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人美版书法六年级下册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11:16:07
文档

人美版书法六年级下册

人美版书法六年级下册第一课《两面包围(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两面包围结构字中左上包右下类型的写法。2.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养成规范的书法课堂常规。3.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热爱之情。教学重点:掌握两面包围结构字中左上包右下类型的写法。教学难点:掌握两面包围结构字中左上部分与右下部分的大小比例和位置关系。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1)学生读课堂小知识。课堂小知识:上课时,用品齐,安静听,仔细看,勤练习,比进步,爱整洁,讲文明。(2)师检查学生书写材料准备情况,
推荐度:
导读人美版书法六年级下册第一课《两面包围(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两面包围结构字中左上包右下类型的写法。2.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养成规范的书法课堂常规。3.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热爱之情。教学重点:掌握两面包围结构字中左上包右下类型的写法。教学难点:掌握两面包围结构字中左上部分与右下部分的大小比例和位置关系。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1)学生读课堂小知识。课堂小知识:上课时,用品齐,安静听,仔细看,勤练习,比进步,爱整洁,讲文明。(2)师检查学生书写材料准备情况,
人美版书法六年级下册

第一课《两面包围(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两面包围结构字中左上包右下类型的写法。

2.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养成规范的书法课堂常规。

3.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掌握两面包围结构字中左上包右下类型的写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两面包围结构字中左上部分与右下部分的大小比例和位置关系。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1)学生读课堂小知识。   课堂小知识:

                             上课时,用品齐,

                             安静听,仔细看,

                             勤练习,比进步,

                             爱整洁,讲文明。

(2)师检查学生书写材料准备情况,表扬准备充分的小组。

(3)学习《书法歌》,巡视学生坐姿。

   《书法歌》

头要正,背挺直,肩放平,脚平放,三个一,手中空,学书法,

写好字,中华文化传下去!

2.探究新知:

(1)书法家勤练小故事引入。(课件出示全班阅读)

(2)学习两面包围结构字的写法。

介绍半包围结构分为两面包围和三面包围两种结构形式。

观察例字特点:在米字格里,“疾”字左上与右下比例关系,位置关系

讲解例字写法:病字旁有什么特点?

              “矢”部有什么特点?

             “疾”字整体有什么特点?

教师示范:关注形态特点,强调行笔过程:起笔----行笔----收笔。提醒位置关系。

学生观察临摹2页例字(疾、庶)。

3.课间写字操

4.书写实践活动:

第一.观察分析第3页例字(屡、居、厥)。

第二.学生临摹第3页例字。

第三.课堂作业:进行临摹书写练习。

第四.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5.展示与评价活动:

(1)比一比。(自评与互评)(2)展示较好的作品,拍照。(以备发学生家长微信群交流)

6. 书法欣赏活动:

7. 趣味笔墨游戏活动:

8.总结整理活动:

(1)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2)齐读《从小学书法》儿歌。

(3)收拾整理书写材料。

教学反思:

第二课《两面包围(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掌握两面包围结构字中右上包左下类型的写法。

2.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养成规范的书法课堂常规。

3.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掌握两面包围结构字中右上包左下类型的写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两面包围结构字中右上部分与左下部分的大小比例和位置关系。

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

(1)学生读课堂小知识。   

(2)师检查学生书写材料准备情况,表扬准备充分的小组。

(3)学习《书法歌》,巡视学生坐姿。

2.    探究新知:

(1)    书法家勤练小故事引入。(课件出示全班阅读)

(2)    学习两面包围结构字的写法。

观察例字原碑“旬”和在米字格“旬”字:右上与左下比例关系,位置关系

讲解例字写法:右上部分包字头有什么特点?(较为开阔)

              “日”部有什么特点?(较为收紧)

              “旬”字整体有什么特点?(较为平正)

教师示范旬字写法:提醒位置关系和大小比例。

学生观察临摹5页例字(旬、气)。

3.    课间写字操

4.    书写实践活动:

第一.观察分析第6页例字(司、勿、可)。

第二.学生在书上临摹第6页例字。

第三.课堂作业:进行临摹书写练习。

第四.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5.    展示与评价活动:

(1)比一比。(自评与互评)(2)展示较好的作品,拍照。

6. 书法欣赏活动:

7. 趣味笔墨游戏活动:

8.    总结整理活动:

(1)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2)收拾整理书写材料。

第三课《两面包围(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掌握两面包围结构字中左下包右上类型的写法。

2.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养成规范的书法课堂常规。

3.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掌握两面包围结构字中左下包右上类型的写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两面包围结构字中左下部分与右上部分的大小比例和位置关系。

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

(1)学生读课堂小知识。   

(2)师检查学生书写材料准备情况,表扬准备充分的小组。

(3)学习《书法歌》,巡视学生坐姿。

2.    探究新知:

(1)    书法家勤练小故事引入。(课件出示全班阅读)

(2)    学习两面包围结构字的写法。

观察例字原碑“延”和在米字格“延”字:左下与右上比例关系,位置关系。

讲解例字写法:左下部分建之旁有什么特点?(较为伸展)

              右上部分有什么特点?(较为收紧)

              “延”字整体有什么特点?(斜中求正,重心平稳)

教师示范延字写法:提醒位置关系和大小比例。

学生观察临摹8页例字(延、远)。

3.    课间写字操

4.    书写实践活动:

第一.观察分析第9页例字(遗、起、迩)。

第二.学生在书上临摹第9页例字。

第三.课堂作业:进行临摹书写练习。

第四.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5.    展示与评价活动:

(1)比一比。(自评与互评)(2)展示较好的作品,拍照。

6. 书法欣赏活动:

7. 趣味笔墨游戏活动:

8.    总结整理活动:

(1)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2)收拾整理书写材料。

教学反思:

第四课《三面包围(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掌握三面包围结构字中左包右类型的写法。

2.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养成规范的书法课堂常规。

3.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掌握三面包围结构字中左包右类型的写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三面包围结构字中包围与被包围部分的大小比例和位置关系。

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

(1)学生读课堂小知识。   

(2)师检查学生书写材料准备情况,表扬准备充分的小组。

(3)学习《书法歌》,巡视学生坐姿。

2.    探究新知:

(1)    讲解三面包围结构中左包右这种类型的字是上、下、左三面形成包围之势。

(2)    学习三面包围结构字的写法。

观察例字原碑“匪”和在米字格“匪”字:

上、下、左三面包围与被包围部分分别是哪些笔画。包围与被包围部分的比例关系,位置关系。

讲解例字写法:区字框有什么特点?

              “非”部有什么特点?(较为收紧)

              它们的关系如何?(区字框较为方正、平稳,非部居于区字框中间,略微向右倾斜。

教师示范匪字写法:提醒包围与被包围的位置关系如何处理。

学生观察临摹12页例字(匪、臣)。

3.    课间写字操

4.    书写实践活动:

第一.观察分析第13页例字(欧、区、巨)。

第二.学生在书上临摹第13页例字。

第三.课堂作业:进行临摹书写练习。

第四.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5.    展示与评价活动:

(1)比一比。(自评与互评)(2)展示较好的作品,拍照。

6. 书法欣赏活动:

7. 趣味笔墨游戏活动:

8.    总结整理活动:

(1)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2)收拾整理书写材料。

教学反思:

第五课《三面包围(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掌握三面包围结构字中上包下类型的写法。

2.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养成规范的书法课堂常规。

3.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掌握三面包围结构字中上包下类型的写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三面包围结构字中包围与被包围部分的大小比例和位置关系。

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

(1)学生读课堂小知识。   

(2)师检查学生书写材料准备情况,表扬准备充分的小组。

(3)学习《书法歌》,巡视学生坐姿。

2.    探究新知:

(1)    讲解三面包围结构中上包下这种类型的字是左、右、上三面形成包围之势。

(2)    学习三面包围结构字的写法。

观察例字原碑“周”和在米字格“周”字:

左、右、上三面包围与被包围部分分别是哪些笔画。包围与被包围部分的比例关系,位置关系。

讲解例字写法:同字框有什么特点?(较开阔)

              “吉”部有什么特点?(整体狭长,左低右高)

              “周”字的整体有什么特点?(斜中求正)

教师示范“周”字写法:提醒包围与被包围的位置关系和大小比例。

学生观察临摹15页例字(周、同)。

3.    课间写字操

4.    书写实践活动:

第一.观察分析第16页例字(感、风、盛)。

第二.学生在书上临摹第16页例字。

第三.课堂作业:进行临摹书写练习。

第四.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5.    展示与评价活动:

(1)比一比。(自评与互评)

(2)展示较好的作品,拍照。

6. 书法欣赏活动:

7. 趣味笔墨游戏活动:

8.    总结整理活动:

(1)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2)收拾整理书写材料。

教学反思:

第六课《全包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掌握全包围结构字的写法。

2.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养成规范的书法课堂常规。

3.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掌握全包围结构字的写法。

教学难点:

   掌握全包围结构字中包围与被包围部分的大小比例和位置关系。

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

(1)学生读课堂小知识。   

(2)师检查学生书写材料准备情况,表扬准备充分的小组。

(3)学习《书法歌》,巡视学生坐姿。

2.    探究新知:

(1)    请学生例举几个全包围结构的汉字。讲解全包围结构的字四面都被包围,要通过字框内部结构的变化,使整个字避免呆板。

(2)    学习全包围结构字的写法。

观察例字原碑“固”和在米字格“固”字:

上、下、左、右、四面包围与被包围部分分别是哪些笔画。包围与被包围部分的比例关系,位置关系。

讲解例字写法:国字框有什么特点?(平稳、封闭严密)

              “古”部有什么特点?(略靠上,偏左)

              “固”字的整体有什么特点?(笔画分布较为均匀,右侧留白较多,整体斜中求正)

教师示范“固”字写法:提醒包围与被包围的位置关系和大小比例。

学生观察临摹18页例字(固、国)。

3.    课间写字操

4.    书写实践活动:

第一.观察分析第19页例字(四、图、日)。

第二.学生在书上临摹第19页例字。

第三.课堂作业:进行临摹书写练习。

第四.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5.    展示与评价活动:

(1)比一比。(自评与互评)

(2)展示较好的作品,拍照。

6. 书法欣赏活动:

7. 趣味笔墨游戏活动:

8.    总结整理活动:

(1)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2)收拾整理书写材料。

教学反思:

第七课《平正端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掌握平正端庄的结构布势规律。

2.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养成规范的书法课堂常规。

3.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掌握平正端庄的结构布势规律。

教学难点:

   在笔画的倾斜、弯曲之中求字的平正端庄。

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

(1)学生读课堂小知识。   

(2)师检查学生书写材料准备情况,表扬准备充分的小组。

(3)学习《书法歌》,巡视学生坐姿。

2.    探究新知:

(1)讲解布势是指安排、布置字形姿态和架势的基本规律。掌握这些规律,就能使写出来的字比例协调、灵动自然。

(2)观察例字形态

观察例字原碑“王”和在米字格“王”字:

三横一竖,基本横平竖直,三横沿中竖对称分布,中竖饱满端正,使整个字有稳定感。

观察例字原碑“亦”和在米字格“亦”字:

一横两竖一点,排布均匀,两竖端正,左右两点有变化,与两竖相距匀称,整体对称平衡。

(3)分析例字写法

教师示范讲解:这两个字是怎样达到平正端庄的。

学生观察临摹23页例字(王、亦)。

3.    课间写字操

4.    书写实践活动:

第一.观察分析第24页例字(中、京、率、重)。

第二.学生在书上临摹第24页例字。

第三.课堂作业:进行临摹书写练习。

第四.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5.    展示与评价活动:

(1)比一比。(自评与互评)

(2)展示较好的作品,拍照。

6. 书法欣赏活动:

7. 趣味笔墨游戏活动:

8.    总结整理活动:

(1)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2)收拾整理书写材料。

教学反思:

第八课《疏密得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掌握疏密得当的结构布势规律。

2.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养成规范的书法课堂常规。

3.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掌握疏密得当的结构布势规律。

教学难点:

  合理安排字中的疏密,达到疏朗而不松散、紧凑而不局促的书写效果。

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

(1)学生读课堂小知识。   

(2)师检查学生书写材料准备情况,表扬准备充分的小组。

(3)学习《书法歌》,巡视学生坐姿。

2.    探究新知:

(1)讲解疏是指笔画安排较疏朗,密是指笔画分布较密集。一个字的笔画安排疏密适宜,就能使写出来的字比较协调,更有精神。

(2)观察例字形态

观察例字原碑“公”和在米字格“公”字:

公的笔画少,四个笔画短小、粗壮,笔画距离疏朗,相互呼应不松散。

观察例字原碑“醴”和在米字格“醴”字:

醴字笔画多,结构复杂,安排紧凑,间距均匀。

(4)分析例字写法

教师示范讲解:这两个字是怎样达到疏密得当的。

学生观察临摹26页例字(公、醴)。

3.    课间写字操

4.    书写实践活动:

第一.观察分析第27页例字(大、尤、观、续)。

第二.学生在书上临摹第27页例字。

第三.课堂作业:进行临摹书写练习。

第四.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5.    展示与评价活动:

(1)比一比。(自评与互评)

(2)展示较好的作品,拍照。

6. 书法欣赏活动:

7. 趣味笔墨游戏活动:

8.    总结整理活动:

(1)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2)收拾整理书写材料。

教学反思:

第九课《收放有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掌握收放有序的结构布势规律。

2.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养成规范的书法课堂常规。

3.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掌握收放有序的结构布势规律。

教学难点:

  合理安排字中的收放,使整体和谐有序又灵活多变。

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

(1)学生读课堂小知识。   

(2)师检查学生书写材料准备情况,表扬准备充分的小组。

(3)学习《书法歌》,巡视学生坐姿。

2.    探究新知:

(1)教师讲解:收放在楷书结构中又叫伸缩挪让,它是指字中笔画在组合时,通过伸长、缩短处理,使得整体和谐有序又灵活多变。

(2)观察例字形态

观察例字原碑“祥”和在米字格“祥”字:

示字旁伸左让右,右点提高缩小,羊部下横长而开张。

观察例字原碑“壑”和在米字格“壑”字:

壑字又部的撇缩短,捺较放。

(5)分析例字写法

教师示范讲解:这两个字是怎样达到收放有序的。

学生观察临摹29页例字(祥、壑)。

3.    课间写字操

4.    书写实践活动:

第一.观察分析第30页例字(盛、蔽、、繁)。

第二.学生在书上临摹第30页例字。

第三.课堂作业:进行临摹书写练习。

第四.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5.    展示与评价活动:

(1)比一比。(自评与互评)

(2)展示较好的作品,拍照。

6. 书法欣赏活动:

7. 趣味笔墨游戏活动:

8.    总结整理活动:

(1)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2)收拾整理书写材料。

教学反思:

第十课《向背有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掌握向背有致的结构布势规律。

2.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养成规范的书法课堂常规。

3.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掌握向背有致的结构布势规律。

教学难点:

  合理安排字中的向与背,使字中各部分于变化中求统一。

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

(1)学生读课堂小知识。   

(2)师检查学生书写材料准备情况,表扬准备充分的小组。

(3)学习《书法歌》,巡视学生坐姿。

2.    探究新知:

(1)请两位同学表演见面拱手行礼,背靠背逐渐走开。

(2)教师讲解:向是指字的左右部分相互迎接,呈包容姿态。背是指字的左右部分彼此相背离,但又互相呼应。

(3)观察例字形态

观察例字原碑“德”和在米字格“德”字:

左右部分呈相向之势。

观察例字原碑“非”和在米字格“非”字:

左右两部分呈相背之势,又相呼应。

(6)分析例字写法

教师示范讲解:这两个字是怎样达到向背有致的。

学生观察临摹32页例字(德、非)。

3.    课间写字操

4.    书写实践活动:

第一.观察分析第33页例字(记、凄、改、地)。

第二.学生在书上临摹第33页例字。

第三.课堂作业:进行临摹书写练习。

第四.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5.    展示与评价活动:

(1)比一比。(自评与互评)

(2)展示较好的作品,拍照。

6. 书法欣赏活动:

7. 趣味笔墨游戏活动:

8.    总结整理活动:

(1)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2)收拾整理书写材料。

教学反思:

第十一课《大小适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掌握大小适中的结构布势规律。

2.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养成规范的书法课堂常规。

3.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掌握大小适中的结构布势规律。

教学难点:

  合理安排字中的大小,使字显得自然、协调。

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

(1)学生读课堂小知识。   

(2)师检查学生书写材料准备情况,表扬准备充分的小组。

(3)学习《书法歌》,巡视学生坐姿。

2.    探究新知:

(1) 比较:并排同样大小的人字和口字。口字好像要吃掉人字一样。

(2)教师讲解:大小通常是针对单个的字来说的。大是指字的外轮廓所占位置较大,小是指字的外轮廓所占位置较小。 

(3)观察例字形态

观察例字原碑“蠲”和在米字格“蠲”字:

笔画较多,笔画的间距疏密得当,整体字形较大。

观察例字原碑“日”和在米字格“日”字:

独体字,笔画少,字形较小,笔画安排宽绰但不松散。

(6)    分析例字写法

教师示范讲解:这两个字是怎样达到大小适中的。

学生观察临摹36页例字(蠲、日)。

3.    课间写字操

4.    书写实践活动:

第一.观察分析第37页例字(凿、职、士、云)。

第二.学生在书上临摹第37页例字。

第三.课堂作业:进行临摹书写练习。

第四.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5.    展示与评价活动:

(1)比一比。(自评与互评)

(2)展示较好的作品,拍照。

6. 书法欣赏活动:

7. 趣味笔墨游戏活动:

8.    总结整理活动:

(1)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2)收拾整理书写材料。

教学反思:

第十二课《斜正相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掌握斜正相依的结构布势规律。

2.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养成规范的书法课堂常规。

3.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掌握斜正相依的结构布势规律。

教学难点:

  掌握楷书结构中斜正相依合理的规律,使字中倾斜和平正的部分巧妙呼应,富于姿态,同时,使字整体平稳。

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

(1)学生读课堂小知识。   

(2)师检查学生书写材料准备情况,表扬准备充分的小组。

(3)学习《书法歌》,巡视学生坐姿。

2.    探究新知:

(1)教师讲解:斜正通常是针对字中不同部件的正斜关系来说的。斜指倾斜,正指平正。字中倾斜和平正的部分巧妙呼应,富于姿态,同时,使字整体平稳。 

(2)观察例字形态

观察例字原碑“饮”和在米字格“饮”字:

左边平正,右边欠部向左侧倾斜。

观察例字原碑“智”和在米字格“智”字:

上部的矢部向左倾斜,其余部分平正。

(6)    分析例字写法

教师示范讲解:这两个字是怎样达到斜正相依的。

学生观察临摹41页例字(饮、智)。

3.    课间写字操

4.    书写实践活动:

第一.观察分析第42页例字(彼、动、能、取)。

第二.学生在书上临摹第42页例字。

第三.课堂作业:进行临摹书写练习。

第四.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5.    展示与评价活动:

(1)比一比。(自评与互评)

(2)展示较好的作品,拍照。

6. 书法欣赏活动:

7. 趣味笔墨游戏活动:

8.    总结整理活动:

(1)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2)收拾整理书写材料。

教学反思:

第十三课《重并有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掌握重并有别的结构布势规律。

2.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养成规范的书法课堂常规。

3.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掌握重并有别的结构布势规律。

教学难点:

  避免使字中重、并部分的雷同,丰富重、并部分的变化,使书写出来的字同中有异,富于姿态。

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

(1)学生读课堂小知识。   

(2)师检查学生书写材料准备情况,表扬准备充分的小组。

(3)学习《书法歌》,巡视学生坐姿。

2.    探究新知:

(1)教师讲解:重是指汉字的部件在上下结构中重复出现的形式,并是指汉字的部件在左右结构中重复出现的形式。书写时,重、并的部件往往有主次、大小之别。

(3)观察例字形态

观察例字原碑“炎”和在米字格“炎”字:

两部分上小下大,下部托载上部,虽重复,但大小有变化。

观察例字原碑“弱”和在米字格“弱”字:

两部分左边窄小、收缩,右边宽大、舒展。虽重复,但宽窄不同。

(6)    分析例字写法

教师示范讲解:这两个字是怎样达到重并有别的。

学生观察临摹44页例字(炎、弱)。

3.    课间写字操

4.    书写实践活动:

第一.观察分析第45页例字(出、缀、兹、赫)。

第二.学生在书上临摹第45页例字。

第三.课堂作业:进行临摹书写练习。

第四.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5.    展示与评价活动:

(1)比一比。(自评与互评)

(2)展示较好的作品,拍照。

6. 书法欣赏活动:

7. 趣味笔墨游戏活动:

8.    总结整理活动:

(1)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2)收拾整理书写材料。

教学反思:

第十四课《顾盼生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掌握顾盼生姿的结构布势规律。

2.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养成规范的书法课堂常规。

3.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掌握顾盼生姿的结构布势规律。

教学难点:

  处理好字中笔画与笔画、部件与部件之间相互呼应的关系,使字灵动活泼。

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

(1)学生读课堂小知识。   

(2)师检查学生书写材料准备情况,表扬准备充分的小组。

(3)学习《书法歌》,巡视学生坐姿。

2.    探究新知:

(1)教师讲解:顾盼通常是指字中笔画与笔画、部件与部件之间相互呼应的规律。呼应能增加字的姿态,使书写灵动活泼,形散而神不散。

(2)观察例字形态

观察例字原碑“以”和在米字格“以”字:

左右两部分相隔较远,左边的挑点与右边的短撇相呼应,末笔侧点与挑点相映成趣。

观察例字原碑“深”和在米字格“深”字:

三点水相互呼应,左右部分顾盼生姿。

(6)    分析例字写法

教师示范讲解:这两个字是怎样达到顾盼生姿的。

学生观察临摹47页例字(以、深)。

3.    课间写字操

4.    书写实践活动:

第一.观察分析第48页例字(形、引、为、必)。

第二.学生在书上临摹第48页例字。

第三.课堂作业:进行临摹书写练习。

第四.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5.    展示与评价活动:

(1)比一比。(自评与互评)

(2)展示较好的作品,拍照。

6. 书法欣赏活动:

7. 趣味笔墨游戏活动:

8.    总结整理活动:

(1)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2)收拾整理书写材料。

教学反思:

第十五课《临摹(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会运用之前所学笔画、偏旁、结构及结构布势等方面知识,成篇临摹碑帖,写好该碑帖中的每个字。

2.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养成规范的书法课堂常规。

3.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临摹一段碑帖中的每个例字,抓住特点,务求准确。

教学难点:

运用之前所学笔画、偏旁、结构及结构布势等方面知识,体现碑帖中每个单字的特点。

 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

(1)学生读课堂小知识。   

(2)师检查学生书写材料准备情况,表扬准备充分的小组。

(3)学习《书法歌》,巡视学生坐姿。

2.    探究新知:

(1)介绍新课:今天我们要尝试将以往学过的知识贯穿到整篇碑帖的临摹中。

(2)读帖

读懂这篇碑文的意思:九成宫周围微风吹拂,送来凉意,是盛夏消暑的好地方。

整体来看几行,每行几个字,共多少字?

21个字,纵成行,横成列,字与字之间间隔舒朗。

(3)    分析例字写法

点名说说几个难写的字的书写特点:微、风、徐、动、凄、凉、信、体、养、胜、地

教师示范两三个字、

学生观察,在书上临摹52、53、54页例字。

3.    课间写字操

4.    书写实践活动:

课堂作业:进行临摹书写练习。

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5.    展示与评价活动:

(1)比一比。(自评与互评)

(2)展示较好的作品,拍照。

6. 书法欣赏活动:

7. 趣味笔墨游戏活动:

8.    总结整理活动:

(1)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2)收拾整理书写材料。

教学反思:

第十六课《临摹(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提高学生在成篇临摹碑帖时对章法的把控能力。

2.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养成规范的书法课堂常规。

3.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习如何按照原碑帖的章法节临一段碑文。

教学难点:

成篇临摹碑文时章法的处理方法。

 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

(1)学生读课堂小知识。   

(2)师检查学生书写材料准备情况,表扬准备充分的小组。

(3)学习《书法歌》,巡视学生坐姿。

2.    探究新知:

(1)介绍新课:今天我们要成篇临摹一段碑文,着重注意章法。

(2)读帖:

观察例字形态:共三行半,前两行每行有6字,第三行3字。字距比行距略大。每个字有大有小。

(3)    分析每一行的章法特点:

点名说说每一行的章法特点。

教师挑选两行临摹示范。

3.    课间写字操

4.    书写实践活动:

(1)学生描红56页。

(2)在宣纸上完成课堂作业:进行原碑文临摹。

(3)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5.    展示与评价活动:

(1)比一比。(自评与互评)

(2)展示较好的作品,拍照。

6. 书法欣赏活动:

7. 趣味笔墨游戏活动:

8.    总结整理活动:

(1)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2)收拾整理书写材料。

教学反思:

文档

人美版书法六年级下册

人美版书法六年级下册第一课《两面包围(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两面包围结构字中左上包右下类型的写法。2.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养成规范的书法课堂常规。3.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热爱之情。教学重点:掌握两面包围结构字中左上包右下类型的写法。教学难点:掌握两面包围结构字中左上部分与右下部分的大小比例和位置关系。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1)学生读课堂小知识。课堂小知识:上课时,用品齐,安静听,仔细看,勤练习,比进步,爱整洁,讲文明。(2)师检查学生书写材料准备情况,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