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大 爱 无 言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11:03:27
文档

大 爱 无 言

大爱无言余雨阳 庄子说过:“为善勿近名,为恶勿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是从养生的角度说这番话的,大抵是说,做到了这一点,养生可得矣。   有必要对庄子的话做一个简单的解释。“督”是指贯穿于万事万物的一根主线。这主线是什么当然是看不见的,只能去悟,只能去体会。从这个意义上讲,“督”应该是指贯穿于万事万物的内在规律了。“可以全生”中的“生”读“性”,指天性。庄子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说,一个人做善事不要太追求名声,做坏事则不要遭到处罚,人要遵循大自然的内在规律行
推荐度:
导读大爱无言余雨阳 庄子说过:“为善勿近名,为恶勿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是从养生的角度说这番话的,大抵是说,做到了这一点,养生可得矣。   有必要对庄子的话做一个简单的解释。“督”是指贯穿于万事万物的一根主线。这主线是什么当然是看不见的,只能去悟,只能去体会。从这个意义上讲,“督”应该是指贯穿于万事万物的内在规律了。“可以全生”中的“生”读“性”,指天性。庄子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说,一个人做善事不要太追求名声,做坏事则不要遭到处罚,人要遵循大自然的内在规律行
大 爱 无 言

余 雨 阳

    庄子说过:“为善勿近名,为恶勿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是从养生的角度说这番话的,大抵是说,做到了这一点,养生可得矣。

    有必要对庄子的话做一个简单的解释。“督”是指贯穿于万事万物的一根主线。这主线是什么当然是看不见的,只能去悟,只能去体会。从这个意义上讲,“督”应该是指贯穿于万事万物的内在规律了。“可以全生”中的“生”读“性”,指天性。庄子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说,一个人做善事不要太追求名声,做坏事则不要遭到处罚,人要遵循大自然的内在规律行事,才能保全自身,保全天性。保全了自身和天性,就可以为父母尽孝,自己也可以活到寿终正寝了。庄子认为,为名而善者,内心会有太多的期盼,因而是浮躁的。内心太过浮躁,太过有抛不开的困扰,这不仅不利于养生,甚至还会有夭折之虞。为恶勿近刑的道理就不用说了,受处罚了,压力、健康乃至性命都可能有危险,养生当然就不可企及。

    循着庄子为善的观点,不妨来说说“爱”的话题吧。从情感的角度讲,爱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的。广义的爱应该就是指善的情感了。狭义的爱,或许包括的善的情感更多,所不同的是溶进了广义的爱所不包含的性的成分。由此看来,不管是广义的爱还是狭义的爱,善都是共同的情感基调。

    人为什么要行善?当然与学雷锋毫无关系。善与恶混杂在人性中,常常是水融,分不清界线的。随着外在环境的不同刺激,或爆发善,或爆发恶;或溢出善,或溢出恶。当然,这种随环境爆发或溢出的善与恶的分野也会因人而异。

    我们假定善无争议。

    凡有爱,总会做一点善事。做善事的心态很复杂,但大致可分为两类:近名与不近名。这近名与不近名之间,折射出来的,是善的共同的表现形式背后的不同的动因。动因不同,就关系到为谁行善的问题。哲学家会说,不管为谁行善,一切的行善的目的,其终极关怀都是自我。这是对的。归结到这一点,对善的讨论就没有了意义,所以,我们姑且把爱定义在社会学层面上,暂时把它拖离其哲学的领地。

    可以肯定地说,为善近名者,其之爱者,我也。追逐名声的行善与不追逐名声的行善,在今天流行的话语中都叫做“做好事”,其外在表现形式没有什么不同。可是,追逐名声的行善实则是“为我行善”,是要用行善的形式换来某种显性的或隐性的利益,因而这样的善一定要让别人知道,不然就换不来感激,就换不来回报。还有一种不追逐名声的行善,行善者只是默默地去做,并不期待感激和回报,期待的,只是一种内心的宁静和自足,哪怕他献出了一切。不追逐名声的人,做了好事,内心就宁静了,就自足了,表情也会变得祥和,体态也会变得从容,因为他需要的,仅仅是精神的自足。由于自足与“他足”无关,不需要对外在的依赖,所以,这样的人做善事不在乎别人是否知道。而行善近名的人,由于行善时事先为自己设定了期待利益,所以这善一定要让人知道,否则将无法实现可期待利益的交换。用一句俗语说,就叫做“有肉扣在了碗底了”。

    行善的近名与否,或许可以从一些细节看出端倪来。母爱的无私,从普通的动物到人,都很少有例外。母亲为儿女默默的做事,很少去关心儿女是否知道,她看着儿女好了,她就自足,她就欣慰。面对儿女,母亲不是期待把为儿女的奉献与儿女的感激作交换,换得浅表的微笑和欢愉,而是把为儿女分奉献变成一种精神的自足,这自足是一种渗透进灵魂深处的幸福,不需要张扬在表情上。这种爱,是大爱,是无私的爱,是无言的爱。我用母爱作例子,不是要否定父爱,只是父爱不如母爱来得广博和细腻。不过,只要有父爱的地方,这爱也是无言的。

    父爱也罢,母爱也罢,都是亲人之爱,是亲人中最完美也最神圣的爱。亲人之爱当然不止父爱和母爱,还有兄弟姐妹和亲戚之爱,这种爱,有时近名,有时不近名,复杂多变,表现形式也有如万花筒般丰富多彩,总是在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近名之爱,告而知之,即使不期待大的回报,至少也望换回一声感谢,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不近名之爱呢,常常是无言的,既不期待回报,也不希望感谢,只为精神的自足而做,这当然是大爱。亲人之爱中,是各种爱交织得最充分的。至于朋友之爱,大抵和亲人之爱的性质相似,只是各种爱所交织的成分比例有所不同罢了。根据“朋友”这一概念的内涵的差异,行善或施爱者常常需要权衡言与不言、近名与不近名的必要与否,这大约也是可理解的。

    来说说爱情之爱吧。爱情之爱是完全不同于父母之爱、亲人之爱和朋友之爱的形式,是一种比任何的爱都来得激烈和丰富的独特的感受,至少在爱情转化为亲情之前是这样。面对爱情,情侣之间向对方表达得最多的内容是:“我愿意为你做任何事”。这好像很有共性。听着这样的话,你会被感动,会觉得对方很真心,可是,在为你做任何事的背后,你会发现那个向你表达爱意的人是在爱你还是在爱他自己。一对情侣走在车流如织的街上,男的把女的让向了安全的一侧,自己走在了车多的一面,女的很感动,男的也很得意,觉得自己有了君子风度。可是,女的并没有向男的表示什么,只是把感动藏在了心里。这时候,男人们通常会有两种反应。一种反应是没有反应。因为男人把女人让向安全的一侧是一种内在的需要,他觉得自己应该为女人这样做,女人安全了,他就快乐,就幸福,他快乐了,幸福了,不就很好了吗?他甚至想都不会去想,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是出于本能的保护去做了这一切,他是自足的,不需要别人——包括他爱着的女人的欣赏和赞扬,更不需要什么感谢。而另一种反应是有反应。男人把女人让到了安全的一侧之后,女人的“无动于衷”让男人很是失望,一种“我对你的好你全然不知道”的失望。这时候,男人会巧妙地提醒女人,比如用柔柔的情话咬住女人的耳朵说:“小傻瓜!知道我刚才为什么把你让到里面吗?外面车多啊!我希望我心爱的女人安全,明白吗?”小女人们听了男人的话,多半都会眼含热泪,醉得不省人事。如果这样,那就是小女人遇到了小男人。小男人是没有所谓的君子风度的,他在形式上做出的君子风度,实质上是要让你感激,换回你对他的认同,让你去爱他,他不过是在用一个小小的动作和你的心做交换,是爱情的奸商。实质上,他爱的,只是自己。当然,这种爱的形式和反应,不止是男人对女人的单行线,反过来也一样。为什么很多当初让人醉得生生死死的爱情,到后来会变得不堪一击,面目全非了呢?除了人们喜欢自欺欺人地为性裹上情的外衣外,恐怕与多数人不能识别这种自私而爱己的爱不无关系。而大爱无言这,从来都是默默地做,并不试图引起你的注意的,这样的爱,才是大爱。

    还有一种爱是社会之爱。这种爱的对象,既不是父母对儿女,也不是亲人对亲人,当然也不是朋友和恋人,而是对那些素不相识的个体或群体。这种爱也有两种状态,逐名之爱和自足之爱。有人默默地行善,默默地给予,他救助了弱者,救助了需要救助的人,内心便有了一种自足,从来不想到公众场合去作秀,即使面对公众,面对传媒,他也心若止水,提不起半点哗众取宠的欲望。有的人行善时还要刻意地避开传媒和公众,因为他需要的只是精神的自足。可有的人就不一样,他们确实在为社会行善,但他们行善的时候,一定得让社会知道,有时候还会主动请求媒体介入,美其名曰弘扬精神,实则是把行善作为一种“投资”,等着交换出期待的利益。有的人并不响应号召去“捐献出一天的工资”,却默默地用不止是十天的工资去资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因为他们行善的目的只是自足。有的人可能超出“号召”捐献了十天的工资,可背后却在搜刮着贫困者的利益,他们比那些不响应号召的人看起来更有爱心,而这恰恰是他们爱自己的一种投资行为。

    大辩若呐、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等,古人对生活有了太多辨正的发现,而大爱,也应该是无言的吧。

    

文档

大 爱 无 言

大爱无言余雨阳 庄子说过:“为善勿近名,为恶勿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是从养生的角度说这番话的,大抵是说,做到了这一点,养生可得矣。   有必要对庄子的话做一个简单的解释。“督”是指贯穿于万事万物的一根主线。这主线是什么当然是看不见的,只能去悟,只能去体会。从这个意义上讲,“督”应该是指贯穿于万事万物的内在规律了。“可以全生”中的“生”读“性”,指天性。庄子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说,一个人做善事不要太追求名声,做坏事则不要遭到处罚,人要遵循大自然的内在规律行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