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诗歌鉴赏大招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11:03:47
文档

诗歌鉴赏大招

怎样鉴赏评价古代诗歌的语言调整句序、词序古诗讲究平仄、对仗、押韵,有时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词序和语序要发生变化,省略、颠倒、错接、跳跃、通感等技法地运用,使诗句与散文句式有了明显地区别,这给阅读理解带来了麻烦。在阅读时,如果对这些变化了的词、句作些句法分析,进行调整,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一、谓语的倒装李白《听蜀僧浚弹琴》诗“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应为“流水洗客心”,“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象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音乐终止以后,馀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
推荐度:
导读怎样鉴赏评价古代诗歌的语言调整句序、词序古诗讲究平仄、对仗、押韵,有时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词序和语序要发生变化,省略、颠倒、错接、跳跃、通感等技法地运用,使诗句与散文句式有了明显地区别,这给阅读理解带来了麻烦。在阅读时,如果对这些变化了的词、句作些句法分析,进行调整,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一、谓语的倒装李白《听蜀僧浚弹琴》诗“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应为“流水洗客心”,“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象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音乐终止以后,馀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
怎样鉴赏评价古代诗歌的语言 

调整句序、词序 

  古诗讲究平仄、对仗、押韵,有时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词序和语序要发生变化,省略、颠倒、错接、跳跃、通感等技法地运用,使诗句与散文句式有了明显地区别,这给阅读理解带来了麻烦。在阅读时,如果对这些变化了的词、句作些句法分析,进行调整,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一、谓语的倒装

李白《听蜀僧浚弹琴》诗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应为“流水洗客心”,“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象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音乐终止以后,馀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

如崔颢《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符合逻辑的结构应是“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这样变换后,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由于韵律的,诗人将作谓语的“归”和“下”分别提到了各自的主语之前。有人认为应当是‘浣女归(而)竹喧,渔舟下(而)莲动’,还有人认为应该是“(闻)竹喧(而知)浣女归,(见)莲动(而知)渔舟下”。这是个感知先后的逻辑关系,自然真实。竹林茂密,自然先闻声而后见人归;莲叶田田,自然先见叶动而后见舟来。王维这样写,符合生活的真实,十分自然,而且将自己的感觉印象表达得很贴切。诗中写的是直接的感受而不是背后的因果逻辑,中国古诗词一般是“跟着感觉走”的。(当然不排除哲理诗,但不是主流。)类似的例子还有杜甫的“绿垂风折笋,红润雨肥梅”,先见颜色而后知来源,也不宜解为倒装。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留连戏蝶”和“自在娇莺”分别为“戏蝶留连”、“娇莺自在”的倒装。“留连”由“时时舞”为所感,“自在”由“恰恰啼”所闻感。“时时舞”为所见,“恰恰啼”为所以闻。所感、所见、所闻交织于一联。诗人将“留连”、“自在”用于句首,渲染了一种和谐的气氛。

“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杜甫《晴》)  

意为“知湖外草碧,见海东云红”。而诗人将“碧”与“红”用于句首,并由此引出地点和事物,给人以色彩明丽的美感。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元稹《行宫》)  

首句为“古行宫寥落”的倒装。诗人将“寥落”提于句首,不仅渲染了一种凄凉冷落的气氛,而且使“古行宫”与“宫花”构成顶针关系。

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应为“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

    《诗·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应为“蟋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入我床下”)。

 

二、宾语的倒装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风烟”、“五津”均为“望”的宾语。就地点而言,“风烟”为虚写,“五津”为实写;就景与情而言,“风烟”为实写,“五津”为虚写。诗人想“望”的是友人所去之处“五津”,但由于相距之远,只能望到茫茫“风烟”,“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风烟”用于句首,不仅出于韵律的需要,而且给人以离别的怅惘之感,使诗句意境开阔。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杜甫《江汉》)  

“天共远”和“月同孤”分别为“共天远”、“同月孤”的倒装。若用散文句式表达,则为:共片云于远天,与孤月同长夜。“共”和“同”为介词,由于格律的放在它的宾语的后边。

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的颔联“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其语法顺序应为“怜新雨后竹,爱夕阳时山”,这当然不符合声律的要求。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此句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的倒装。为适应词在格律上的严格要求,才将近宾语“英雄”用于句首。

三、状语倒装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可调整为“黄昏后东篱把酒”。

宋·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双燕归来细雨中”

应为“双燕细雨中归来”。 “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笙箫歌声渐渐的消失了,游人也尽兴而去,这时才感觉到春天已经过去,而人们也仿佛正需要这份清净和安逸。回到小楼后轻轻地放下窗帘,檐下那对燕子呢喃细语,在朦胧细雨之中,双双归来。”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过贾谊宅》)  

“人去后”和“日斜时”均为状语,诗人将其放于句末。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卢纶《送李端》)  

本为“寒云外路出,暮雪时人归”,诗人将其倒装。

四、复合词字序的倒装

“他乡为表弟,还往莫辞遥”。(杜甫《五十五司函出部相坊》)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白居易《自河南经乱》)  

按习惯,“还往”本作“往还”,“西东”本作“东西”。这种字序的颠倒都是由于韵律的约束的缘故。

因果倒装

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是因为平野辽阔,所以才感受到星星显得格外低垂;是因为大江奔流,才觉得月亮也随江流在涌动。为了强调渲染主观感受,往往把实景放在后面写,即果在前,因在后。

跨句倒装

在古诗词中,有的语句需要对上下两句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比如辛弃疾《西江月》中的“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旧时茅店”是“忽见”的景物,而“忽见”的时间是“路转溪头”之时,“社林边”又是“茅店”所处的位置。这样上下两句联系起来分析就好理解了:“在路转溪头时,忽见社林边的旧时茅店。”

黄庭坚《竹下把酒》:“不知临水语,能得几回来”

(“临水语,不知能得几回来”),皆不止本句倒装,而竟跨句倒装。

元好问《鹧鸪天》:“新生黄雀君休笑,占了春光却被他”

应为“君休笑,却被他新生黄雀占了春光”。

如李颀《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应为“昨夜微霜,(今)朝闻游子唱骊歌,初渡河”,像“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渡河”,这个“初渡河”的主语,是承上省去,即“游子”,即今见游子初渡河,“昨夜微霜”正点明时令,这个点明时令的话是可以移后的。这里虽倒装,但不会引起误解。也因为是先听见唱骊歌,后看见初渡河,所以这样来分先说什么,后说什么的。

五、颠倒的综合运用

我们在阅读古典诗词时,发现颠倒的现象并非单一,而是多元性、多层次地运用的。现略举一二。

如苏轼《浣溪沙》中的“簌簌衣襟落枣花”,

分析句子可以看出,其中“枣花”应是主语,“落”是谓语,“衣襟”是落的宾语,“簌簌”在句中应是状语,所以这个句子中词语的顺序应是:“枣花簌簌落衣襟”。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  

其意为:月明惊鹊飞别枝,半夜清风送蝉鸣。顺装后,意义虽更明了,但太露、太直、太浅,淡化了诗意。诗人将“月明”写成“明月”,将“惊鹊别枝”这个兼语词组写成了主谓颠倒的“别枝惊鹊”,不将表时间的状语写于句首等等。如此写来,“明月”与“清风”相对,“惊鹊”与“鸣蝉”相对,对仗严谨工稳。总之,颠倒后不仅韵律和谐、美感强烈,而且内涵加深、容量扩大、意境开阔。

杜甫《秋兴 其八》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我们就可以通过找出句中的主谓宾来帮助理解,可译为 “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香稻”、“碧桐”放在前面,表示诗人所咏的是香稻和碧桐,如果把“鹦鹉”、“凤凰”都挪到前面去,诗人所咏的对象就变为鹦鹉与凤凰,不合秋兴的题目了。为什么说这样一改就不是好句呢?原来杜甫这诗是写回忆长安景物,他要强调京里景物的美好,说那里的香稻不是一般的稻,是鹦鹉啄余的稻;那里的碧梧不是一般的梧桐,是凤凰栖老的梧桐,所以这样造句。就是“香稻——鹦鹉啄余粒,碧梧——凤凰栖老枝”,采用描写句,把重点故在香稻和碧梧上,是侧重的写法。要是改成“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便成为叙述句,叙述鹦鹉凤凰的动作,重点完全不同了。再说,照原来的描写句,侧重在香稻碧梧,那末所谓鹦鹉啄余,凤凰栖老都是虚的,只是说明香稻碧梧的不同寻常而已。要是改成叙述句,好像真有鹦鹉凤凰的啄和栖,反而显得拘泥了。说鹦鹉啄余还可解释,说凤凰栖老显然是虚的。因此,把“香稻”“碧梧”提前是侧重在香稻碧梧上。  

六、颠倒的作用

从以上例句分析来看,诗句成分的颠倒共有如下一些作用:

1.扩大容量。

2.渲染气氛。

3.照顾对仗。

4.适应声律。

5.表达异于散文的情趣。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张祜《题金陵渡》)  若将首句改为“斜月里夜江潮落”,使诗句变成了散文句式,则诗意淡化,情趣不浓。好比一杯香醇的美酒倒进了白开水,浓度被稀释,芬芳被挥发,就不再那么沁人心脾、令人心醉了。

 

古诗的“省略”与“倒装”现象分析  

      诗是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要欣赏诗,首先必须读懂诗句,了解“诗家语”省略与倒装的特点。古人认为“实字多则意简句健 ,虚字多则意繁而句弱”。于是介词、代词、连词以及各种表复句关系的关联词大多成了省略的对象。省略最多的是介词,如“洛城一别四千里”(杜甫)就省略了“自、在、之外”。还有表比喻的关联词也往往省略,如“浮云游子意” “浮云一别后”,“浮云”后面就省略了“如”,可翻译成“游子如浮云” “别后如浮云”。

       一、省略现象

       动词也会省略,如在静态物体(名词)后面的动词就往往省略,如“风”“雨”“日”“月”后面常常省略“吹”“下”“晒”“落”,翻译时译成什么动词则要视上下诗句内容而定。表示人与景、人与物的关系或行为的动词也往往省略,如“人迹板桥霜”(温庭筠),人的行为“足迹”与物体“板桥、霜”之间就省略了动词“踏”和“印”。

       省略还有互文省略,即在上下文中两个事物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一是词的省略,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上句省略了“皎皎”,下句省略了“迢迢”。二是句子的省略,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上句省略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

      在意象并置的诗句中省略往往最多。如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全联大多由名词构成,省去了表方位、处所、关系的虚词和人物活动的动词,做到没有一个“闲”字。

     诗歌中有很多所谓的不完全句,即使是一个名词性的词组,也可以算一句话。例如杜甫《春日忆李白》中两联: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若依散文的语法看,这四句话是不完整的,但是诗人的意思已经完全表达出来了。李白的诗,像庾信的诗一样清新,像鲍照的诗一样俊逸。当时杜甫在渭北(长安),李白在江东,杜甫看见了暮云春树,触景生情,就引起了对深厚的友谊的回忆。这个意思不是很清楚吗?假如增加一些字,反而感到是多余的了。 

  还有如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作者都采用了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的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给了我们很多悬念,让我们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整,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整首诗的内容。 

                                                                       

                                                     

 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1.周德清(1277-1365),号廷斋,高安(今属江西)人。2.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3分)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5分)

2、(8分)(1)(3分)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5分)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静动角度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4分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4分

3. (8分)

(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不应把离别(相聚)枧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渡险恶得多。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天津卷)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遍”字写出鹤巢和松树之多(事物情状),表达了诗人对山间景物的喜爱(诗人情感),同时与下句的“稀”字构成对比(结构功能),突出了环境的幽静。

  参:“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分析:按照规范格式答题,比较全面周到,兼顾到所有采分点。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该诗后四句情景交融(关系)。写出了绿竹青翠、红莲花谢,炊烟四起,人们采菱而归的清新之景(景),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情)。

  参: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愁鬓明朝又一年。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1)两首诗均写到节日、馆舍、灯,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用意是什么?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3分)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与“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哪两个诗句也用了这样的写法?高适的《除夜作》末句表达了什么情感?(5分)

共同点是:(2分)

两句诗是:(1分)

末句感情:(2分)

2.(1)得分要点:营造氛围:凄凉、凄清、冷寂  抒发心绪:孤独、寂寞、伤感

(氛围1分,心绪2分,意思接近即可,抓住意象分析,酌情给分)

   (2)共同点:借对方写自己,以想象对方想“我”,来表达我的思乡、思念亲人的感情。(或:共同之处在于将故乡之思与羁旅寒灯之下的凄然感受放置在具有欢乐色彩的节日之夜)(2分)

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1分)

感情:老大无成或离乡日久、客居多年(或:将"愁鬓"的生命体验置于"明朝又一年"时间流逝的临界点,将生命有限的无奈与故乡千里的空间阻隔对应,增加表达效果。)(意思对即可,2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2分)

   (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誉为“绘景佳句”。请简要分析这两联的写作手法。(4分)

 10.(1)热爱自然、思乡。

   (2)①对比、动静结合②拟人、比喻③喧染(色、味)④远近结合(二联远景、三联近景)(注:答出两点给全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出关① 

                       清˙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 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 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 

  “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湖北卷)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伯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14.(8分)

(1)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

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1分)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2分)

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感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2分)

意思答对即可。此题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补充:

 老杜多欲以颜色字置第一字,却引实字来。

用颜色字放在句子头上的,如《放船》:“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晴二首》之一:“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秋日夔州咏怀》:“紫——收岷岭芋,白——种陆池莲。”看到青色,爱峰峦在船前过去,看到黄色,知道成熟的橘柚过来;看到碧色,知道是湖外草绿,看到红色,知道是东方海上的云霞;紫色的是从岷岭收获来的芋,白色的是在陆上开凿的池中莲花。  

用颜色构成词组放在句子头上的,如《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五:“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之三:“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晓望白帝城盐山》:“翠深——开断壁,红远——结飞楼。”《寄岳州贾司马巴山严八使君》:“翠干——危栈竹,红腻——小湖莲。”色绿而下垂的是被风吹折的笋,色红而饱满的是经雨滋润的肥大梅子;色红而浸在水里的是短短的珊瑚,色青而挂下来的是长长的薜荔;深翠色的是山壁上的裂缝,远远的红色是高耸的红楼;青翠而带干枯的是栈道上的竹子,色红而腻的是小湖中的莲花。  

这样把色彩放在句子头上,要把色彩突出来,也是侧重写法。这种写法,给读者以色彩鲜明的感觉,在有些场合也符合生活的真实。比方诗人坐着船前进,先看到黄色,再知道是橘柚。还有,先写色彩确实使句子挺拔,比方作“风折笋垂绿,雨肥梅绽红”,“峰峦惜青过,橘柚知黄来”,句就软弱。这可能由于先写色彩,再加说明,容易引起人的注意,较有吸引力。比方“绿垂风折笋”,看到“绿垂”时,不知是讲什么,自然注意看下去。要是说“风折笋垂绿”,就没有这种吸引力。这里也显出修辞的作用来。 

文档

诗歌鉴赏大招

怎样鉴赏评价古代诗歌的语言调整句序、词序古诗讲究平仄、对仗、押韵,有时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词序和语序要发生变化,省略、颠倒、错接、跳跃、通感等技法地运用,使诗句与散文句式有了明显地区别,这给阅读理解带来了麻烦。在阅读时,如果对这些变化了的词、句作些句法分析,进行调整,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一、谓语的倒装李白《听蜀僧浚弹琴》诗“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应为“流水洗客心”,“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象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音乐终止以后,馀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