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院: | |||
专 业: 姓 名: 指导老师: | |||
学 号: 职 称: | |||
二○二○年五月
诚信承诺书
本人郑重承诺:我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老舍小说中的悲剧性女性形象研究》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取得的成果,文中引用他人的观点和材料,均在文后按顺序列出其参考文献,论文使用的数据真实可靠。
承诺人签名:欧阳翠丽
日期:2020年 5 月 9 日
老舍小说中的悲剧性女性形象研究
摘 要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笔下创造了很多悲剧性女性人物形象,如《骆驼祥子》中的虎妞和小福子、《四世同堂》中的韵梅等。这些悲剧性女性形象不仅反映了老舍的思想观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女性的生存现状和所遇到困难。本文着手对老舍小说中的典型性的悲剧性女性形象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和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原因进行了研究。
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总结关于老舍小说中的悲剧性女性形象方面的研究现状;第二章,立足老舍的悲剧性小说,对老舍的小说中体现的悲剧意识进行研究和分析;第三章,对老舍小说中的悲剧性女性形象进行研究,概括悲剧性女性形象的类型;第四章,根据对老舍小说的悲剧性女性形象的研究结果,进一步分析悲剧性女性形象所折射的文化内涵;第五章,通过不同方面对女性悲剧形象的成因进行分析;第六章是结语。
关键词:老舍;悲剧性女性形象;悲剧意识;形成原因
A Study of Tragic Female Images in Lao She's Novels
Abstract
Lao Sh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riters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His writings have created many tragic female characters, such as Hu Niu and Xiao Fuzi in the Camel Xiangzi, Yunmei in the Four Generations of One Family, etc. These tragic female images not only reflect Lao She's ideology, but also reflect the status quo and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by women in society at the time. This article starts to study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reflected in the typical tragic female images in Lao She's novels and the reasons for their tragic fate.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ragic female images in Lao She's novels; the second chapter, based on Lao She's tragic novels, studies and analyzes the tragic consciousness embodied in Lao She's novels; the third chapter, the Study the tragic female images in Lao She's novels and summarize the types of tragic female images; Chapter IV,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tragic female images in Lao She's novels, further analyz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reflected by the tragic female images; fifth Chapt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female tragic images through different aspects; Chapter 6 is the conclusion.
Keywords: Lao She;Tragic female image;Cause of Formation;Tragic consciousness
一、引言
老舍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众多女性形象,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悲剧性的女性人物形象,如《月牙儿》中的“我”和“我”的母亲、《柳家大院》中的小媳妇、《阳光》中的“我”、《骆驼祥子》中的小福子和虎妞等。这些悲剧性的女性有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如小福子;也有家境不错的女性,像《阳光》中的“我”。这些处在社会不同阶层的女性虽然过着不同的生活,但她们的命运却都是以悲剧收场。
(一)研究现状
随着对老舍小说中人物形象研究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对老舍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老舍思想观念的研究
杨慧滨(2013)《传统文化品格的坚守与重塑——老舍女性观表现及其成因探寻》一文通过对老舍女性观的表现和成因的梳理和分析,探索老舍女性观的传统性的内涵。
罗惜春(2009)《从老舍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探讨其女性观》一文从两方面对老舍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研究,一方面将老舍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成传统女性、知识女性和悍妇这三类,并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另一方面则是从创作背景进行研究;通过对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总结老舍的女性观。
曾艳(2010)《论老舍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男权意识》一文将老舍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概括为端庄善良的贤淑女性、风尘女子和“悍妇”三类,并通过对这三类女性形象的分析,发现这些女性形象折射出的老舍的女性观和老舍内心深处的男性中心意识。
郭凤萍(2013)《从老舍小说女性形象分析其女性观的“现代内容》一文将老舍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成风尘女子、悍妇、贤妻良母和摩登女子四类,并通过对这四类女性形象的分析研究,以探究老舍的女性观是否具有“现代内容”。
2.对老舍小说中悲剧性女性人物形象命运的研究
温蕾(2011)《论老舍小说中女性的悲剧命运》一文将老舍小说中这些受当时那个黑暗而畸形的社会荼毒和摧残的悲剧性的女性形象分成了三类进行探究,分析她们的经历和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原因。
韦易(2011)《走向毁灭的女性——老舍小说女性命运探寻》一文通过对老舍小说中的悲剧性的女性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探索老舍隐藏在这些女性形象背后的更深层次的意识。
前人在研究老舍作品中的思想观念等方面都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在专门针对悲剧性女性形象的命运进行研究的文献目前仍较少。老舍笔下悲剧性女性形象的命运描写对于小说的情感表达、叙事推进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也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对老舍的作品进行赏析,因此研究老舍小说中的悲剧性女性形象,探索这些女性形象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和分析造成她们悲剧性命运的原因就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二)研究意义
老舍小说中的悲剧性人物形象众多,这些悲剧性人物覆盖面广,既有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也有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物;不仅有男性人物,也有女性人物。虽然对老舍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研究不少,但是较多的是针对某一个人物或某一本小说进行的研究,而对于老舍小说中出现的悲剧性女性形象的研究所占比例较少。
因此,研究这个课题,一方面可以对老舍小说中出现的众多悲剧性女性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总结,有助于对这方面感兴趣的读者对老舍小说中的悲剧性女性人物形象有进一步的了解;另一方面是可以通过分析这些悲剧性女性人物形象,了解造成她们悲剧性命运的原因,思考这些悲剧性女性人物形象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研究法,查阅中国知网以及万方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老舍小说中出现的典型性的悲剧性女性人物形象进行研究,概括悲剧性女性人物形象的类型。
第二、归纳法,总结已阅读过的老舍小说中的悲剧性女性人物的描写以及此前研究中对老舍小说中悲剧性女性形象的整理与讨论内容,对老舍小说中的悲剧性女性形象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进行归纳,并对这些女性悲剧性命运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
二、老舍的悲剧意识
悲剧意识,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是对人类“悲剧性”的一种总体性的心灵感受和精神把握,像老舍这样具有悲剧意识的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总能够直面现实人生,用他独到的观察力来观察社会上的人生百态,用强烈的责任感和独特的文学表现形式在作品中发出人道主义关怀。
在老舍的众多小说中,悲剧性小说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这些悲剧性小说反映了老舍的悲剧意识。
(一)悲剧意识的成因
老舍的悲剧意识的形成,既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也与他自身的经历密切相关。他的经历是他的悲剧意识的起源,而当时的社会环境则是其悲剧意识的催化剂。老舍的悲剧意识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自身经历
老舍的一生十分坎坷。他在一岁半的时候,父亲就在抵抗八国联军入侵的战斗中不幸身亡,自此之后,家庭的重担就落在了他的母亲的身上。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一个女子要负担起一家人的生活非常不容易。老舍的母亲也是如此,她只能依靠给别人洗衣服和缝补衣服来赚钱养家,但是,这些工作的收入是很少的,所以当时老舍家中的生活非常贫困,经常缺吃少穿。正是因为这样的成长经历,造就了老舍忧郁、敏感的内心和他面对世界的悲观态度。
老舍的幼年时期和少年时代都是在大杂院中度过的,大杂院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像车夫、手工业工人、小商贩、下等艺人、娼妓等,和他们朝夕相处的老舍深知他们的喜怒哀乐。纵观老舍塑造的众多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中,如《骆驼祥子》中的车夫祥子、妓女小福子等等,这些人物的成功塑造和老舍在大杂院的经历也是分不开的。
正是因为老舍亲身经历过这样的贫苦的生活,曾身处社会底层当中,所以他才能够将一个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描写得活灵活现,贴近现实生活,反应出当时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现状。
2.社会环境
老舍出生于19年,出生和成长于中国最动荡不安的年代。15年,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自此,我国社会的半殖民化大大加深;在老舍出生后的第二年,爆发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也正是这一场战争,使得老舍永远地失去了他的父亲。连年的战争,社会的动荡,使不少的家庭支离破碎,百姓生存艰难,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甚至连基本的生计都难以维持。而老舍身为其中一员,目睹了在这样的环境中苦苦挣扎的社会底层老百姓的悲惨经历。
老舍的悲剧意识在老舍自身经历的影响下开始萌芽,在社会环境的催化下逐步发展。
(二)悲剧意识的体现
老舍的众多作品就如同一个容器,装载着老舍个人的观点以及意识,老舍的悲剧意识就在这些容器中得到完美呈现。
其中最为经典的当属《骆驼祥子》,这本书是老舍悲剧意识的最完整的体现。《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让人印象深刻。他“三起三落”的命运,让不少读者深受触动。他从对命运不屈服,努力奋斗,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到被命运打败,从一个健康善良正直的少年成为了一个道德败坏的“鬼”,深陷在命运的泥沼中无法自拔。还有小福子,善良孝顺,她一开始被父亲卖给了一个军官,后面父亲失手打死了母亲,军官也弃她而去,小福子为了养活父亲和两个弟弟,不得不卖身为生。但是在这途中,小福子得到了虎妞的帮助,虎妞不仅教小福子梳妆打扮,并且在白天将自己的房子借给小福子。祥子在虎妞死后,也喜欢上了小福子,还承诺赚到钱就会回来娶她。可是当祥子从曹先生处回来后,发现小福子已经到“白房子”做了妓女。最终,小福子忍受不了这样的生活,选择了用上吊结束自己的生命。小福子的死亡对祥子而言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月牙儿》、《微神》中体现的悲剧更是令人唏嘘。《月牙儿》中的“我”一开始自尊要强,不想和“我”的母亲一样,到最后却还是和母亲一样走上了出卖身体的道路。“我”也做了许多尝试,“我”去读书、做针线活、去做服务员等等,但是命运似乎跟“我”开了个玩笑,不管“我”怎么挣扎,最终还是重蹈母亲的覆辙。又如《抱孙》中的王少奶奶,从头到尾没有一句话,但她如同生育机器般的一生却让人体会到深深的悲哀。《柳家大院》中的小媳妇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她年纪轻轻被卖给老王的儿子做媳妇,不仅遭受了老王和他儿子的殴打,还被老王的女儿的折磨,最终她以上吊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一生。
老舍小说中塑造了许许多多的悲剧性人物,这些人物正是老舍悲剧性意识的体现。
三、老舍小说中的悲剧性女性形象的塑造
老舍的小说描写的女性人物形象大多都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们跌宕起伏的命运和无可奈何的悲哀,都令读者印象深刻。纵观老舍的小说,小说中描写的各种各样的人物,他们都卑微地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和一个压抑的环境中,所以他们是悲哀的。无论是《骆驼祥子》中的虎妞、小福子,还是《月牙儿》中的主人公“我”,又或者是《微神》中的她。他们虽然身份不同,个性不同,在看似不同的命运当中又有着相似的结局。
(一)《月牙儿》中的“我”
《月牙儿》中的“我”是一个极具悲剧色彩的女性人物形象。“我”的命运既充满了悲剧性,又冥冥之中体现了宿命性。
“我”的一生非常坎坷,在7岁的时候“我”的父亲病死了,“我”8岁就已经能够熟练地去当铺典当东西了。“我”的母亲一开始是靠帮别人洗衣服来养活母女二人,后来由于难以维持生计,“我”的母亲改嫁了。“我”的新爸爸对她们很好,“我”有了自己的小屋,小屋里有白白的墙,有条长桌,一把椅子,就连被子也更加暖和。“我”也因此可以去上学,享受校园时光,妈妈也渐渐长胖了些,就连手上因为长年累月洗衣服而造成的茧也慢慢地消失了。可是幸福的时光只过了三四年,在“我”小学毕业那年“我”的新爸爸突然离开了,妈妈又开始叫“我”去典当东西。为了生计,“我”的妈妈变成了暗娼 。“我”的心理也开始转变,开始慢慢地恨妈妈。妈妈老了,精神来不及伺候许多男人了,她开始问“我”愿不愿意代替她挣钱。“我”自然是不愿意的。“我”为了养活自己,“我”开始帮校长写文书,校长给“我”提供两顿饭和住处。但就是这样子一个不愿意步上妈妈前尘的洁身自好的女孩,最后在生活的压迫下,也走上了这条道路,依靠出卖肉体谋得生存。“我”并不是一开始就走上这条路,即使第一次被骗了之后,“我”还是想着依靠自己的劳力来赚钱。但是后来,“我”渐渐转变了自己的思想,也开始卖身了。最后,“我”遇到了“我”的妈妈,她被掌柜抛弃了,所以母女二人又要相依为命了。
小说情节进行到这里,不禁令人有种宿命感。以前是母亲做暗娼来养活“我”,现在变成了“我”做暗娼来养活我们两人。这种生活使加速了“我”的衰老,熟客渐渐少了,“我”为了留住新客,也开始和以前自己看不上的野鸡学。然而,做暗娼终究不能长久,成立的新官儿要将暗门子扫清。最后,“我”进了监狱,这成了“我”的结局。
“我”从抗拒出卖肉体来营生到接受这种方式,最终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这其实是有迹可循的,这样的命运与“我”从小到大的经历是分不开的。“我”的母亲为了维持生计,在父亲死后改嫁了,嫁给了新爸爸,在新爸爸离开后,母亲为了生计变成了暗娼。虽然这时候的“我”心里不接受这个职业,但是其实出卖身体已经作为一种谋生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刻进了“我”的脑海里。母亲的经历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年幼的“我”,“我”虽然接受了教育,有了一定的意识,但是这种意识与“我”从小的经历形成的观念相比就显得无比脆弱。这也是“我”从靠自己的劳动赚钱变成靠出卖身体谋生计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微神》中的“她”
《微神》是老舍最为得意的一部短篇小说作品,小说中的 “她”也是一个颇具悲剧色彩的角色。
“她”是主人公的初恋,与《月牙儿》中的“我”从小生活的艰辛不同,“她”小时候的家境算是不错的,“她”家的墙壁上挂着张工笔百鸟朝凤画,还养了一只白猫。“她”的房间是一大间,用幔帐截成了两间,幔帐上还绣着小蝴蝶。外间有一条长案、一张椭圆的小圆桌,还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小垫,桌上有书,案上还有一盆小松,两方古铜镜。内间有一个小床,罩着一张快垂到地上的绿毯,床头还挂着一个小篮子,篮子里装着些快干的茉莉花。从这些对“她”的家中环境的描写可以看出,“她”曾经的家境是比较宽松富裕的。
命运弄人,“她”的好家境并未一直维持下去,“她”的家道中落了,而“我”毕业后成为了校长,接着又远赴南洋,在“我”回来之后却听到“她”成为暗娼的消息。“我”本来想去见“她”,却始终鼓不起勇气来,等到“我”终于鼓起勇气去见“她”的时候,却只见到了小小的一口薄棺材,“她”已经因为打胎而死了。这就是“她”最终的结局,最终“她”以这种方式结束了她悲剧的命运。
“她”和《月牙儿》中的“我”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便在于“我”一开始并不愿意出卖自己身体,而且为此做了许多努力,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走上了这条路;而“她”则是从未想过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赚钱,“她”将自己的身体看作是本钱,利用肉体来满足肉体。然而,“她”利用肉体来满足肉体的道路也并不顺利,最初“她”为了供给父亲,将自己卖给一个阔家公子。后来,“她”被阔家公子赶出来了,就连一件长衫也没留,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父亲照样来找“她”要钱;另外,由于自己习惯了吃好穿好的生活,“她”开始进一步利用自己的肉体来谋取生活。最初,“她”颇有名气,因为“她”既做过富宅的玩物,又认识字,所以很多新派旧派的人都愿意来光顾“她”。可是,这种生活并没有维持很久,父亲的烟是一个无底洞,而自己由于这种工作,打胎又需要费用,钱开始不够用了。因为频繁打胎,“她”衰老的速度不断加快,到后来“她”就只能够尽着肉体所能的伺候人们,为了有生意,“她”甚至敞开着门睡觉。这样的生活也未能持久,因为“她”最终死在了第四次打胎的时候。
“她”将身体视为她的本钱,却不珍惜自己的身体,一共打过四次胎,最终却因为打胎而死。“她”的命运虽然悲惨,却又引人深思。
“她”从小生活在一个相对富裕的家庭,能够接受教育,只是后来家道中落。促使“她”走上这条路的原因虽然有很多,但是最大的原因就是“她”自己。“她”和《月牙儿》中的“我”不同,“我”拥有一定的意识,但是“她”没有意识。“她”在家境尚可的时候依靠家庭生活,在家道中落之后,明明有能力去做一个小学教师,却选择将自己卖给一个阔家公子,靠着这个阔家公子生活,再后来,则是靠进一步出卖自己的肉体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从“她”的经历可以看出,“她”从始至终都是在依靠别人生活,没有意识,从小依靠家人,后来依靠形形色色的男人。这就是“她”的人生以悲剧收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三)《柳家大院》中的小媳妇
《柳家大院》中的老王家的小媳妇从她的出现便注定了她的悲剧性命运。
小媳妇悲剧的命运,从她的人物形象上有所体现。她长得像一个搁陈了的窝窝头,一脑袋黄毛,永远都是不高兴的样子,一挨打就哭,但是还是会不断挨打。窝窝头是北方的一种面食,以黄色居多,用窝窝头来形容小媳妇的长相,不仅是说小媳妇的外貌轮廓与窝窝头相似,还有一点则是小媳妇的肤色与窝窝头的颜色相似。蜡黄的脸色和发黄的头发说明了小媳妇受到的待遇之差。
挨打就是小媳妇婚后的日常,早上老王起得早也要把小媳妇叫起来,如果起晚了,就是一顿打;老王如果去上工了,就让他的女儿二妞来折磨小媳妇;就连小媳妇的丈夫每次见到小媳妇也是一顿毒打。终于,小媳妇忍受不了这样的生活,选择上吊结束自己的生命。
对于自己的遭遇,小媳妇除了最后的自杀之外,并没有做出任何反抗。她在被打时的反应就是哭,被挨打就哭,但是哭是不能够帮助她免于暴力的,即使哭泣,还是要被打。但是,自始至终,小媳妇都没有采取其他的反抗措施,只是一味的屈服于暴力之下。上吊自杀,则成为了她最后的反抗,也是她对生活的唯一的反抗。
小媳妇和《月牙儿》中的“我”还有《微神》中的“她”都有所不同。小媳妇性格中的软弱是造成她悲剧命运的一个重要因素。她在被家人嫁给小王时没有反抗,被老王殴打虐待时没有反抗,被老王的女儿辱骂时也没有反抗,被自己的丈夫殴打时也没有反抗,软弱的性格让她不断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唯有自己自立,才能够拯救自己。
(四)《骆驼祥子》中的小福子
小福子《骆驼祥子》中的小福子是一个单纯善良的姑娘,但是她的命运却饱经波折最终以悲剧收尾。
小福子和《月牙儿》中的“我”一样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但是小福子有一点不同的就是她没有接受过教育,也不像《月牙儿》中的“我”一样存在着一定的意识。小福子贫苦的家庭环境使得她被卖给别人包养以此来取得生活费供养父亲和弟弟,这样的遭遇也意味着小福子没有了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但是,小福子被包养后又被抛弃了。被抛弃后的小福子由于承担着养家的重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身体。虽然祥子喜欢小福子,但是贫穷的祥子迫于经济压力没有办法娶小福子。最终,小福子被卖到了妓院,以自杀结束自己的一生。
小福子的悲剧隐射的其实是那个年代一部分社会底层的女性的生活状态。小福子没有接受过教育,文化水平低下,这也意味着她没有办法胜任技术性的工作和需要知识的工作,她只能够从事工资低的机械性的工作。但是,小福子面对的是贫困的家庭和需要自己供养的父亲和弟弟,显然低工资的工作是不能够满足家庭的需求的。于是,小福子被卖给别人,以此来赚钱供给家庭,自此开始,小福子踏上了贩卖身体的道路。虽然她的生活中拥有过希望,但是由于祥子没有办法娶她,这希望很快就破灭了。这短暂的希望消失后,迎来的是更深的绝望,在绝望之下,小福子选择以自杀了结自己悲剧性的一生。
纵观这些悲剧性女性形象,她们坎坷曲折的命运令人同情却又引人深思。她们的悲剧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这个时代背景下的悲剧,反映的是这个时代的女性的生存现状。
四、悲剧性女性形象折射的文化内涵
老舍小说的时代背景大多是在中国近代社会,虽然封建社会已经结束了,但封建时代旧的观念习俗却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许多人的脑海中。
(一)中国传统女性意识
女性意识的实质就是女性的观念,受自然和社会所影响。中国传统女性意识则是中国历史积累下来的产物。传统女性意识包括传统社会对女性的认识和女性的自我认识两个方面。传统社会对女性的认识,如《礼记》中提到的“男不言内,女不言外”;《礼纬·含文嘉》中的“夫为妻纲”;《仪礼·丧服·子夏传》中的“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周礼》中提到的“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等。这些都是传统社会对女性的认识,而这些认识也刻在了传统社会的女性的意识当中,影响着传统女性的自我认识。
老舍小说中的这个时代,女性意识还是较多的停留在传统封建社会的时候,并未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有较大的发展。中国女性的地位在封建社会中几乎处于底层,她们不仅受到男性的压制和歧视,还受到“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诸多观念的约束。这种现象即使到了近代社会也还是有所体现。
意识指导行为,行为是一个人意识的体现。以《柳家大院》中的小媳妇的遭遇为例,小媳妇遭受了来自丈夫、老王以及二妞的种种暴力和折磨,但是始终未曾反抗。这其实就是父权社会对女性长期的精神毒害与奴役的结果的体现。又如《抱孙》中的王少奶奶,从怀孕到生子再到死亡,她完全是由别人摆布,没有自己做主的权利和意识。
《微神》中的“她”,从家道中落后就开始依靠男人生活,一开始是将自己卖身给一位阔家大少,被赶出来后又依靠皮肉生意赚钱。“她”的一生,其实都是依靠着男人进行生存。这也是中国传统女性意识的一个体现。在长达将近2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女性没有稳定的经济基础,导致了女性的政治地位低下,大多数的女性只能够依附男性进行生活,在家相夫教子,鲜少外出工作。依赖顺从,这也是中国传统女性意识的一个部分。《月牙儿》中的“我”虽然因为上过学,拥有一定的知识,也有了一定的意识,但是在遭受了重重的挫折之后,还是选择了依靠身体来谋生的道路,这也是因为“我”的意识还不够坚定。
老舍的这些悲剧性的女性形象将传统女性意识中的不合时宜的部分折射出来,对于现在社会也是具有深刻意义的。这些悲剧性女性人物形象也在提醒着大家,虽然现在的时代发生了变化,但是具有意识,做一个的人是非常重要的,依附于别人的命运只会走向悲剧。
(二)男尊女卑的婚姻观
老舍笔下塑造了有《月牙儿》中的“我”、《微神》中的“她”、《骆驼祥子》中的小福子和虎妞、《柳家大院》中的二妞和小媳妇、《四世同堂》中的韵梅等众多悲剧性的女性形象。在塑造这些悲剧形象时,就难免涉及到婚姻关系的描写。如《柳家大院》中的小王夫妇、《柳屯儿》中的夏家、《骆驼祥子》中的虎妞和祥子、《抱孙》中的王家等。从他们的婚姻中,也体现了我国自古以来的一种男尊女卑的婚姻观。
这种婚姻观念的形成与男女的社会地位息息相关。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男性在社会当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婚姻当中就会形成一种男性占主要地位,女性处于被支配状态的婚姻关系。这种观念认为婚姻中的男女关系是不平等的,男方处于权威的地位,而女方则位于一种从属和卑微的地位。
《柳家大院》中的小媳妇,婚姻是淋漓尽致地诠释了这种男尊女卑的婚姻观。她在她的婚姻当中没有任何的地位,一直是卑微的,她受尽了丈夫及其家人的殴打以及折磨。
《柳屯儿》中的夏大嫂,她为丈夫生了3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之后,她因为身体很差,所以不能再生养;但是,她的儿子十岁就死了。丈夫为了再生一个儿子,从柳屯接了一个女人回家,后来更是叫夏大嫂搬出去住。柳屯儿是个厉害的女人,夏廉每次被柳屯儿欺负,不敢惹她,就去欺负夏大嫂。夏大嫂在这段婚姻中低下的地位在她的遭遇中就有所体现,她没有任何的话语权,丈夫不会在意她的感受,后来更是成为了丈夫的出气筒一样的存在。
《抱孙》中的王少奶奶的遭遇也令人唏嘘。文章的开篇写的便是王老太太着急抱孙子,这似乎便注定了王少奶奶悲剧性的命运。王少奶奶第一次怀孕,流产了,第二次的时候如王老太太所愿,生了一个大胖小子,但是好景不长,这个男婴出生没几天就夭折了。王少奶奶的第三次怀孕,也是她的最后一次怀孕,这一次怀孕,由于怀孕时吃得太多,难产了。送去医院剖腹产,孩子出来后,王少奶奶就完全被遗忘了,王老太太的心里眼里就只剩下她的小孙子,就连王少奶奶的母亲也是过了一会儿才想起来肚子开了一个洞的女儿。后来,王老太太执意将刚出生的小孙子接回去,却将自己的感冒传染给了小孙子,小孙子当天下午就去世了;王少奶奶也被从医院接了出来,她因为剖腹产的伤口裂开了,没多久也去世了。王少奶奶在婚姻中,虽然不像《柳家大院》的小媳妇一样挨打挨骂,受尽折磨,也不像《柳屯儿》中的夏大嫂一样,被当成出气筒。但是,王少奶奶在这段婚姻中与其说是一个妻子的角色,不如说是一个生育机器,是为了满足王老太太抱孙愿望的生育机器。
在婚姻关系中,应该是双方平等,而不是男尊女卑的状态。这样男尊女卑的婚姻观只会造成一个又一个的悲剧。
(三)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
重男轻女是重视男性,轻视女性的一种传统思想,是我国传统社会的共识。老舍在他的小说中也反应了这个问题。
其中最为令人印象深刻的则是《柳家大院》中老王的女儿二妞。二妞平时跟着她的父亲一起欺负小媳妇,看起来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但是她在家中的地位并不高。在小媳妇死后,老王为了给儿子再娶一个媳妇儿,就想把二妞卖了换彩礼,特别是有人愿意嫁给老王的儿子之后,老王更加着急把二妞卖掉了,恨不得马上把二妞嫁出去才痛快。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在老王的心里,二妞的地位远远比不上小王,她就像一件商品一样,被老王用来换取儿子的彩礼钱和自己的棺材本。
还有《柳屯儿》中夏大嫂的悲惨遭遇。夏家人为了要一个儿子,放弃为了他们家生了四个孩子还身患重病的夏大嫂于不顾。反观夏家发生的一系列事情,都是他们执意要另找一个女人回来生男孩引起的,最后,夏家也只是落个竹篮打水一场空。
“重男轻女”思想是封建社会遗留的典型落后文化,虽然我国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随着女性的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女性知识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这一现象已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仍有些较为落后的地区存在这样的问题。这就需要大家不断努力,需要大家努力宣传新型生育文化,使更多的人形成“生男生女一样好,人口素质最重要”的观念。
五、女性形象悲剧性的成因
悲剧的形成,原因是方方面面的,既有外在因素造成的结果,又有自身的原因在其中推波助澜。
(一)性格因素
在相似的环境条件下,不同性格的人的命运往往会有所不同。性格就是造成这些悲剧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性格是指个体的长期习惯性行为的心理特征因素,性格的形成与外界环境和自身的感悟息息相关。性格的表现可以分成积极和消极两大类,而老舍小说中的这些悲剧性女性人物的性格表现以消极居多。
1.逆来顺受
逆来顺受的性格多表现为面对不公的时候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这种性格的人在受到欺凌时不会选择反抗,而是默默忍受这些遭遇带来的痛苦;他们缺少反抗意识。
《柳家大院》中的小媳妇就是逆来顺受的典型人物形象,每一次在遭受暴力和欺凌的时候,小媳妇都是被动接受,从来不曾做过任何反抗。小媳妇被老王打的时候选择顺从,被老王的女儿二妞言语欺凌和折磨的时候也依旧是顺从,被自己的丈夫殴打的时候仍旧是选择了顺从。但是小媳妇的顺从并没有给她的生活带来任何好的转变,反而让这些欺负她的人变本加厉地折磨她,甚至到小媳妇死了,像老王这些人都没有任何悔改之意。其实,与其说小媳妇选择了顺从,更准确的应该说小媳妇的意识当中没有反抗这一项。直到最后,小媳妇选择了上吊自杀。她这一举动可以认为是她对这样的生活做出的唯一的反抗,也可以认为是一种逃避,在忍无可忍的时候,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以此寻求解脱。
小媳妇这样的性格的形成和她的家庭是分不开的,从书中对小媳妇的描写就可以看出小媳妇在没有嫁人之前在家中所受到的待遇也不好。小媳妇是被家人像卖一件物品一样的嫁给了小王,而且在小媳妇遭受到虐待的时候,小媳妇的家人并没有出来帮助她,她死了之后,她的家人也没有为她的逝去感到悲伤,而是利用她的死亡来赚取更多的钱。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家庭中,小媳妇所受到的待遇有多差。或许,小媳妇在小的时候曾经为她所受到的不公平反抗过,但是没有任何的改变,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样的逆来顺受的性格。
《月牙儿》中的“我”在被胖校长的侄子欺骗玷污的时候,“我”选择了顺从,后来那个少妇找上门的时候,“我”也选择顺从,选择了退让。“我”在面对社会中的种种不公时,“我”并没有反抗,而是选择顺从。这一点和《柳家大院》中的小媳妇又有了相似之处,在面对社会对她们的不公时,她们的反应都是顺从,而不是反抗。“我”这样的性格的形成和“我”小时候的经历有着莫大的联系,“我”的母亲在面对困难时不断地选择顺从,这其实也对“我”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影响。虽然“我”在学校接受的教育使“我”有了一定的意识,但是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还是性格中那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在影响着“我”的判断和选择。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像小媳妇和《月牙儿》中的“我”从小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导致她们的性格上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这其实也是这个年代的大部分女性存在的一个问题,由于重男轻女的思想,女性在性格的形成时期并没有得到正确的家庭教育。在这个年代的人的意识中,女性依旧是依附于男性的,或者说女性是不如男性的,这些观念则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了他们孩子的思想当中,最终形成了她们这种逆来顺受的性格。这也是这个年代的大多数人的一个共同的性格弱点,或者说思想上的误区。
2.目光短浅
目光短浅是这个时期的社会底层百姓的一个通病,阅历不足和文化水平低下,导致他们的目光具有局限性。目光短浅表现为只顾眼前的短暂的利益,而没有考虑到长远的发展。就如《论语》中所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一个人没有长远的打算,而是只顾眼前的享受,那么必定会出现问题。
如《微神》中的“她”,“她”在一开始时做皮肉生意时比起其他同行更受欢迎,收入自然也更加丰厚。但是,面对如此丰厚的收入,“她”并没有进行规划和好的利用。“她”的收入除了供给父亲的部分,都被自己挥霍了。这体现了“她”的目光的局限性,只看到了当下的高收入,却没有为后来的生活做打算。“她”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种工作是不稳定的,收入也是不会持久的。“她”完全的为自己的服装香粉活着,只管眼前的刺激,不顾将来,这也是造成“她”的悲剧的重要原因。倘若“她”在刚开始的时候懂得储蓄,知道为将来做打算,后来也就不会那么落魄了。
缺乏阅历,这是当时很多社会底层百姓存在的一个通病,他们很多人一辈子就在一个地方,从出生到老去,都在同一个地方从事着同一份工作,只能见到眼前这一亩三分地。就如同坐井观天的故事一样,没有离开过井底的青蛙永远不会知道真正的天空有多大。所以,只有当阅历丰富了之后,目光才会更加的长远。
3.虚荣
虚荣是人类的劣根性之一,是一种追求虚假外表的性格缺陷。虚荣心理的产生与年龄、性别和家庭经济状况等有关。家庭经济状况好的人的虚荣心会比家庭经济条件欠佳的人要更加强烈,这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好的人从小生活在相对优越的家庭环境中,他们的物质需求几乎都能够得到满足,这样优越的生活条件使得他们的内心产生了优越感。
以《微神》中的“她”为例,“她”自幼家境良好,正如“她”所说的“我一向吃好的穿好的惯了”,到了十七岁突然遭遇家道中落。但是这个时候她的这种虚荣心已经养成了,“她”内心的这种优越感已经形成。然而家里却突然没有办法满足“她”的这种物质需求,甚至还需要“她”来满足家里的物质需求。这种情况下,她没有选择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节省自己在物质方面的开销;而是一如既往的吃好的穿好的,以出卖自己的身体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即使是卖身,“她”走在路上看见那些打扮的没有自己好看的人还是有些得意,这也体现了“她”的虚荣。
“她”悲剧性的命运和“她”的虚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是“她”的虚荣引诱着她一步步地走向深渊。
4.柔弱
柔弱的性格中的消极部分包括怯懦、懦弱、孱弱。这种性格的人缺乏性和自主性,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缺乏反抗意识,习惯于依靠别人生活。
笔者阅读了《微神》全文之后会发现“她”的性格里面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柔弱,也就是缺乏性和自主性。从头到尾,“她”都在依靠别人而生活。以前,“她”是依靠富有的家庭,“她”在家中“钱”的羽翼的庇护下成长,从未经历过任何的风吹雨打。家道中落之后,“她”就变成了依靠不同的男人来获取生存所需的钱财。所以 “她”几乎没有用自己的体力劳动来赚钱的经历。“她”既贪慕虚荣,但是又不愿意付出体力劳动,那么“她”走上这条道路也就有了一定的必然性,由她自身原因所导致的必然性。“她”这种不能生存,没有自立意识,只依靠别人的生活自然不会长久。
“她”这种性格的形成和她所接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还有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其中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最为长远。“她”以前的家境虽然不错,但是并没有人教会她和自主,所以在家道中落的时候她的第一选择不是靠自己的劳动来赚钱,而是将自己卖给一个有钱的少爷来满足自己生活的需求。家庭给她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学校教会了她知识,但是却没有人告诉她自主。
《月牙儿》中的“我”虽然也是迈上了做暗娼的道路,但是她和《微神》中的“她”又有所不同。“她”出生于富裕的家庭,在家道中落之前不知人间疾苦,然而“我”却是从小困苦,只享受过几年的快乐时光。目睹了母亲的悲剧的“我”一开始是不愿意重蹈覆辙的,为此,“我”曾经尝试了一系列的工作,试图靠自己的体力劳动来养活自己,但是最后还是难逃出卖自己身体的命运。这不仅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也是由于“我”自身存在的局限性。虽然,“我”和母亲曾经都有这种通过婚姻来得到经济方面的依靠还有依附男性生存的传统思想,但是“我”由于自身的经历和所受的教育,“我”的思想又有了改变。
“我”比起母亲,“我”有了一定的意识,“我”开始渴望不用依靠男人获得经济,并且以此来得到人格上的。所以在母亲一开始提出让“我”代替她挣钱时,“我”是不愿意的,并且开始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养活自己,从给校长抄写文书,到去饭店工作都是“我”思想的表现。可是这样的性却没有维持下去,在看到“小磁人”之后,“小磁人”的遭遇改变了“我”的思想,使“我”放弃了一直以来的坚持,走向了另一条道路。这说明“我”虽然有一定的性,但这是非常脆弱的。而且,“我”的思想当中还是有传统的女性意识。这样的两种思想在“我”的脑海中交战,最终还是“我”的思想当中的传统的女性意识取得了胜利,这也是造成“我”和母亲殊途同归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文化环境因素
老舍的这些小说中故事发生的时间大多都是在20世纪上半叶。这是一个处在混乱和动荡当中的年代,如果说一个良好和稳定的社会环境能够给人们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空间,那么这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则是像一个吃人的怪物一样将人们连同他们对生活的希望一同吞没。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就如同行走在一片走不到头的沼泽地一样寸步难行,不管你怎样挣扎,最终还是难逃被吞噬的命运。
通过品读和研究老舍的小说,不难发现社会环境是导致这些人物的悲剧性命运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中影响最大就是社会环境中的文化环境。
1.拜金主义价值观
追求金钱,仿佛成了这个年代的一个主题。不管是有钱人,还是社会底层的贫苦人民,金钱成为了所有人的一个共同目标。这样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从根本上就是不正确的,以不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只能将命运导向一个悲剧的方向。
《微神》中的“她”,“她”的追求除了一开始对爱情的追求外,大都体现在了金钱方面。“她”为了提供父亲吸大烟的费用出卖自己的身体,为了满足自身的对吃穿的要求出卖自己的身体,“她”出卖自己的身体的原因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满足物质的需求。再如《柳家大院》中的二妞,即使她平时在小媳妇面前再怎么嚣张,最终都难逃被老王卖掉的命运。《月牙儿》中的“我”、《骆驼祥子》中的小福子无一不是为了金钱而选择了这样的道路。最终以悲剧结局。
物质的追求,充斥着这个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即使是生活在底层社会的小百姓也不能避免。然而,过度地追求物质,并不能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好运。
《月牙儿》中的“我”,曾经那么厌恶这种靠出卖自己的身体获取金钱的方式,也尝试过许多的工作来赚钱,但是最后还是做了暗娼。但是这样做,也没有让“我”获得自己心仪的生活,最后反倒是被抓进了局。《微神》中的“她”,为了赚取更多的钱,甚至连睡觉都不关门,但是,她最终还是因为打胎而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不正确的价值观念,不但无法让人们走向幸福,反而会使人们走向悲剧。无形当中就好像有一只大手,牢牢的捉住了他们的命运,使得他们不论怎么挣扎,最终都无法逃脱悲剧的结局。
2.意识教育的缺失
这个时期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教育的不普遍。在这个年代,能够接受教育的女性比较少,而且当时的教育的内容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对意识的教育还不够充足。
意识教育的缺失,使得大部分人的意识无法觉醒。特别是生活在这个年代的女性,她们的意识深受历史因素和以往的生活经验的影响,缺乏意识。
《微神》中的“她”,虽然是接受了一定程度的教育,而且也达到了可以成为小学老师的水平,相较于当时的大部分的底层人民来说,她的文化水平是相对较高的了。但是她的精神世界仍旧是十分的空虚,除了金钱,除了物质上的需求,“她”没有其他的任何需求。而且“她”缺乏意识,只想着依靠别人来赚钱。
《月牙儿》中的“我”也是如此,虽然接受了一定的教育,有了一定的意识,但是还不足以支撑“我”的精神世界,这也是“我”在经历了一些挫折之后支撑不下去的原因之一。
教育的不普及是的大部分的底层女性无法接受教育,缺乏意识,不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这也是这些女性悲剧性命运的重要原因。
社会的文化环境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和行为。所以,要建设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才能使社会更好地发展,人民更加幸福。
六、结语
老舍作为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不仅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拥有很高的地位,在国际文坛上也享有很高的盛誉。老舍在作品中塑造了大量悲剧性女性形象,从老舍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在当时的社会,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大部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不受重视,在社会当中举步维艰的现状。
本文对老舍小说中的悲剧性女性形象进行了研究,研究他们的命运和分析她们的悲剧命运中折射的文化内涵,如传统女性意识、男尊女卑的婚姻观、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并进一步分析造成他们悲剧结局的原因,有个人性格方面的原因,如逆来顺受、软弱、目光短浅、虚荣等,也有社会环境因素,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文化环境中错误的价值观和缺失的意识教育。
本论文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由于自身的文学鉴赏功底不足,对作品和人物未能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所做的分析可能存在不够全面和成熟的情况;其次是对老舍作品中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的了解不够全面深入客观,导致在人物形象的解读上可能不够到位。笔者将在未来通过进一步的文学知识积累和更加深入的思考,对老舍的作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邢晓雪,朱军.浅谈老舍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悲剧性[J].现代语文,2012,8:23-27.
[2]李新颖.简析老舍小说《月牙儿》中女主人公心理转变的客观因素[J].语文学刊,2013:83,156.
[3]曾艳.论老舍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男权意识[D].南昌:南昌大学,2010.
[4]王体辉.浅谈老舍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现实原型[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5,5:44-46.
[5]张金凤.老舍小说中的女性形象[J].科技信息,2013,5:265-266.
[6]曾艳.女性主义阅读一种——浅谈老舍小说中的女性形象[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4:18,26.
[7]罗惜春.从老舍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探讨其女性观[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6):95-96.
[8]郭凤萍.从老舍小说女性形象分析其女性观的“现代内容”[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3,9:34-36.
[9]孙琦.论老舍小说中的“死亡”书写[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
[10]王超.论老舍小说的宿命意识[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5:92-94.
[11]王军.老舍小说中的市民女性书写[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9-122.
[12]王宇娟.平凡者的生命悲歌——老舍笔下小人物的死亡书写探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9.
[13]韦易.走向毁灭的女性——老舍小说女性命运探寻[J].职大学报,2011,2:4-8.
谢 辞
时间过得很快,眨眼间四年的时光一晃而过。在这将近四年时间里,我要感谢的人太多太多。随着毕业的脚步越来越近,心中的这种感恩之情也越发的强烈。
老舍的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的悲剧性的人物形象,选择这样一个题目,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在这里,我要深深地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周新新老师对我的悉心指导。从论文的选题到最终的定稿,周老师都多次审阅、询问和当场指导。
其次,感谢所有帮助和教诲过我的老师。我永远不会忘记教研室和蔼可亲、学识渊博的傅思泉老师、周新新老师、杨文琴老师和给我上过课的各位老师。
再次,还要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整个论文的写作中,各位同学和朋友积极的帮助我查找资料,并给我一些论文写作的建议和意见。同时,在生活上帮助我,让我第一次体会到学校住宿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