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3 耳和听觉 同步练习及答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11:08:35
文档

2.3 耳和听觉 同步练习及答案

2.3耳和听觉同步练习及答案一、单选题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说话音调放低些          B. 人们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响度不同C. “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 超声波能够粉碎体内“结石”是因为声波具有能量2.温州市域铁路S2线正在建设中,北起乐清市虹桥镇,终点瑞安人民路站,为解决噪声扰民问题,轻轨公司对部分设备安装了消声装置,这种减弱噪声的途径是在(   )A. 
推荐度:
导读2.3耳和听觉同步练习及答案一、单选题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说话音调放低些          B. 人们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响度不同C. “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 超声波能够粉碎体内“结石”是因为声波具有能量2.温州市域铁路S2线正在建设中,北起乐清市虹桥镇,终点瑞安人民路站,为解决噪声扰民问题,轻轨公司对部分设备安装了消声装置,这种减弱噪声的途径是在(   )A. 


2.3 耳和听觉 同步练习及答案

一、单选题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说话音调放低些          B. 人们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响度不同

C. “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 超声波能够粉碎体内“结石”是因为声波具有能量

2.温州市域铁路S2线正在建设中,北起乐清市虹桥镇,终点瑞安人民路站,为解决噪声扰民问题,轻轨公司对部分设备安装了消声装置,这种减弱噪声的途径是在(    )            

A. 声源处                              B. 人耳处                              C. 空气中                              D. 传播过程中

3.城市里部分道路设计成如图,这种下凹道路在控制噪声方面的作用是(   )

A. 防止车辆产生噪声      B.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 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4.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通常称之为理想实验法或科学推理法,下列研究过程中也采用了这一方法的是(   )            

A. 观察各种发声体并归纳得出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 用叩桌面的方法研究固体可以传声

C. 用敲鱼缸的方法研究液体可以传声                      D. 用特殊装置研究真空不能传声

5.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小宇设计了下面几个实验,如图所示,你认为不能够完成探究目的的是(   )            

A. 硬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              B. 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   

C. 改变薄塑料尺滑过梳子的速度             D. 改变吹笔帽的力度 

6.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大声喧哗是产生噪声的原因之一

B. 声音弱到一定程度,人就听不见了,叫次声波

C. 超声波一般人听不到,原因是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超过 340 m/s

D. 超声波声音太强,所以人听不见

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米/秒             B. 汽车上装消声器,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 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D. 声源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8.下列有关现象和分析正确的是(   )            

A. 拉小提琴时,手在不同位置按弦,是为了改变响度          B. 将闹钟放在密闭钟罩内,抽出钟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钟的声音变小,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C. 道路两旁设置隔音墙,是为了防止道路上的汽车发出噪声          D. 发声的音叉靠近乒乓球,球多次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9.下列实验现象不能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 (    )            

A. 扬声器发声时泡沫粒跳动           B. 音叉发声时溅起水花 

C. 抽出空气铃声减弱                            D. 大钟发声时球被弹起 

10.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真空不能传声是通过实验与推理的方法获得的          B. 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C. 课堂上听到老师的讲话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D. 声音从空气传播到水中,声速将变小

11.锣发声的时候,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会消失,这是因为 (    )              

A. 手挡住了锣发出的声音                                       B. 手按住锣面,使锣面停止了振动

C. 手使锣面振动加快                                              D. 无法判断

12.一只电铃放置在玻璃罩内,接通电路,电铃发出声音,当用抽气机把玻璃罩中的空气抽掉时,将发生(    )  

            

A. 电铃的振动停止了                                              B. 只见电铃振动,但听不到声音

C. 电铃的声音比原来更加响亮                                D. 不见电铃振动,但能听到声音

13.美国贝尔通讯公司的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信用卡,这种信用卡只能对它们主人的声音作出反应,每次你要刷卡的时候都需要对着信用卡说上两句话,只有声音与事先录制的用户声音相吻合才能够顺利刷卡。这种信用卡设计的主要依据是  (    )  

            

A. 不同的人声音的音调不同                          B. 不同的人声音的音色不同

C. 不同的人声音的响度不同                          D. 不同的人声音的频率不同

14.下列关于噪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噪声一定会对人产生伤害                                    B. 在家中,音响播放的音乐一定不是噪声

C. 控制噪声只能从声源和人耳处减弱                      D. 从环保角度来看,不符合环保的声音都是噪声

15.小明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在另一端的小强敲击一下铁管,则(    )  

            

A. 小明只能听到一次响声,是由空气传来的           B. 小明能听到两次响声,依次是由铁管和空气传来的

C. 小明能听到两次响声,依次是由空气和铁管传来的          D. 小明能听到无数次响声,声波在铁管内被管壁无数次反射

16.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会被吓走,这个现象可以说明(    )  

            

A. 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                                           B. 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

C. 水不能传播声音                                                  D. 声音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传播

二、填空题

17.中小学艺术节上,古筝演奏者倾情演奏了《女儿情》、《高山流水》等曲目赢得到一片掌声。    

(1)演奏者用手指拨动琴弦时,声音是由于琴弦________产生。    

(2)观众能从不同角度看到演奏者的演出,这是发生了光的________反射。    

(3)某同学坐在最前排还是不能看清演奏者,针对他平时不良的用眼习惯导致的眼睛问题,下面两个示意图中正确的矫正方法是________。

18.如图是人耳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鼓膜接受声波刺激产生振动,然后通过[________]________传到内耳,刺激[________]________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________]________传导到大脑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2)调查表明,当前中学生听力下降十分严重,为了保护耳和听觉,我们需要养成科学的用耳习惯:

①感冒引起鼻咽部炎症时,要及时就医,否则病菌有可能通过________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②不要经常套耳塞听高分贝的音乐,因为长期如此最有可能损伤________,使听力减退。

19.如图所示,小明与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利用“土电话”能进行通话,这表明________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_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______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是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________(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    

20.                                                  

(1)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      (填字母)法。            

A. 推理                                  B. 类比                                  C. 控制变量                                  D. 转化

(2)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________。    

(3)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    

(4)若在月球上做这两个实验,甲实验乒乓球________弹起,乙实验乒乓球________弹起。(填“会”或“不会”)

21.如图所示,小明与小红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米间的通话,这表明________。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_。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______。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________(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理由是:________。    

22.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情景,回答问题:

(1)如图①所示的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_.

(2)如图②所示,从左向右敲击瓶子时,各瓶发音的音调变化是:________.(选填“由高变低”或“由低变高”)

(3)如图④所示,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密闭的广口瓶内,将瓶内的空气不断抽出时,手机铃声逐渐变小.由这个实验事实得到的推论是:________.

三、解答题

23.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下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

空气温度/℃

-20

-10

0102030
声音速度/m·s -1

318324330336342348
  

(1)请你在图所示的坐标中作出声速和温度关系的图像。    

(2)请你根据所作图像找出温度为 15℃时声速为________m/s。    

(3)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你能指出在什么情况下试验更容易成功吗 ?________    

(4)20℃时,某人站在一个较大的ft谷里,想估测ft谷的宽度。他大喊一声后经过 0.3 秒

钟听到右面ft崖反射回来的声音,经过 0.5 秒钟才听到左面ft崖反射回来的声音。请计算这个ft谷的宽度。

四、实验探究题

24.某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发声时振动的频率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选择了四根钢丝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具体数据如下表:

编号材料长度粗细松紧
钢丝10cm0.2mm2

钢丝10cm0.1mm2

钢丝5cm0.1mm2

钢丝5cm0.1mm2

(1)用同样的力拨动钢丝甲和乙,发现拨动________钢丝时的音调高,由此可以得出的结  论是:在弦的松紧程度、长度相同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________有关。    

(2)为了探究发声体振动频率高低与弦的长度的关系时,他应用同样大小的力先后拨动________钢丝。    

(3)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丝丙和丁,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25.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课间,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右图)。

②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10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1)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操作不当有关? ________ 。小明改进后,重做了实验,获得了如下数据:

(2)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________来反映的。    

(3)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D  

【考点】超声波与次声波,声音的特性,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人们听到的各种声音中,有的听起来调子高,有的听起来调子低。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声音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音调就越高。

(2)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是人们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对于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其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跟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3)减弱噪声方法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入耳处减弱。

(4)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音色就不同,人对声音的感觉也就不一样。

【解答】A、“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说话响度放低些,故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人们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故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超声波能够粉碎体内“结石”是因为声波具有能量,故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答案】A  

【考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减弱噪声的途径主要有:一、声源处减弱噪声;二、传播途径上减弱噪声;三、接收处减弱噪声。据此可进行判断。

【解答】根据题中信息“为解决噪声扰民问题,轻轨公司对部分设备安装了消声装置”,据此可知,消声装置主要是按装在发声的装置上,所以是声源处减弱噪声,A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A

3.【答案】D  

【考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根据声音的发声传播与接收,可对噪声进行控制。方法有:一、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二、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三、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解答】由题意知,将道路设计成下凹道路,使汽车产生的噪声在传播中遇到两侧高起的路面阻挡后被反弹回,使声音在凹道内反射消耗,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应该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选项正确。

故选D

4.【答案】D  

【考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1)在地球表面进行实验时,有些条件(如真空、没有摩擦等)无法达到,而采用实验加推理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方法;

(2)根据选项中的实验是否出现一些无法达到的条件来判断是否采用了这一方法。

【解答】A、观察各种发声体并归纳得出发声的物体在振动,不需要进行推理,A错误;

B、用叩桌面的方法研究固体可以传声,不需要进行推理,B错误;

C、用敲鱼缸的方法研究液体可以传声,条件都能满足,不需要进行推理,C错误;

D、用特殊装置研究真空不能传声,抽空的方法不能达到真空,只能接近真空,研究中采用了推理法,D正确。

故选D

5.【答案】D  

【考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1)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快音调越高,频率越慢音调越低;(2)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时,需要改变发声物体的振动快慢。

【解答】A、硬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改变了硬纸板振动的快慢,能够完成探究目的,A错误;

B、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长度不同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能够完成探究目的,B错误;

C、改变薄塑料尺滑过梳子的速度,滑过梳子的速度不同,物体振动快慢不同,能够完成探究目的,C错误;

D、改变吹笔帽的力度,改变力度能是发声的响度发生变化,不改变音调,不能够完成探究目的,D正确。

故选D

6.【答案】A  

【考点】超声波与次声波,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噪声是指使人不舒服的声音。一般响度太大的声音可形成噪音;

(2)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一般频率在20~20000HZ范围的是人可听到的。低于20HZ的是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是超声波人都是不能听到的。

【解答】A、大声喧哗是产生噪声的原因之一,声音响度太大可以成为噪声,A正确;

B、声音弱到一定程度,人就听不见了,叫次声波,声音弱主要是指声音的响度,所以听不到不是因素是次声波,B错误;

C、超声波一般人听不到,原因是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超过 340 m/s,超声波听不到的原因是频率太高,超过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C错误;

D、超声波声音太强,所以人听不见,超声波主要和频率有关,声音太强是指响度,D错误。

故选A

7.【答案】C  

【考点】声波,声音传播的快慢,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声音也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在 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米,气温每升高 1℃ , 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 0.6米。(2)声音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音调就越高。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其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跟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3)减弱噪音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中减弱和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A.声音也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A不符合题意。

B.汽车上装消声器,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B不符合题意。

C.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C符合题意。

D.声源的振幅越大,响度越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答案】D  

【考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声音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音调就越高。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其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跟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3)减弱噪音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中减弱和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A.小提琴是靠琴弦振动发出声音的,当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弦,琴弦振动的快慢会不一样,所以声音的音调就会发生变化。A不符合题意。

B.抽出钟罩内空气,听到闹钟的声音变小,即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B不符合题意。

C.道路两旁建隔音墙是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C不符合题意。

D.发声的音叉靠近乒乓球,球多次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9.【答案】C  

【考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当物体停止振动,发声也就停止了。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扬声器发声时泡沫粒跳动、音叉发声时溅起水花、大钟发声时球被弹起都可以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抽出空气铃声减弱只能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C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0.【答案】D  

【考点】声音传播的快慢,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2)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

【解答】A.真空不能传声是通过抽真空实验与推理的方法获得的。A不符合题意。

B.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B不符合题意。

C.课堂上听到老师的讲话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C不符合题意。

D.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所以声音从空气传播到水中,声速将变大。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1.【答案】B  

【考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当物体停止振动,发声也就停止了。

【解答】锣发声的时候,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会消失,这是因为手按住锣面,使锣面停止了振动。B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2.【答案】B  

【考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当物体停止振动,发声也就停止了。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一只电铃放置在玻璃罩内,接通电路,电铃发出声音,当用抽气机把玻璃罩中的空气抽掉时,电铃仍然在振动发声,但听不到声音,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B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3.【答案】B  

【考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在许多同学同时讲话时,即使没有看到人,我们也可以分辨出每个同学的声音。不同的乐器同时演奏时,即使它们发出的响度与音调相同,仅凭听觉我们也可以把它们区分开来。这表明声音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那就是音色。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解答】“这种信用卡只能对它们主人的声音作出反应”这是根据不同的人声音的音色不同来设计的。B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4.【答案】D  

【考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马路上的嘈杂声、飞机的轰鸣声等往往使人烦躁不安,我们把这类声音叫做噪声。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凡影响人们正常工作、生活和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

【解答】A.凡影响人们正常工作、生活和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A不符合题意。

B.在家中,音响播放的音乐是为了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所以一定不是噪声。B不符合题意。

C.控制噪声只能从声源(调节音量)和人耳处(带耳塞)减弱。C不符合题意。

D.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凡影响人们正常工作、生活和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5.【答案】B  

【考点】声音传播的快慢   

【解析】【分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

【解答】由于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小明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在另一端的小强敲击一下铁管,则小明能听到两次响声,第一次是由铁管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B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6.【答案】B  

【考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会被吓走,这个现象可以说明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B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二、填空题

17.【答案】(1)振动

(2)漫

(3)乙  

【考点】声音的产生,漫反射和镜面反射,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光反射可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镜面反射时平行光入射,反射光线平行射出;漫反射时平行光射入,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射出;(3)近视眼是看近处清晰看远处模糊,近视眼可用凹透镜进行矫正。

【解答】(1)演奏者用手指拨动琴弦时,声音是由于琴弦振动产生;(2)观众能从不同角度看到演奏者的演出,这是发生了光的漫反射;(3)某同学坐在最前排还是不能看清演奏者,可判断出此同学患的是近视眼,可用凹透镜进行矫正,乙图的矫正方法正确。

故答案为:(1)振动;(2)漫;(3)乙

18.【答案】(1)5;听小骨;8;耳蜗;7;听神经

(2)咽鼓管;鼓膜  

【考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人耳分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在外耳鼓膜将接受到的声波转变成振动,中耳中的听小骨将振动放大并传入内耳,振动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由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神经中枢,形成听觉;

(2)咽鼓管是连接口腔与鼓室的通道,病菌会通过咽鼓管由口腔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3)长期处于高分贝的环境中,耳膜受压变形无法恢复原样,振动会不正常影响听力。

【解答】(1) 鼓膜接受声波刺激产生振动,然后通过5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8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7听神经传导到大脑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2) 调查表明,当前中学生听力下降十分严重,为了保护耳和听觉,我们需要养成科学的用耳习惯: ①感冒引起鼻咽部炎症时,要及时就医,否则病菌有可能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②不要经常套耳塞听高分贝的音乐,因为长期如此最有可能损伤鼓膜,使听力减退。

故答案为:(1)5、听小骨;8、耳蜗;7、听神经;(2)咽鼓管;鼓膜

19.【答案】(1)固体能传声

(2)金属传声效果比棉线好 

(3)线已停止振动 

(4)不能  

【考点】声音传播的快慢,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通过分析题目可以初步得出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2)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

【解答】(1)他们利用“土电话”能进行通话,这表明固体能传声。(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金属传声效果比棉线好。(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线已停止振动。(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是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

故答案为:(1)固体能传声;(2)金属传声效果比棉线好;(3)线已停止振动;(4)不能

20.【答案】(1)B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将微小振动放大

(3)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4)会;不会  

【考点】声波,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通过结合本节知识分析题目,可以得出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2)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

【解答】(1)声波不易观察,但能找到它和水波的相似点:将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这种探究方法叫类比法,故选B。(2)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将微小振动放大的作用。(3)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4)月球上没有空气,处于真空状态,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此甲实验乒乓球会被弹起,乙实验乒乓球不会被弹起。

故答案为:(1)B;(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将微小振动放大;(3)空气可以传播声音;(4)会;不会

21.【答案】(1)固体可以传声

(2)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

(3)线停止振动,无法传播声音

(4)不能;细棉线没有拉直,不能振动,因而不能传播声音

  

【考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通过分析题目可以初步得出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2)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

【解答】(1)细棉线是固体,能实现通话,说明固体也是传声的一种介质,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2)因为相距同样远,且说话的响度也相同,但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听到的声音大,说明了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3)细线被捏住,就停止了振动,声音无法通过细线传播,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说话的声音了。(4)如果线没有拉直,那么由于线是松软的,从而无法传递振动,另一方也听不到声音。

故答案为:(1)固体可以传声;(2)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3)线停止振动,无法传播声音;(4)不能;细棉线没有拉直,不能振动,因而不能传播声音

22.【答案】(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2)由低变高

(3)真空不能传声

【考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声音的特性的认识和了解,是一道综合性题目。(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2)图中声音的产生主要是空气柱的振动.空气柱越长,振动越慢,音调越低;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1)小纸片的跳动是由于扬声器振动造成的,扬声器发出声音的原因正是由于里边纸盆的振动;

(2)图中声音的产生主要是空气柱的振动,空气柱越长,振动越慢,音调越低;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最左边的瓶子空气柱最长,所以振动最慢,音调最低;同理最右侧的音调最高,所以各瓶发音的音调变化是:由低变高;

(3)当用抽气机不断抽气时,手机播放的音乐声逐渐减弱直至无法听到,这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2)由低变高;(3)真空不能传声。

三、解答题

23.【答案】(1)

(2)339

(3)在空气温度低时进行试验

(4)s=vt=342m/s×(0.3+0.5)/2s=136.8m  

【考点】声音传播的快慢,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1)利用表格中的数据进行描点画图;

(2)在图线中找出温度为15℃时对应的速度,可以借助尺子寻找;

(3)因为声音的速度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声音的速度越大,反之越小。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要完成超音速飞行,可以在声音速度较小时进行实验,根据与温度的关系,可以在温度较低时进行试验;

(4)根据公式s=vt,人喊一声经过0.3秒听到右面反射回来的声音,经过0.5秒听到左面反射回来的声音可知,声音在0.8秒时间内在ft谷里往返了一次,距离为2s,根据20℃声音的速度,和经过的时间可以求出往返一次的距离2S,再除以2即是ft谷的宽度。​

【解答】

四、实验探究题

24.【答案】(1)乙;粗细

(2)乙丙

(3)在弦的长度、粗细相同的情况下,弦发声音调的高低与松紧程度有关。

  

【考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1)控制变量法设置对照实验可对影响实验的因素进行探究,根据控制的变量和得到的现象可得出结论;

(2)根据研究因素是弦的长度,设置的对照实验中要控制长度不同而使其它条件相同;

(3)根据表格中丙和丁钢丝因素的不同可得出结论。

【解答】(1)甲和乙钢丝的粗细不同,拨动时发现乙钢丝的音调高,由此可以得出的结  论是:在弦的松紧程度、长度相同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粗细有关;

(2)为了探究发声体振动频率高低与弦的长度的关系时,需要控制长度不同而使其它条件相同,满足条件的是乙和丙钢丝,所以他应用同样大小的力先后拨动乙和丙钢丝;

(3)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丝丙和丁,丙和丁钢丝松紧程度不同,其他条件相同,所以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弦的长度、粗细相同的情况下,弦发声音调的高低与松紧程度有关。

故答案为:(1)乙;粗细;(2)乙丙;(3)在弦的长度、粗细相同的情况下,弦发声音调的高低与松紧程度有关。

25.【答案】(1)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

(2)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

(3)受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  

【考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1)实验中随意拉开橡皮筋,会对实验造成影响;(2)本实验利用转换的方法,因为我们无法观察到玻璃板的振幅,可以利用乒乓球被弹起的高度来判断振幅强弱;(3)根据数据即可比较振幅强弱。

【解答】(1)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是造成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的主要原因;

(2)当玻璃板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来反映的,这是转换的研究方法;

(3)同样的撞击下,单层玻璃后的玻璃球比双层玻璃后的玻璃球运动的距离远;所以结论是:受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

故答案为:(1)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

(2)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

(3)受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

文档

2.3 耳和听觉 同步练习及答案

2.3耳和听觉同步练习及答案一、单选题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说话音调放低些          B. 人们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响度不同C. “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 超声波能够粉碎体内“结石”是因为声波具有能量2.温州市域铁路S2线正在建设中,北起乐清市虹桥镇,终点瑞安人民路站,为解决噪声扰民问题,轻轨公司对部分设备安装了消声装置,这种减弱噪声的途径是在(   )A.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