的道。北宋时,福建称福建路,行政区划为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和邵武、兴化二军。南宋升建州为建宁府,福建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军,共计八个同级行政机构,故号称为"八闽",共辖42县。 

    ·979年,划莆田县百丈镇和仙游县游洋镇及福州之永福(今永泰县)、福清一部分,另置兴化县,县治设在古邑(今仙游游洋)。同年,在古邑建太平军,又改为兴化军,直属两浙西南路,辖莆田、仙游和兴化三县。983年,闽地从两浙西南路分出,独设福建路,兴化军隶属福建路。 

 · 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益王赵在福州即位,改号景炎,提升福州为福安府,定为行都。 

 · 1277年,改兴化军为兴安州。同年底兴安州为元军所陷,兴安州改为兴化路。 

 · 北宋仁宗时期闽学开始萌芽,南宋初二程洛学入闽,闽学创始。南宋绍兴至淳熙年间,福建人朱熹对北宋以来的理学思潮进行了一次全面总结,建立了一个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闽学发展成熟。 

 · 北宋末年,北方大部分土地被金兵占领,中原汉族人民第三次大规模南迁,有相当一部分在福建定居。宋代福建户数已突破百万大关,到嘉定年间户数达到159万多。 

    (三)彻底汉化之后的福建 

    · 1278年,福建全境入元版图。元朝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作为地方政权机构,行中书省下设路、府、州、县。 

    · 1280年,改福建路为福建、泉州、隆兴三个行中书省,后来全部撤消。1321年,福建境内设八个路,均归江浙行中书省管辖。1356年,撤福建路,成立福建省,此为福建设省的开始。 

    · 南宋时泉州与广州并称为全国两大商港。元代掌握泉州军政大权的蒲寿庚弃宋降元,使泉州港非不但没有受到破坏,反而成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最大的贸易港"。许多穆斯林从海上丝绸之路直接涌入泉州,在泉州修建了多座清真寺,由于教过于兴盛,以至不少汉人被融合而皈教。当时不仅泉州,闽中、闽北也出现许多教徒。天主教于元代传入泉州,元代中国天主教仅有两个教区,一个在泉州,另一个在北京。

     · 1357年,亦思法杭人赛甫丁凭其所拥有的武装和市舶的财源,伙同阿米里丁割据泉州,伺机北略兴化、福州,妄图建立"亦思法杭国"。1366年福建行省参政陈友定奉命讨伐番寇,收复兴化,攻克泉州,收复漳州,长达九年之久的亦思法杭兵乱遂告平息。 

    · 1367年,朱元璋在东南一带击败方国珍,决定分水陆两路向福建进军。其中水路则由征南将军汤和、副将廖永忠率舟由明州(今宁波)浮海取福州。不数日,汤和取得福州,派人招谕兴化、漳州、泉州等地。1376年,明廷废除行中书省机构,各省分别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以掌行政、司法、军事大权,布政使司下领府、州、县。 

    · 福建全省八路改为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1473年,恢复被废为县的福宁州,直隶于布政司,合计"八府一州"。明代福建在造船业、印刷业、制瓷业等在全国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教育继元代中落后,又进入一个昌盛时期;虽然王阳阴学说的出现的冲击了朱子学说,但闽学在福建不但长盛不衰,还有创造性发展。在充满希望的十四世纪,福建如果凭借长期发展起来的工商经济机制,凭借其特有的沿海地理条件,应该在全国最早崛起。但明代统治者志在铲除东南沿海已有的城市经济基础,再加上倭祸严重,明代统治者多次在福建沿海实施严厉的海禁,规定濒海百姓不得擅自下海与番国买卖,并强迫沿海一些岛屿居民内迁。二百年的海禁,极大遏制了福建的发展。海禁促使民间走私贸易发达,走私的中心是漳州龙海的月港,成为与福州港、泉州港、厦门港并称的福建古代四大外贸商港。 

    · 倭祸,在宋元时代就有了。元末明初,日本为南北朝。西南各领主,为了筹集饷款,常派武士来中国沿海抢掠。南朝覆灭后,一部分武士不肯归顺北朝,便下海为寇。明初,被朱元璋消灭的张士诚、方国珍的残余势力逃窜海上,与倭寇相勾结。另有中国沿海一些豪商抵赖不还倭商的货债,倭商愤而烧杀抢掠这些豪商后,也加入倭寇队伍。中国的一些走私犯法分子和海盗,为了与官府对抗,也与倭寇狼狈为奸,使中国东南沿海的倭祸日益严重。戚继光取得抗倭胜利。 

    · 清初,福建先后隶于南京弘光政权和福州隆武政权,并两次被清军攻占,一次为浙江鲁监国起兵克复。至1661年清实行截界之前,福建沿海仍处于郑成功(奉南明永历为正朔)和清朝两面政权的统治之中。 

    · 清廷为断绝沿海人民与郑成功联系,不准本地商船运货出海,又下诏沿海地区内迁三十里。后来虽允复界,但又实行闭关,沿海一带仍然恢复缓慢。至清统一后,才准许商民出海贸易,福建对外贸易转至以厦门为中心,漳州、泉州为两翼。 

    · 清朝,省下分道、府、县三级。与府并行的有直隶厅、州;与县并行的有厅。 

    · 清代在福建设置闽浙总督和福建巡抚。清初省下辖有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延平、建宁、邵武、汀州八府。1684年增设府。至1886年,才分出府设省。至清末,有九府二州、五十八县、六厅。 
中法马江海战 
新华网福建频道 2004-08-24 16:49:37 
     清光绪十年(1884年)五月,法舰12艘,先后驶进福州马尾港,侵犯中国主权。福州地区的百姓,与清军水师和陆营的广大士兵和下级军官,无不义愤填膺,誓与侵略者抗争到底。可是钦差大臣张佩纶、闽浙总督何璟、福建巡抚张兆栋、船政大臣何如璋等人,在慈禧“无旨不得先开炮”的约束下,全面推行“避战求和”的妥协。七月初三(公历8月23日),法国舰队对福建水师进行突然袭击,历史上闻名中外的“中法马江海战”就此爆发。福建水师全体官兵同仇敌忾,奋勇杀敌。他们用热血洒写了中国历史上可歌可泣极为悲壮的一幕。在马江海战中,福建水师共击伤法舰5艘,一批法国侵略者被击毙、击伤;但中国方面,在为时不到半小时的海战中,损失11艘军舰、19艘帆船和其他船只,796名水师官兵壮烈牺牲。为纪念中民抗击侵略的爱国精神,同年底于马尾马限山麓建造昭忠祠,并立有碑记。 

朱子理学 
新华网福建频道 

    武夷山是朱子理学的摇篮,朱熹是继也孔子之后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是儒学思想的后期代表人物。

    朱熹是理学思想孕育、形成、发展在武夷山。朱熹在武夷山生活、著述、教学达50余年,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形成儒学思想文化的杰出代表--朱子理学。朱熹在武夷山创办学院,聚徒讲学,在他的影响下,宋至元朝在武夷山创办学院,传播理学思想的著名学者达43位,使武夷山成为“三朝(宋、元、明)理学驻足之薮。”至今武夷山的山间溪畔仍留有众多的理学文化遗址、石刻对研究朱子理学和儒学思想的兴衷演变以及中国哲学思想史都是非常珍贵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福州罗星塔 
新华网福建频道 

    闽江下游三水合汇处的福州马尾港,有罗星山,旧时位在江心。山顶屹立一塔,砥柱海天。这便是驰名中外的罗星塔。 

    罗星塔,为宋代柳七娘所建。相传,七娘系岭南人,因姿容佳丽被乡间豪强看中,设下圈套,诋其夫罪,谪入闽库役。七娘随夫入闽,不久,其夫被折磨而死。她变卖产业,在此建造一座石塔,为亡夫祈求冥福。由于塔下山丘突立水中,回澜砥柱,水势漩涡,若"磨心",所以也称"磨心塔"。 

    明万历年间,罗星塔被海风推倒。天启年间,著名学者徐勃等人倡议复建。所以,"冶城东望海天遥,谁遣中流一柱标",出自明代叶向高诗句,感慨古塔的销沉。重建的石塔7层8角,高31.5米,塔座直径8.6米,每层均建拱门,可拾级而上;外有石砌栏和泻水檐。檐角上镇有八方佛;角下悬铃铎,海风吹来,叮当作响,"舵楼风细听铃语,月近家园渐觉圆"。 

    罗星塔与马限山麓下的马礁,隔水镶望。这段江面的潮水,变化万千,尤其八月大潮时日。明代林世壁的"横江渡头云水东,波回白马掳秋风。连山喷雪何如此?好似钱塘八月中",把罗星塔的观潮,与杭州钱塘"八月中"观潮相提并论,足显奇观。但罗星塔下的潮水也有安静的时候,如谢肇制有诗曰:"龙睡空江冷,潮归野渡横。棹歌中夜远,渔火不分明"。 

    罗星塔形势险要:1559年戚继光部下参将尹凤把守马尾、痛击倭寇,到1655年郑成功北上抗清,在罗星塔筑堡训练水师,再到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800余水师官兵殉难的壮烈悲剧,都是历史的见证。 

    罗星塔山现已开辟成公园。西侧有溯江楼,南麓有望江亭。园中还有忠魂台、鸣潮阁、友谊轩等。穿过公园入口处的牌楼,园内四时花木繁茂,风景宜人。几株参天古榕,紧紧镶挨,郁郁葱葱,像一座绿色的城墙,环抱着巍巍古塔。从塔内拾阶而上,旋至塔顶,视野突然开阔,心旷神怡。纵目四望,远观闽江两岸的风光,近看港区建设新貌,一幅幅色泽鲜明的图画,水天一色,山秀物新,尽收眼底。
福州西禅寺报恩塔 
新华网福建频道 

    福州西门外的西禅寺,是榕城五大禅寺之一。相传该寺为南朝梁代所建,唐咸通(867年)重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西禅寺规模宏大,共有天王殿、大雄宝殿、罗汉阁、法堂、藏经阁、玉佛寺等四十余座建筑物,占地一百亩,里面还有李纲、蔡襄、黄道周等名人的题咏。但西禅寺最引人注目的除了有大玉佛外,就是全国著名的高石塔-----报恩塔了。 

    报恩塔为八角型楼阁式,塔高67米,15层。类似的高砖塔--河北定县开元塔,高81米,但只有11层;河南登封县嵩岳寺塔,虽有15层,但其高度仅有40多米;辽阳市白塔,其高度虽有71米,但其层数,却只有13层。有人根据这些综合指标,把报恩塔列为全国层数最多砖塔,不是没有道理的。 

    报恩塔建于1986年,是最年轻的佛塔。西禅寺历史上并没有塔,为什么要建这么高的塔呢?这得从谈禅法师说起。谈禅,福建长乐人,16岁出家于西禅寺,他天资聪慧、善于经营管理,曾到广东南华寺和国内名山大寺参修佛理,学问大进。1941年被福州鼓山涌泉寺聘为知客,1945年后,西禅寺委派他担任西禅分寺--福州于山护国寺住持。1948年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经营佛经、法器及道场用品,历时30余载,积有巨资。自1983年起,西禅寺委派他接任西禅寺的分寺--新加坡双林寺住持。他即发愿要为祖寺建一座全国最高的佛塔,以报答祖国、祖寺的培育之恩,这就是"报恩塔"名称的由来。建塔之前,曾组织以工程师为主的古塔考察团,到全国各地著名的古塔参观,吸取各种精华,确定了一个"最"字,又不拘泥于此,从而确定了如今的高度和层数。 

    报恩塔的每层塔壁,都嵌有惠安著名石匠精心雕刻的佛像或佛教故事,并有飞禽走兽、花草虫鱼装饰其间,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它既是一座雄伟的石塔,又是一件耐人寻味的艺术精品。 
莆田广化寺释迦文佛塔 
新华网福建频道 

    莆田广化寺释迦文佛塔,系宋乾道元年(1165年)前建成的仿木楼阁式佛塔,五级八角形,高30米。塔室空心,内壁嵌有石级,供人登援,可至各层塔门外。外壁和迭涩间浮雕佛像、双头羽人、飞天乐伎和花卉鸟兽等图案,精致美观。塔檐仿砖瓦雕刻,有凌风飘举之势,其建筑艺术,为八闽少有,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州于山报恩定光多宝塔 
新华网福建频道 

    福州于山报恩定光多宝塔,又名"白塔",位于福州市区于山西麓。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为超渡父母亡灵而建塔,塔身呈白灰色。翌年建寺,称白塔寺。相传挖塔基发现一颗明珠,当时定名"报恩定光多宝塔",简称"定光塔"。塔高七层41米,塔身呈八角形,内以砖砌,外用木构,顶有相轮塔刹,塔壁及门面绘有金佛像。白塔寺作为藏经之所,明清年间几次毁坏,重修。1962年维修时,在塔边出土青石浮雕塔座15方,在原位竖立,以保存文物并供观赏。 
福州乌石山崇妙保圣坚牢塔 
新华网福建频道 

    福州乌石山崇妙保圣坚牢塔,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乌石山东麓。塔用花岗石砌建,风化后呈黑色,故俗称"乌塔"。后晋天福六年(941年)闽王王延曦称帝,为自身和眷属以及臣下祈福,在唐贞元无垢净光塔旧址兴建此塔。原计划造九层,天福九年(944年),在部属政变中延曦被杀,塔仅建七层结束。

    该塔平面呈八角形,塔座尚没在土中,高32.86米。塔内层层有石阶通道接连层廊,层层串连至顶。塔基为须弥座(没在土中,形制不详),转角设倚柱,每层叠涩出檐,层层收分,上施平座栏板,栏板双面浮刻勾片纹,回护周廊。檐面刻瓦垅,檐口刻勾头滴水。八角各有翘脊,脊端各坐一尊镇塔佛,七层计56尊。塔顶八面坡,覆钵结顶,上置圆球、宝塔、露盘,铁葫芦顶刹。露盘八方各垂铁链,连接塔顶八角脊端,稳重挺拔。第一层塔身,东面设门。八角各立一尊金刚,着盔披甲,各执剑、铜、牙铲以及宝珠、铃铎、琵琶、凉伞等法器,系明代天启元年(1621年)镶嵌上去。七面塔壁各设一供佛石龛。其它各层,均两面对称设门,余面设龛。龛下为须弥座,龛呈长方形,高0.90米,宽0.50米,深0.20米,内镶黑色页岩高浮雕佛象一尊。佛肩左右上方分别刻佛名、捐资祈福者题名。每层统一供奉一佛,自下而上:"南无金轮王佛"、"南无当来下生弥勒佛"、"南无无量寿佛"、"南无多宝佛"、"南无药师琉璃光佛"、"南无龙自在王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各佛的坐相、手势与法器也各异。塔名碑:"崇妙保圣坚牢之塔",楷体、分双行、直下。上款功德主王延曦名号等42字,下款监造名号等80字,均各一行。碑质为黑色页岩,全高1.73米,宽0.92米,嵌于第四层东面塔壁。塔记,篆额:"崇妙保圣坚牢塔"碑文楷书,21行,行27字。碑质黑色页岩,高1.37米,嵌于第五层南面塔壁。另有祈福题名碑,上列闽国16名高级爵号、职位及妻子的爵封、姓氏,镶嵌在第七层南面塔壁佛龛中。上述佛像、文字均为研究五代闽国史及其宗教、雕刻艺术珍贵资料。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塔石因风飞坠。因塔身倾斜,1958年,逐层箍以钢条,石缝以水泥浆灌注加固。1961年公布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公布为国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泉州开元寺东西塔 
新华网福建频道 

    东西塔,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对石塔,位于泉州市区西街开元寺内。 

    开元寺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悠久历史。寺庙规模宏伟,占地面积7.8万多平方米。气魄雄奇的大雄主殿、甘露戒坛、藏经阁和东西塔,以其古老精湛的建筑艺术和独具魅力的神韵著称于世。为全国重点丈物保护单位。 

    座落在开元寺中两侧的双塔,东为"镇国塔",高48.27米;西为"仁寿塔",高45.06米。东、西两塔是我国最高也是最大的一对石塔。 

    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初为木塔;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易为砖塔;嘉熙二年至淳佑十年(公元l238年--1250年),改为现存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构的花岗岩石塔。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初为木塔;南宋淳熙年间(公元1174年-11年)易为砖塔;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年--1237年),改为现存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构的花岗岩石塔。两塔塔座均作须弥庄形,塔每层开四门设四龛,门龛位置逐层互换。外有平座扶栏,游人可环塔远眺近瞩。塔顶有刹,刹尖高托澳金钢葫芦,映日闪闪发光。铁链从塔刹上盘斜系于八个角脊,每个角脊下还悬挂小铜钟,全塔共四十个。塔心为八角形实心体,每层修有楼梯,供游客上下。塔每层的门龛两旁有武士、天王、金刚、罗汉等浮雕像计八十尊,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塔须弥座束腰部有三十九幅青石浮雕佛传图,故事多取材于佛经及古代印度的民间神话传说,然后用绘画雕刻的手法表现出来,更显得生动、精致、珍贵。 

    东西两塔历经风雨侵袭,地震摇撼,仍屹然挺立,表现了宋代泉州石构建筑和石雕艺术的高度成就,成了泉州古城的独特标志和象征。 
福建理学 

 
·朱子理学

福建民居 

 
·福建客家土楼

·泰宁尚书第  

·闽清宏琳厝

·漳浦赵家堡--诒安堡

·南安蔡氏古民居

·闽清岐庐古名居

福建桥梁 

 
·泉州洛阳桥

·晋江安海安平桥

·漳州江东桥

·福清龙江桥

·永春东关桥

·莆田宁海桥

福建名塔 

 
·泉州开元寺东西塔

·福州罗星塔

·福州西禅寺报恩塔

·莆田广化寺释迦文佛塔

·福州于山报恩定光多宝塔

·福州乌石山崇妙保圣坚牢塔

文档

福建历史文化

福建历史文化新华网福建频道    福建历史悠久,原始社会就有人类活动,属于古越族的一支,被称为"东越"。战国时期,越国为楚兵所败;越国一些王族南逃至福建和浙江南部,其后裔与福建的闽族人融合,成为"闽越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福建设闽中郡,第一次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单位出现在中国版图上。唐朝中期设福、建、泉、漳、汀5州。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为加强边防;设"福建经略使"。始有"福建"一词。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据闽成立闽国基本上奠定了后来的省界。福建又有"八闽"之称,南宋时福建设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