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什么是美学
1.文献记载表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是最早的开始思考美的。毕达
哥拉斯学派因之成为西方从形式角度研究美和艺术的滥觞。
2.柏拉图的对话《大希庇阿斯》,是西方历史上第一篇企图给“美”下定义的文章,代表作《理想国》。
3.维柯提出“诗性智慧”。
4.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美学之父”,1750年出版了以“美学”命名的书,从此开始了美学的学科史。
5.康德主要著作是著名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趣味判断就是它的美学。
6.如何理解“美的现象是属人的现象”?(与下重复)
首先美是与人相关的,是属人的现象,没有人也就不会有美。
“美的现象是属人的现象”是研究美学必须恪守的第一底线,这就意味着:
1在没有人之前,世界上不会有美的现象,一个物理事物如果不与人发生关系,也不可能具有任何审美意义。
2美的现象不会出现在其他非人类的活动领域,如一只蝴蝶在花丛中嬉戏,但它却绝不会感受到花的美。同样,一只蜜蜂虽然在建巢方面,可以与最伟大的建筑师相媲美,但它筑巢时绝不会使用“美的尺度”。
3凡是说到“美”时,都意味着它是指一种人与对象之间所形成的独特的“关系”,除了这个独特的“关系”领域外,美不可能出现在别的任何关系。
7.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审美活动。
所谓审美活动,就是人在其历史性的生存展开中所形成的生存境况的形式表达,即“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它包括:审美活动的起源、审美活动的经验形态、审美活动的本质以及审美活动的形式呈现(符号形式、艺术)等主要方面。
8.研究美学所适用的方法:
①哲学的和逻辑的分析方法②符号学和语言学的方法③心理学的方法。
9.美学的目的是成就人自身。①从审美活动认识人的自由②从审美活动认识人的完善③培养审美能力,创造美的生活。
10.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曾说过:只有感性的人是野人,只有理性的认识是蛮人,而真正自由的、完善的人则是理性与感性完美结合的和谐的人。
课后思考题:
1.“这朵花是红的”和“这朵花是美的”是两种不同的判断,前者属于性质判断,后者属于趣味判断。你还能举出别的例子吗?
2.你同意“美不是物理的事实”这一判断吗?为什么?
3.在你的阅读或观赏经历中,是否有一部作品深深地触动你?思考一下这种触动是否改变了你?(274页)
第二章 审美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1.神话一般分为三类:
①起源的神话 ②诸神的神话 ③英雄神话
2.“手艺”:
就是身体劳作的有目的性活动与事物在这种劳作中所显现的“合目的性”的本性之间、身体劳作的活动方式与事物的“合目的性”本性的显露方式之间的完美契合。当这种契合达到炉火纯青、巧夺天工的境界时,就是“艺”。
3.使得诗性直观从巫术直观中分离和出来的力量,是理想思维的崛起。
4.在苏格拉底死后,神话世界开始崩溃,他所主张的“认识你自己”“知而后幸福”等理性原则,成了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原则。
课后思考题:
查阅一些原始艺术的资料,谈谈从原始巫术符号活动中诞生的原始艺术有什么特点。
第三章 美感经验
1.美感经验:
从心理感受上说,就是审美活动(包括艺术创造和艺术鉴赏)发生时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心醉神迷的瞬间经验状态。在这一刻,你的整个生命仿佛被一种神奇的光所照彻,你的身心仿佛被凝结、聚集在这一瞬间状态之中,你仿佛被眼前的景象、形象所震慑、吸引,这使你暂时忘了此外的一切,既包括你的俗常生活和操劳,也包括利益的算计和得失的考虑,整个的凝神关注于此情此景之中,在那里流连往返。
2.美感经验的特征:
①美感经验是一种快感。a快感是美感经验的普遍特性,b美感经验的快感是非功利性的,c美感经验的快感的来源。
②美感经验是直觉的经验。
③美感经验的表现性。
④美感经验是一种自由的经验。
3.“美的现象”的“底线原则”:
①“美的现象”是“属人的”,而不是物理的,自然的事实。
②美感经验是“美的现象”的唯一见证,“美”只是出现于美感经验之中。没有美感经验之外的“美的客观存在”或“美本身”。
③“美的现象”不是理性认识的对象,也不是审美活动的对象。而是审美活动的创造。
4.“美”作为审美活动中人与对象之间形成的美感经验所凝结的关系性体验,
“美”的特征:
①“美”不是客观的、物理的或自然的事实。
②“美”也不是纯粹的主观意念。
③这个意义上的“美”的客观性,只能从人与对象关系的存在性本质上加以揭示。也就是说,“美”的真正的客观性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客观性,而是存在意义上的客观性。
4基于上述分析,“美”这个术语,从语义的使用上说,就既不能用于指称一个物理的、自然的属性,也不能用于指称一个纯粹主观的判断,而是一个关系性术语。
第四章 美感经验的形态
1.美感经验的体验状态按其稳定的感性结构的特性,可分为优美、崇高、悲剧、
喜剧、丑和荒诞。
2.优美的美感经验,在感觉上是一种无功利而普遍令人愉快的、轻松地体验;
在审美主体与对象的关系上是一种和谐的、契合的关系,而不是一种抵触的或矛盾的关系;在审美主体心里活动的意识与无意识之关系上,优美感作为纯粹的感性活动,却是合乎理性的;在心理反应上是一种顺受反应,即我们的心理活动中没有与对象之间的对抗和矛盾,而是很快乐地接受对象,并在情感上与对象之间亲和、亲密;在美感经验的呈现形式上,则是“合规律性”的形式,既不违反自然形式,也不违反人的基本感性形式。
3.优美的特征:
①和谐感
②自由感
③纯粹的形式感
4.崇高的本质:
①从形式上看,唤起崇高感的形式,则往往是巨大的、粗犷的、无限的,甚至是恐怖的;表现崇高的形式,则往往是扭曲的、变形的、象征的。
②从美感经验的过程来看,崇高感的心理过程,则体现为人与对象之间的矛盾、冲突、挣扎,体现为人的天然的感性尺度的不适用和被摧毁,由此导致了崇高感中最初的压迫感、渺小感和痛苦感。
③崇高感的心理过程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是由起先的压迫、恐怖和痛苦,唤起理性的无限、想象力的无限和生命力的超绝,而导致生命体验的升华的感觉和体验。
5.悲剧的类型:
①第一种悲剧是古希腊时期的“命运悲剧”。
②第二种悲剧是“性格悲剧”。
③第三种悲剧是“存在悲剧”。
6.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人类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7.审美的丑:
就是非理性的,禀赋着强力意志的主体,把属于自己的非理性的、非道德的、恶魔般的意志力量直接表现出来,实现于非自然的、变形的、扭曲的或抽象的形式之中,其目的不是为了克服它们或转化它们,而是就在这非理性意志的表现中获得陶醉的愉悦。
8.荒诞:
是一种丧失了意义的人的存在的单纯呈现活动所达成的体验,这种呈现只是为了呈现,因此,它具有纯粹的游戏性质即它不再是为了意义,为了更高的目的而呈现,而是在没有任何目的和意义的情况下所进行的单纯呈现活动。
第五章 作为“存在性境域的呈现”的审美活动
1.人类活动的类型:
直觉活动(审美活动)、认知判断活动、道德活动、生产(经济)活动。
2.审美活动的本性:
①是人自身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
②作为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的审美活动的特征。
③审美活动的原则。
3.赋形活动:
第六章 作为显现的符号形式
1.恩斯特﹒卡希尔是德国哲学家和美学家“符号形式的哲学”。在1940年出版的《人论》中,把人定义为符号活动的动物。
2.克莱尔·贝尔认为,美的形式就是“有意味的形式”。
3.所谓“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人自身的存在性境域自身凝聚、孕育而成的显现形式。(209页)
4.作为显现的“介质”的类型方式:体积呈现(石头呈现、身体呈现、木头呈现等)声音呈现、光呈现、色呈现、词语呈现、线条呈现等。
5.显现形式的组织样式:
空间样式、时间样式、语言样式。
6.时间样式的经典的表现,就是音乐的形式。
7.空间样式:空间样式就是符号形式的构成和展开采用的空间展开的样式,并且把一切属于在时间中展开的东西都压缩在空间范围内来实现。
8.审美活动的空间组织样式,在雕刻、绘画、建筑中居于支配性地位。
9.显现形式的组织原则:
多样统一原则:所谓…就是在形式的熔铸中要把各种不同的元素、各个不同的方面统一为一个整体,但又要体现整体中不同元素和不同部分的变化,既有多样性,又有统一性和整体性。
(重)格式塔原则,又称作完形形式原则,它是由20世纪的格式塔心理学提出来的。就是人的知觉本身就有一种天赋的建构形式的力量和倾向,这种天赋的建构形式的力量本源地倾向于把对象把握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大于他的元素的相加和各部分的总和
气韵生动原则:所谓…就是形式的构造不仅要多样统一,要是一个格式塔的形式,同时也还必须是一个各部分具有一种活生生的关系的形式,使形式仿佛是一个有自身生命的活的形式。
10.格式塔原则,又称作完形形式原则,它是由20世纪的格式塔心理学提出来的。韦特墨﹒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
11.什么是时间样式?
答:所谓时间样式,就是显现形式的展开是按照时间方式展开方式进行的,而时间的展开方式就是在一个一维的向度上进行,按前后的序列以现行的方式展开;同时,它会把本来在空间上分布的对各形式元素压缩和组织为按照前后序列来排列的形式。
12.作为显现的“介质”的特征:可塑性、可显现性、承载性、物质性。
13.所谓“介质”就是进入显现并承载着显现的物性。
第七章 作为意义生成事件的艺术活动
1.克罗齐说:
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
2.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美学”认为,
艺术是人的无意识世界躲过理性的检查,偷偷实现自己快乐原则的表现。
3.作为显现的艺术活动的展开环节:
①赋形 ②保存 ③支付
4.艺术:
就是人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是人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把艺术家、艺术品和艺术观赏者三个方面纠结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场域”。
5.艺术创作的本质,
就是人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向澄明显现的形式凝聚的形成过程。
6.艺术品和非艺术品的一般人工制品之间有三个方面的差异:
①艺术品归属于纯然的显现领域,它们源自显现,为了显现,并存在显现之中。但一般的人工制品蕴涵的显现层面是被其使用价值所遮蔽和掩盖的,它们不是纯粹为了显现,而是为了使用。
②艺术品是一种显现的、纯粹的、自由的形式的“介质”刻画,并且就作为这种纯粹的、自由的形式而存在或客观化于其显现的“介质’之中。
③艺术品作为显现的、纯粹的、自由的形式,它们的存在方式归属于流传,在历史流传中,它们作为显现的本性不会被消耗掉,而是在流传中不断地被解读,并在解读中“增值”;但一般人工制品却在使用中被消耗,并在消耗中最终完结。
7.艺术品接受的特征:
①创造性 ②开放性③历史性
8.艺术品接受的历史过程;
①第一个阶段是“观”:就是停留、逗留于艺术品面前,直接观审它,与作品建立直觉活动的关系。
②第二个阶段是“品”:就是在对作品有了一个直觉的了解后,去细心品读其中的奥妙、滋味,了解深藏在符号形式下面的更深一层的含义。
③第三个阶段“悟”:就是接受者将作品中的形式、所启示的意义以及自己的生命经验结合为一个整体,形成一种新的活的经验体,也就是在自己的欣赏中生成了具有自己生命的新的“有意味的形式”,即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所说的“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的境界。
9.艺术品的接受过程的“视域融合”:
我们把作品一极所具有的“有意味的形式”所包含的一切看作是一种“初始视域”,而把接受者所带入到作品的理解中的自己的生命经验看作是“现今视域”。
当作品一极与接受者一极之间发生了交互呈现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就意味着作品的“初始视域”与接受者的“现今视域”之间的相互碰撞、冲突、激发和最终的融合。
这种“初始视域”与“现今视域”之间经过了相互碰撞、相互激励、相互修正并最终形成一个审美经验的统一体、形成读者的意义生成事件,就叫作“视域融合”。
课后思考题:
在你自己对艺术作品的欣赏经验中,有没有哪部作品曾经改变过你自己。写一篇体会文章。(274页)
填空题
1.美学作为一门的学科,是由德国哲学家 鲍姆嘉登 于1750年在其所著的《美学》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他因此也被称为“美学之父”。
2.柏拉图 的对话《 大希匹阿斯》,是西方历史上第一篇企图给“美”下定义的文章。
3.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说过:只有 感性 的人是野人,只有 理性 的人是蛮人,而真正自由的、完善的人则是理性与感性完美结合的和谐的人。
4.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是人的无意识世界躲过理性的检查,偷偷实现自己的 快乐 原则的表现。
5. 优美有如下特征:一是 和谐感 ,二是 自由感 ,三是纯粹的形式感。
6.鲁迅说,“悲剧 就是把 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7.艺术就是“有 意味 的形式”,这是克莱·夫贝尔提出的著名命题。
8.格式塔 心理学在美学领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德 国心理学家阿恩海姆。其主要著作是《艺术与视知觉》。
9. 人类活动的类型,按人的存在性展开的程序,可分为四种: 直觉 (审美)活动、 认知判断 活动、道德活动和生产(经济)活动。
10. 审美活动的本性是人自身 存在性境遇 的显现活动 。
11.人类的审美活动有两个起源,一个是 巫术 ,一个是生产活动中的“ 手艺 ”。
12. 作为显现的艺术活动的展开环节有三:一是 赋形 ,二是 保存 ,三是 交付 。
13.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 学派是最早开始思考美的。该派认为,宇宙是由数构成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因之成为西方从形式角度研究美和艺术的滥觞。
14.克罗齐说:艺术即直觉,直觉即 表现 。
15.康德是德国18 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美学家。他的主要著作是著名的“三大 批判”,其中美学理论主要集中在《判断力批判》上卷。
16.美感经验的体验状态按其稳定的感性结构的特性,可分为优美 、崇高、 悲剧、喜剧、丑和荒诞 。
17.总结西方悲剧的发展史,有三种类型的悲剧:一是“命运悲剧”,二是 性格悲剧 ,三是存在悲剧。
18.鲁迅 说,“喜剧就是把人生没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19.德国哲学家和美学家卡西尔在他1940年出版的《人论》中,把人定义为符号 活动的动物。
20.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 提出,艺术就是有意味的的形式。
21.德 国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是心理学在美学领域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主要著作是《 艺术与视知觉 》。
22.说“这朵花是美的”和说“这朵花是红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判断。前者是审美判断,后者是知识判断(客观的认知) 。
23. 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 的审美活动。
24.显现形式的组织原则有三个:它们是 多样统一 原则、格式塔
原则和 气韵生动原则。
类似判断题
1.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
答:此观点片面,美学的研究领域虽然包括艺术,但不等同于艺术理论,除此之外,美学研究的对象还包括社会美和自然美等领域。
2.美是生活。
答:此观点片面,尽管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比艺术美更丰富生动,但艺术美是生活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比生活更集中、更有典型性,因此艺术高于生活。
3.自然美在于自然事物本身,是自然事物本身固有的属性。
答:此观点片面,自然美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从自然美的形成来看,它不决定于自然的感性形式本身,而取决于实践中 自然和生活的客观联系。
4.鉴赏是通过不带任何利害的愉悦或不悦而对一个对象或一个表象方式作评判的能力。
答:此观点片面,鉴赏虽然没有直接的现实功利性,但具有潜在的功利性。
5.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不可能实现。
答:此观点正确,它从历史发展中的矛盾冲突来揭示悲剧的本质,强调悲剧产生的历史条件,强大的旧势力对新生力量暂时的压倒,表现为一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的失败或挫折。
6.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研究美。
答:此观点片面,美学不仅研究美,而且研究与美相对的丑,以及崇高、悲喜剧等其他美学范畴。
7.美的快感是一种没有任何功利的自由的快感。
答:此观点片面,美的快感虽然不产生直接的功利性,但具有潜伏的功利性。
8.悲剧都具有一种崇高感。
答:此观点正确,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
9.文学属于一种时间艺术。
答:此观点片面,只看到文学存在的外部状貌,而根据艺术的再现与表现以及所用的物质手段的不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借助语言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或意境,反映生活和情感。
10.美学是美的艺术的哲学。
此观点片面,美学研究的对象不仅是艺术,还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
11.凡是描写了生活中丑的人和事的作品就是艺术丑。此观点片面,艺术可以化丑为美,可以将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
12.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由此可见,美感的根源在于人的主观情感。
此观点片面,美感不仅具有个体差异性,而且具有社会普遍的共性,美感的根源在于实践。
13.社会美直接体现了人的自由创造。
此观点正确,在人们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中具有美的理想,美的理想的形成根源于实践,体现了人自由创造活动。
14.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不可能实现。
此观点正确,从历史发展中的矛盾冲突来揭示悲剧的本质,强调悲剧产生的历史条件,表现为在一定的时期内,还具有强大的实际力量的旧势力对新生力量的暂时压倒,表现为带有一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的失败或挫折。
15.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
此观点正确,美的规律体现了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16.美具有潜在的功利性。
此观点正确,美虽然没有直接的功利性,但具有潜伏的功利性。
17.艺术美是现实美的“代用品”。
此观点片面,现实美虽然是艺术美的源泉,但艺术美并非现实美的代用品,因为艺术美是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具典型性,因此艺术美是对现实美的提炼和升华。
18.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此观点正确,那些合乎历史必然性的人类进步要求和美好品质的东西,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会遭受到挫折、失败和牺牲。
19.悲剧是人生中可怕的事物。
错误的,悲剧的确与可怕的事物有关联,但不是所有可怕的事物都具有悲剧的美感,只有那些既能引起人们的恐惧和怜悯,又能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与“净化”,获得美感的可怕的事物,才具有悲剧美。
20.美感是一种纯粹的情感愉悦,与功利没有什么关系。
错误的,美感虽然在表面上看好像没有功利的考虑,但是只要细加分析,还是可以看到在审美喜悦的背后还是潜伏着功利的。这种功利就是审美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与娱乐作用。
21.艺术美高于现实美。
正确的。因为艺术美虽然来源于生活美,但是又不是对生活的机械照搬,而是在对其进行典型化的加工和融进了作家的审美理想与主观情感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因而比生活更集中、更理想、更典型。故艺术美高于生活美。
22.悲剧是两种合理力量斗争的必然结果。
错误。这是黑格尔的悲剧冲突论,这种冲突论实际上是一种调和论,抹杀了悲剧冲突双方之间的正义与非正义、先进与落后、美与丑的区别。
23.佛靠金装,人靠衣装。
正确,它说明了服饰可以增加人的美。整洁、协调、适度的穿着,可以增加人的美。
24.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有如印画与原画的关系,印画不能比原画好。
错误。这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观点。这一观点虽然承认了艺术美来源于生活,但却因没有看到想象在创作中的作用,而否定了艺术美高于现实美,从而走向了贬低和否定艺术的道路上去了。
25.美感纯粹是对对象的一种情感体验,与理性思维活动无关。
错误。美感虽然主要表现为一种情感的愉悦,但并不意味着美感中不包含着理性思维活动,因为它就存在于对美的感性形象的品评与体验中,融合、渗透、沉淀在知觉、表象等感性认识因素之中,就像盐之溶解于水,虽有咸味,但却不见盐一样。
26.一切荒唐可笑的事情和行为,都是喜剧。
错误。只有当可笑的现象体现了一定社会意义,体现了先进美好的事物与落后丑恶事物的冲突,在倒错、自相矛盾、背理等形式中表现本质的时候才具有喜剧性。
27.艺术作品中反映丑的对象就等于艺术丑。
错误。这是把形象本身的丑与艺术品的美丑混淆在一起了。艺术作品的美丑取决于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水平的高低,而不在其所写的对象本身的性质是美的还是丑的。
28.外形美是心灵美的表现形式。
错误。我们应该注意外表美或外形美不是心灵美的表现形式。一个人的外形,身体只是他的心灵的载体,不是心灵的表现形式,而是生理器官的直接表现形式。如脸色白里透红,肌肉结实发达,反映一个人内脏的健康;脸腊黄、铁青则分别反映一个人的肝、心脏有毛病。
29.形式美就是美的形式。
错误。形式美与美的形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有着直接的密切的联系。而形式美则是指美的形式的某些共同特征,而且其所体现的内容是间接的、朦胧的。可见,形式美不是美的形式。
30.凡是生活中任何不幸的、痛苦的、失败的、死亡的结局,都是悲剧。
错误。这种说法过于笼统。悲剧固然与不幸的,痛苦的,失败的,死亡的现象相关联,但这些现象本身并一一定就具有悲剧性,只有当这些不幸的、痛苦的、失败的、死亡的现象,表现出一种独特的“陶冶”与“净化”人的情感的作用时,这些现象才是具有悲剧性的。
31.气质有美丑之别,但没有善恶之别。
正确。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外部行动的表现方式,是与生俱来的,因而对人的性格美丑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粘液质常被认为是美的,而抑郁质则常被认为是丑的,但气质没有善恶之别,因为各类气质的人都可以对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所以,也就没有善恶上的分别。
32.在崇高的美感中隐含着一种痛感。
正确。因为崇高的对象往往会以其形体和力量的巨大,引起人们的恐怖与敬畏,产生一种生命力暂时受到阻碍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一种痛感。不过,崇高感并不只停留在此情绪上,否则就不能称得上是一种美感了,因为实际上在这种痛感产生之后,马上接着就有一种生命洋溢的崇敬感产生。这种崇敬感就是一种快感。可见,从整体上看,崇高感是一种由痛感与愉悦、不自由与自由、压抑与相混合的复杂情感。而痛感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而已。
33.多样统一是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正确。因为这一基本法则是把多种因素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成为一种有机整体的规则,在组合过程中,涉及到了变化、对称、均衡、对比、调和、节奏、比例等因素,因而,一般都把“多样统一”作为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简答题
1.为什么说美得现象就是属人的现象?
答:美得现象是属人的现象,是研究美学必须恪守的第一个底线。
⑴在没有人之前,世界上不会有美得现象,一个物理事物如果不与人发生关系,也不可能具有任何审美意义;
⑵美的现象不会出现在其它非人类活动的领域,如一只蝴蝶在花丛中嬉戏,但它却绝不会感受到花的美;
⑶凡是说到“美”这个词时,都意味着它是指一种人与对象之间所形成的独特的“关系”,除了这个独特的“关系”领域外,美不可能出现在别的任何地方。
2.简述审美情感与生理快感的区别和联系
答:生理快感只是物质满足生理感官的需要而引起的舒适,快乐,缺乏理性认识的内容和精神性的东西,而美感不是生理欲望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审美需要的满足,生理快感不是美感,但美感却包含着快感,但又不受生理快感的束缚和制约,可以超脱生理快感的局限性而达到对美的本质的欣赏和领悟,获得精神上的情感愉悦和审美享受。
3.研究美学的目的是什么?
答:⑴从审美活动认识人的自由;
⑵从审美活动理解人的完善;
⑶培养审美能力,创造美的生活。
4.崇文的本质?
答:⑴从形式上看,唤起崇文感的形式则往往是巨大的,粗犷的,无限的,甚至是恐怖的;表现崇文的形式则往往是扭曲的,变形的,象征的等;
⑵从美感经验的过程来看,崇高感的心理过程则体现为人与对象之间的矛盾冲突与挣扎,体现为人的天然的感性尺度的不适用和被摧毁,由此导致了崇文感中最初的压迫感,渺小感,恐怖感和痛苦感;
⑶严格说来,崇文并不是一个对象崇文而是对象的巨大的形式,唤起或唤醒了人内在的无限和超绝的生命力,把感受者的生命升华到一个超绝的至高境界而带来的感觉和体验。
5.美的主要特征
答:美是一种在情感上具有感染力的形象,人的自由创造赋予形象以美的生命,美具有潜在的功利性,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形式是构成美必不可少的条件。
6.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
答:艺术美来源于客观现实,但不等同于现实。这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生活是艺术的客观基础,虽然生活比艺术美更丰富生动,但艺术美是生活的能动反映,比生活更集中,更具有典型性,因此艺术美是对现实美的提炼与升华。
7.试述美的现象的几个原则
答:⑴“美的现象”是“属人的”而不是物理的,自然的事实;
⑵美感经验是“美的现象”的唯一见证,“美”只出现于美感经验之中,没有美感经验之外的“美的客观存在”或“美本身”;
⑶美的现象不是理性认识的对象,也不是审美活动的对象,而是审美活动的创造。
8.艺术品接受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答:一个艺术品的接受过程虽然也是一个直觉活动的过程,但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观”:就是停留逗留于艺术品面前,直接观审它与作品建立一个直觉活动的关系
第二个阶段是“品”:就是在对作品有了一个直觉的了解后去细心品味其中的奥妙,滋味,了解了深藏在符号下面更深一层的含义。
第三个阶段是“悟”:就是接受者将作品中的形式所启示的意义以及自己的生命经验结合为一个整体,形成一种新的活的经验体,也就是在自己的欣赏中生成了具有自己生命的新的“有意味的形式”。即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所说的“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的境界。
9.巫术直观的意义
答:⑴“巫术直观”是人的生命活力的本源性奠基、是生命活力对世界的第一次创造性构造;
⑵“巫术直观”是生命活力的创造性显现;
⑶“巫术直观”是前认识的、前概念的和前思维的,这可以称作“原始思维”;
⑷“巫术直观”还包蕴着“诗性直观”的内核。
五,“巫术直观”本身产生于人的生命或灵魂极为自然和自发的运动中,生命活力通过同事物交流而体验着围绕着人自己的世界,同时通过与事物直接的交流而隐约的体验着作为具有意义和激情的自己,因此“巫术直观”是生命智慧的形成性的创建性的活动,是一种诗性的创造性的活动,人作为人,人作为自由,人的文化活动包括审美活动都在这里扎下了根基。
10. 在人的美中为什么要把人的心灵美放在首位?
答:第一,在人的整体中,心灵美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体现了人的本质,是决定人的本质的东西,只有心灵美才能使人在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二,外表的漂亮只能使人从形式上获得美感而不能使人受到精神上的鼓舞,只有心灵美才能起到陶冶人们灵魂的作用
第三,外表美是易逝的,内在美是长存的,人老了以致死了,但他的优美品格将长存于人世间。
11. 审美情感与一般快感有什么区别
12. 自然美具有哪些审美意义?
答:⑴丰富人们精神生活,指人们可以从自然美中获得多种多样的精神享受,如多种多样愉悦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获得某种生活情趣等等
⑵陶冶人的性情,对人的性格气质,情感的影响。人的性情往往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人烦闷了,工作疲劳了就可以到大自然中去走走,散散心。经常在某种自然环境中生活就会形成某种性格,如生活在大草原上的民族往往会形成粗犷豪爽的性格;生活在高山峻岭,莽莽森林中的民族性格温和柔美;以大海为伴的渔民勇敢顽强。自然美还可以影响人的心情,郭熙说:“青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
⑶激发爱国主义热情,这需要具有一定的条件才可以充分的感受到,如国难时期,出国与外国的进行对比时,就比较能够体会到。
13. 在日常交往中什么样的语言才是美的?
⑴语言正确、健康
⑵谈真话,言行一致
⑶称谓得体
⑷谈吐文章
⑸说话和气,语气温和委婉
14. 神话蕴思具有哪些特征?
答:⑴它是“万物有灵论”的或“泛神论”的;
⑵这些形象不是肉体的、世俗的形象,而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没有肉体的形象,虽然他们也有类似人的欲望和一个整体,它们也不是抽象的东西,而是显现为一个个完整的形象,即一种象征化的形象;
⑶神话形象超越空间和时间,可以在空间中自由穿梭,并生活与永恒的时间之中;
⑷在神话的世界中,也与巫术象征化世界一样,神话形象可以在不同的东西之间自由转换。
15. 幽默讽刺是喜剧的两种形态,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答:⑴幽默不仅反映生活中否定的现象,而且反映生活中肯定的现象,而讽刺则主要针对生活中的否定现象,不管这一现象是敌人还是人民内部的缺点,都是如此;
⑵幽默比讽刺更带有快乐的色彩,讽刺较严厉,幽默较轻松;
⑶讽刺较辛酸,幽默较温和;
⑷幽默使人产生会心的微笑,同情的苦笑,或戏弄的讥笑,讽刺则是笑中带怒或讽刺的。
16.作为显现的介质有什么特征?
答:⑴作为显现的“介质”具有可塑性
⑵作为显现的“介质”最重要的是必须具备可显现性;
⑶作为显现的“介质”具有承载性;
⑷作为显现的“介质”具有物质性;
17.艺术美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1. 形象性:艺术性是以形象反映生活的,所以艺术的美首先是体现在形象美上;
2. 情感性:艺术还是一种以形象来表现情感的艺术,所以艺术的美还体现在情感上;
3. 审美感染性:艺术由于是以形象来反映情感的,所以它作用与读者,观赏者的也多是其情感,引起的也多是他们的情感评价和情感体验,因此艺术美在人身上所产生的效果最直接的就是审美的效果即引起人的情感和愉悦,这种愉悦性也就叫做审美感染性。
18.审美的功利与实用的功利有什么区别?
答:⑴审美实用功利是一种物质财富的满足和享受,更是一种生活需要和欲望的满足和享受;美感则是一种精神满足和享受,所以它们的功利性是不同的。
⑵实用功利为一种个人欲望所制约,所束缚,故它不是自由的;审美享受则不受个人欲望所束缚,是无私的,自由的。
19.优美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具有什么特点?
答:⑴从外形上看,优美具有和谐、柔和、轻巧、悦目的外在特征;
⑵从内在本质看,优美是一种内在矛盾与外在矛盾都趋向统一的美。
20.自然美有哪些基本特性?
⑴自然性,即自然美离不开事物的自然属性,如色彩,形态。光泽,声音等。如果离开了这些自然属性,就没有自然多姿多彩的美(举例子)
⑵侧重形式美,这是因为自然美的内容在多数情况下是比较隐约的,模糊地,只能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意识到它的意义。所以在欣赏自然美的时候,人们总是首先从自然物的色彩、形状、光泽、声音等形式因素中获得美感,然后再联想到社会事物中与之相似的事物,从而加深美感
⑶多面性与多义性,自然美的属性是多方面的,它在人类社会生活的特定联系中显示多侧面的审美意义。如同是一座山,在不同的季节就给人不同的美感,就像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所说的那样:“青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同样是月亮(李白、苏轼)松树(孔子、陶侍)菊花(李清照,)夕阳(李商隐,叶剑英)等
诗人们往往会赋予他们不同的意义。
21.生活丑怎样才能转化为艺术美?
首先,艺术家要以正确的审美理想和情感,对生活进行了揭露批判、否定。这样生活丑才有可能转化为艺术美,其次生活丑要转化为艺术美还要有美的形式,如精湛的艺术表现技巧等,当然这要以艺术家的思想感情是美的为前提和基础。但也应该注意不是所有的生活丑都可以转化为艺术美,如鼻涕,大便等。
22.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去追求人性的完满,也就是学会体验人生,使自己感受到一个有意味的,有情趣的人生,对人生产生无限的喜悦,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23.意境为什么能够引起强烈的美感?
答:⑴意境具有生动的形象,
⑵意境中包含艺术家的情感,
⑶意境中包含了精湛的艺术技巧,
⑷意境中的含蓄能唤起欣赏者的想象。
24.如何实施美育?并举例说明如何在一所大学里实施美育?
答:美育应该渗透在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美育的目标和动能不仅仅是加强受教育者的知识(美学知识和艺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受教育者去追求人性的完满,引导受教育者去体验人生的意味和情趣。所以美育应该贯穿在学校的全部教育之中。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包括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整个校园文化,都应该贯穿美育。
对一所学校来说,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氛围是极其重要的。拿一所大学来说,如果有一座小剧院和一座美术馆或博物馆,学生能经常欣赏昆曲《牡丹亭、芭蕾舞《天鹅湖》、贝多芬交响曲等人类艺术经典,以及看到中外艺术大师的书法、绘画、雕塑作品的展览,能经常听到国内外大学者和艺术大师主讲的各种学术讲座,同时校园里还经常有学生自己组织举办的音乐节,戏剧节,诗歌节,那么在这种浓厚的文化气氛和艺术气氛中熏陶出来的学生就不一样了,他必须具有活力和创造力,充满勃勃生机,它必定更有情趣,更热爱人生,具有开阔的胸襟和眼界,它必定具有更健康的人格和高远的精神境界。
24.你同意“美不是物理的事实”这个判断?为什么?
无标准答案,试说出自己观点,合理即可。
25.结合实例说明青少年的美育要注意哪些方面?
答:⑴青少年时期是生长、发育的时期。青少年的美育一定要注意使他们自由活泼的生长,充满快乐,蓬勃向上。
⑵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更注重审美情趣,审美格调,审美理想的教育。
⑶在青少年阶段,要加强艺术经典的教育。艺术经典引导青少年去寻找人生的意义,去追求更高、更深、更远的东西。
⑷在青少年阶段,需要有计划的组织学生更多的接受人类文化遗产教育。
26.自然美高于艺术美。还是艺术美高于自然美?为什么?
答:从美作为审美意向这个层面,即从美的本体层面来看,自然美和艺术美没有高下之分,美与人与世界的沟通和契合,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而产生的意象世界,而这个意象世界又是人的生活世界的真实显现。自然美和艺术美都赖于人的意识的发现、照亮和创造。都显现真实的存在,因此没有高下之分。
26.概述康德崇高论的主要内容,分析康德崇高论的道德内涵,以此作为出发点,谈谈自己对崇高的看法。
27.在你对艺术作品的欣赏经验中,有没有哪部作品曾经改变过你自己?写一篇体会文章,不少于300字。
28.结合例子论述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答:⑴美是和谐,强调均衡与和谐;丑是不和谐,反和谐;崇高是美与丑的对立,是和谐与反和谐的组合,有更多的对立、严肃的因素。
⑵优美偏重于柔,更突出柔媚、宁静、含蓄、神韵;崇高更偏重于刚,强调刚健、运动、气势、骨力。
⑶优美牢牢地守在有限、客体、感性的里面;崇高更趋于无限、主体观念。
⑷在感性特征上,优美以圆润,娇小维为特点,崇高则追求高达、方正。
⑸在美感上,优美给予人的是一种单纯的愉悦,静观的享受,而崇高给人的则是一种痛苦与愉悦感相杂糯的惊心动魄的美
29.举例说明美育的基本特征
⑴以情感人,理在情中
⑵美育以生动鲜明的形象为手段
⑶美育是在个人爱好形式中,在娱乐中接受教育
(要会举例说明)
30.试论艺术美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答:首先,是熟悉生活,了解生活。因为艺术美来源于生活,是对现实的能动反映。所以要想创造出美的艺术品来,首先就要以自然为师,多观察和了解生活。
其次,是依据生活进行创造性的艺术劳动,创造出美的艺术作品来这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
①是对生活进行典型化的加工和提炼,形成一个既反映客观生活的特点,又表现作家主观情感和审美理想的具有整体性、统一性的美的意象
②遵循“美的规律”灵活运用各种艺术技巧和形式美法则,把头脑中的美好意象变为物化形态的作品,这样一个既具有美德艺术形式,又具有美德意象,美的内容的作品就产生了。
31.崇高美与悲剧美都可以通过他们的主人公的牺牲来体现,但为什么同时牺牲和死亡,有的归属崇高美,有的归属于悲剧美,这说明崇高美与悲剧美的差异?(举例子)
答:两者的不同点在于:悲剧侧重于表现悲剧主人公不可避免的失败;而崇高则侧重于展现主人公胜利的前景,以及其本质力量的实现。如黄继光,董存瑞的牺牲。No 悲剧崇高
32.结合例子论现实美与艺术美的关系
答:①现实美是艺术美的基础和源泉
②艺术美高于现实美
33.结合例子论述想象在美感中的作用
答:⑴在美感中的想象活动,一方面联系感知和表象的感性事物,加深者对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又有个大的空间,任凭想象的自由活力,产生着推动着情感体验。
⑵美感中的想象具有宽广的内容,它可以是以无为有,以假为真。它可以把美的对象中概括性、抒情性的内容和特长想象成更为丰富、更为多样的具体化的形象,以促进美感的深入发展。
⑶美感中的想象带有浓厚的情感色调。主观情感在想象中得到自由的抒发,因为审美对象在想象中也涂上一定的感情色彩,造成所谓的“情景交融”现象。如自然物的拟人化,欣赏就属于此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