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11期
摘 要:翻译理论研究取得了喜人的成就,这不仅丰富了翻译界的学术成果,也有效地指导了翻译实践。本文将讨论被各个翻译理论家反复提及的翻译中最重要的三个因素。在研究完这三个因素后,笔者试图将由不同翻译理论家提出的各个翻译理论联系起来,使得整个理论系统更加融洽和更具张力。由此,为读者们日后的翻译工作提供更加灵活的理论选择。
关键词:翻译理论 翻译 因素
一、引言
什么是翻译?翻译是为了什么?人们值得花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做翻译和研究翻译吗?到目前为止,和着许多翻译理论家的不懈研究与几乎和语言使用一样长的历史,翻译证明了它自己的不可或缺性。翻译就是要把原语中的意图转换到目的语中,以使目的语读者能像原语读者一样理解原语作者的意图。然而,翻译不是语言间字对字的对应,也不是孤立句子之间的对应。在做翻译时,应该把时间背景,文化因素,读者间接受能力的差异,还有语境等因素考虑进来。本文将对翻译中最重要的三个因素进行探讨。
二、文化
如上文所述,翻译绝不是字对字的死译,也不是句对句的对应。因此,译者在做翻译时,需在文化意义层面多下功夫。
1. 成语
体现文化重要性的一种典型形式就是成语。成语就是一个由一个或几个词组成的有它自己独特比喻意义的组合[1]。一个成语的实际意义并不是它成分词意义的集合。因此在做翻译时一定要注意成语的翻译。
例句:有他这颗扫把星,什么事情都办不成。[2]
With a comet like him, nothing can be accomplished.
With a jinx like him, nothing can be accomplished.
从文字表面来说,第一种翻译涵盖了原文句子中的每一个语言要点,但是却失去了一样重要的东西--文化。在原句中,“扫把星”是指那些不幸的给事件顺畅进行带来障碍的人或事。但在第一个译本中,把它译成了“comet”,这对英语读者来说完全是一头雾水,拎不清原句到底要表达什么。事实上,英语中的“jinx”就可以表达。
2.谚语
在长时间的使用中,每种语言都慢慢总结出了一些具有教育意义和哲思的语言或表达,其中一种就是谚语。也许谚语并不像成语那样正式和严密,但却由于使用者众多和在时间、空间上流传广泛而出名。
例句: 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
只工作,不玩耍,聪明孩子也变傻。
英语中,有许多含有人名的表达,却都和所提到的人毫无关系。比如,“Black Smith”的意思是“铁匠”,“Uncle Sam”是“美国”,等等。这些都出自于英语的谚语。因此,本句中的“Jack”只是那些工作狂的人的代称。
3. 语境
根据波兰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定义,语境就是一个事情存在或发生的场景。它的存在就是为了让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能够更好地被理解,语境可以分为语言语境、社会语境和认知语境。
3.1 语言语境
语言语境是指句子层面的语境,它是构成一个表达的最直观的因素,比如词,短语,句子,都可以是语言语境,它又可以再划分为词汇语境和语法语境。
3.1.1 词汇语境
单词是一个很小的构成语言意义的单位,也是一个句子里最小的单位[3]。同一个单词在与不同的词或短语搭配时会有不同的意思。所以,在做翻译时,对于一个特定表达周围的词或短语应该给予广泛的关注,以能更好更清晰的理解它的意思。
比如:① Their attitude to this matter is negative.
② The person who had a HIV test turned out to be negative.
在第一个例句中,由于出现了“attitude”和“matter”,不难理解本句中的negative应该是“消极”的意思。在第二句中,关键词是“person”和“HIV test”,所以negative的意思应该是“阴性的”。综上,词汇语境在翻译中也应该被考虑进去。
3.1.2 语法语境
跟词汇语境比起来,语法语境就要抽象的多了。它更强调单词的不同的搭配,换句话说就是,它更注重单词在固定搭配中的意义。
比如: ① Black sheep
② Black tea
在第一个短语的意思是“害群之马”,在这个短语中“black”并不指颜色。在第二个短语中,black的意思是“红”,与其单词本身意义相去甚远。因此,一个单词在不同的短语中会有不同的意义。
3.2 社会语境
简单来说,社会语境就是指一个表达所产生时的周围情况,包括时间,地点,参与者和谈话的形式等。韩礼德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语域理论,其包括语场、语旨和语式。韩礼德认为,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一个人的措辞是不一样的。比如在教堂的措辞和在教室的措辞,就会不同。另外,由于对话者的不同,一个人的说话方式也应该随之变化,这就是语旨,如母子之间的对话,老板与员工之间的对话,就会不同。因此,译者在做翻译时应该注意到社会语境的影响。
3.3 认知语境
认知语境要求目标读者要与原读者有相似的经历或背景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说,认知语境是翻译中最重要的一点。因为,无论原文是如何地优美,如何地流畅,若没有相似的经历,一个人即使在同一语言中也有可能很难理解作者的意图,更不用说跨语言了。比如,在爱斯基摩语中有超过200个词来描述雪的不同状态,但对于一个一辈子都没见过雪的非洲人来说,他能理解这些不同的表达吗?很显然不能,这就是认知语境起作用的地方。
4. 相对性
翻译对于原著来说,就像临摹画对正品画一样。在不断的修改和审校后能够无限的靠近原著,但却永远不可能和原著一样。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认为翻译是两种语言非常靠近,非常自然地对等关系。为了达到这种对等,在翻译中要考虑很多因素,例如文本类型,受者的语言能力差异,还有文本的可靠性,等等。奈达翻译理论中的一些因素也和韩礼德的语域理论相重合,但奈达认为翻译是一个无限接近原文却又不可能完全成为原文的过程。
例子: 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 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 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wind, but you close your windows when wind blows.
This is why I am afraid, 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
--- William Shakespeare
①子言慕雨,启伞避之。
子言好阳,寻荫拒之。
子言喜风,阖户离之。
子言偕老,吾所畏之。
②君乐雨兮启伞枝,
君乐昼兮林蔽日。
君乐风兮栏帐起,
君乐吾兮吾心噬。
这是几节时下流行于网络的诗,而其对应的不同版本的中文译文可以很好的佐证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以上两个版本的译文都成功地做到了让译文读者能与原文读者有相同或相似的感受。更甚者,以上两个版本还为不同品味的读者提供了不同的选择。通常来说,第一个版本更受那些喜欢《诗经》的读者的偏爱,而第二个版本当然非中意《离骚》的读者莫属了。
结论
翻译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成为一门的学科。在专研和总结的过程中,许多翻译理论家和语言学家都贡献出了他们的青春和精力,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本文力图将本文作者认为最重要的三个因素做一个例证,同时也试图将奈达和纽马克以及其他理论家的观点联系起来,使翻译理论体系更加地兼容并包和全面。总之,不论是奈达的理论,还是纽马克的理论,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译文读者能有与原文读者相似的感受或感觉,越接近,越好。
References
[1] http://en.wikipedia.org/wiki/Idioms
[2]http://wenku.baidu.com/link?url=1KMZLsI8fhlZekqAB4KZ0OvvTQwFVyqHerF0NoMhmp1j 9Ngy8qADX3HcERumcLzEDR23TQEG7U-EN69KpA-hfG3NPDt6vS6KWq5SFfpSNRC
[3] 党群英. Linguistic Context in Translation [J].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10.
[4] Nida, E.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5] 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6] 张旭. 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J]. 中国会议.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