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单项选择题】1、属于文化的精神层面的是(D )。[D] 音乐
2、明清时期的《三国演义》在泰国走俏,使得商船往返时,文学艺术类书籍也成为大宗货物之一。这是通过文化交流途径是(B)。[B] 贸易要求
3、在西域三十六国当中,最大的是( C )。[C] 乌孙
4、不是《希腊志》对中国丝绸生产的记载的是(C )。[C] 在第四年之前,赛里斯人一直用绿芦苇喂养它们
5、法显将自己西行求法所经历的情况编撰成书,取名(A )。[A]《佛国记
6、中国禅宗有三个特点,其中不包括(D )。[D] 提倡苦行、禁欲、禅定等长期的磨练
7、751年,唐朝将军高仙芝西征中亚怛罗斯被大食所败,俘虏中有杜环在巴格达住了11年,著有(B )。[B]《经行记》
8、中国最早记载日本的文献资料是( C )。[C]《三国志》
9、用日文假名写成的散文集是(A )。A]《枕草子》
10、被誉为日本茶祖的是( C )。
[A]
| 冈仓天心 | [B] 千利休 | [C] 荣西 | [D] 鉴真 |
[A]
| 教 | [B] 聂斯脱里教 | [C] 景教 | [D] 也里可温教 |
[A]
| 孟高维诺 | [B] 河德里 | [C] 罗伯鲁 | [D] 马可波罗 |
[A]
| 《天主实义》 | [B] 《利玛窦札记》 | [C] 《畸人十篇》 | [D] 《西国记法》 |
[A]
| 白晋 | [B] 南怀仁 | [C] 汤若望 | [D] 利玛窦 |
[A]
| 印度果阿 | [B] 马六甲 | [C] 菲律宾吕宋岛 | [D] 葡萄牙 |
[A]
| 西班牙 | [B] 葡萄牙 | [C] 荷兰 | [D] 意大利 |
[A]
| 不许尊孔 | [B] 不许祭祖 | [C] 不许称上帝 | [D] 教皇高于皇帝 |
[A]
| 法文文本 | [B] 汉文文本 | [C] 满文文本 | [D] 蒙文文本 |
[A]
| 汉成帝 | [B] 汉景帝 | [C] 汉哀帝 | [D] 汉文帝 |
[A]
| 《蒙古简史》 | [B] 《远东游记》 | [C] 《东方见闻录》 | [D] 《外国传》 |
21、属于官方派遣使节、学生、乐舞团体等这种文化交流途径的是( AB )。
[A]
| 张骞出使西域 | [B] 遣唐使 | [C] 鉴真东渡日本 | [D] 丝绸交易 |
[A]
| 黄瓜 | [B] 波菜 | [C] 琵琶 | [D] 大蒜 |
[A]
| 乌孙 | [B] 大宛 | [C] 条枝 | [D] 大月氏 |
[A] 客观记载,所闻与所见分开记载 [B]
| 以“中华中心主义”视角反观西域诸国 |
| [C] 语言生动、准确,抓住西域各国的生产特点及民族性格特色 |
| [D] 平等的心态,没有大汉族主义思想 |
[A]
| 大部分丝线就是在赛儿尸体内部找到的 |
| [B] 赛里斯人以他们森林中所产的羊毛闻名遐迩 |
| [C] 赛里斯人国内生长着一种小动物,希腊人称之为“赛儿” |
| [D] 赛里斯人向树木上喷水冲刷下树叶上的白色绒毛 |
[A]
| 大食是唐朝对阿拉伯帝国的称呼 |
| [B] 对唐朝来说,吐蕃的威胁更大,唐对大食采取了睦邻友好的 |
| [C] 751年,唐朝将军高仙芝西征中亚怛罗斯,被大食所败 |
| [D] 唐王朝允许帮助平定安史之乱的大食国士兵世居中国,可以与中国女子通婚 |
[A]
| 白居易活的年龄较长,诗产量多,日本人有一个不断接触、接受、追随的过程 |
| [B] 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妇孺皆知[C] 白居易的诗是最早传入日本的 |
| [D] 白居易晚年信佛,审美特征比较符合日本这个所谓樱花的国度。 |
[A]
| 这是在将汉籍翻译成日本语之前,克服汉籍读音困难的一种变通方法 |
| [B] 这种做法起源于平安时代,到14世纪中叶,基本定型成系统 |
| [C] 普通日本人借助这种方式也可以理解汉文典籍 |
| [D] 有身份的士大夫阶层也需要借助这种方式来阅读汉文典籍 |
[A]
| 景教碑下方和左右侧面不是汉文,而是是叙利亚文 |
| [B] 碑文内容正文部分讲景教的基本信仰和教的教义 |
| [C] 景教碑由一个叫景净的写碑文,一个叫吕秀岩的中国人刻碑 |
| [D] 叫它景教是因为它的教义实在是太美好了 |
[A]
| 他们与回教徒的区别之一是他们可以吃猪肉 |
| [B] 他们于礼拜六谨守安息日,不升火,冷食;行割礼;不与外界通婚 |
| [C] 这些犹太人称自己的宗教为一赐乐业教 |
| [D] 中国人根据他们帽子的颜色,把他们称为蓝帽回回,以区别戴白帽子回教徒 |
32、开封犹太人他们一共有七姓,称为犹太七姓,为:赵、金、石、高、张、李、艾。 (T)
33、《职方外纪》是来华传教士写成的第一部中文世界地理著作。 (T )
34、利玛窦越觉得在中国这样一个等级森严、高度集权的国家内要推行一种新的文化,就要走上层路线,走自上而下的道路。 (T )
35、南怀仁是第一位外国钦天监正。 (F )
四、【填空题】
36、汉朝得到大宛汗血马后将大宛汗血马称为“天马”,而乌孙马改称为“(_西极_)”。
37、日本正宗的茶道学习的就是宋朝的(抹茶_)方式,这种方式在中国基本上已经消失了。
38、(云脚茶会)使得日本人在饮茶中加入了日本文化的特色,开始用日本的茶具,加进了日本的歌舞。
39、明末直至清朝才懂得以音译的“波而都瓦尔”指称(_葡萄牙)。
40、1720年教皇又颁布了所谓的“(宽宥)”,表示可以按照利玛窦规矩传教。
五、【名词解释】41、明示文化与隐示文化:文化人类学者在给文化下定义时认为,文化是一种行为的范式,它不仅是行为的产物,而且是今后行为创造的要素和条件。这种范式有明示的和隐示的两种,明示的如使用筷子、开车、技术文明;隐示的如使用母语、语言、宗教、道德等。一般认为文化的价值属于隐示文化中。
42、西域都护府:在公元前60年,汉成帝时期确立的、统辖整个西域三十六国的直属政权的派出机构。西域都护府具体处理和管辖这些小国的情况。一直到东汉都有西域都护府。
43、支那:最早见于波斯及印度的古籍记载。是波斯及印度对古代中国的称呼。据季羡林考证,“支那”是当时中国输出到波斯或印度的丝织物的一种——“绮”的音译,“支那”也就同时指代生产“绮”的国家——中国。
44、弥生飞跃: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日本古代社会从旧石器时代迅速飞跃到新石器、铁器时代;同时生产方式也从采集渔猎为主,飞跃到水稻农耕为主。这是因为大批中国秦汉漂流民通过朝鲜来到日本,带去了中国的先进文化所造成的。
45、利玛窦规矩:这是利玛窦中国传教的基本模式:即中国入教的教徒可以祭祖、可以祭孔。由利玛窦摸索并提倡的在中国的传教方法,即适应主义策略。具体来说,就是要学习中文、中国文化经典,穿儒服,走上层路线,结交中国,允许中国信徒祭祖祭孔及其他民间祭拜活动,将天主翻译成汉语典籍中的固有词汇“上帝”。
六、【简答题】46、请简述遣唐使在华的主要活动。
答:1、有关地方州府安排馆舍、食宿,并派专员护送获准进京的使团主要成员前往长安,路途一切费用均由中国负担。2、抵长安后,有唐廷内使引马出迎,奉酒肉慰劳。随后导入京城,住进四方馆。3、遣唐使呈上贡物,唐皇下诏嘉奖,授爵赐宴。4、遣唐使在长安和内地一般逗留一年左右,参观访问国子监,拜识经师,买书购物,充分领略唐朝风土人情。5、拜见唐皇帝,参观国子监等文化机构,与官僚、士大夫结交,学习各种文化科技。
47、请简述明季对欧洲认识的特点与意义。?
答:三个特点:(一)昧于世界地理,多以臆度,新知与讹误相混杂,由疑惑、猜忌、附会、误解渐趋客观认知、理性对待。
明末文献史料中的欧洲记载,起始于对于对象国一无所知的空白状态。当葡萄牙人来到中国,通过交涉甚至战争与中国地方乃至国家发生了实际的关系,明朝廷在处理这些国际事务,进而进行实录记载时,处于既无汉文古代文献资料可以查证,所谓“前代不通中国”、“古无可考”,更不可能通过查阅现代意义上的“外文资料”来获取新知的境况。因此,《四国传》等官、私文献对于欧洲国名、地理位置的记载,一方面,只能来自于“陌生人”的自我介绍,特别是已在东南亚沿海一带活动的华裔商民的间接介绍 ;另一方面,在资料缺乏时,就往往基于已有的知识体系及思维习惯,加以猜想臆度。因而造成新知与讹误相混杂的状况。
中西初识之后的一百多年中,毕竟疑惑、猜忌、讹误在逐渐减少,客观认知、理性对待的心理逐渐增强。及至利玛窦进京(1601年)的17世纪以后,中国上层官僚知识分子得以接触和了解欧洲知识的机会逐渐增多,表现在与《佛郎机传》、《吕宋传》相比,《和兰传》、《意大里亚传》所记知识明显讹误减少、客观知识性成分增多。如《意大里亚传》、《职方外纪》中介绍的五大洲等西学知识,以及一些士大夫对于传教士学识、为人的肯定评价,不仅为知识界增进新知,亦略见明季部分士大夫公正求知的开放心态。
(二)接受了一些西学新知识,但它们远未能撼动中国传统知识体系,加之一般士大夫对于西方宗教神学观念的抵触,使得明季中国人对于西方新世界和西学新知未能给予真正的重视和关注、研究和利用。
对于明季中国知识文化界整体来说,西方新世界与西学新知的进入,尚只是星星之火。它只是在皈依了天主教的中国教民,特别是教民中较高层次的士大夫中产生影响,而并未撼动中国传统知识体系和士大夫固有的思维观念。对于外来西方新知识,中国知识界仍以消极怀疑者为主流,或持可有可无、事不关己的冷漠态度,缺少真正的求知探索者。如《意大里亚传》在介绍利玛窦《万国全图》及天下五大洲之后,加了一句“其说荒渺莫考,然其国人充斥中土,则其地固有之,不可诬也。”是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又有“其所言风俗、物产多夸”,对于传教士介绍的欧洲情况也持不信任态度。至于明末士大夫们对于《职方外纪》的评论以及相关笔记、著述对于西洋的评述,也多表现出类似的言论和态度。
另一方面,西学新知往往是伴随着宣扬教神学理念而来到中国的。当西人给中国开启一扇观察世界的新门户时,他们同时强调这个广阔的世界不仅五大洲四大洋,便是世间的万物、人间的圣贤愚顽,都是“造物主上帝”之所造。也就是说,西学新知是在“上帝创造一切”的前提下被介绍进来的。这自然不能使文化心理相当成熟、理性有余、多倾向于无神论的明季中国士大夫所接受、所信服,甚或更引起他们理性的反驳甚至非理性的诋毁。这就是明末到清朝历代,出现了多种《辟邪集》、《破邪集》、《辟邪纪实》等书的原因。书中围绕天主教神学展开了对于西学的多方面批驳、诋毁和攻击,反映了传统文化固守者的文化心态 。即以常为论者所引之魏濬《利说荒唐惑世》一文所说:“(利玛窦)所著《坤舆全国》洸洋窅渺,直欺人以其目之所不能见,足之所不能至,无可按验也。真所谓画工之画鬼魅也,毋论其他。……” 以及沈[氵隺]等人指责天主教“邪说惑众”、“暗伤王化”,驱逐传教士,造成南京教案等做法为代表,足见“辟邪者”那种宁可信其无,不愿信其有的蒙昧自大,以及多少接近于晚清顽固者的固步自封、傲慢排外的脆弱心态。
(三)在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文化优越感,同时,也折射出中华文化晚景夕照,走到了中西文化强弱对比倒置的转折点。
然而,总体来说,明季中国人的欧洲认识,毕竟与晚清中国呈现全面颓势,内忧外患下文化自信心一败涂地时的情况不同。客观上,16、17世纪时的明、清中华帝国与先后渡海而来的欧洲小国相比,尚处在“老大帝国”的晚期,基本上延续着传统中华大帝国的国力和文化心态,其广大的国土、丰富的田赋税收、悠久精深的文化,维持着一个“垂而未僵”的奢华大国的黄昏美景。这样一个地大物博的帝国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欧洲国家一路而来所遇到的印度、马六甲、吕宋乃至远方的美洲土著不一样,欧洲人也不可能像对待那些国家和地区那样对待大明帝国,不可能如他们在上述地方那样轻易地征服之、支配之、殖民之。从中国的角度看,对于那些亘古未通、远道而来的不速之客,无论是承认其聪明特达,还是认识到它们的野蛮凶狠,无论是主张开明接纳,通商获利,学习利用,还是固守传统、消极漠视甚至排斥攻击,明季中国人还仍然保持着传统世界中,特别是在明代朝贡下养成的优越感:他们深信中华帝国无论在国力地位上,还是文化程度上,都具有宗主国的优越性。这是传统世界秩序中中国人最后的文化优越感。
历史教训告诉我们:惟其老大,故而缺乏危机忧患意识;又因其缺乏危机忧患意识,故而骄傲自满,昧于外事,以致在有可能占据主动的时候坐失良机,闭关自封。而这闭关的二、三百年,正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突飞猛进的关键时期,等到鸦片战争时再次被惊醒,已是西方国家称霸和瓜分世界的时代。晚清中国人来不及回望晚明,来不及发一声反思历史、寻求教训的哀叹,便被抛入救亡保种的全面危机中去。
可见,明季与晚清,无论是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还是中国人自我的文化心态,都是不一样的。或许是由于今天离晚清更近些,我们对于历史的惨痛教训记忆更深些,批判谴责的思维也几乎成为习惯定势。因而,在论述中国人的中西文化观、西学观、西方认识等问题时,有论者往往将16世纪以来的明清四、五百年简约为一体,将四、五百年间中国人的西方形象不分时代、忽略发展地笼统概述,以晚清的国势没落和文化自卑为基调,笼统论述所谓“帝制时代”的西方形象,既有失历史的客观真实,也掩盖和抹煞了明季中国人欧洲认识的具体特性和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的与其说是被中国文献记载和塑造出的欧洲四国的形象,不如说,在这些欧洲形象上,折射出了塑造欧洲形象的中国人自身的状况:中国人的自我认同意识、西学认知程度以及文化受容心理等。明季中国人举起认识欧洲这面镜子,从这面镜子里照出的模模糊糊未必真实清晰的欧洲形象中,正可以窥见中国人自身的隐秘内心和文化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