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14-2015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11:03:05
文档

2014-2015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一章有理数1.1正数和负数(1)【学习目标】:1、掌握正数和负数概念;2、会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3、体验数学发展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难点】:正数和负数概念【教学过程】:一、知识链接:1、小学里学过哪些数请写出来:、、。2、阅读课本P2三幅图(重点是三个例子,边阅读边思考)回答下面提出的问题:3、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有没有比0小的数?如果有,那叫做什么数?二、自主学习1、正数与负数的产生(1)、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运进5
推荐度:
导读第一章有理数1.1正数和负数(1)【学习目标】:1、掌握正数和负数概念;2、会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3、体验数学发展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难点】:正数和负数概念【教学过程】:一、知识链接:1、小学里学过哪些数请写出来:、、。2、阅读课本P2三幅图(重点是三个例子,边阅读边思考)回答下面提出的问题:3、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有没有比0小的数?如果有,那叫做什么数?二、自主学习1、正数与负数的产生(1)、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运进5
第一章 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1)

【学习目标】:1、掌握正数和负数概念;

2、会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正数和负数概念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小学里学过哪些数请写出来:            、             、              。

2、阅读课本P2三幅图(重点是三个例子,边阅读边思考)

回答下面提出的问题:

3、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有没有比0小的数?如果有,那叫做什么数?

二、自主学习

1、正数与负数的产生 

(1)、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如:运进5吨与运出3吨;上升7米与下降8米;向东50米与向西47米等都是生活中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请你也举一个具有相反意义量的例子:                                  。

(2)负数的产生同样是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2、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

(1)一般地,我们把上升、运进、零上、收入、前进、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与它相反的量,如:下降、运出、零下、支出、后退、低于等规定为负的。正的量就用小学里学过的数表示,有时也在它前面放上一个“+”(读作正)号,如前面的5、7、50;负的量用小学学过的数前面放上“—”(读作负)号来表示,如上面的—3、—8、—47。

(2)活动:让同学任意说意义相反的两个量吗,用正负数表示.

(3)阅读P2的内容

3、正数、负数的概念

1)大于0的数叫做        ,小于0的数叫做          。

2)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        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堂练习】: 

1.课本练习

2.小明的姐姐在银行工作,她把存入3万元记作+3万元,那么支取2万元应记作_______,-4万元表示________________。

3.已知下列各数:,,3.14,+3065,0,-239;

    则正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负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

    A.0既是正数,又是负数            B.O是最小的正数

    C.0是最大的负数                D.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要点归纳】:

正数、负数的概念:

(1)大于0的数叫做        ,小于0的数叫做          。

(2)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        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拓展训练】:

1.零下15℃,表示为_________,比O℃低4℃的温度是_________。

2.地图上标有甲地海拔高度30米,乙地海拔高度为20米,丙地海拔高度为-5米,其中最高处为_______地,最低处为_______地.

3.“甲比乙大-3岁”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海平面的高度为0米,一潜水艇在海水下40米处航行,一条鲨鱼在潜水艇上方10米处游动,试用正负数分别表示潜水艇和鲨鱼的高度。

【课后作业】课本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1.1正数和负数(1)

1、正数与负数的产生 

2、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

3、正数、负数的概念

       

1.1正数和负数(2)

【学习目标】:

1、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通过正、负数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学习重点】: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学习难点】: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为了区分它们,我们用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来分别表示它们。

问题:“零”为什么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呢?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借助举例说明。

参考例子:温度表示中的零上,零下和零度。

二.自主探究

问题:(课本第6页例题)

先引导学生分析,再让学生完成

例 (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kg,小华体重减少1kg,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

2)2001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一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6.4%,    德国增长1.3%,

法国减少2.4%,    英国减少3.5%,

意大利增长0.2%,  中国增长7.5%.

写出这些国家2001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解:(1)这个月小明体重增长__________ ,小华体重增长_________  ,小强体重增长_________ ;

2)六个国家2001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美国___________              德国__________         

法国___________              英国__________         

意大利__________             中国__________         

【课堂练习】

1.课本练习

【要点归纳】

1、本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2、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拓展训练】

1)甲冷库的温度是-12°C,乙冷库的温度比甲冷酷低5°C,则乙冷库的温度是                        ;

2)一种零件的内径尺寸在图纸上是9±0.05(单位:mm),表示这种零件的标准尺寸是9mm,加工要求最大不超过标准尺寸多少?最小不小于标准尺寸多少?

【课后作业】课本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1.2正数和负数(2)

例 (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kg,小华体重减少1kg,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

2)2001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一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6.4%,    德国增长1.3%,

法国减少2.4%,    英国减少3.5%,

意大利增长0.2%,  中国增长7.5%.

写出这些国家2001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1.2.1 有理数

【学习目标】:

1、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了解分类的标准与集合的含义;

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常用的处理问题方法;

【学习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学习难点】: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标准分类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通过两节课的学习,,那么你能写出3个不同类的数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主探究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12个数,我们将这4位同学所写的数做一下分类;

该分为几类,又该怎样分呢?先分组讨论交流,再写出来

 分为     类,分别是:                                          

引导归纳:

                  统称为整数,                  统称为有理数。

问题2:我们是否可以把上述数分为两类?如果可以,应分为哪两类?

师生共同交流、归纳

 2、正数集合与负数集合

所有的正数组成        集合,所有的负数组成         集合

【课堂练习】

1、课本练习

2.把下列各数填入它所属于的集合的圈内:

15, -,  -5, ,  ,  0.1,   -5.32,    -80,   123,    2.333;

正整数集合                                    负整数集合

正分数集合                                      负分数集合

【要点归纳】:                                       

有理数分类

1.2.1 有理数

有理数分类

  或者      

【拓展训练】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3.14既是负数,分数,也是有理数   

B.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但是整数

c.-2000既是负数,也是整数,但不是有理数     

D.O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2、在下表适当的空格里画上“√”号

有理数整数分数正整数负分数自然数
-8是

-2.25是

0是

【课后作业】课本课后作业

1.2.1 有理数

有理数分类:

【板书设计】

课题:1.2.2数轴

【学习目标】:

1、掌握数轴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2、会正确地画出数轴,利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3、领会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数轴的概念与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

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

                                                                 

情境?

                          汽车站

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

二、自主探究

1、由上面的两个问题,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能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有理数吗?

2、自己动手操作,看看可以表示有理数的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引导归纳:

1)、画数轴需要三个条件,即       、         方向和             长度。

2)数轴

【课堂练习】

1、请你画好一条数轴   

                   

2、利用上面的数轴表示下列有理数

  

3、 写出数轴上点A,B,C,D,E所表示的数:

三、寻找规律

1、观察上面数轴,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有什么发现?

                                                             

2、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又有什么发现?

                                                             

3、进一步引导学生完成P9归纳

【要点归纳】:

画数轴需要三个条件是什么?

【拓展练习】

1、在数轴上,表示数-3,2.6, ,0, , ,-1的点中,在原点左边的点有   个。

2、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正方向移动1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   )

A.-5,      B.-4        C.-3       D.-2

 3、你觉得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大小与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课后作业】课本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1.2.2数轴

1)、画数轴需要三个条件,即       、         方向和             长度。

2)数轴

1.2.3 相反数

【学习目标】:

1、掌握相反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一个已知数的相反数;

3、体验数形结合思想;

【学习重点】:求一个已知数的相反数;

【学习难点】:根据相反数的意义化简符号。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数轴的三要素是什么?在下面画出一条数轴:

2、在上面的数轴上描出表示5、—2、—5、+2 这四个数的点。

3、观察上图并填空: 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2的点有       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         ;与原点的距离是5的点有       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          。

   从上面问题可以看出,一般地,如果a是一个正数,那么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a的点有两个,即一个表示a,另一个是     ,它们分别在原点的左边和右边,我们说,这两点关于原点对称。

二、自主学习

1、相反数的概念

像2和—2、5和—5、3和—3这样,只有        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2、练习

(1)、2.5的相反数是    ,—和     是互为相反数,       的相反数是2010;

(2)、a和     互为相反数,也就是说,—a是     的相反数

例如a=7时,-a=—7,即7的相反数是-7.

    a=-5时,-a=-(-5),“-(-5)”读作“-5的相反数”,而—5的相反数是5,所以,-(-5)=5

你发现了吗,在一个数的前面添上一个“—”号,这个数就成了原数的        

(3)简化符号:-(+0.75)=       ,-(-68)=        ,

-(-0.5 )=        ,-(+3.8)=          ;

(4)、0的相反数是        .

3、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的距离         。

【课堂练习】课本练习

【要点归纳】:

1、本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2、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拓展训练】

1.在数轴上标出3,-1.5,0各数与它们的相反数。

  

2.-1.6的相反数是         ,2x的相反数是         ,a-b的相反数是         ;

3. 相反数等于它本身的数是         ,相反数大于它本身的数是         ;

4.填空:

(1)如果a=-13,那么-a=         ;

(2)如果-a=-5.4,那么a=         ;

(3)如果-x=-6,那么x=      ;

(4)-x=9,那么x=         ;

5.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点之间的距离为10,求这两个数。

【课后作业】课本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1.2.3 相反数

1、相反数的概念

像2和—2、5和—5、3和—3这样,只有        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2、练习

(1)、2.5的相反数是    ,-和     是互为相反数,       的相反数是2010;

(2)、a和     互为相反数,也就是说,-a是     的相反数

3、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的距离         。

1.2.4绝对值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绝对值概念.体会绝对值的作用与意义;

2、掌握求一个已知数的绝对值和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3、体验运用直观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功;

【重点难点】:绝对值的概念与两个负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问题:

两辆汽车从同一处O出发,分别向东、西方向行走10米,它们行走的路线       (填相同或不相同),它们行走的距离(即路程远近)           

二、自主探究

1、由上问题可以知道,10到原点的距离是     ,—10到原点的距离也是    

到原点的距离等于10的数有     个,它们的关系是一对               。

这时我们就说10的绝对值是10,—10的绝对值也是10;

例如,—3.8的绝对值是3.8;17的绝对值是17;—6的绝对值是          

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

2、练习新 课  标  第  一 网

(1)、式子∣-5.7∣表示的意义是                           。

(2)、—2的绝对值表示它离开原点的距离是      个单位,记作           ;

(3)、∣24∣=     . ∣—3.1∣=     ,∣—∣=      ,∣0∣=      ;

3、思考、交流、归纳

由绝对值的定义可知: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         ;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            ;

0的绝对值是        。

用式子表示就是:

1)、当a是正数(即a>0)时,∣a∣=        ;

2)、当a是负数(即a<0)时,∣a∣=        ;

3)、当a=0时,∣a∣=        ;

4、随堂练习  课本练习

5、阅读思考,发现新知

阅读P11—P12,你有什么发现吗?

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要        左边的数。

也就是:

1)、正数    0,负数    0,正数大于负数。

2)、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          。

【课堂练习】:

1、课本练习

2、比较下列各对数的大小:—3和—5;   —2.5和—∣—2.25∣

【要点归纳】: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         ;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            ;

0的绝对值是        。

【拓展练习】

1.如果,则的取值范围是 …………………………(   )

  A.>O            B.≥O            C.≤O        D.<O

2.,则;,则.

3.如果,则,.

4.绝对值等于其相反数的数一定是…………………………………(    )

   A.负数    B.正数        C.负数或零        D.正数或零

5.给出下列说法:

①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绝对值相等;②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只有正数;

③不相等的两个数绝对值不相等;  ④绝对值相等的两数一定相等.

其中正确的有…………………………………………………(    )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课后作业】课本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1.2.4绝对值

 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

记作∣a∣。

由绝对值的定义可知: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         ;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            ;0的绝对值是        。

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要        左边的数。

1)、正数    0,负数    0,正数大于负数。

2)、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          。

  1.3.1有理数的加法(1)

【学习目标】:

1、理解有理数加法意义,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会正确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2、会利用有理数加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有理数加法法则

【学习难点】:异号两数相加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正有理数及0的加法运算,小学已经学过,然而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有可能超出正数范围。例如,足球循环赛中,可以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做净胜球数。如果,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蓝队进1个球,失1个球。

于是红队的净胜球数为        4+(-2),

蓝队的净胜球数为            1+(-1)。

这里用到正数和负数的加法。那么,怎样计算4+(-2)

下面我们一起借助数轴来讨论有理数的加法。

二、自主探究

1、借助数轴来讨论有理数的加法

一个物体作左右方向的运动,我们规定向右为正,向左为负,向右运动5米记作5m,向左运动5米记作-5m

1)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4米,再向右运动2米, 那么两次共运动的最后结果是什么?可用怎样的算式表示? 很明显,两次共向右运动     米。

这个问题用算式表示就是:                  

如图所示:    

2)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4米,再向左运动2米, 那么两次共运动的最后结果是什么?可用怎样的算式表示? 很明显,两次共向左运动     米。

这个问题用算式表示就是:                  

如图所示:                 

3)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2米,再向右运动4米, 那么两次共运动的最后结果是什么?可用怎样的算式表示? 很明显,两次共向右运动     米。

这个问题用算式表示就是:                  

如图所示:

4)利用数轴,求以下情况时这个物体两次运动的结果:

先向东走3米,再向西走5米,这个物体从起点向(   )走了(  )米;

先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5米,这个物体从起点向(   )走了(  )米;

先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5米,这个物体从起点向(   )走了(  )米。

写出这三种情况运动结果的算式

                                                              

5)如果这个物体第一秒向右(或向左)走5米,第二秒原地不动,两秒后这个人

从起点向右(或向左)运动了   米。写成算式就是                   

2、师生归纳两个有理数相加的几种情况。

3.你能从以上几个算式中发现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吗?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的两数相加,取     的符号,并把       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            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      较小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       ;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          。

4.新知应用

 例1   计算(1) (-3)+(-9);     (2) (-4.7)+3.9.

【课堂练习】:

1.填空:         

(1)(-4)+(-6)=        ;  (2)3+(-8)=          ;

(4)7+(-7)=        ;      (4)(-9)+1 =        ;

(5)(-6)+0 =        ;        (6)0+(-3) =        ;          

 2.课本练习

【要点归纳】:

有理数加法法则:

【拓展训练】:

1.判断题:

(1)两个负数的和一定是负数;

(2)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的和等于零;

(3)若两个有理数相加时的和为负数,这两个有理数一定都是负数;

(4)若两个有理数相加时的和为正数,这两个有理数一定都是正数。

2.已知│a│= 8,│b│= 2; 

(1)当a、b同号时,求a+b的值;

(2)当a、b异号时,求a+b的值。

【课后作业】课本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1.3.1有理数的加法(1)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的两数相加,取     的符号,并把       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            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      较小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       ;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          。

1.3.1有理数的加法(2)

【学习目标】:掌握加法运算律并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重点难点】: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想一想,小学里我们学过的加法运算定律有哪些?先说说,再用字母表示写在下面:                     、                                

2、计算 

  30 +(-20)=                 (-20)+30=

   [ 8 +(-5)] +(-4)=         8 + [(-5)]+(-4)]=

思考:观察上面的式子与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二、自主探究

1、请说说你发现的规律

2、自己换几个数字验证一下,还有上面的规律吗

3、由上可以知道,小学学习的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在有理数范围内同样适应,

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         .式子表示为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         

用式子表示为                          

想想看,式子中的字母可以是哪些数?                                   

例2  计算:  1)16 +(-25)+ 24 +(-35)

2)(—2.48)+(+4.33)+(—7.52)+(—4.33)

例3  每袋小麦的标准重量为90千克,10袋小麦称重记录如下:

91  91  91.5    91.2  91.3  88.7  88.8  91.8  91.1

10袋小麦总计超过多少千克或不足多少千克?10袋小麦的总重量是多少千克?

想一想,你会怎样计算,再把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交流一下。

【课堂练习】

课本练习   

【要点归纳】:

你会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简化运算了吗?

【拓展训练】

1.计算:

(1)(-7)+ 11 + 3 +(-2);    (2)

2.绝对值不大于10的整数有      个,它们的和是             .

3.填空:

(1)若a>0,b>0,那么a+b        0.

(2)若a<0,b<0,那么a+b        0.

(3)若a>0,b<0,且│a│>│b│那么a+b        0.

(4)若a<0,b>0,且│a│>│b│那么a+b        0.

4.某储蓄所在某日内做了7件工作,取出950元,存入5000元,取出800元,存入12000元,取出10000元,取出2000元.问这个储蓄所这一天,共增加多少元?

【课后作业】课本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1.3.1有理数的加法(2)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定律                   

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

和         .式子表示为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

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         

用式子表示为                          

想想看,式子中的字母可以是哪些数?   

1.3.2有理数的减法(1)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减法法则;

2、会正确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

3、体验把减法转化为加法的转化思想;

【重点难点】:有理数减法法则和运算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郎玛峰海拔高度约是8844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约为 —154米,两处的高度相差多少呢?

试试看,计算的算式应该是                       .能算出来吗,画草图试试

2、长春某天的气温是―2°C~3°C,这一天的温差是多少呢?(温差是最高气温减最低气温,单位:°C)显然,这天的温差是3―(―2);

想想看,温差到底是多少呢?那么,3―(―2)=        ;

二、自主探究

1、还记得吗,被减数、减数差之间的关系是:被减数—减数=         ;

差+减数=             。

2、请你与同桌伙伴一起探究、交流:

要计算3―(―2)=?,实际上也就是要求:?+(—2)=3,所以这个数(差)应该是          ;也就是3―(―2)=5;

再看看,3+2=         ;所以3―(―2)       3+2;

由上你有什么发现?请写出来                                     .

3、换两个式子计算一下,看看上面的结论还成立吗?

—1—(—3)=     ,    —1+3=      ,所以—1—(—3)   —1+3;

0—(—3)=      ,    0+3=       ,所以0—(—3)   0+3;

4、师生归纳

1)法则:                                   

2)字母表示:                                   

三、新知应用

1、例题

例4计算:

(1) (-3)―(―5);                           (2)0-7;

(3) 7.2―(―4.8);                           (4)-3;

请同学们先尝试解决

【课堂练习】课本练习

【要点归纳】:

有理数减法法则:

【拓展训练】

1、计算:

(1)(-37)-(-47);       (2)(-53)-16;

(3)(-210)-87;          (4)1.3-(-2.7);

(5)(-2)-(-1);

2.分别求出数轴上下列两点间的距离:

(1)表示数8的点与表示数3的点;

(2)表示数-2的点与表示数-3的点;

【课后作业】课本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1.3.2有理数的减法(1)

有理数减法法则                     

1法则:

2字母表示:

1.3.2 有理数的减法(2)

【学习目标】:

1、理解加减法统一成加法运算的意义;

2、会将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转化为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重点难点】:有理数加减法统一成加法运算;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一架飞机作特技表演,起飞后的高度变化如下表:

高度的变化上升4.5千米

下降3.2千米

上升1.1千米

下降1.4千米

记作+4.5千米

—3.2千米

+1.1千米

—1.4千米

请你们想一想,并和同伴一起交流,算算此时飞机比起飞点高了        千米。

2、你是怎么算出来的,方法是                              

二、自主探究

1、现在我们来研究(—20)+(+3)—(—5)—(+7),该怎么计算呢?还是先自己动动手吧!

2、怎么样,计算出来了吗,是怎样计算的,与同伴交流交流,师巡视指导。

3、师生共同归纳:遇到一个式子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第一步应该先把减法转化为     .再把加号记在脑子里,省略不写

例5:(-20)+(+3)-(-5)-(+7)     有加法也有减法

=(-20)+(+3)+(+5)+(-7)   先把减法转化为加法

= -20+3+5-7             再把加号记在脑子里,省略不写

可以读作:“负20、正3、正5、负7的    ”或者“负20加3加5减7”.

4、师生完整写出解题过程

5、补充例题:计算-4.4-(-4)-(+2)+(-2)+12.4;

【课堂练习】

计算:

(1)1-4+3-0.5;

(2)-2.4+3.5-4.6+3.5 ;

(3)(-7)-(+5)+(-4)-(-10);

【要点归纳】:

【拓展训练】:

计算:

1)27—18+(—7)—32                   

 

【课后作业】课本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1.3.2有理数的减法(2)

遇到一个式子既有加法,又有减法,  

例题:计算-4.4-(-4)-(+2)+(-2)+12.4;

第一步应该先把减法转化为     .         

再把加号记在脑子里,省略不写

文档

2014-2015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一章有理数1.1正数和负数(1)【学习目标】:1、掌握正数和负数概念;2、会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3、体验数学发展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难点】:正数和负数概念【教学过程】:一、知识链接:1、小学里学过哪些数请写出来:、、。2、阅读课本P2三幅图(重点是三个例子,边阅读边思考)回答下面提出的问题:3、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有没有比0小的数?如果有,那叫做什么数?二、自主学习1、正数与负数的产生(1)、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运进5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