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复习笔记
一、词汇和词义
(一)词和词汇
研究语言符号的意义一般都以词作为基本单位。词汇和词义的研究在传统语言研究中是语义研究的主体。
1.词汇的含义
词汇是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成语等固定用语的总汇。
2.词汇的分类
(1)基本词汇
①基本词汇里面的词是语言词汇的核心。它们所表达的都是与人们世世代代的日常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事物或现象。
②基本词汇的主要特点有:a.全民常用性;b.稳固性;c.构词能力强。
(2)一般词汇
①语言词汇中除了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构成语言的一般词汇。
②一般词汇的主要特点:不是全民常用的,或者虽然在短时期内为全民所常用,但不稳固,构词能力比较弱。
(二)词的词汇意义
词汇意义的主体部分是词的“概念意义”,也称词的“理性意义”;此外,词汇意义还包含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象征功能等其他与概念义相关的意义。
1.概念意义
词的概念意义是指说一种语言的人在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中形成的共同的主观映像,是认知的成果。这包含几个方面:
(1)它是对现实世界中各种现象的分类和概括反映;
(2)它对于说一种语言的所有人来说是共同的;
(3)它必须与某种语言的特定声音相结合。
词具有指称某类现实现象的功能,就在于它是作为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体,具有说这种语言的人共同认可的概念义(人们心理中的现实映像)和特定的语音形式。
2.其他意义
词的感情色彩等其他意义是附着在词的概念意义上的。
(1)感情色彩
对于同样的现实现象,人们的主观态度可以不同,因而在形成理性意义的时候可以带进人们的主观态度,这就给词义加上了一层感情色彩。
(2)语体色彩
语体色彩是应言语交际有多方面不同的“得体”需求而产生的。
(3)象征功能
词的象征意义常和语言的民族文化特征相关。
(三)词义的概括性
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是概括的反映。概括是词义的一个重要特点。
1.概括的含义
概括,同时也是对现实现象的分类,把有共同特点的现象归在一起,给以一个名称,使它和其他现象区别开来。
2.词义概括性的表现
(1)一般性
把特殊的、复杂的东西归成一般的、简单的东西,这是概括所完成的工作。不经过这种由繁到简的过程,词义便无从形成,词也无法成为交际的筹码,用来指称同类事物中的各个具体的、特殊的东西。
(2)模糊性
经过概括而形成的一般的、简单的东西,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它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
(3)全民性
在词义的概括性中还具有全民性的特点。虽然语言社团中的人有年龄、性别、阶层、职业等社会身份的差异,但只要他们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词的意义就是共同的。
二、词义的各种关系
(一)一词多义
一个词的意义可以只概括反映某一类现实现象,也可以概括反映相互有联系的几类现实现象,前者在语言中表现为单义词,后者表现为多义词。
1.多义词产生的原因
一个词在刚开始产生的时候大多是单义的,在使用中,有关的意义也逐渐用它来表达,它就变成了多义词。
语言所要表达的意义总是在不断增多,让一个词兼表几个相互有联系的意义而不必另造新词,符合经济的原则。
2.词义的分类
(1)本义
词的有历史可查的最初的意义称作本义,它是产生这个词的其他意义的基础。
(2)派生意义
由本义衍生出来的意义称作派生意义。
(3)中心意义
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本义可能逐步退居次要地位,让某一个派生意义占据中心的地位。语言学中把这种意义称作中心意义。
3.词义派生的条件
(1)词义的派生首先要有现实的基础,这就是派生义和派生它的那个意义所指的事物的某一方面特征有联系。
(2)现实现象的这种联系怎么被用来作为派生新义的线索,那与语言社会的生活环境、劳动条件、风俗习惯以及人的思维活动、语言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等等有关,因而表达同一类现实现象的词义在不同的语言中各有自己的派生历程。
4.词义派生的途径
派生意义产生的途径就是一般所说的引申,大体上可以分成隐喻和转喻两种方式。
(1)隐喻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某种相似的基础上
(2)转喻的基础不是现实现象的相似,而是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在人们的心目中经常出现而固定化,因而可以用指称甲类现象的词去指称乙类现象。
5.多义词和同音词的区别
(1)同音词之间意义没有联系,是不同的词具有相同的语音形式;
(2)多义词的各个意义之间有内在联系,是同一个词的不同义项。
(二)同义关系
1.同义词的定义
在语言的使用中常常会碰到几个声音不同而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同义词。同义词的各个意义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必须是相同的,或者基本上相同的。2.同义词的分类
(1)成对的词意义完全相同,又称等义词。
(2)成对的词之间在意义上还有细微的差别。
3.同义词中的差别
(1)词义所概括反映的侧面和重点有所不同,而这种不同又往往影响到搭配的习惯; (2)词义的附加色彩方面有差异,而这种差异又往往影响到运用的范围。
4.同义词的作用
(1)同义词在语言的运用中为人们准确、细致地表达思想提供了多种选择的可能。
(2)正确地使用同义词是一种语言艺术,可以使言词准确、生动、活泼,避免同一词语的重复。
(3)在文学作品中,恰当地运用同义词能帮助作家更准确地描写现实生活,刻画人物性格。
(三)反义关系
1.反义词的定义
语言中有很多意义相反的词,称作反义词。反义词是现实现象中矛盾的或对立的现象在语言中的反映。
反义词的意义所概括反映的都是同类现象中的两个对立的方面。
2.反义词的作用
反义词在修辞上有对比作用,可利用来揭露矛盾,突出对立面。
3.同义词和反义词的关系
(1)同义和反义中的“同”和“反”是对立的统一。反义词必须以共同的意义领域为前提,没有“同”就无所谓“反”,“反”是“同”中的对立关系。
(2)同义词中也往往包含着反义的因素。因为同义词要在基本意义相同的条件下显示出意义、色彩、用法上的细微的差别,在“大同”中显出“小异”来,而这“小异”往往反映着同一现实现象中的对立双方的细分。
(四)词义的上下位关系
词义的上下位关系指词义反映的现象之间具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上位义更具有概括性,所反映的现实现象比下位义更多。
词义的上下位关系是可以有层次的,作为下位词的词语还可以有下一级的下位词。
(五)词的语义特征和语义场
1.语义特征
各种有相互联系的词义关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这些词的概念意义中有某种相同的语义特征。
语义特征基于这样的假设:词义还不是最小的语义单位,它可以分析为更小的一束语义特征或语义成分。
2.语义场
语义特征的确定要看相互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词义的聚合。这些具有相同的语义特征的词义所构成的集合就称作语义场。同一义场内的词义相互有一定的制约关系,体现了词义的结构系统性。
语义场的构成是以共同的语义特征为基础,同时,语义特征的提取也离不开同一义场中词义的比较和辨析,二者相互依存。
三、句义
(一)词语的搭配和词义在句义中的实现
1.词语的搭配
词义的组合是通过词语的搭配(组合)来实现的。词语的搭配一方面要受到语法规则的支配,另一方面也要受到语义条件的。
(1)词语的搭配要符合现实逻辑。
(2)词语的搭配还涉及每个语言词义系统内部义场的特征。
(3)词语的搭配还要考虑社会的使用习惯,即“惯用法”。
(4)词语的搭配还涉及词义的各种附加色彩和修辞效果。
2.词义在句义中的实现
词义在搭配组合中还会凸显一些语义特征,隐去一些语义特征。词义的概括是把特殊的、复杂的现实现象变成一般的、简单的东西。经过这番手续,词才能成为认识现实现象的一种工具,用来指称某类现象中的任何个别的、特殊的现象。
(二)句子的语义结构和人类经验的映像
1.句子的语义结构
句子的语义结构是依据语言成分与人类经验的映像关系得出的。
句子成分的搭配不仅要符合语法规则,还要符合语义规则。
(1)句中的名词与动词有不同的语义关系,语义学中称之为“语义角色”,语义角色是可以涵盖许多句子动一名关系的抽象角色。
(2)不同的语义角色可能需要具有不同的语义特征的名词来担任。
(3)不同语义角色与句子的语法结构有关联。
对于句子语义结构的研究,要涉及以上三个方面。
2.语义角色
“语义角色”是根据句中名词与动词的语义关系而抽象出来的,它们反映了人们对古往今来变动不居的人类经验中“物体”与“动程”多种多样具体关系的模式化抽象。
(1)“动程”可分为动作、性质或状态、使动三大类。
(2)与动程相配,“物体”则有如下常见的大类:
①施事:自主性动作、行为的主动发出者。
②受事:因施事的动作行为而受到影响的事物。
③与事:施事所发动事件的非主动参与者,最常见的是因施事的行为而受益或受损者。
④主事:性质、状态或发生非自主变化的主体。
⑤致事:事件或变化的引发者。
(3)外围语义角色是句子可以选择但不是必须具有的成分。外围语义角色主要有:
①工具: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器具或材料。
②方所:动作、行为发生或开始、结束的场所、方位或范围。
③时间:动作、行为、事件发生或开始、结束的时间,延续的时段等。
3.语义角色和句法成分的关系
(1)语义角色必须在句子中体现,因此具体句子中的某个语义角色一定也同时担任句法结构中的某个成分。
(2)通观人类语言,施事与主语重合的句子占绝大多数,这说明各个民族对世界的认知有共性的一面。
(3)究竟哪些语义角色可以充任哪些句法成分,不同的语言也会有所不同。
还要说明的是,句子中可能出现哪些语义角色是根据谓语动词的类决定的,在实际说的句子中有时可能省略某个角色,但根据上下文或语境都可以补充还原。
(三)句法语义范畴和属于说话者的人类经验映像
具体的句子表达的都是属于说话者的人类经验的映像和交际要求。
句法语义范畴包括以下几种:
1.人称、时、指示
(1)“人称”是与说话者挂钩的名词性范畴。
(2)“时”是与“说话时”挂钩的范畴。
(3)“指示”是与“说话者位置”挂钩的范畴,许多语言中都用专门的指示代词来表示。
2.语气
语气是表达“句子的言语交际作用”的范畴。几乎所有语言的句子都可以区分为“陈述/疑问/祈使”等不同语气。
(1)陈述语气表示“说话者要告知受话者信息”
(2)疑问语气表示“说话者向受话者询问信息”
(3)祈使语气表示“说话者要受话者做或不做某事”
3.情态
情态是体现“说话者对所言的主观态度”的范畴,主要由情态助动词、情态副词或“我认为/我相信/我肯定/我确信”等小句来体现。
(四)句子的真值和句义的蕴涵、预设关系
1.句子的真值
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看,词义表达的是“概念”,句义表达的则是说话者对真实世界中某个现象或事件的“判断”。句子所表达的“判断”是否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世界中真实的现象或事件,语义学中看作是“句子真假”或“句子的真值”问题。
2.蕴涵和预设
蕴涵和预设是句义之间真值的两种重要关系。
(1)蕴涵
句子真值的蕴涵关系就是,从一个句子的句义一定可以推导出另一个句子的句义,反向推导却不成立。
一对句子中相同语义角色的词如果词义有下位与上位的关系,则句义一定有蕴涵关系。
(2)预设
如果一个句子的肯定和否定两种形式都以另一句子的肯定式为前提,则另一句子是该句的预设。
四、语用
(一)语境与语境义
语境的含义有三个方面:
1.话语的物理语境
物理语境指话语的说话者/受话者、说话当时的时空及其这一时空中的所有存在,又称“言谈现场”。话语需要与言谈现场的说话者、受话者以及说话时空及其存在正确地关联,才能准确地传递和被理解。
2.话语语境
话语语境是指一个连贯的言语事件中前面或后面的话语。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某些句中省略的内容,并不在话语的物理语境中存在,但可以从话语语境中推断出来。
3.说话者和受话者的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可以帮助受话者理解说话者要传递的意义,特别是言外之意。
(二)话题和说明
进入言语交际的句子在符合语法规则、语义规则的前提下,还必须符合语篇组织的需要,符合在特定语境中最有效地交流信息的需要。
1.话题和说明的定义与话题的有定性
(1)话题和说明的定义
说话者向受话者说话,一定是要向他传达一定的信息,这个信息一定是关于某个实体(包括特定时间、空间)的信息,可称作“信息的基点”。一个句子中句义信息所关涉的那个实体是句子的“话题”,针对话题展开的句子其他部分是“说明”。
(2)话题的有定性
说话者所选择的信息关涉对象,一般是“有定”的。所谓“有定”,是指“确定的、有具体所指的实体”。这不仅是对于说话者来说的,而且是说话者认为对于听话者也同样适用的。
(3)话题的句法表现
①用专门的虚词来标记,
②用句子中特定的位置来标记。
(4)话题的意义
话题是句子所传达的信息所关涉的实体,选择不同的句子成分做话题则所传递的信息也不同。
2.话题的关联与篇章话题
(1)句子的话题是说话者选择的传递信息的基点,而这一选择跟说话者对整篇话语的信息组织结构有关。整篇话语中各个句子的话题往往有内在的联系,组成“话题链”。
(2)相继出现的各个句子,如果话题或主话题相同,则后面句子的话题或者用代词指代或者省略。指代和衔接也是语篇凝聚连贯为篇的重要手段。
3.话题与施事
话题体现说话者选择哪个句法成分作为向受话者传递信息的基点,并且与整篇话语的组织有关;施事则只体现句法成分与现实世界中的物体一动程关系的对应关系。话题和施事都落到句子同一个成分上的情况比较多,但也有很多情况下两者不一致。
4.话题与主语
(1)话题与主语的联系
主语是单纯的语法范畴,在不少语言中由专门的格助词或名词的格变化标志出来。在具体句子中,话题与主语常常落在同一个句子成分上,但相反的情况也不少。
(2)话题和主语的区别
从话题和主语有明确区分的语言看,除了话题的有定性外,话题和主语的区别是:
①主语与谓语动词有直接的密切关系,由担任施事、受事等中心语义角色承当;
②话题可以由担任外围语义角色的成分(时间、方所、工具等)承当,还可以与动词完全没有关系。
(三)焦点和预设
1.焦点和预设的定义
焦点是句子中说话者所认为的受话者所不知道的信息。句子传递信息所依赖的、说话者设定为自己与受话者都知道的那些知识就是“预设”。
2.表现焦点的手段
(1)在会话中,焦点通过语调重音标示出来。
(2)焦点还可以用句法形式表现出来。
(3)在有些语言中,焦点用专门的句法虚化成分来标示。
(四)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的言内意外
1.日常生活中的言内意外
(1)会话双方要使自己的话语有参与交谈的共同目标或方向;
(2)所说的话应包含当前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而同时不要包括多于需要的信息。
此外,社会文化所决定的得体原则也在日常会话中起作用。
2.文学作品的言内意外
文学作品的语言,特别是诗的语言,都非常重视语言的暗示性和启发性,借此唤起读者的联想,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五)言语行为
1.言语行为的环节
言语行为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分别是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1)言内行为是指说话人运用语言结构规则说出有意义的话语的行为;
(2)言外行为是指说话人的话语要达到的目的和意图;
(3)言后行为是说话人说出话语后达到的结果。
在这三个环节中,言语行为研究最关注的是言外行为,很多情况下,言语行为就是指言外行为。
2.言语行为的类型
言语行为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阐述、命令、请求、询问、感谢、道歉、祝愿、承诺、宣告等,这些不同类型的言语行为都是通过不同的句型结合说话时的语境体现出来的。一般祈使句表现命令或请求的行为,疑问句表现询问的行为,陈述句表现阐述的行为。
3.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
(1)直接言语行为
由基本句型或施为句明确体现出来的言语行为,可以称为直接言语行为。
(2)间接言语行为
现实中的话语,常常具有超越直接言语行为的其他的言语行为功能,这称为间接言语行为。
(3)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区别
直接言语行为通常为字面意义具有的行为功能,间接言语行为是非字面的意义具有的行为功能。这两方面的意义都是听话者所能把握的,但后者为言语的真正目的。
(4)间接言语行为的目的
间接言语行为一个重要的目的是要符合会话中的礼貌原则,使说话者语气更委婉,从而维系听话者和说话者之间正常的人际关系。
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填空题
1.词可以分为语法词和________,后者指主要用于指代物质、动作和性质等的词。(中山大学2012年研)
【答案】词汇词
【解析】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意义实在,即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是实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就是虚词。
2.词汇的核心部分是________词汇。(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案】基本
【解析】词汇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基本词汇,它和语法一起构成语言的基础。基本词汇是基本词的总和,它包含的词比一般词汇中的词少,却很重要,它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为全民所共同理解。其具有稳固性、能产性和全民常用性的特点。
3.基本词具有________性、_______性和________性。(武汉大学2011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答案】稳固;能产;全民常用
【解析】基本词汇是词汇中最主要的部分,它是基本词的总和,所包含的词比一般词汇中的词少,却很重要,它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为全民所共同理解。
4.“成功”和“得逞”的差别说明词义具有一定的________色彩。(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案】感情
【解析】感情色彩是词语的色彩义的一种,有些词表明说话人对有关事物的赞许、褒扬的感情,这就是词义中的褒义色彩,这样的词称作褒义词;有些词表明说话人对有关事物的厌恶、贬斥的感情,这就是词义中的贬义色彩,这样的词称作贬义词。“成功”与“得逞”的差别即“成功”具有褒义色彩,是褒义词,“得逞”具有贬义色彩,是贬义词。当然更多的词既没有褒义色彩,也没有贬义色彩,它们是中性词。
5.“明天”“明儿”词义接近,主要区别在于词的________;“成功”“得逞”词义接近,主要区别在于词的________。(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案】语体色彩;感情色彩
【解析】色彩义是附着在词的理性义之上表达人或语境所赋予的特定感受,包括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感情色彩是指,有些词表明说话人对有关事物的赞许、褒扬或厌恶、贬斥的感情,这就是词义中的褒义色彩或贬义色彩。而更多的词既没有褒义色彩,也没有贬义色彩,是中性词。语体色彩,又称文体色彩,有些词语由于经常用在某种语体中,变带上了该语体所特有的色彩,如书面语色彩和口语色彩。
6.大小属于________语义场,死活属于________,春夏秋冬属于________,桌子椅子属于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案】极性反义;互补反义义场;顺序义场;类属义场
【解析】语义场是指通过不同词之间的对比,根据它们词义的共同特点或关系划分出来的类。“大——小”属于极性反义义场,处于这种语义场的两个词,肯定A,就否定B,肯定B就否定A,但否定A不一定就是肯定B,否定B也不一定就肯定A,因为还有C、D、E等其他意义存在的可能。“生——死”属于互补反义义场,处于同一反义义场的两个词,肯定A必否定B,肯定B必否定A;同时,否定 A,就必肯定B,否定B,必肯定A。两者中间不容许有非A非B的第三者存在。顺序义场的各成员按照某种固定的顺序排列,像“春——夏——秋——冬”。类属义场的成员同属于一个较大的类,如“桌子一椅子”同属家具类。
7.当试图理解句子时,我们经常使用句子内本身并不直接包含的信息,这种信息被称为________。(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新信息
【解析】人们之所以要说话,是为了向对方传递他们所不知道的信息,也即新信息。从信息的角度看,句子中的新信息是说话者所传递信息的重点所在,是说话者认为受话者不知道因此希望受话者特别关注的部分。
8.具有相同语义特征的词义所构成的集合叫________。(中山大学 2012 年研)
【答案】语义场
【解析】语义场就是通过不同词之间的对比,根据它们词义的共同特点或关系划分出来的类。属于同一语义场的各词义有共同的义素,表明它们同属一个语义场。
9.从语义场的类型来看,“领导和下属”是________,“手机和移动电话”是________。(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案】关系义场;同义义场
【解析】语义常由于各成员相互之间的关系不同,可以分出不同的种类。关系义场一般由两个成员组成,二者处于某种关系的两端,互相对立、互相依靠。同义义场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组成的语义场。
二、选择题
1.以下各项中的词的引申义项通过隐喻方式获得的有( )。(中山大学2011年研)
A.眼:“人眼”→“针眼”
B.领:“领子”→“白领”
C.英语的pen:羽毛→书写工具
D.英语的glass:玻璃→玻璃杯
E.习:鸟反复飞→复习、温习
【答案】AE
【解析】派生意义产生的途径就是一般所说的引申。引申大体上可以分成隐喻和转喻两种方式。隐喻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某种相似的基础上。A项针的窟窿像人眼,因而“眼”可以通过隐喻指针的窟窿;E项“习”的本义是“数飞”,从这个意义派生出“反复练习、复习、温习”的意义,这是因为“复习”“温习”是反复多次的行为,和反复地飞有相似的地方;BCD三项都是转喻方式获得的。
2.关于话题,正确的表述有(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A.话题是有定的。
B.话题可用虚词或句子中特定的位置来标记。
C.话题是说话者选择的传递信息的基点。
D.话题一定是施事。
E.句法上,话题总是跟谓语动词有密切关系
【答案】AB
【解析】句子的“话题”是一个句子中句义信息所关涉的那个实体。说话者所选择的信息关涉对象一般都是有定的。话题的句法表现最常见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用专门的虚词来标记,一种是用句子中特定的位置来标记。话题和施事、主语都落到句子同一个成分上的情况比较多,但是也有很多情况下两者不一致。“信息的基点”是指,说话者向受话者说话,一定是要向他传达一定的信息,这个信息一定是关于某个实体(包括特定的时间、空间)的信息。
三、名词解释
1.词义的模糊性(北京大学2010年研)
答:词义模糊性是指从客观事物和现象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词语意义的一种的特征。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是概括抽象的反映,概括是把特殊的、复杂的东西归为一般的、简单的东西。经过概括而形成的一般的、简单的东西,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它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线。如语言中“早晨”和“上午”,“下午”和“傍晚”,“傍晚”和“夜晚”等都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相互间没有一个几点几分的明确界限。即使像“人”这样的词义,尽管所指是明确的,但词义究竟应该包含哪些内容,每个人的回答也决不会完全一样。这些例子说明,一般词的词义多少都带有模糊性。
2.联想意义(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联想意义是指一个词除了它的基本意义以外所具有的附加涵义。如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象征功能等。
(1)词的感情色彩等其他意义是附着在词的概念意义上的。对于同样的现实现象,人们的主观态度可以不同,因而在形成理性意义的时候可以带进人们的主观态度,这就给词义加上了一层感情色彩。
(2)语体色彩是应言语交际有多方面不同的“得体”需求而产生的,如口语体和书面语体,前者适用于朋友之间等随意的、面对面的私人交际的场合;后者适用于教育、学术、宗教等领域和国与国之间、上下级或机构之间等严肃、正式的非私人性交际场合。
(3)词的象征意义常和语言的民族文化特征相关,比如“喜鹊”在捷克语中叫strake,基本概念和指称与汉语的“喜鹊”是相同的,但在捷克语中却是小偷小摸的象征,与在汉语中喜庆的象征意义大不相同。
3.语义场(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语义场是指在同一个语义系统中,在共时条件下,若干个具有共同义素的义位聚合起来的聚合体。把不同的词的意义进行比较,可以看到某些词义与另一些词义往往有某些共同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可以通过义素表现出来)。人们根据这些词义上共同的特点和相互关系把词分成大大小小不同的类,这就是词义的聚合,分出来的类就是语义场(词汇场)。所以语义场就是通过不同词之间的对比,根据它们词义的共同特点或关系划分出来的类。属于同一语义场的各词义有共同的义素,又有一些不同的义素,表明词义彼此之间的区别。例如,汉语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可以构成一个亲属义场,它们共同的语义特征是同胞亲属,同时在性别和长幼上又各自具有不同的语义特征,彼此区别。由于抽取的共同语义特征不同就会构成不同的义场,因此不同的义场会有层级关系或交叉关系。
4.反义关系(中山大学2012年研)
答:反义关系是指意义相反的一对词之间的关系。语言中有很多意义相反的词,称为反义词。它是现实现象中矛盾的或对立的现象在语言中的反映。反义词的意义所概括反映的是同类现象中的两个对立的方面。反义词在修辞上有对比作用,可利用来揭露矛盾,突出对立面。
反义关系有互补反义关系和和极性反义关系两种类型。如“长”与“短”、 “拥护”和“反对”“生”和“死”,都是互补反义关系,其中不允许插入第三种状态;而“白”和“黑”、“大”和“小”、“朋友”和“敌人”等都是极性反义关系,其中都还允许第三种情况存在。
5.语义指向(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答:语义指向是指句法结构的某一成分在语义上和其他成分(一个或几个)相匹配的可能性。它研究的是句子成分之间在语义上的搭配关系。语义指向研究的是句子成分之间在语义上的搭配关系,句法结构研究的是句子成分的组合关系。语义上的搭配关系和句子成分之间的组关系可以是一致的也可以是不一致的。一般来说,我们在对状语的语义指向作静态分析时,状语的语义指向是确定的,而这种确定性是有深厚语义基础的。这决定于状语在深层结构中与其他成分的同现关系。
例如,“他唱响了家乡的民谣了”中的“响”的语义指向是“家乡的民谣”。
6.焦点(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焦点是说话者认为受话者不知道因此希望受话者特别关注的部分。从信息的角度看,句子中的新信息是说话者所传递信息的重点所在,这就是句子的“焦点”。在会话中,焦点通过语调重音标示出来,还可以用句法形式表现出来。焦点一定与说话者所设定的受话者所知道的某些信息有关,一定会用一些可以感知的手段标示出来。在会话中,焦点通过语调重音表现出来,例如“小明吃了苹果。”,如果,语调重音落在“小明”上,那么“小明”就是信息的焦点,如果落在“苹果”上,信息的焦点就是“苹果”。
四、辨析题
1.义素和义场(武汉大学2010年研)
答:(1)义素和义场的区别
义素是构成词义的最小意义单位,也就是词义的区别特征,所以又称为词的语义成分或语义特征,是词的一种内部划分。
义场又称语义场,把不同的词的意义进行比较,可以看到某些词义与另一些词义往往有某些共同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可以通过义素表现出来),是词与词之间的比较。
(2)义素和义场的联系
义场是根据词语间相同的义素联接而成的,是以义素为角度进行划分的。
根据词义上共同的义素把词分成大大小小不同的类,这就是词义的聚合,分出来的类就是语义场。属于同一语义场的各词有共同的义素,表明它们同属一个语义场;又有一些不同的义素,表明词义彼此之间的区别。
2.辨析下面的同义词。(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商量/商榷 截止/截至
答:(1)商量/商榷
①联系
商量和商榷都有表达与人交换意见,共同作出决定之义。
②区别
商量是指估计,估量、交换意见。即指在某件事情上还有重新调整和协商的可能,是有变化的空间的。词义较为柔和,具有强调平等处理事件的含义。是一般的普通的具体的事情。
商榷,是商讨,商量的意思,比较正式和书面的语言,具有肯定某件事情或是直接否定某件事情的委婉表述。是没有多大变化的空间的。词义较为坚决、果断。多是重大的、较为复杂的事情。
(2)截止/截至
①联系
截止和截至都表示到某一时间点上的停止。
②区别
“截止”表示到某个时间停止,强调“停止”;“截至”表示停止于某个时间,强调“时间”。二者的用法也不同,“截止”置于表示时间的词语之后,“截至”则置于表示时间的词语之前,情况正好相反。
3.辨析下列两组同义词。(南开大学2011年研)
(1)安静、宁静 (2)反应、反映
答:(1)①相同点
a.“安静”和“宁静”都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
b. 二者都是形容词,都可以作定语,都可以修饰名词,构成偏正结构;还可以作谓语。
②不同点
a.理性意义
“安静”重在稳定,有使安稳平静下来的意思,比如说“大家安静一下”。“宁静”则重在平和,一般多指环境和心情平和安静,它描述的是一种很安静的状态或气氛,比如说“公园里十分宁静”。
“宁静”是高于“安静”的一种情境,除了指环境外,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心情上的安宁。“安静”的使用范围比“宁静”大一些。
b.色彩意义
安静是一个中性描述答的词,既可以用于褒义语境,如,“这安静的环境让人舒服”,又可以用在贬义语境中,如,“他安静的吓人的脸,让我不寒而栗;而宁静则多用在褒义的语境中,形容静态美的状态。如,“这宁静的湖面让人一下子就柔软下来。”。
(2)①相同点
a.“反应”同“反映”是都有表示对某一刺激的回应的意义。
b.二者都可作动词,都能作谓语中心语。
②不同点
a.理性意义
二者在意义上是有严格区别的。
“反应”指的是有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引申为对一事物的发生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为。比如,“他还没反应过来。”
“反映”是指光的反射、反照。比喻从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反映”常构成“反映情况”、“反映问题”、“群众的反映”等。“反应”的范围没有“反映”大,“反应”多用在有机体受到刺激而引起的相应活动和化学反应方面,而“反映”除去“反应”所用的范围外,都可应用。
b.语法意义
“反应”可以作名词,可以被形容词、代词等修饰,作中心语。如,“你能给点反应吗?”但是。“反映”则只能作动词。
五、分析题
1.请以“狗”、“猫”、“龙”、“鸡”、“青蛙”、“老虎”、“老鼠”之类的动物名词为例,分析汉语和你所熟悉的一种外语在词义上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性。(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1)词义的民族性
不同民族的社会背景不同,审美观点和角度不同,对事物自然属性引起的联想,形成的比喻义、象征义、文化内涵也有差异,因此,词义具有民族性。
(2)根据动物名称分析词义的民族性
例如,“狗”在中国文化中,往往是人们讨厌的对象,通常用于贬义语境中,如“痛打落水狗”、“猪狗不如的东西”、“狗腿子”等;英语中,“dog”往往表示褒义,含有喜爱情绪,比如形容人很走运“you’re a lucky dog”。
再如,“鹤”在中国文化中是寿星的主要标志之一,象征着长寿,如“松鹤延年”、“鹤发童颜”及“鹤立鸡群”等比喻长寿,仪表突出等;但在英国它却是被认作是丑陋的鸟。
2.下面是三个词的释义。请据此分析:(中山大学2011年研)
(1)这三个词的词义(语素义)的引申方式;
(2)它们的引申方式可以归纳为几种类型?
信:(1)言语真实;(2)对人真诚;(3)相信;(4)的确、确实;(5)凭证;(6)信使;(7)音讯;(8)书信。
要:(1)腰;(2)中间;(3)拦截;(4)要挟;(5)求得;(6)需要。
节:(1)竹子的节;(2)用于树木,为木节;(3)用于动物,为关节;(4)用于时日,为节气;(5)用于音乐,为节奏;(6)用于道德,为节操;(7)用于社会,为法度;(8)用于动作,为节约。
答:(1)三个词的词义引申方式
“信”的词义引申方式是隐喻,“要”的词义引申方式是隐喻,“节”的词义引申方式是转喻。
(2)引申的类型
可以归纳为隐喻和转喻两种类型。
①隐喻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某种相似的基础上。
②转喻的基础是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在人们的心目中经常出现而固定化,因而可以用指称甲类现象的词去指称乙类现象。
3.指出下面的句子中的预设:(南开大学2011年研)
王老师的《两游记》跟我从图书馆借的《西游记》不是一个版本。
答:如果一个句子的肯定和否定两种形式都以另一句子的肯定式为前提,则另一句子是该句的预设。
题中句子的预设是“王老师和我都有《西游记》”。
4.用语义分析法辨析下列句子的语义关系或异同(可以用语义关系、语义指向或浯义特征等任一方法辨析)。(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1.喝饮料——喝大杯
2.他圆圆地画了一个圈儿——他满意地笑了笑——他常常出差
3.我学会了游泳——他打碎了杯子——她做完了饭
4.身上盖着毯子——屋外下着雪
5.我同意去——我应该去——我强迫去
答:根据语义分析法分析上述例句的语义关系或异同分别如下:
(1)“喝饮料”是“谓语+受事宾语”;“喝大杯”是“谓语+方式(中性)宾语”。
(2)“圆圆”语义指向“圈儿”;“满意”语义指向“他”;“常常”语义指向“出差”。
(3)“学会”语义指向“我”;“打碎”语义指向“杯子”;“做完”语义指向“饭”。
(4)“身上盖着毯子”可以变为“毯子盖在身上”,“屋外下着雪”不能变为“雪下在屋外”,原因是动词“盖”具有“延续性”的语义特征,而“下”具有“短暂性”的语义特征。
(5)“同意”和“强迫”后面都有空语类,所以有歧义,既可以是“我同意或强迫自己去”,也可以是“我同意或强迫别人去”;而“我应该去”只能表示“我应该自己去”。
5.阅读并分析下面这两段文字,指出苏文纨对方鸿渐称呼的变化说明了什么语用含义。(浙江大学2010年研)
(1)苏小姐的声音很柔软:“鸿渐吗?我刚收到你的信,还没拆呢。信里讲些什么?是好话我就看,不是好话我就不看:留着当你面拆开来羞你。”
(2)“收到了,方先生,”------鸿渐听她恢复最初的称呼,气都不敢透--------“方先生听说礼拜二也来过,为什么不进来,我那天倒在家。”
答:(1)语用含义是指话语中更深一层的含意,是说话人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即“言外之意”。语用含义需要听话人根据语境从话语的表面含意去推知。
(2)苏文纨对方鸿渐称呼的变化,不仅揭示了两人关系的变化,更是表达了客气、冷淡的态度。第一句中苏文纨称呼方鸿渐为“鸿渐”,此时两人的关系很亲密,这也反映在称呼上;但是经过一段不愉快之后,两人的关系变得尴尬、产生了隔膜,所以苏文纨对方鸿渐的称呼变成了“方先生”,表达出一种客气和距离感,同时也是对方鸿渐的讽刺。
6.沸羊羊对懒羊羊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们是不会帮你搭瞭望塔的”,沸羊羊也可以这样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们不会帮你搭暸望塔”前后两个句子在句法和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吗?(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题干中前后这两句话在表达意义上是相同的,但是在句法结构上有所不同,具体如下:
(1)句法上的不同
句法上,前一句是强调句,突出强调了“不会帮你搭瞭望塔”这个事实,而后一句只是一般的陈述句,只是对“不会帮你搭瞭望塔”这个事实作出了说明。
(2)表达上的相同
表达上,前一句的表达效果比后一句要好。前一句采用了“是……的”的句式,在句中起语气词的作用。“是”后面的成分是说话者所传达的信息的焦点,通过“是”向对方传递希望听话者特别关注需要引起注意的部分。
7.试把下面的汉语句子译成你所熟悉的外语,并据此说明你所发现的两种语言的不同语法特点。(中山大学2010年研)
这是什么?这是书。
这是一本书吗?是的。 不,它不是。它是一个笔记本。
答:(1)翻译
这是什么?这是书。 英译:What is this? This is a book.
这是一本书吗?是的。 英译:Is this a book? Yes.
不,它不是。它是一个笔记本。 英译:No,it’s not. It is a notebook.
(2)两种语言的不同的语法特点
①汉语中短语和句子的基本结构方式一致;如“这是一本书吗?”和“这是书”,一个疑问句,一个短语结构一致。而英语却不同。
②汉语缺乏形态,疑问句是在陈述句的句尾加上“吗”表疑问语气,同样的例子英语中语序倒置。
③汉语中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而英语则一般具有对应性。④汉语中量词丰富,英语相对量词缺乏,只有a\\an。
六、简答题
1.词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词义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点:
(1)词义的概括性
一般的词指的都是整类事物或现象。例如“改革”便包括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文字改革等各种各样的改革。词义为了准确地表明这个词所表示的对象的范围,便须舍弃各种“改革”的具体的个别的特征,概括出对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
(2)词义的模糊性
词义的模糊性指的是词义的界限不清楚。它来源于词所指的事物边界不清。例如“中午”同“上午”“下午”之间便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词义的模糊性是客观事物连续性的反映。
(3)词义的民族性
①不同的语言用什么词表示什么事情可以不同,就是说词义概括的对象可以不同。由此而产生了词义的民族性。例如汉语用哥哥、弟弟、姐姐、妹妹表示同一父母所生的子女,而英语只用brother,sister来表示。
②词义不仅在理性意义上有民族性,在附加色彩上也可以显示出民族性。如“狗”虽然汉族人和英吉利民族对这种家畜都是喜爱的,但用于指人时汉语中大多是贬义的,而英语中则大多都没有贬义。
2.词与语素的区别与联系。(北京语言大学2010年研)
答:(1)词与语素的区别
①语素和词是不同层级的语言单位
a.语素
语素是最小的有音又有义的语言单位。从词汇材料角度考虑,以语素的构词能力为标准,语素可以分为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前者可以成词或与其他语素一起构成词,后者只能和其他语素一起构成词。现代汉语里的语素,多数是由古代汉语的词演变来的。由于汉语的词逐渐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古代汉语的许多词(成词语素)在现代汉语中变成构词成分成为不成词语素。
b.词
词是由语素构成。它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运用的有音有义单位。“运用”是指能够单说或单用;“最小的”是说词是不能扩展的,即在词中不能再插入别的成分,即使两个成词语素组成的词也不能分开。
②语法作用不同
词和语素在运用中的语法作用是不同的,词是承担语法意义的语法单位,而语素则不能单独使用,只能组合构成词。
③分类不同
a.语素
语素根据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有:
第一,根据音节多少可以分为单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
第二,根据构词能力可以分为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
第三,根据语素在词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分为词根和词缀;
词是由语素构成。它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运用的有音有义单位。
b.词
词可以分为一般词汇和基本词汇。
(2)词与语素的联系
语素是构词的主要单位,语素是组合成词的材料,语素按照不同的组合规则可以组合成不同结构类型的词。
3.换喻是什么?换喻有几种类型?请举例说明。(北京大学2010年研)
答:(1)换喻
换喻又称为转喻,它的基础是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在人们的心目中经常出现而固定化,因而可以用指称甲类现象的词去指称乙类现象。可以分为三种:①结果替代原因;②使用者替代使用对象;③实质替代形式。
(2)换喻的类型
换喻主要是按照事物间的相关联系而形成的词义的演变,其常见的类型主要有:
①材料—物品。如英语的“pen”本来是“羽毛”的意思,由于古代用羽毛蘸墨水写字,羽毛和书写工具经常联系,于是“pen”增加了“笔”的意思。
②产品—地名。“china”是“瓷器”的意思,由于古代中国的瓷器在外享誉盛名,因而后来用“China”指中国。
③地名—部门代称。如中南海原是地名,后来由于在此办公,则中南海就成为了的部门代称。如“出不了中南海”等说法。
④部分—整体。如汉语中“口舌”是人体的器官,但后来抓俘虏也叫“捉舌头”。
⑤材料—产品。英语的glass(玻璃)可指“玻璃杯”,这是用制造的材料来指所制造的产品。
⑥地名—产品。汉语中的“茅台(酒)”因产地而得名。
4.举例说明词义包括哪些内容?并从下列词语中归纳出语素义和词义之间组合的方式。(中南大学2010年研)
立功 怪诞 裙钗 虎穴 带鱼 忘记
答:(1)词义的内容
词汇意义可分理性义、色彩义和语法义。实词都有一种与概念相联系的核心意义——理性义,此外还可能有附着在理性义上面的色彩义,色彩义主要包括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
①理性义
词义中同表达概念有关的意义部分称为理性义,或称概念义、主要意义。如:
赡养:子女或晚辈对父母或长辈在物质上和生活上的帮助。
晦涩:文辞等隐晦,不流畅,不易懂。
②色彩义
理性义是词义中的主要部分,词还有附属于理性义的色彩义,也可称做附属义。它附着在词的理性义之上表达人或语境所赋予的特定感受。
a.感情色彩
有些词表明说话人对有关事物的赞许、褒扬或厌恶、贬斥的感情,这就是词义中的褒义或贬义色彩,如“英雄”、“叛徒”。更多的词既没有褒义色彩,也没有贬义色彩,它们是中性词,如“山脉”。
b.语体色彩
语体色彩又称为文体色彩,有些词语由于经常用在某种语体中,便带上了该语体所特有的色彩。如“赡养”、“晦涩”都具有书面语体色彩。
c.形象色彩
表示具体事物的词,往往给人一种形象感,这种形象感来自对该事物的形象的概括,如“云海”。
③语法义
语法义指的是每个词脱离上下文语境而具有的意义,具体反映在词的类型和语法特征几个方面。如“忘记”这一词的语法意义有,该词属于名词,可以与形容词等词连用,可以作主语宾语等语法成分。
(2)上述例子反映的语素义之间组合和词义的关系
语素义之间的组合和词义的关系多种多样,上述例子中主要有:
①语素义以并列组合的形式共同形成词义。如“怪诞”、裙钗,是由两个形容词共同组合成的,形成更加丰富的词义,“怪诞”既具有奇怪又具有荒诞的含义,而裙钗更是共同组合,表示年轻貌美的女子。
②各语素义共同修饰或作用形成词义。如“虎穴”、“带鱼”是由定语修饰名词,限定范围,是词义更加明确;再如“立功”则是有动词和名词组成的动宾结构,共同作用组成新的词义。
③在各语素义中取其中某一个来代表该词的词义,众语素义中偏向某一语素义。如“忘记”这是由两个表示并列联合关系的语素义组成,但是在词义的形成中只取了语素义“遗忘”这一部分的意义。
5.什么是语义指向?举例说明状语的语义指向。(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1)语义指向的内涵
语义指向指的是句法结构的某一成分在语义上和其他成分(一个或几个)相匹配的可能性。它研究的是句子成分之间在语义上的搭配关系。
(2)状语的语义指向
状语同句中成分之间有语义联系。句子中,状语一般位于主语之后,谓语中心语之前。结构上,它同谓语中心语有偏正关系;语义上,它一般修饰或其后的中心语。这就是说,状语和其中心语是谓词性偏正结构的两个直接组成成分,偏正之间语义上的联系反映了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具体来说有以下四种情况:
①后指中心语。例如:血压(急剧]下降。
②前指主语。例如:祥子(青筋蹦跳]地坐下。
③后指宾语。例如:花也很多,(圆圆]的摆成一个圈,不很精神,倒也整齐。
④前指“把”的宾语。例如:我把王群(满意]地打发走了。
6.词义引申大体可分为隐喻和换喻两种,换喻引申和隐喻引申有什么不同?试举例说明。(武汉大学2011年研)
答:隐喻和换喻是引申的两种类型,二者的不同主要表现在:
(1)隐喻引申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某种相似的基础上
例如,汉语“习”的本义是“数飞”(《说文》),也就是鸟反复地飞的意思:“鹰乃学习”(《礼记·月令》),就是小鹰学习反复地飞。从这个意义派生出“反复练习、复习、温习”的意义:“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就是“学了要按时反复温习”。这是因为“复习”“温习”是反复多次的行为,和反复地飞有相类似的地方。针的窟窿像人眼,因而“眼”可以通过隐喻指针的窟窿(英语的“eye”也有同样的引申)。
(2)转喻的基础不是现实现象的相似,而是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
这种联系在人们的心目中经常出现而固定化,因而可以用指称甲类现象的词去指称乙类现象。例如,英语的“pen”本来是“羽毛”的意思,由于古代用羽毛蘸墨水写字,羽毛和书写工具经常联系,于是“pen”增加了“笔”的意思。“China”是“中国”的意思,由于瓷器是中国去的,因而可以用“china”指瓷器。法语“bureau”的意义是“毛布”,后来指铺毛布的“办公桌”,进一步指有“办公桌”的“办公室”。最后又指办公的机构“厅”“局”。人们认识不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词义引申中转喻的基础。工具和活动、材料和产品、地名和产品等等都可以在人们的心目中建立起联想关系,从而使词增加新的意义。例如俄语“я3BIK”是“舌头”的意思,也可以用来指“语言”,这是用工具来指明它所实行的活动(汉语中也有“口舌”等用“舌”指说话的例子,抓俘虏也叫“捉舌头”);英语的glass(玻璃)可指“玻璃杯”,这是用制造的材料来指所制造的产品;汉语中的“茅台(酒)”因产地而得名;我国旧时称主持寺院的和尚为“方丈”,这是由于他住在一丈见方的屋子中的缘故。这些都属于转喻的类型。
7.语境对词义的影响和作用。(北京语言大学2010年研)
答:语境是指语言环境。在书面语中变现为上下文所产生的语言环境,词义在使用过程中不是仅仅只有表面上的意义,一般还有深层意义,而这一意义是直接与语境相关的。语境可以使词语的意义发生以下几种变化。
(1)使语言意义更明确,消除多义和歧义
一个词语往往不止有一个意义,在使用过程中容易造成歧义现象,而相应的语境则可以很好的分化词义的多义现象。如“家里门没锁。”,这句话中,锁是多义词,离开语境,句子就有歧义,如果加上一句表示上下文语境的话,就会将“锁”这一词单一化。如加上句“去超市买把锁回来吧”就可以知道上述句子中的“锁”是名词。
(2)使词语获得临时的、特定的含义
词义是以语音形式固定下来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反映和主观评价、以及词在特定使用范围中所产生的意义。但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可能会获得一些临时的意义。如“我爸天天晚上修长城。”这句话中的“修长城”就不再是原来的意义,而是表示“打麻将”的意思,是在语境中获得的临时的意义。
(3)影响词语的感情色彩
词的感情倾向也是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语境中也会改变。如“真不错,考个试还能背回一筐鸭蛋”,“不错”本来是一个褒义词,但在这句话的语境中可知,是一个表示讽刺的贬义词。词语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
(4)填补、丰富词语的意义
词语在很多情况下不是仅仅只反映表面的词义,而可能还会有一定的深层含义,根据语境可以补全这些含义。如《哈姆雷特》中王后想表达怀疑哈姆雷特杀了他的父亲时说了句“你把你父亲大大的得罪了。”,这句话中的“大大”就是具有深层意义的词语。
8.举例说明语义场的各种类型。(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1)语义场由于各成员相互之间的关系不同,可以分出不同的种类,如“类属义场”、“顺序义场”、“关系义场”、“同义义场”、“反义义场”是几种主要的语义场。
(2)语义场的类型
①类属义场
类属义场的成员同属于一个较大的类,如“桌子一椅子——板凳”同属家具类,“锅——碗——瓢——盆”同属厨具类,“红——黄——蓝——白——黑”同属颜色类,“纸——笔——墨——砚”同属文具类。在汉语中类属义场所概括的事物,往往超过所列举的事物的总和。另一方面,汉语中的类属义场的划分并不一定符合科学分类的要求。很多分类都只是根据人们的某种思想、习惯,例如“家禽——野禽”、“害虫——益虫”都是根据它们同人的关系进行的分类。
②顺序义场
顺序义场的各成员按照某种固定的顺序排列,例如“大学——中学——小学”、“初试——复试”、“初赛——复赛——决赛”、“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头伏——二伏——三伏”等都是。如果义场中包含的成员很多,往往在前面加上数词表示,如小学有“一小——二小——三小……”、中学有“一中——二中——三中……”。
③关系义场
关系义场一般由两个成员组成,二者处于某种关系的两端,互相对立、互相依靠。例如“老师——学生”便是因教育关系形成的语义场。“教育”是这个义场的关系义素。
④同义义场
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组成的语义场称为同义义场,同一义场中的各个词称为同义词。包括下列两类情况:
a.青霉素——盘尼西林
铁路——铁道
自行车——脚踏车
b.坚决——坚定 人际——人间 信——信件——信函
愤怒——愤慨 愉快——高兴 拉——拖——拽——扯
第一类的两个词,不论从哪一方面来看,意义都相同,在语言中通常可以换用。又如:“演讲”和“讲演”、“觉察”和“察觉”、“情感”和“感情”等。这类同义词称为等义词,在词汇里比较少。
第二类的“坚决——坚定”,都有拿定主意、不为外力所动摇的意思,但两者在意义和用法上都有细微差别。“坚决”侧重态度果断,跟“犹豫”相反;“坚定”侧重立场稳定,跟“动摇”相反。因此,“坚决”常用来表示行动、态度;“坚定”常用来表示立场、意志。这类同义词意义并不完全相同,也有人称为近义词。
⑤反义义场
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可以构成反义义场,这两个词互为反义词。例如“上——下”是反义义场,“上”是“下”的反义词,“下”是“上”的反义词。“前进——后退”、“好——坏”、“成功——失败”都是如此。反义义场分为两类:
a.互补反义义场
处于同一反义义场的两个词,肯定A必否定B,肯定B必否定A;同时,否定 A,就必肯定B,否定B,必肯定A。两者中间不容许有非A非B的第三者存在。
例如:
生——死 动——静 有——无
曲——直 反——正 公——私
b.极性反义义场
处于这种语义场的两个词,肯定A,就否定B,肯定B就否定A,但否定A不一定就是肯定B,否定B也不一定就肯定A,因为还有C、D、E等其他意义存在的可能。
例如:
白——黑 大——小 高——低 粗——细
苦——甜 冷——热 东——西 软——硬
9.举例说明什么是语境。(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语境是指语言单位出现时的环境。一般分为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又称为社会现实语境)。
(1)上下文语境
词、短语、句子等在语流中出现时,它前面或后面出现的其他语言单位都是该单位的上下文语境。
“上下文”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在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中凡出现在某语言单位之前的词、语、句都是该语言单位的上文,出现在后的都是下文。但是最切近最重要的上下文却是跟该词处于同一个句子的其他的词或短语。例如“宏伟的拦河大坝高高耸立”,“宏伟”之后的“的拦河大坝高高耸立”都是“宏伟”的下文语境,“耸立”之前从“宏伟”到“高高”都是“耸立”的上文语境。
(2)情景语境
情景语境则指说话时的人物、背景、牵涉到的人或物,时间处所、社会环境以及听说对方的辅助性交际手段(包括表情、姿态、手势等非语言因素)。
在日常对话中,人们总是结合着情景语境选择词语、理解词语的。比如说“这小伙子不错”,如果说这话的人年龄不大,便不会用“小伙子”这样的词语称呼年轻人,选用这样的词语还带有喜爱的色彩。而且,也只有依靠当时的情景语境才能明确所指的是哪个小伙子。
六、论述题
1.论述词义的派生如何实现。(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1)词义派生的基础
多义词的派生意义和它所从出的意义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而两者所表示的事物之间的共同特征则是建立这种联系的桥梁。派生意义就是顺着这样的桥梁,从本义一步一步扩散开去的。这种联系产生的基础主要是:
①词义派生的现实基础
词义的派生首先要有现实的基础,这就是派生义和派生它的那个意义所指的事物的某一方面特征有联系。
②词义派生的社会基础
现实现象的这种联系怎么被用来作为派生新义的线索,那与语言社会的生活环境、劳动条件、风俗习惯以及人的思维活动、语言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等等有关,因而表达同一类现实现象的词义在不同的语言中各有自己的派生历程。
(2)派生意义的方式
派生意义产生的途径就是一般所说的引申。引申大体上可以分成隐喻和转喻两种方式。
①隐喻
隐喻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某种相似的基础上。
例如,汉语“习”的本义是“数飞”(《说文》),也就是鸟反复地飞的意思:“鹰乃学习”(《礼记·月令》),就是小鹰学习反复地飞。从这个意义派生出“反复练习、复习、温习”的意义:“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就是“学了要按时反复温习”。这是因为“复习”“温习”是反复多次的行为,和反复地飞有相类似的地方。
②转喻
转喻的基础不是现实现象的相似,而是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在人们的心目中经常出现而固定化,因而可以用指称甲类现象的词去指称乙类现象。
英语的“pen”本来是“羽毛”的意思,由于古代用羽毛蘸墨水写字,羽毛和书写工具经常联系,于是“pen”增加了“笔”的意思。“China”是“中国”的意思,由于瓷器是中国去的,因而可以用“china”指瓷器。法语“bureau”的意义是“毛布”,后来指铺毛布的“办公桌”,进一步指有“办公桌”的“办公室”。最后又指办公的机构“厅”“局”。
2.就会话含义展开论述,内容可包括什么叫会话含义、会话含义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人们是如何得知这些会话含义的等方面。(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答:(1)会话含义理论的提出和作用
会话含义是美国语言学家格莱斯于1967年提出的,它是语用学的核心内容,在言语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在语用学研究的开端,主要是为了说明人们在交际中怎样互相合作以及如何理解表达者的话语意图。
(2)会话含义理论的内容
会话含义理论不是从语言系统的内部出发来研究语言本身所表达的意义,而是主要依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去解释说明话语的言外之意。
(3)会话含义的分类
会话含义可以分为两类:
①一般性会话意义。
一般性会话含义指不需要特殊语境就能推导出来的含义。
②特殊性会话含义。
特殊性会话含义指的是必须依赖语境才能推导出来的含义。
(4)会话含义的准则
主要要遵循“量的准则”、“质的准则”、“相关准则”和“方式准则”四个方面。依据这些准则帮助人们在实际交流中更好的理解会话含义。
①量的准则指的是所提供的信息的量,所说的话应该包含当前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而且尽量不要包含多于信息。
②质的准则指的是我们所说的话应该力求真实,尤其不要说那些虚假的和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③相关准则指的是在关系的范畴下,只能提出一个准则,即我们所说的话应该是相关的。
④方式准则指的是我们应该清晰明了的说出所要说的话,尤其应该避免晦涩、歧义的产生,言语要简练和有条理。
人们在交际中相互合作,运用会话含义的准则,顺利完成交际活动,理解交谈者的话语意义。
总之,会话含义理论是语用学的核心部分,是语言的实践运用所必须的,对语用学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3.试论语境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对话语理解的作用。(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语境就是指的话语使用的具体环境,话语意义的形成与语境有着重要个关系,在话语理解过程中,必须考虑语境的因素,不同的语境就会使话语附带上不同的含义。语境对语言理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下列第两种情况中:
(1)作用
①语境对话语的理解具有作用,首先表现在对词语的理解和选用上。同样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思就可能不同,这是需要依据语境作出准确的理解。
②例如:“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和“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两个句子中都用了“骄傲”一词,骄傲哉前句中,根据上下文语境可以判断是褒义词,而后一句中则是贬义词。语境的使用就了词语意义的理解。
(2)补充作用
①语境对言语理解的补充作用主要表现哉对言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的理解上。一个句子,表达的可能只是很简单的字面意义,也可能是语境所赋予的一种深层含义,还有可能是字面意义之外的一种言外之意。语言的深层意义和言外之意是不同于语言表面意义的,是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进行理解的。
②例如一个不熟悉的客人来你家,那天天比较冷,客人有点稍微的感冒,你家开着窗子,客人说:“今天有点冷。”你如果只把它当做是一句普通的话,认为客人只是想告诉你天冷这个事实,那就是忽略了语境的物理的作用,他实际上是暗示你把窗户关上,这种暗示就是语境给这句话补充的信息。多数情况下,由于语境的补充,人们能理解出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
总之,语境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因此,语用语言总离不开一定的语境,因此,人们学习语言不仅要学习语言的表面意义,还要根据语境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使用特定的语言,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