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chng Essentials of Prescription》
(中药学、制药工程(中药制药方向)专业使用)
一、课程教学目标
1、任务和地位: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的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中药学及中药制药各专业,继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药学课程之后的基础课之一。通过方剂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60首左右常用方剂的组成、用法、主治、配伍意义,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方剂和组方的能力,为今后研究开发中药新药奠定基础。并为中成药学、中药药理、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中药药剂学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知识要求:
(1)明确方剂在中医药学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掌握组方原则和方剂的运用变化及其对方剂功能主治的影响。熟悉方剂与治法的关系,以及剂型、用法等基本知识。教材中的方剂分为三级,一级方剂40首,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其组成、用法、功用、方义、主治,特别注重药物的配伍意义。二级方剂20首,要求学生熟悉其组成、功用、主治及其主要配伍意义。三级方剂,要求学生了解其功用及主治病证。一、二级方剂要求背诵方歌。每章节后都有附有作业,作业背诵方歌为必做作业,后续问答题可任选2-3题做。
(2)本课程总课时32学时,全部为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方式授课。
3、能力要求:对课程授课的要求: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重点讲授,前后联系对比。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和逻辑推理教学方法,教给学生分析方剂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组方能力和初步运用能力。结合实际,使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对组成或主治相近似的方剂,应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从比较鉴别中掌握其异同点,进而深入理解其配伍关系及其主治要点。
每类方剂首先阐明其概念、适应范围、组方配伍原则及其注意事项等。然后对重点方剂进行系统讲授,特别是对其组成原理、配伍变化及功用、主治要讲深讲透。
二、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
1.课时分配
次序 | 课程内容 | 讲课内容与学 时 分 配 | 备注 |
1 | 绪言、总论 | 5 | |
2 | 解表剂 | 2 | |
3 | 泻下剂 | 2 | |
4 | 和解剂 | 2 | |
5 | 清热剂 | 3 | |
6 | 温里剂 | 2 | |
7 | 补益剂 | 3 | |
8 | 固涩剂 | 1 | |
9 | 安神剂 | 自学2 | |
10 | 开窍剂 | 自学2 | |
11 | 理气剂 | 2 | |
12 | 理血剂 | 2 | |
13 | 治风剂 | 2 | |
14 | 治燥剂 | 1 | |
15 | 祛湿剂 | 2 | |
16 | 祛痰剂、驱虫剂 | 2 | |
17 | 消食剂 | 自学2 | |
18 | 涌吐剂 | 自学1 | |
19 | 复习 | 1 |
20 | 合计 | 32 |
[目的要求]
1.明确方剂学在中医药学的地位和重要性。
2.了解方剂的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
1.方剂学概念、性质、任务、地位及重要性。
2.方剂学的发展概况及历代医家在方剂学方面具有代表的成就及其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
方剂学概念
[教学方法]讲述。
[作 业] 举出历代医家在方剂学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及其历史意义。
[课 时]1学时
上篇 总 论
第一章 方剂与治法
[目的要求]
1.掌握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熟悉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各法的含义、作用、适应范围等)。
[教学内容]
1. 明确方与法的关系,方以法为指导,法以证为依据,即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2. 八法涵义、作用、适应范围及其相互关系。
[重点难点]
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汗法、和法、消法的含义、作用、适应范围。
[教学方法] 讲述。
[作 业] 八法的含义、作用、适应范围。
[课 时]2学时
第二章 方剂的分类
[目的要求]
了解历代有关方剂的分类方法及其主要代表著作。
[自学]
1.“七方“的基本涵义。
3.以病证.病因.脏俯.治法(功能)等各种类方法及其特点。
第三章 方剂的组成
[目的要求]
掌握组方原则与方剂的运用变化,突出方剂的配伍意义及君、臣、佐、使在组方中的指导作用。
[教学内容]
1.重点掌握君、臣、佐、使的涵义及其在组方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2.掌握方剂运用变化的三种形式(药味加减、药量增减、剂型更换)及其与功用、主治的关系。
[重点难点]
君、臣、佐、使的涵义及其在组方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教学方法] 讲述
[作 业] 君、臣、佐、使的涵义及其在组方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课 时]2学时
第四章 剂 型
[目的要求]
了解常用剂型的种类、制法与临床意义。
[自学]
1.各种剂型制法。
2.各种剂型的临床意义。
第五章 煎药法、服药法
[目的要求]
1.了解汤剂的煎法
2.了解服药时间与服药方法。
[自学]
1.煎煮汤剂的用具、用水、火候以及先煎、后下等基本知识。
2.根据病证的部位、性质、病情及药物特点,决定服药时间与服药方法。
附录:古今用量考证
3.历代度量衡的计量方法及其与现代用量的折算概率。
下篇 各 论
第一章 解表剂
[目的要求]
1.熟悉解表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一级方剂,下同):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桑菊饮。
3.熟悉(二级方剂,下同):参苏饮、小青龙汤、九味羌活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
4.了解(三级方剂,下同)香薷散、止嗽散、柴葛解肌汤、升麻葛根汤、再造散、加减葳蕤汤。
[教学内容]
1.解表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的代表方剂。
(1)阐明麻黄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中麻黄与桂枝、麻黄与杏仁、麻黄与石膏的配伍意义。特别是麻黄与石膏用量比例的变化,对其功用的影响。
(2)桂枝汤中桂枝与白芍配伍,组成解表和营法的组方原理,以及服法对该方功用的影响。进而阐明桂、芍的用量比例变化对其功用的影响。
(3)九味羌活汤以辛温香燥之品发散风寒湿邪,配伍黄芩、生地以清里热,主治风寒夹湿而兼有内热之证。
(4)小青龙汤中麻、桂与芍药的配伍意义,姜、辛、夏与五味子的配伍意义,尤其应阐明白芍、五味子在方中的重要作用。
(5)银翘散与桑菊饮皆为辛凉之剂,由于用药与配伍不同,一者偏于透表,一者偏于宣肺,并区别桑菊饮与麻杏甘石汤的主治病证。
(6)败毒散为益气解表的常用方。说明扶正与祛邪的关系。
(7)止嗽散为治疗表邪未尽,肺失和降而至咳嗽的常用方剂。以止咳化痰药配以少量疏风解表之荆芥,具有温润和平,不寒不热的特点,加减得宜,可用于多种咳嗽。
(8)银翘散与桑菊饮皆为辛凉之剂,由于用药与配伍不同,一者偏于透表,一者偏于宣肺,并区别桑菊饮与麻杏甘石汤的主治病证。
(9) 参苏饮与败毒散皆为益气解表的常用方。说明扶正与祛邪的关系,以及二方组成配伍不同,其作用有偏于解表、偏于理肺的区别。
[重点难点]
特别注重一、二级方中的主要药物的配伍意义。
[教学方法] 讲述
[作 业]
1.背诵一级方和二级方方歌。
2.试比较麻黄汤与桂枝汤的主治功效异同。
3.试述银翘散中配伍辛温解表的荆芥穗和豆豉的意义。
[课 时]2学时
第二章 泻下剂
[目的要求]
1.熟悉泻下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大承气汤、温脾汤、麻子仁丸。
3.熟悉:大黄牡丹汤、济川煎、黄龙汤。
4.了解:大黄附子汤、三物备急丸、五仁丸、增液承气汤、十枣汤、禹功散。
[教学内容]
1.泻下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寒下、温下、润下、攻补兼施、逐水的代表方剂。
(1)通过三承气的讲述,明确大黄与芒硝;大黄与厚朴、枳实;硝、黄与甘草的配伍关系。大承气汤泻下与行气并重,其功峻下,适用于痞、满、燥、实具备的阳明腑实证。小承气汤无芒硝,枳、朴、用量亦轻、其功轻下、适用于痞、满、实而无痞、满之证,三方的煎服法对功用峻缓亦有影响。阐明大承气汤的“釜底抽薪”“寒因寒用”具体运用及其适应证候。
(2)通过温脾汤的讲解,阐明组成温下法的原理,明确大黄与附子的配伍关系(包括用量比例关系。)
(3)济川煎以肉苁蓉、当归补肾、养血润肠为主,与升麻、枳壳升清降浊相合,此为通补之剂,主治肾虚津亏之大便秘结。
(5)十枣汤为逐水剂,明确甘遂、大戟、芫花的配伍应用,并说明峻下逐水剂的利害关系,尤其是用大枣的意义及注重保护脾胃对治疗水饮病的重要意义。
(6)大黄牡丹中大黄与桃仁配伍,组成破瘀泻热的方剂,加入利湿排脓的冬瓜子和凉血消肿的牡丹皮,主治湿热血瘀的肠痈。
(7)麻子仁丸重用麻子仁滋脾润肠,配伍大黄、枳实、厚朴泄热导滞,组成攻润相合之方,主治脾津不足,肠胃燥热之脾约证。
(8)黄龙汤用硝、黄、枳、朴峻下热结,配伍人参、当归等益气养血,而成攻补兼施之剂,主治阳明腑实而兼气血不足者。
[重点难点]
特别注重一、二级方中的主要药物的配伍意义。
[教学方法] 讲述
[作 业]
1.背诵一级方和二级方方歌。
2.试述济川煎中配伍升麻、柴胡的意义。
大承气汤是如何体现“通因通用”法和“寒因寒用”法的。
[课 时]2学时
第三章 和解剂
[目的要求]
1.熟悉和解剂的涵义、适应证及分类。
2.掌握:小柴胡汤、逍遥散、半夏泻心汤。
3.熟悉:四逆散、大柴胡汤、葛根黄芩黄连汤。
4.了解:蒿芩清胆汤、痛泻要方、防风通圣散、疏凿饮子。
[教学内容]
1、和解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表里双解的代表方剂。
(1)通过小柴胡汤、四逆散、逍遥散的讲解,阐明柴胡与黄芩合用和解少阳,柴胡与白芍、枳实合用,疏肝解郁的配伍原理。小柴胡汤用人参以及四逆散治阳郁厥逆的道理;逍遥散疏肝健脾养血三者的关系及其临证运用。
(2)通过四逆散、逍遥散的分析,阐明疏肝理脾与培土抑木的组方配伍特点。
(3)分析蒿芩清胆汤的组方原理,其功用、主治与小柴胡汤的异同。
(4)阐明半夏泻心汤证的病因病机、组方特点及其主治要点。
(5)葛根黄芩黄连汤主治外邪未解,热邪入里之热利,方取葛根配以芩、连,外解内清,组成表里同治之剂。
(6)大柴胡汤以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白芍,并重用生姜,组成和解少阳兼泻阳明实热之剂,主治少阳阳明合病。阐明其组方原理及主治症候。
[重点难点]
特别注重一、二级方中的主要药物的配伍意义。
[教学方法] 讲述
[作 业]
1.背诵一级方和二级方方歌。
2.葛根黄芩黄连汤以清里为主,为何重用葛根且先煎?
3.试述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逍遥散的组方特点。
[课 时]2学时
第四章 清热剂
[目的要求]
1.熟悉清热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白虎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青蒿鳖甲汤、导赤散、龙胆泻肝汤、芍药汤、清暑益气汤。
3.熟悉:仙方活命饮、清胃散、黄连解毒汤。
4.了解:普济消毒饮、泻白散、竹叶石膏汤、凉膈散、白头翁汤、苇茎汤、玉女煎、六一散、左金丸、桂苓甘露饮、当归六黄汤。
[教学内容]
1、清热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阐明热与火的关系,甘寒清热与苦寒清热的运用原则。
2、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热祛暑、清虚热的代表方剂。
(1)白虎汤重用石膏、知母,配伍粳米、甘草的意义,阐明其适应证与禁忌证。白虎汤与竹叶石膏汤二方配伍的异同及其临证运用。
(2)清营汤、犀角地黄汤二方的组方原理及区别运用,阐明“透热转气”的涵义,以及凉血配伍活血的关系。
(3)黄连解毒汤为苦寒直折法的代表方,其适应证为三焦火郁、凉膈散为清上泻下,以下代清之剂,主治中上二焦之郁热,阐明二方用药特点及主治之异同。
(4)普济消毒饮与仙方活命饮皆能清热解毒,治疗肿毒,阐明二者的组方特点及其主治病证。
(5)导赤散与泻白散是儿科常用方,导赤散清心火,又可清小肠,泻白散则专清肺经伏热,阐明二方的组方原理及用药组方要照顾稚阴之体及保护脾胃之气的特殊性。
(6)龙胆泻肝汤为苦寒泻火,利湿清热之剂,主治肝火上攻,湿热下注之证,同时在方剂配伍中要照顾肝之生理特性,故有柴胡之疏肝,生地之养阴,当归之补血,且使之苦寒而不伤阴耗血。
(7) 芍药汤是治疗湿热痢疾常用方,体现清热燥湿,调气活血,通因通用之法则,方中用官桂,即增强调血之功,又能防止苦寒伤胃。白头翁汤则以清热解毒凉血见长,为治热毒血痢之主方。
(8) 青蒿鳖甲汤治阴虚发热证,用于温病后期,阴津耗伤,邪伏阴分之夜热早凉,热退无汗。方中青蒿与鳖甲配伍,一者育阴退热,一者清透伏热,二者合用,有先入后出之妙。
(9) 清胃散与玉女煎均治胃火牙痛,一者苦寒泻火,一者清胃滋阴。阐明其配伍特点,及功用、主治之各异。
(10) 苇茎汤主治热盛于肺,痰瘀交结而成肺痈。方以苇茎为君药,配合冬瓜仁、薏苡仁、桃仁组合成方。集清热、排脓、逐瘀于一方,为治痈成脓之常法。
(11) 清暑益气汤具有清暑益气之功,方中清热祛暑药与益气生津药配伍;主治暑热之证属于气阴两伤者。
(12)六一散主治暑湿及湿热壅滞之小便不利,方以滑石六倍于甘草,旨在清利,唯虑滑石之沉寒,故少佐甘草以防伤正。
[重点难点]
特别注重一、二级方中的主要药物的配伍意义。
[教学方法] 讲述
[作 业]
1.背诵一级方和二级方方歌
2.清营汤是如何体现清营法及“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治法的。
3.犀角地黄汤证见血热妄行出血,方中为何不用止血药?而用散瘀药?
4.芍药汤配伍大黄的意义,青蒿鳖甲汤青蒿配鳖甲的意义。
5.龙胆泻肝汤证见肝胆湿热下注,为何方中仍用厚味滋腻的当归、生地。
[课 时]3学时
第五章 温里剂
[目的要求]
1.熟悉温里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四逆汤。
3.熟悉:阳和汤、当归四逆汤。
4.了解:黄芪桂枝五物汤、回阳救急汤。
[教学内容]
1、温里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的代表方剂。
3、理中丸与小建中汤皆为温中补虚之剂,理中丸以干姜、人参配伍,温中补虚,治脾胃虚寒,脾失健运之证。小建中汤为桂枝加芍药汤而重用饴糖为君,组成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方,又是调和阴阳,柔肝理脾之剂。
(1)吴茱萸汤以吴茱萸、生姜配伍,组成温中降逆之剂,是温胃止呕的代表方。由于吴茱萸又有温肝、暖肾之功,故又可用于肝寒犯胃,肾寒上逆之呕吐。
(2)四逆汤为回阳救逆之主方,附子、干姜相伍,回阳散寒之功倍。但二者辛散燥烈之力较强,防其阳气暴散,而佐以炙甘草之甘缓补中,并制其燥烈之性。
(3)当归四逆汤以当归、芍药配伍桂枝、细辛,组成养血温经散寒之剂,主治血虚寒凝,肢冷脉细之证。
(4)阳和汤温阳补血,散结通滞,方中以熟地、鹿胶温阳养血,少佐麻黄,宣通经络,引阳气、开寒结,为消散阴疽之主方。
(5)黄芪桂枝五物汤主治血痹,方取桂枝汤加黄芪益气温经、和营通痹,但去甘草之缓,倍生姜之散,意在使微风外出。
[重点难点]
特别注重一、二级方中的主要药物的配伍意义。
[教学方法] 讲述
[作 业]
1.背诵一级方和二级方方歌。
2.比较理中汤、小建中汤、吴茱萸汤的主治异同。
3.比较四逆散和四逆汤的组成、主治功用异同。
[课 时]2学时
第六章 补益剂
[目的要求]
1.熟悉补益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四君汤、补中益气汤、四物汤、归脾汤、六味地黄丸、炙甘草汤、百合固金汤、肾气丸。
3.熟悉:当归补血汤、一贯煎、生脉散、玉屏风散。
4.了解:大补阴丸、参苓白术散、泰山磐石散、左归丸、右归丸、地黄饮子、人参蛤蚧散、八珍汤、补肺阿胶汤、益胃汤、龟鹿二仙胶、七宝美鬓丹。
[教学内容]
1.补益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说明补气与补血、补阴与补阳的相互关系,结合脏腑生理特点说明补益脏腑的组方原则。
2.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并补的代表方剂。
(1)四君子汤以参、术、苓、草组成,为补气健脾的基础方,以此加味而成的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都是临床常用方,阐明其组方原理及功用、主治。
(2)补中益气汤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方中参、芪、术、草配伍,补一身之气,佐以升麻、柴胡具升阳举陷之用。该方具有“虚者补之”、“陷者升之”、“甘温除热”之功。为治疗气虚发热、中气下陷的代表方。
(3)生脉散以人参、麦冬、五味子配伍、大有益气补阴之功,不仅为暑伤元气,久咳肺虚之主方,而且是气阴两伤的急救之剂。
(4)玉屏风散功专补气固表止汗,方以黄芪、白术配防风,使固表而不恋邪,祛邪而不伤正。其与桂枝汤所治之“表虚自汗”应作区别。
(5)四物汤是补血的基础方。将熟地易生地可用于血分虚热证,将白芍易赤芍可用于血瘀证。方中药量增损与药味加减,可化裁成治疗各种血分证的诸多方剂。
(6)当归补血汤与归脾汤都是补气生血之剂,当归补血汤黄芪五倍于当归,是使气旺血生,主治血虚发热的代表方,与补中益气汤之治气虚发热有别。归脾汤方中补气与补血、健脾与养心并用,故为补气生血,健脾养心之方,主治气血不足,心脾两虚以及脾不统血证之。
(7)泰山磐石散中补气与补血兼顾,配伍白术健脾,续断补肝肾,黄芩清热,以加强安胎之功,主治妊娠气血两虚,胎动不安之证。
(8)六味地黄丸中三补三泻,而以补为主,三阴并补以补肾为主,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代表方。诸多滋补肾阴的方剂,如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都气丸、麦味地黄丸等都是此方加味而成。
(9)左归于大队补阴药中加入补阳之品,体现了“阳中求阴”的配伍意义,主治真阴不足,精髓内亏之证。
(10)大补阴丸滋阴降火之主方,方中以熟地、龟板填补真阴,知母、黄柏滋阴降火,具有培本清源两者兼顾的特点。
(11)炙甘草汤重用生地黄为君,配以炙甘草、桂枝、麦冬,具有阴阳气血并补之功,为主治脉结代、心动悸之主方。
(12)一贯煎以生地、枸杞滋补肝阴,少佐川楝以疏肝理气,组成滋阴疏肝之方,滋阴而不腻,理气而不燥,为阴虚气滞的代表方。
(13)百合固金汤养阴润肺,化痰止血。方中二地与百合、麦冬、玄参配伍,滋补肺肾而清虚热,主治肺肾阴虚,虚火上炎,咳痰带血,骨蒸潮热盗汗等症。
(14)肾气丸于大量补肾药中,配伍少量附子、桂枝是于阴中求阳,有“少火生气”之意,为后世补肾阳的代表方。
(15)右归丸是肾气丸减去“三泻”,加入补阳养血之品,减少用“泻”妨补之力,功专于补,主治肾阳不足诸证。
(16)地黄饮具有阴阳并补,水火既济,化痰开窍之功,主治下元虚衰,虚阳上浮,痰浊上泛之暗痱证,阐明其用药特点及配伍意义。
[重点难点]
特别注重一、二级方中的主要药物的配伍意义。
[教学方法] 讲述
[作 业]
1.背诵一级方和二级方方歌。
2.补益剂在使用上应注意怎样配伍。
3.补中益气汤用黄芪、升麻、柴胡的意义,及其用药比例;归脾汤用木香(不见火)的意义。
4.比较归脾汤与补中益气汤的组成、主治、功用异同。
5.六味地黄丸与肾气丸的组成、主治、配伍的异同。
6.炙甘草汤配伍桂枝的意义。
7.比较玉屏风散、桂枝汤的组成、主治、功用异同。
[课 时]3学时
第七章 固涩剂
[目的要求]
1.熟悉固涩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真人养脏汤、固冲汤。
3.熟悉:四神丸。
4.了解:金锁固精丸、牡蛎散、桑螵蛸散、缩泉丸、九仙散、桃花汤、固经丸、易黄汤。
[教学内容]
1.固涩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应用注意事项。
2. 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固脱、涩精止遗、固崩止带的代表方。
(1)真人养脏汤重用罂粟壳为主,配伍补脾温中之品,主治脾肾虚寒,久泻久痢及滑脱失禁之证。
(2)四神丸以补骨脂与肉豆蔻配伍,具有温肾涩肠之功,主治肾泻。
(3)金锁固精丸与桑螵蛸散均为涩精止遗之方,金锁固精丸专治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故方中以一派补肾涩精之品以固其精;桑螵蛸散主治心肾两虚,水火不交之遗精、遗尿,故方中以桑螵蛸为君,配伍远志、茯神等交通心肾之品,使心肾交养,遗精自止。缩泉丸亦止遗尿,方以益智温肾固涩为君,配伍乌药疗肾间之冷气,而主治下元虚冷之遗尿及小便频数,应与桑螵蛸散区别运用。
(4)固冲汤重用白术配伍黄芪、山茱萸与固涩止血之品,能补脾益气,固冲止血,主治脾气虚弱,冲任不固所致之崩漏。
[重点难点]
特别注重一、二级方中的主要药物的配伍意义。
[教学方法] 讲述
[作 业]
1.背诵一级方和二级方方歌。
2.固涩剂的使用注意。
3.真人养脏汤用木香(不见火)的意义。
4.比较真人养脏汤与四神丸的主治、功用异同。
5.比较固冲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的主治、功用异同。
[课 时]1学时
第八章 安神剂
[目的要求]
1.熟悉安神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天王补心丹。
3.熟悉:朱砂安神丸。
4.了解:磁朱丸、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
[自学]
1.安神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重镇安神、补养安神的代表方。
(1)朱砂安神丸以重镇安神的朱砂配伍清心泻火的黄连,佐以滋阴养血的生地、当归,主治心火亢盛,阴血不足的心悸、失眠之证。
(2)天王补心丹重用生地为君,配伍滋阴养血,补心安神之品,主治心经阴亏血少,心悸、失眠之证。
(3)酸枣仁汤重用酸枣仁养血安神,配伍调气疏肝之川芎,酸收与辛散并用,具有养血调肝之妙,主治心血不足,虚烦不眠之证。
[重点难点]
特别注重一、二级方中的主要药物的配伍意义。
[作 业]
1.背诵一级方和二级方方歌。
2.比较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朱砂安神丸的主治、功用异同。
第九章 开窍剂
[目的要求]
1.开窍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熟悉: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
3.了解:紫雪、至宝丹、行军散、玉枢丹。
[自学]
1.开窍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凉开、温开的代表方。
(1)安宫牛黄丸为清热开窍之剂,主治热闭心包之证。紫雪、至宝丹亦为清热开窍之常用方,但安宫牛黄丸最凉,紫雪次之,至宝丹又次之。且安宫牛黄丸长于解毒豁痰,紫雪长于镇痉熄风,至宝丹长于化浊辟秽。
(2)苏合香丸集辛温芳香药于一方,既长于开窍辟秽,又行气温中止痛,为温开的代表方,方中配伍白术、诃子补气收敛,防止香散耗气。
[重点难点]
特别注重一、二级方中的主要药物的配伍意义。
[作 业]
1.背诵一级方和二级方方歌。
2.比较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苏合香丸的主治、功用异同。
第十章 理气剂
[目的要求]
1.熟悉理气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越鞠丸、半夏厚朴汤、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旋覆代赭汤。
3.熟悉:厚朴温中汤、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味乌药汤、暖肝煎、
4.了解:柴胡疏肝散、四磨汤、良附丸、金铃子散、橘核丸、丁香柿蒂汤、橘皮竹茹汤。枳实消痞丸、天台乌药散、
[教学内容]
1.熟悉理气剂的概念、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行气与降气的代表方。
(1)越鞠丸为治气、血、痰、火、湿、食诸郁的常用方,临证须随诸郁的主次而变更其君药与加味用之。
(2)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茯苓、苏叶配伍,具有理气化痰,散结解郁之功,为主治情志不畅,痰气互结所致梅核气的代表方。
(3)柴胡疏肝散是由四逆散化裁而成,功善疏肝解郁,为主治肝郁气滞,胁肋疼痛之常用方。
(4)瓜蒌薤白白酒汤以理气宽胸之瓜蒌配伍辛温通阳之薤白,具有通阳散结,行气祛痰作用。为主治胸阳不振,气滞痰阻所致胸痹的基础方。
(5)枳实消痞丸以行气之枳实、厚朴与补气健脾之四君子汤配伍,具有行气消痞,健脾和胃之功。方中佐以黄连与少量干姜,组成消补兼施,辛开苦降之剂。
(6)厚朴温中汤以厚朴行气为君,配伍温中除湿之品,具有温中行气,燥湿除满作用,主治寒湿气滞、脘腹胀痛之证。
(7)加味乌药汤以香附为君药,配以理气活血止痛之品,具有理气调经作用,治疗经期腹痛,胀甚于痛之证。
(8)天台乌药散以温中与行气之品配伍,功专行气疏肝,散寒止痛。方中巴豆炒川楝,既能增强川楝行气散结之力,又可制其苦寒之性,而主治寒客肝脉之疝痛。
(9)暖肝煎中以肉桂、茴香温暖肝肾为主,又以当归、枸杞补肝肾之不足,乌药、沉香散寒行气,主治肝肾不足,寒凝气滞之疝气或少腹疼痛。
(10)苏子降气汤与定喘汤为降气平喘之剂。苏子降气汤以苏子降气平喘为君药,配以下气祛痰之品,更用肉桂温肾纳气,在治疗上实的同时,又可助肾纳气,所以治“上实下虚”,但以上实为主。定喘汤以麻黄、白果与黄芩、苏子配伍,组成宣肺散寒,清热化痰,降气平喘之方,主治素有痰热,外感风寒,肺失肃降之哮喘。
(11)旋覆代赭汤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的心下痞硬,噫气不除。其方以旋覆花为君配伍半夏、生姜与少量代赭石,又佐以参、草,化痰降逆而不伤胃。
(12)橘皮竹茹汤以橘皮与竹茹为伍,理气清热和胃,加人参、草益气,共成益气清热和胃之剂,主治胃虚夹热,气逆呕吐。
[重点难点]
特别注重一、二级方中的主要药物的配伍意义。
[教学方法] 讲述
[作 业]
1.背诵一级方和二级方方歌。
2.比较越鞠丸、逍遥散、四逆散、小柴胡汤的主治功用异同。
3.比较麻黄汤、苏子降气汤、定喘汤的主治功用异同。
4.比较半夏泻心汤、旋复代赫汤的主治功用异同。
[课 时]2学时
第十一章 理血剂
[目的要求]
1.熟悉理血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温经汤、黄土汤。
3.熟悉:桂枝茯苓丸、生化汤、小蓟饮子、复元活血汤。
4.了解:咳血方、槐花散、十灰散、失笑散、丹参饮、鳖甲丸、四生丸。
[教学内容]
1.理血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活血化瘀止血的代表方。
(1)桃核承气汤是破瘀热,治疗血热互结之蓄血证的代表方,大黄、桃仁配伍,破瘀泻热,方中于寒凉破血之中少佐辛温之桂枝,以助通经活血,更可防止寒凉凝血之弊。
(2)血府逐瘀汤是活血化瘀血之主方,方以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佐以桔梗、柴胡,引药上行入胸走两胁,又以牛膝引血下行,枳壳理气,柴胡疏肝。膈下逐瘀汤则配伍下行活血之品,专治腹中瘀血;少腹逐瘀汤以活血祛瘀药配伍温中散寒之品,主治少腹寒血瘀阻诸证。身痛逐瘀汤则配伍祛风湿,通经络之品,主治痹证而以瘀血阻络者。
(3)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为君药,是以补气为主兼以活血通络的方剂,主治中风属于气虚血瘀之证。
(4)复元活血汤中重用大黄逐瘀活血,配伍柴胡疏肝并引胁下,故本方主治跌打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之证。
(5)温经汤以温经散寒药与养血活血、止血、滋阴之品配伍,组成温经活血,养血止血、调补阴阳之剂,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的漏下不止、月经不调以及宫冷不孕等证。
(6)生化汤中重用当归为君药,是养血活血温经之剂,主治产后瘀血腹痛。因产后多虚,易于受寒,故方中少佐炮姜。
(7)桂枝茯苓丸以温经通脉之桂枝,配伍活血化瘀、消痰利水之品,具有活血化瘀、缓消瘀块作用,主治妊娠宿有瘀块,而病漏下不止之证。
(8)十灰散与小蓟饮子皆为凉血止血之剂,十灰散以大队凉血止血药配以清降、收涩、化瘀之品,炒炭应用,其止血之力更强,可广泛用于上部各种血热出血证。小蓟饮子重用生地,配伍小蓟与利水通淋,凉血化瘀之品,主治血淋、溺血。
(9)咳血方以清肝泻火青黛、山栀子,配伍清热化痰之瓜蒌、海粉,主治肝火犯肺之咳血。
(10)槐花散中以槐花清肠凉血为君,配伍荆芥穗以疏风,枳壳以宽肠,主治肠风脏毒属血热之便血。
(11)黄土汤以灶心黄土配伍附子、白术、阿胶,组成温阳止血之剂,主治脾阳虚脾不统血之大便下血。方中佐黄芩、生地,既能加强止血之功,又可防止燥伤阴血和热药动血之弊。
[重点难点]
特别注重一、二级方中的主要药物的配伍意义。
[教学方法] 讲述
[作 业]
1.背诵一级方和二级方方歌。
2.理血剂的使用注意。
3.桃核承气汤大黄、桃仁、桂枝配伍意义。
4.牛膝、柴胡、桔梗、枳壳配伍意义。
5.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复元活血汤中重用大黄、温经汤中用半夏、桂枝、黄土汤佐黄芩、生地的意义。
[课 时]2学时
第十二章 治风剂
[目的要求]
1.熟悉治风剂的概念、分类、适应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川芎茶调散、独活寄生汤、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
3.熟悉:消风散、天麻钩藤饮。
4.了解:牵正散、大定风珠、大秦艽汤、小活络丹、玉真散。
[教学内容]
1.治风剂的概念、分类、适应证及应用注意事项。阐明外风、内风的发病机理及治疗原则。
2.疏散外风、平熄内风的代表方
(1)川芎茶调散中一派上行疏风止头之品,为主治风邪头痛的代表方,用清茶调用,既能清利头目,又可以其苦凉之性防诸药之辛散太过。
(2)独活寄生汤是于搜风祛湿之中伍以补肾,益气血之品,用于邪伏正虚之久痹,本方邪正兼顾,有扶正驱邪,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之特点。
(3)大秦艽汤中以祛风药配伍养血活血清热之品,具有祛风清热,养血活血之功,并有邪正兼顾,标本同治之义,主治风中经络。
(4)牵正散中白附子与全蝎、僵蚕配伍,功能祛风化痰止痉,适用于风中经络之口跟歪斜。
(5)消风散以祛风药为主,配伍祛湿、养血、清热药,既有养血疏风之意,又有制其过燥伤津之弊,主治风湿或风热,浸淫血脉之风疹、湿疹。
(6)羚角钩藤汤重在清热熄风,配以生地,白芍养阴柔肝,为治肝热生风之代表方。
(7)镇肝熄风汤重用怀牛膝、代赭石重镇潜阳,引气血下行,急治其标。伍以滋阴潜阳之品,以治其本。因方中一派镇潜之品,故少佐茵陈、麦芽、川楝疏肝清热,以顺肝喜条达之性。
(8)天麻钩藤饮以平肝熄风药,配伍补养肝肾、清热活血之品,主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所致的头痛,眩晕等证。
(9)大定风珠以大量滋阴之品配伍三甲,组成滋阴熄风之剂,主治热灼真阴,神倦契纵,有时时欲脱之势者。
[重点难点]
特别注重一、二级方中的主要药物的配伍意义。
[教学方法] 讲述
[作 业]
1.背诵一级方和二级方方歌。
2.川芎茶调散用清茶调用及重用薄荷的意义。
3.镇肝熄风汤、羚角钩藤汤、天麻钩藤饮、大定风珠的主治、功用异同。
[课 时]2学时
第十三章 治燥剂
[目的要求]
1.熟悉治燥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杏苏散。
3.熟悉:清燥救肺汤、增液汤。
4.了解:养阴清肺汤、麦门冬汤、玉液汤、桑杏汤、琼玉膏。
[教学内容]
1.治燥剂的概念、分类、适应证及应用注意事项。阐明外燥、内燥的病因病机及其治疗大法。
2.轻宣外燥,滋阴润燥的代表方。
(1)杏苏散是轻宣凉燥的代表方,方以苏叶、杏仁配伍止咳化痰药,主治凉燥伤肺的咳嗽。凉燥即属小寒,故本方亦可用于风寒伤肺咳嗽。
(2)清燥救肺汤是轻宣温燥的代表方,方中以桑叶宣肺为君,伍以麦冬、石膏清肺热,主治温燥伤肺的燥热咳嗽。
(3)麦门冬汤重用麦冬配伍半夏,组成润燥降逆之剂,用于肺阴虚,肺气上逆,亦可用于胃阴虚,胃虚上逆之证,麦冬得半夏滋而不腻,半夏得大量麦冬则燥性去而降逆之性存,虽燥而不碍阴虚之本。
(4)养阴清肺汤以一派养阴清肺之品,辅以凉血散结之丹皮、贝母,少佐以疏散外邪之薄荷,组成滋养肺肾,凉血散结之剂,主治肺肾阴虚,复感疫毒所致之白喉。
(5)玉液汤重用生山药补脾益肾,生黄芪益气以布津,配伍知母滋肺润肾,主治脾肾两虚,气不化津之消渴。
(6)增液汤以增液润燥作泻药之用,乃助水行舟之计,主治温热伤津,大便不通之证。
[重点难点]
特别注重一、二级方中的主要药物的配伍意义。
[教学方法] 讲述
[作 业]
1.背诵一级方和二级方方歌。
2.杏苏散是如何配伍用药体现治小寒的大法的。
3.麦门冬汤重用麦冬配伍半夏的意义;本方证为肺胃阴虚,为何方中用众多补气生津之品,而不用天冬、地黄、花粉、石斛、黄精等纯滋阴生津之品?
[课 时]1学时
第十四章 祛湿剂
[目的要求]
1.祛湿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平胃散、藿香正气散、茵陈蒿汤、八正散、三仁汤、五苓散。
3.熟悉:真武汤、完带汤。
4.了解:甘露消毒丹、实脾散、连朴饮、当归拈痛汤、猎苓汤、防已黄芪汤、萆解分清饮。苓桂术甘汤、二妙散、五皮散、肾著汤。
[教学内容]
1.祛湿剂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芳香化湿、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水湿、祛湿化浊的代表方。
(1)平胃散以苍术为君配伍厚朴,重在燥湿行气,为治疗湿邪困脾的基础方,随证加减广泛用于湿阻气机之证。
(2)藿香正气散以藿香为君药,配以解表、化湿、和中之品,组成外散风寒,内化湿浊之方,主治内伤湿滞,外感风寒之吐泻,为夏日常用之方。对于山岚瘴气,水土不服者,亦可加减用之。
(3)茵陈蒿汤是治湿热黄疸之主方,方中以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配以山栀、大黄通利二便,使湿热从二便出。
(4)八正散集诸清热利水通淋药于一方,主治湿热下注之淋。方中用大黄意在泻热。
(5)三仁汤是治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的方剂。方中以三仁配伍,宣上焦肺气,中焦脾气,利三焦湿邪。佐以厚朴与半夏合用,清利之中寓以温化,有气化则湿化之用。
(6)甘露消毒丹以滑石、茵陈与菖蒲、藿香、连翘等药配伍,组成清热利湿与芳香化湿解毒之剂,主治湿温时疫属湿热并重之证。
(7)连朴饮中以黄连清热燥温,厚朴理气化湿,配伍芦根止呕,组成清热利湿,理气和胃之剂,主治湿热霍乱呕吐为主者。
(8)当归拈痛汤以四苓配伍羌活、苦参等药,组成清热利湿与发散风湿并用之剂,主治风湿热痹湿邪偏重之证。
(9)五苓散与猎苓汤均为淡渗利水之剂,五苓散重用泽泻,少佐桂枝,组成化气利水方。桂枝入膀胱经可温阳化气,化气以行水,若服后出汗,亦可解表,猪苓汤猪苓、泽泻、茯苓用量相等,佐以滑石则清热利水,阿胶则养阴,组成利水清热养阴之剂。
(10)防已黄芪汤中黄芪与防已配伍,既益气固表,又祛风行水,因表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主治风湿、风水属于表虚证者。
(11)苓桂术甘汤以茯苓为君,配伍桂枝、白术、一派脾胃药,组成温中阳,化水饮之方剂,其主治重在中焦。与五苓散相比,虽均用苓、桂温阳化饮,但五苓散重用泽泻,则主治偏于下焦。
(12)真武汤与实脾散,皆以附子为君药,配以温阳利水之茯苓、白术、组成温阳利水之剂,主治脾肾两虚,水气内停之证。真武汤中又佐以白芍,一方面利小便,一方面缓急、止腹痛。实脾散去白芍加干姜与行气之品,主治阳虚水肿而见有脘腹胀满之证。
(13)萆解分清饮以萆解为君药,配伍菖蒲、益智,组成利湿化浊,温暖下元之剂,主治下焦虚寒所致的淋浊,(医学心悟)之萆解分清饮则以萆解配伍菖蒲、黄柏、车前子等,而主治湿热淋浊。
(14)完带汤重用白术、山药补脾益肾祛湿,伍以白芍、柴胡之柔肝,组成培土抑木,祛湿化浊之方,主治脾虚肝郁,湿浊下注之带下证。
[重点难点]
特别注重一、二级方中的主要药物的配伍意义。
[教学方法] 讲述
[作 业]
1.背诵一级方和二级方方歌。
2.平胃散和四君子汤,均具有健脾祛湿之功,其不同点何在?
3.茵陈蒿汤的煎服法。
5.比较八正散、异赤散、小蓟饮子的主治、功用异同。
6.比较薏苡仁在三仁汤、参苓白术散、苇茎汤中的作用。
7.比较桂枝在下列方中的配伍意义:麻黄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桃仁承气汤、肾气丸、当归四逆汤、小建中汤、炙甘草汤
8.五苓散、猪苓汤、真武汤、八正散皆可治小便不利,比较其不同点。
9.比较芍药在下列方中的配伍作用:芍药汤、真武汤、桂枝汤、完带汤、镇肝熄风汤、四物汤
10.比较龙胆胆泻肝汤和完带汤皆可治带下证,比较异同。
11.真武汤与实脾散的主治功用异同。
[课 时]2学时
第十五章 祛痰剂
[目的要求]
1.熟悉祛痰剂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二陈汤、温胆汤、半夏白术天麻汤。
3.熟悉:清气化痰丸。
4.了解:贝母瓜蒌散、茯苓丸、苓甘五味姜辛汤、定痫丸、小陷胸汤、滚痰丸。
[教学内容]
1.祛痰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化痰熄风的代表方。
(1)二陈汤以半夏与橘红配伍,化痰与理气合用,组成燥湿化痰之主方。加减化裁可用于多种痰证。
(2)温胆汤为二陈汤加竹茹、枳实,组成清胆和胃化痰之剂,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所致的虚烦不眠,呕吐恶逆以及惊悸癫痫等证。
(3)清气化痰丸以胆南星为君药,配伍黄芩、瓜蒌仁,组成清热化痰之剂,为治疗热痰证之常用方。
(4)小陷胸汤以瓜蒌为君,配伍苦寒之黄连,辛温之半夏,不仅有清热化痰,理气宽胸之功,而且有辛开苦降之配伍特点,主治痰热互结的小结胸病。
(5)滚痰丸以硝煅礞石与大黄、黄芩配伍,具有泻火逐痰之功,为攻坠实热顽痰之峻剂,主治实热老痰,久积不去所致诸证。
(6)半夏白术天麻汤以半夏配伍天麻、白术等,组成化痰熄风之剂,为主治风痰眩晕头痛之主方。
[重点难点]
特别注重一、二级方中的主要药物的配伍意义。
[教学方法] 讲述
[作 业]
1.背诵一级方和二级方方歌。
2.陈皮在下列方中:清气化痰丸,二陈汤,平胃散,仙方活命饮,补中益气汤,厚朴温中汤的配伍意义有何不同?
[课 时]1学时
第十六章 消食剂
[目的要求]
1.熟悉消食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熟悉保和丸、健脾丸。
3.了解:枳实导滞丸、木香槟榔丸、肥儿丸。
[自学]
1.消食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消食化滞、健脾消食的代表方。
(1)保和丸以山楂为君药,配以神曲、半夏,组成消食散结之方,主治一切食积。方中佐以连翘,取其散结以消食滞,清热以除食积所生之热。
(2)枳实导滞丸与木香槟榔丸均为消下并用,消食导滞之剂,枳实导滞丸以大黄攻积泻热为君,配伍行气利湿之品,适用于湿热食积内阻肠胃之轻证;木香槟榔丸以诸多行气药配伍攻下药,其攻破之力较强,主治湿热食积之重证。
(3)健脾丸以四君子汤与山楂、神曲、麦芽配伍,组成消补兼施之剂,主治脾虚停食之证。
[重点难点]
特别注重一、二级方中的主要药物的配伍意义。
[作 业]
3.背诵一级方和二级方方歌。
4.比较保和丸、健脾丸的组成、主治功用异同。
[课 时]1学时
第十七章 驱虫剂
[目的要求]
1.熟悉驱虫剂的概念、适应证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乌梅丸。
3.了解:化虫丸、布袋丸。
[教学内容]
1.驱虫剂的概念、适应证及应用注意事项。
2.驱虫剂的代表方。
乌梅丸以乌梅为君,取其酸能安蛔,配以川椒、细辛、取其辛能伏蛔,加入附子、干姜、桂枝、黄连、黄柏寒热并用,主治寒热错杂之蛔厥。
[重点难点]
特别注重一、二级方中的主要药物的配伍意义。
[作 业]
1.背诵一级方和二级方方歌。
2.乌梅丸的配伍特点及主治、功用。
[课 时]1学时
第十八章 涌吐剂
[目的要求]
1.了解涌吐剂的概念、适应证及应用注意事项。
2.了解:瓜蒂散、救急稀涎散、参芦饮、盐汤探吐方。
[自学]
1.涌吐剂的概念、适应证及应用注意事项。
2.瓜蒂散与救急稀涎散的功用与主治。参芦饮与盐汤探吐方的临证应用。
三、大纲说明
1、本大纲亦适用于中药学专业本科学生,各章规定的方剂数目可结合实际情况和地方用药习惯及专业的不同,主讲教师可在5—10%幅度内自行调整。但一级方剂原则上不宜变动。考试范围:一级方占80%,二级方占20%。闭卷考试。
2.本大纲对各章的方剂内容提出了基本要求,其余内容仍按一、二、三级要求进行讲述。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法。
3.大纲的教学时间安排,主讲教师可在总学时范围内适当调整。
4.使用教材:全国中医药院校统编教材《方剂学》第6版,上海科技出版社,主编:段富津。
(五) 主要参考文献
《古今名医方论》《医方集解》《成方便读》《绛雪园古方选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