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自然辩证法之科技的利与弊》课程论文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2:41:06
文档

《自然辩证法之科技的利与弊》课程论文

浅谈自然生态观在中国特色生态文明中的作用摘要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因生产方式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生态观。现代社会的生态危机日趋严峻,人类中心主义、唯物发展主义和科技至上观是生态危机的主要思想根源。可持续发展模式是人类走向生态文明所必需的发展模式,而生态文明则是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终极目标和最后结果。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强烈的紧迫性,需要通过法律制度、道德观念、组织机构和科学技术的综合发展才能实现。关键字:自然生态观,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目录1生态观的历史演进31.1原始社会的生态观31.2农业社会
推荐度:
导读浅谈自然生态观在中国特色生态文明中的作用摘要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因生产方式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生态观。现代社会的生态危机日趋严峻,人类中心主义、唯物发展主义和科技至上观是生态危机的主要思想根源。可持续发展模式是人类走向生态文明所必需的发展模式,而生态文明则是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终极目标和最后结果。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强烈的紧迫性,需要通过法律制度、道德观念、组织机构和科学技术的综合发展才能实现。关键字:自然生态观,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目录1生态观的历史演进31.1原始社会的生态观31.2农业社会
浅谈自然生态观在中国特色生态文明中的作用

摘要

    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因生产方式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生态观。现代社会的生态危机日趋严峻,人类中心主义、唯物发展主义和科技至上观是生态危机的主要思想根源。可持续发展模式是人类走向生态文明所必需的发展模式,而生态文明则是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终极目标和最后结果。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强烈的紧迫性,需要通过法律制度、道德观念、组织机构和科学技术的综合发展才能实现。

    

关键字:自然生态观,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

目录

1 生态观的历史演进    3

1.1    原始社会的生态观    3

1.2    农业社会的生态观    3

1.3    工业社会的生态观    3

1.4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4

1.4.1  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4

1.4.2  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4

1.4.3  人类必须和自然和谐相处    5

2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5

2.1    现代社会的生态危机及其思想根源    5

2.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5

2.3    生态文明的特征与理念    6

2.4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维度分析    6

3    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    7

3.1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    7

3.2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特殊意义    8

3.3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9

参考文献    9

1 生态观的历史演进

1.1原始社会的生态观

原始文明时代,人类生存十分艰辛,人类主要依靠采集和狩猎这两种物质生产活动。由于人口稀少,生产力水平极低或根本无生产力可言,且自我保护的能力渺小,所以原始人类都生活在气候条件事宜、水源丰富、天然食物充足的狭窄空间里,采集狩猎和原始的刀耕火种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如此简单的生活方式不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大的改变,因而大自然也按着它的规律演替和发展,并能为原始人类提过足够的食物,使他们得以繁衍和生存。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原始低水平的和谐状态。

1.2农业社会的生态观

在农业社会,农耕和畜牧是人类最主要的物质生产活动。但从总体上看,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冲击和破坏很小,物质生产活动基本上是强化和利用自然的过程,缺乏对自然根本性的改造,和自然基本处于初级的平衡状态。但是,由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都还较低,人类还无力抵抗整个生态系统的动荡,如洪灾、旱灾、地震、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没有能力使失去平衡的生态系统重新平衡。又由于人类的粗犷野蛮开发,给局部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因此,在农业社会中,人与自然不和谐的关系已经初露端倪。

在农业社会人类虽然不再依赖自然界提供的现成食物,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仍然十分有限,自然对人仍有强大的主宰作用。因此农业社会的生态观依然强调人对自然的依从和顺从。  

1.3工业社会的生态观

工业社会是人类运用科学技术的武器以控制和改造自然并取得空前的胜利的时代。随着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的汗水,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创造了比人类有史以来所创造的社会财富之和还要多的巨大财富。

由于工业产品是在自然状态下不可能出现的、人工制成的产品;由于人类在地质地貌改变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人类已经成为目前地球生物圈变化的主导力量;还由于科学技术为人类提供了日益精确的知识、日益完善的技术,因此,在工业社会中,人们逐渐形成了这样的生态观;人和自然只是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人类是自然的征服者;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无需借助上帝的权威,只需凭借知识和理性的力量。

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也随着这种征服性质、对抗性质的生态观的强化和作用,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正日趋尖锐对立。

1.4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位吴辩证的观点和方法看待整个世界,科学地分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论断。

1.4.1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人的产生、人的能动性力量的加强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最终早就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一方面,人由于自身行为的主动性、目的性、创造性,占据着对象形关系中的主动地位。实践是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纽带。人类自觉或不自觉的活动,使作为人的改造对象的自然界不仅按自身的趋势演化,也按人类活动的指向演化。但另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也意味着人类的受动性,即人类仍然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仍然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1.4.2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在社会生产中“人和自然是同时起作用的”,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必须维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范围内。所谓自然生产力是指不需要代价,未经人类加工就已经存在的资源生产力;所谓社会生产力则是在自然生产力基础上通过劳动制造出来的,即制造出来的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它制约着社会生产力。自然生产力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既包括作为“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也包括作为“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

1.4.3人类必须和自然和谐相处

    恩格斯在总结了人向自然界索取的教训后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最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人类社会要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2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2.1现代社会的生态危机及其思想根源

人类社会是典型的耗散型结构,其存在和发展都要耗散环境负熵。因此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是天然有矛盾的。特别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利用能力日益增长,不断打破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以至于在20世纪出现了全球性的、“足以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危机。当人类进入新世纪的时候,这种全球性生态危机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却又愈演愈烈之势:人口危机、水危机与土地问题;自然资源消耗、短缺与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

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着深刻的生态危机,人类中心主义、唯发展主义和科技至上观是生态危机的主要思想根源。

2.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也遭受过自然环境的打击和报复。20世纪60年代以来,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不断、生态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环境危机”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社会稳定的直接因素。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以牺牲环境方式求取发展的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必须另辟蹊径。

1980年3月5日,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联合发表《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随后,有不断有生态学界的重要机构和个人阐述可持续发展思想。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造成危害的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的完整内涵包括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协同发展,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时代持续的强烈愿望,是人类梦寐以求的思想。这种思想的实现,在于能否有效协调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四种因素之间的关系,这种协调包括以下相机递进的几层内容:首先,可持续发展要求四种要素的全面发展。其次,可持续发展要求四种要素的同步发展。最后,可持续发展要求四种要素的相容发展。

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模式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2.3生态文明的特征与理念

对于“生态”一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狭义“生态”是指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广义“生态”不仅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也包括人与社会的关系,即人类社会。所谓生态文明,则指人类遵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就本质与含义而论,生态文明是当代知识经济、生态经济和人力资本经济相互融通构成的整体性文明。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就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认识与实践而论,生态文明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审视的整体性、的综合性、物质的循环性和发展的知识性。对生态文明建设人们也提出一些新的理念:生态基础轮、环境价值论、资源有限论、同步双赢论、欠债偿还轮、生命要素论、道德公正论和休养生息论。

2.4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维度分析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追求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的自觉努力,这种努力的核心是人自身的幸福,因此,价值维度是生态文明建设中最重要的分析和思考维度。价值维度既有统一性更有多样性,既有稳定性更有多变性,下面我满来重点讨论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维度问题。

从价值观角度看,我国目前主流的生态文明理论主要是两种:一是借鉴西方自然价值论所形成的“生态”本位的生态文明理论;二是借鉴西方人累中心论所形成“人类”本位的生态文明理论。“生态”本位和“人类”本位的讨论共同点都是从价值观的维度探讨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及其解决途径,不同点在于赞同“生态中心主义”还是赞同“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

分析表明,无论是“生态”本位还是“人类”本位的生态文明理论,都纯在分析维度的偏颇。首先,“生态”本位依赖于个人体验,无法借助科学的理论论证,更无法解决显示生活中人和人之见在生态利益关系上的冲突矛盾。其次,“人类”本位强调解决生态危机的关键在于人类实践活动是否能够以人类的“整体利益”为立足点,而人类“整体利益”是否存在有事值得怀疑的。以虚幻的“人类整体利益”为基础的理论可能沦为维护资本既得利益的工具。最后,不注重生态文明中制度维护的建设,脱离人和人的利益关系协调抽象谈论人和自然关系,不懂得人们在生态利益上的矛盾只有实行责任、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才能的到真正的化解。

必须把制度建设和生态价值观建设结合起来。从制度维度看,生态问题本质上是不同国家、地区和人群之间在生态资源上的利益关系矛盾的集中体现,它要求合力协调人们生态利益关系的法律、法规,作为一种底线规则起到规范人们实践活动和实践行为的作用。从价值观维度看,主要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消费观和幸福观,提升人们在生态问题的价值境界,形成一种生态意识的自觉,并逐渐将这种生态意识内化为人们行为的信念。生态价值观维度具有倡导性和非强制性的特点,它在根本上取决于人们生态意识自觉和价值境界的提升。

3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

3.1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

在我国,党和对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有清醒认识的。

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时任总理代表中国征服向全世界做出了参与全球21世纪进程的庄严承诺,提出中国转变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十大对策。

1994年,常务会议通过《中国21世纪议程》,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确实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把可持续发展原则贯穿到各个领域。

1995年,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十二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问题,其中之一是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全会建议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九五”计划和2010年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1996年,第八届全国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实现经济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的转变,把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两项基本战略。

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再次强调:“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建设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正式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到了我们党的旗帜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并以此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

3.2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特殊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是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共同的事业,在中国,则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发展付出的资源、化境代价过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突出: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收益分配差别扩大;生态退化、环境污染严重;民生问题凸显以及大的文化领域里的消极现象出现等,严重制约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实现。如何破解这些难题,走出困境,实现良性循环,事关改革发展大局和国家民族前途命运。唯有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和思路,对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做统筹评估,理性,抓住要害,辩证施治,方能举一反三,化逆为顺,突破瓶颈制约,在新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如果不能改善生态环境,已经取得的经济发展成果就会被销蚀,生活质量的提高不可能在根本上的到保障,最终会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出尽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结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城乡居民中广泛伸入开展生态道德文化教育,把提升人们的道德文化水平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3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第一,切实转换发展理念。第二,加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三,完善政绩考评标准、办法。第四,强化法规法则。

参考文献:

 [1] 许为民.当代自然辩证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56-70.

文档

《自然辩证法之科技的利与弊》课程论文

浅谈自然生态观在中国特色生态文明中的作用摘要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因生产方式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生态观。现代社会的生态危机日趋严峻,人类中心主义、唯物发展主义和科技至上观是生态危机的主要思想根源。可持续发展模式是人类走向生态文明所必需的发展模式,而生态文明则是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终极目标和最后结果。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强烈的紧迫性,需要通过法律制度、道德观念、组织机构和科学技术的综合发展才能实现。关键字:自然生态观,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目录1生态观的历史演进31.1原始社会的生态观31.2农业社会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