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屈维谦
(未经作者许可,请勿转载、引用)
关键词
双馈发电 P理论 转子有源 附加电源 附加功率 附加转速 理想转速 作用 反作用
摘要
“异步化同步发电机” (Asynchronized Synchronous Generator)和传统电机学理论未能科学揭示双馈发电的原理,并与事实不符,为此,本文根据能量转换与守恒,从功率、转矩、转速等三个角度提出双馈发电的P理论,其核心观点为:
1.从功率角度,双馈发电基本原理在于,或,即通过附加电源向转子提供附加功率,以使转子输入的合功率大等于发电所必需的临界电磁功率。
2.从力学角度,异步机双馈发电必须满足电磁转矩与转速方向相反的条件,即T<0,为此,要求转子有功电流和转子开路电势反相。这为双馈发电的电路原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3.从转速角度,双馈发电的转速n必须高于所对应的理想转速n0K,即n>n0K,并且,n0K应随n的变化而调节。转子有源的理想转速方程可表达为,改变附加电势EK的大小及方向即可改变理想转速n0K。
绪言——问题的提出
由于能源的紧迫,以异步电机双馈为代表的风力发电正在迅速发展,显然,准确把握双馈发电的原理,对于其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双馈发电的原理,目前较为流行的是国外提出的“异步化同步发电机”理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将双馈发电的原理归结为转子激磁,然而,电机激磁归根结底是感性无功的问题,而发电和电动则是有功的问题,两者在坐标上成正交,物理上属性完全不同,因此,以无功激磁来诠释双馈发电原理,有悖于基本的能量转换定律。另外,按照本文原理的双馈发电实验表明,即使双馈不采用转子激磁,异步电机仍由定子激磁,双馈依然可以实现发电,只是功率因数较低而已。可见,“异步化同步发电机”理论不仅原理上有待商榷,而且与事实不符。
双馈发电原理的传统诠释为电机学的转差率s()理论,即
●当s>0或n 然而事实上,双馈既存在s>0,n<n1的亚同步发电运行,也存在s<0,n>n1的超同步电动运行,该事实与传统结论完全相反,证明传统电机理论并不适用于双馈原理。深入分析表明,传统电机学的异步电机理论也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其中的转差率理论——包括上面的运行状态判别,以及调速表达式等,只适用于转子无源的条件,而当转子有源时并不适用。 双馈发电的科学原理究竟何在?作者在《交流调速的P理论研究1》的论文基础之上对此进行了研究,从而对双馈发电原理给出了全新的诠释。限于篇幅,对于双馈发电的转子激磁以改善发电功率因数问题,以及系统的变流控制分析,本文未能涉及,拟另文阐述。 1.异步发电机的功率转换原理——P理论 能量转换与守恒是电机普遍遵守的基本原理,电机的所有运行状态(包括发电、电动、调速、制动等)实质都是能量转换的具体表现,功率是能量度量的物理量,能量转换及守恒具体表现为功率的转换与守恒,文中所谓的P理论,即是以功率转换和守恒分析电机运行原理的简称。 1)异步电机的电磁功率 电磁功率是电机极为重要的物理量。根据电机原理,电——机能量转换必须在磁场的媒介作用下方能实现,所以,电机的气隙主磁场如同一个图1所示的能量耦合器,其中一端和机械系统相联,另一端和电源系统相联,两端的功率通过磁场耦合器实现相互转换和传输。 图1 电机的功率转换系统原理 电机磁场耦合器所转换和传输的功率称为电磁功率,记为Pem,其表现形式有机、电两种,其中,机械形式普遍表达为,式中的n0为电机的理想转速;电气形式则普遍表达为,即电枢感应电势与电流之积。对于异步电机,其理想转速即旋转磁场的同步转速,故电磁功率的机械表达式为 (1) 式中的 T——电磁转矩; n1——同步转速。 而电气表达形式为 (2) 式中的 E2——折算成静止的转子相电势; I2——转子相电流; cosφ2——转子功率因数; m2——转子相数。 异步电机转子的电磁功率通过电磁感应反映到定子,如果不考虑激磁电流的影响,电磁功率在定子侧表达为 (3) 式中的参数与上式对应,不再另外说明。注意,式1、2是电磁功率的不同表达形式,对于同一电磁功率,两种表达的数值相等。 2)异步发电机的功率转换不等式 基于能量守恒,并考虑到能量转换必然产生损耗,当异步电机发电运行时,其能量转换流程方向与电动运行相反,且必须满足 P2>Pem>P1 (4) 的功率转换不等式,其中 P2——异步电机转子输入功率; P1——异步电机定子的输出功率; Pem——异步电机的电磁功率,即气隙主磁场的耦合功率。 不等式4是基于能量守恒而得出的发电机普遍原理,也是异步发电机核心原理的体现。 对于异步电机有源发电,发电机输入的机械功率表达为 (5) 式中的n为电机转速。对比式1的电磁功率,由于旋转磁场的转速(同步转速)为电源频率所确定,即有 (6) 式中,f1——定子电源频率; p——电机的极对数。 对比式(5)与式(1),考虑到稳定运行时的转矩平衡,即机械转矩与电磁转矩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方程表达为 (7) 可见,如果异步电机单纯输入机械功率,那么只有在 n≥n1 (8) 的超同步条件下方能发电。 另外从异步发电的Pem>P1条件观察,由于 (9) 式中,U1——定子侧电源电压,为一既定常量; ——定子的有功相电流。 所以只有在 E1>U1 (10) 即定子感应电势高于电源电压时方可发电(按照电路定律也可以得出同样结论)。由于 (11) 式中的E’2为折算到定子侧的转子电势,故有 E’2>U1 (12) 可见,要使异步电机有源发电,必须满足式10和12的条件,否则,电机非但不能发电,反而变为电动运行。 综上所述,在定子有源运行条件下,式1和式3是决定异步电机电动或发电的临界电磁功率,只有在输入功率大于临界电磁功率的条件下,即P2>Pem,电机方可实现发电,这是异步发电的核心问题所在。 至于无源发电,由于发电负载不含具有反作用的电源电压,任何量值的电磁功率都可以转换为相应的电功率,即恒有Pem>P1;另外,电机的电磁功率Pem完全由输入机械功率PM转换而得,即恒有PM>Pem,说明发电机对输入机械功率没有量值的。但要注意,无源发电的电压和频率都将随转速而变化,如不经变换,不能将所发电能直接并入电网。 2.双馈发电的功率转换原理 所谓双馈(Double Fed),是指异步机的定、转子都和电源联接,从而形成双端馈电的运行方式。通常,定子电源称为主电源,转子电压称为附加电源。应该注意,由于定、转子绕组的额定电压不同,与之相联的电源电压也应该不同,为使附加电源的电压和转子电压相适配,系统通常需要附设变压器。另外,异步电机双馈有电动机和发电机之分,二者除了能量转换方向相反之外,基本原理完全相同。 异步电机双馈发电的目的在于拓宽发电条件,以使其在亚同步及超同步的较宽转速范围内都能发电运行。为此,异步发电机须打破转子单一输入机械功率的,即P2不仅限于机械功率PM,同时还可以包含部分附加电功率PK,这样,便可以根据PM的大小,通过变流控制来调节PK,从而使不等式4成立,电机实现发电运行。其系统的功率转换和电气原理如图2、3所示。 图2 双馈发电系统的功率转换原理 图3 双馈发电系统的电气原理 1)亚同步发电的功率原理 前已叙及,当n<n1时,异步发电机的输入机械功率将小于发电所需的电磁功率,此时电机非但不能发电,相反将作为电动机运行。为此,转子除了输入机械功率之外,还必须输入一定的附加电功率PK(简称附加功率),以满足发电不等式4的要求。 双馈发电的附加功率必须由电机外部的附加电源提供,此时,转子合功率为输入的机、电功率之和,即 (13) 另外使 (14) 写成功率平衡方程式则为 (15) 式中的p2为转子损耗。转子借助于附加功率实现了P2>Pem,双馈因此实现了亚同步发电。 根据异步电机的电磁感应原理,转子将等量的电磁功率传输至定子,定子扣除其损耗p1,将其余的功率馈入电网,其发电功率为 (16) 于是定子将大部电磁功率(机械功率与附加功率之和)馈入电网。 综上所述,双馈亚同步发电时 ●由于机械功率小于发电所需的临界电磁功率,故须向转子馈入一定的附加电功率,以满足不等式2的要求。 ●定子发电功率中含有附加功率,该功率以电能形式在附加电源——转子——定子——电源间无谓地循环传输,所产生的损耗使发电机效率降低。附加功率同时增大了定子负荷和发热,而且转差率s愈大,问题愈加突出。 2)超同步发电的功率原理 异步电机在超同步的n>n1状态下,自然有>,说明即使没有附加功率也可以实现发电运行。但是,出于控制发电载荷和转子激磁的需要,双馈发电仍需要附加电源的功率控制。 超同步发电时,应按图2或3所示,使转子通过电传导向附加电源分流(发电)一定的附加功率,此时的转子合功率为 (17) 转子发电的电磁功率则为 (18) 转子通过电磁感应将等量的电磁功率传输至定子,扣除定子损耗,定子发给电网的功率则为 (19) 可见双馈超同步发电时,电机的定子和转子分别向各自的电源发电,定子的发电功率为机械功率与附加功率之差,而转子发电功率为定子功率与附加功率之和,故转子功率大于定子功率,电机过载与否,应以转子负载情况为判断依据。 3)小结 综合上述,亚同步和超同步双馈发电的功率转换原理和流程分别为: ●亚同步发电 原动机PM (→→)—→(→) + 转子 定子 附加电源PK → ●超同步发电 原动机PM (→→)—→(→) - 转子 定子 附加电源PK ← 其电磁功率方程可综合表达为 (20) 定子功率方程表达为 (21) 其中,PM+PK对应于亚同步;PM-PK对应于超同步。 3.双馈发电的力学原理 按照力学原理,机、电能量转换必须通过转矩的作用和反作用才能实现。对于电动机,作用转矩为电磁转矩,反作用转矩则是机械转矩;而对于发电机,作用转矩为机械转矩,反作用转矩为电磁转矩。为了便于分析,通常以转速n的方向为参考正方向,所以,对于发电机,必有电磁转矩 T<0 (22) 即电磁转矩与转速方向相反,数值为负。按照电机学,异步机的电磁转矩表达为 (23) 其中,CT——转矩系数,; ——主磁通量; ——转子电流; ——与转子开路电势相角的余弦。 式(18)为电磁转矩的标量式,要反映T的方向,应将理解为转子电流与转子开路电势相角的余弦,而不宜采用的标量表达。于是T<0的问题就归结为与的相角大于90○,或转子有功电流与转子开路电势的方向相反。由于转子电流产生于转子合电势,所以,又可归结为转子合电势与静止的开路电势的方向相反(相角大于90○)。 当s>0(即n<n1)时,转差电势与同向,因此,要使T<0,须使转子电流I2的方向如图4所示,附加电势不仅要和反向,而且幅值须大于后者。 图4 亚同步发电的转子等效电路 当s<0(n>n1)时,其转子等效电路如图5所示。此时,转差电势自然和方向相反,即使没有附加电势,转子电流I2也与反向,于是T<0。所以加入与方向相反的附加电势,目的是使转子合电势不宜过大而导致过流。 图5 超同步发电的转子等效电路 总结以上分析,转子无源时,转子电流的方向取决于转差电势的方向(而非开路电势方向),而转子有源时, 转子电流的方向取决于转子合电势()的方向。当转子电流与开路电势同向时,电机为电动态;当转子电流与与开路电势反向时,电机为发电态。由此,实现异步机发电T<0的主要方法计有二种: ●对于转子无源的情况,须使电机转速高于同步转速,s<0。 ●对于转子有源情况,可在转子回路串入附加电势,并使转子合电势与开路电势的方向相反。具体是,当n 4.双馈发电的调速与理想转速 1)调速原理 和双馈电动机一样,双馈发电必须具有无级调速性能,以满足原动机转速变化的发电需要。双馈发电的调速原理实际是前述功率原理在转速上的体现。根据式20,其输入机械功率可综合表达为 (24) 式中的±号中,-号对应于亚同步;+号对应于超同步。考虑到转矩平衡方程式7,将上式两边同时除以电磁转矩T,可得双馈发电的转速方程 (25) 式中的 (26) 为机械功率对应的转速; (27) 为转子无源时电磁功率对应的转速; (28) 为附加功率对应的转速; (29) 为损耗功率对应的转速降。 令 (30) 即转子合功率对应的理想转速,其中的-号对应于亚同步发电,而+号则对应于超同步发电。结合式(22),显然有 (31) 以及不等式 (32) 即双馈发电时,其转速必须高于所对应的理想转速,这是异步发电功率原理的必然结果。 应该特别注意,以上引入了传统异步电机文献中所没有的理想转速概念,即转子无源和有源的n0及n0K。其中的“理想”,系指假定的无损耗条件,因此,异步发电机理想转速是客观存在的物理量,其物理意义是:在理想的无损耗条件下,发电机将机械功率全部转换为电磁功率所应具有的机械转速,双馈调速的实质就是通过附加功率来调节n0K。 2)理想转速的控制方法与方程 另外,可以证明(见文献1),在转子无源的条件下,n0在数值上和同步转速n1相等,即,但二者的属性完全不同,n0是力学中的机械运动,而n1则是电磁学的磁场变化速率,并不服从力学定律。 为了便于技术实施,应求得具体实现调速的方法,即要导出双馈发电机的理想转速与转子电势和附加电势的关系。根据电机学,根据式30,结合式2、23,可得异步机转子有源的理想转速 (33) 其中的Ce2为转子电势系数,。 可见,通过控制附加电势的大小及方向便可改变电机的理想转速。 异步电机的转速与电磁转矩的关系称为机械特性,图6定性示出了异步机发电运行的调速特性曲线。由图可见,异步机发电的特性曲线与电动曲线依转速纵轴而对称,发电曲线位于第Ⅱ象限,其电磁转矩相对于转速方向为负。 图6 异步发电机的机械特性 5.结论 根据能量守恒所决定的P理论,双馈发电基本原理在于,或,即通过附加电源向转子提供附加功率,以使转子输入的合功率大等于发电所必需的临界电磁功率。 从力学角度,异步机双馈发电必须满足电磁转矩与转速方向相反的条件,即T<0,为此,要求转子有功电流和转子开路电势反相。这为双馈发电的电路原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转速角度,双馈发电的转速n必须高于所对应的理想转速n0K,即n>n0K,并且,n0K应随n的变化而调节。转子有源的理想转速方程可表达为,改变附加电势EK的大小及方向即可改变理想转速n0K。 以上的观察角度虽然不同,但原理是完全一致的。 参考文献 1.《异步电机调速的“P理论”及其公式研究》屈维谦 刘建辉 2.《电机学》许实章 3.《电机学》章明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