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一词的英文表述是aesthetics。
●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鲍姆加登(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1714 –1762)发表了《美学》第一卷。美学史家认为,这一事件乃是美学学科诞生的标志。他对美学的界定:“美学是感性认识的科学”(science of sensory knowing)。
●对美学有三种基本理解:
●(1)美之哲学,其核心问题是:美是什么?
●(2)审美心理学,其核心问题是:审美是怎样的过程;
●(3) 艺术哲学,其核心问题是:艺术是什么?
●研究美学有两条基本路径:“自上而下”,此乃思辨哲学之路径;“自下而上”,此乃经验科学之路径。
●美学在中国的开山祖师是王国维。
【阅读理解】
李斯托威尔说:“审美的对立面和反面,也就是广义的美的对立面和反面,不是丑,而是审美上的冷漠,那种太单调、太平常、太陈腐或者太令人厌恶的东西,它们不能在我们的身上唤醒沉睡着的艺术同情和形式欣赏的能力。”
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道,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天下有最神圣,最尊贵而无与于当世之用者,哲学与美学是已。天下之人嚣然谓之曰“无用”,无损于哲学,美术之价值也。
王国维《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披我中国之哲学史,凡哲学家无不欲兼为政治家者,斯可异已!……岂独哲学家而已,诗人亦然。……呜呼!美术之无之价值也久矣。此无怪历代诗人,多托于忠君爱国劝善惩恶之意,以自解免,而纯粹美术上之著述,往往受世之而无人为之昭雪者也。此亦我国哲学美术不发达之一原因也。
苏轼《于潜僧绿筠轩》:“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第一章 美
●对于美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哲学追问,就是所谓的美的本质问题。
●关于美的本质的争论的核心是:美在心还是在物?
●哲学在古希腊之本义是“爱智慧”(love of wisdom)
●柏拉图区分了美的事物(beautiful things)与美本身(beauty in itself)
●关于美的本质问题,西方美学史上有三大阵营:客观论、主观论和主客观关系论
第一节 客观论:美是和谐
●在客观论的各种理论中,“美在于和谐”的说法最普遍,也最持久。
●美在和谐,被塔塔尔凯维奇称为“伟大理论”(the Great Theory),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后17世纪,这一理论盛行了22个世纪。与这一理论相比,后来所提出种种关于美的理论,都极为短命。
●古希腊所说的和谐,乃由对立所产生的和谐,这与中国先秦所说的“和而不同”精神一致。
●西方的“模仿自然”之说,是以“自然是完美的”为前提的,其精神实质与中国古代的“法天象地”是一致的。
【阅读理解】
《论语·子路第十三》:“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国语·郑语》:“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罗丹:“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孔子家语·在厄》:“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第二节 主观论:美是美感
●主观论的核心观点:美在心,不在物;在人,不在自然。
●斯宾诺莎,这位十七世纪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美是主观的观点。故而可以证明,美的主观论与唯物主义并无必然联系。
●斯宾诺莎《伦理学》:“外物接于眼帘,触动我们的神经,能使我们得舒适之感,我们便称该物为美;反之,那引起相反的感触的对象,我们便说它丑。”
●主观论的哲学基础是洛克关于物质的第一性质(primary qualities)和第二性质(secondary qualities)的区分:
●第一性质(primary qualities)是物体本有的性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知觉的性质:大小、形状、数目、位置、运动和静止。任何物体、那怕它小到人们不能感觉到它,它仍然具有体积、形象、数目、运动、静止等性质。
●第二性质(secondary qualities)则是物体中的一种“能力”,它可以借物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组织和运动等,在我们心中产生色、声、味等感觉。所以,我们所感觉到的物体的第二性的质其实并不是它们的真实存在方式,只不过是第一性的质的变形而已。这种性质依赖于第一性质的变化,又叫做“附属性质”。
●主观论的实践意义在于,激励人去发现美:
【阅读理解】
柳宗元:“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前三句说明“美”是客观存在的,第四句说明“美”是要由人去探究的。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山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第三节 主客观统一论
●主客观统一论的核心观点:美是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存在于主客观之间的关系之中,故而亦称作关系论。
●中国美学界,朱光潜是主客观统一论的最大代表。
【阅读理解】
●朱光潜:“美感经验”可以说是“形象的直觉”。
●朱光潜:“形象是直觉的对象,属于物;直觉是心知物的活动,属于我。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觉,物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形象。……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觉而不是知觉和概念;物所以呈现于心者是它的形象本身,而不是与它有关系的事项,如实质、成因、效用、价值等等意义。”
第二章 审美心理学
第一节 审美距离
●朱光潜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中提出,人对于世界的三种态度:实用态度、科学态度和审美态度。
●布洛在1912年发表了《作为艺术因素和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Psychical Distance' as a Factor in Art and as an Aesthetic Principle")一文。
●距离的消极方面和积极方面
●The working of Distance is, accordingly, not simple, but highly complex. It has a negative, inhibitory aspect - the cutting-out of the practical sides of things and of our practical attitude to them - and a positive side - the elaboration of the experience on the new basis created by the inhibitory action of Distance.
●距离的二律背反(the antinomy of distance,通译为“距离的内在矛盾”)
●This personal, but 'distanced' relation …… is what I propose to call 'the antinomy of Distance.'
●距离丧失(loss of distance)的两种表现:“距离过近”('under-distance' )及“距离过远”('over-distance')
【阅读材料】
王国维《人间词话》:“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朱光潜:“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方可以做入世的事业。”
第二节 审美移情
●“移情”一词的英文表述是empathy,其意思为feeling into。
●移情说的代表人物德国心理学家立普斯(Theodor Lipps,1851—1914),他认为审美快感的特征在于审美对象受到审美主体的“生命灌注”。他认为美感的根源不在对象而在主观情感:“一切审美的喜悦……都是一种令人愉快的同情感”。
●审美必然牵涉移情,但并非一切移情作用都是审美的。这就牵涉到“审美的移情”与“实用移情”的区别:
●1 客体方面:“空间意象”(spatial image)与物体本身;
●2 主体方面:“观赏的自我”(contemplative ego)与“实用的自我”;
●3 心理经验方面:物我同一和物我对立。
●谷鲁斯(Karl Groos,1861—1946)提出“内模仿”(inner imitation)以反对移情说。
●谷鲁斯和立普斯的基本分歧就是内摹仿的运动感觉是否组成审美快感的要素这一问题上。
【阅读材料】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不过美感态度不一定带移情作用却也是事实。移情作用只是一种美感经验,不能起移情作用也往往可以有很高的审美力。德国美学家佛莱因斐尔斯(Muller Freienfels)把审美者分为两类,一为“分享者”(mitspieler,participant),一为“旁观者”(zuschauer,contemplator)。“分享者”观赏事物,必起移情作用,把我放在物里,设身处地,分享它的活动和生命。“旁观者”则不起移情作用,虽分明察觉物是物,我是我,却仍能静观形象而觉其美。这和尼采的意见暗合。尼采分艺术为两种,一种是狄俄尼索斯式(Dionysian酒神的),专在自己的活动中领略世界的美,例如音乐、跳舞;一种是阿波罗式(Apollonian日神的),专处旁观的地位以冷静的态度去欣赏世界的美,例如图画、雕刻。前者是分享,后者是旁观。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第三节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根据其原意也称为完形心理学,完形即整体的意思,格式塔是德文“整体”的译音。1912年在德国诞生,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原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相对立。
●1 什么是格式塔
●Gestalt is the German word for "form," and as it applied in gestalt psychology it means "unified whole" or " configuration.“
●2格式塔心理学的根本原则
●其思考起点是,整体不等于部分之总和(the whole is different from the sum of its parts)。在知觉上,是整体决定部分,而不是部分决定整体。
●3 格式塔理论的完形法则(Law of Organization)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的主要观点是:大脑的运行原则是整体主义的(holistic),具有自我组织倾向(self-organizing tendencies)。 格式塔心理学总结出了如下完形法则:
1)Law of Proximity相近原则:Elements that are closer together will be perceived as a coherent object.距离相近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
2)Law of Similarity相似原则:Elements that look similar will be perceived as part of the same form. 在某一方面相似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
3)等等…………
●4 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背景
●格式培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它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当时流行的构造主义元素学说和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公式,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行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环。
●5 心物场(psycho-physical field)
●考夫卡认为,世界是心物的(psycho-physical),经验世界与物理世界不一样。观察者知觉现实的观念称作心理场(psychological field),被知觉的现实称作物理场(physical field)。
●人类的心理活动是两者结合而成的心物场,同样一把老式椅子,年迈的母亲视作珍品,它蕴含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而在时髦的儿子眼里,如同一堆破烂,它蕴含着在女友面前陷于尴尬处境的危机。
●据此,考夫卡将环境分为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geographical & behavioural environments)。地理环境就是现实的环境,行为环境是意想中的环境。在考夫卡看来,行为产生于行为的环境,受行为环境的调节。
●6 系统地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应用于美学领域的是美国著名学者鲁道夫·阿恩海姆
第四节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
●1 弗洛伊德的历史地位
●弗洛伊德自己认为,人类历史上存在着三次对人类集体自我的巨大打击: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日心说
●19世纪英国——达尔文——进化论
●奥地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2 《梦的解析》(dream interpretation)
●梦是愿望的达成(Wish Fulfilment)。梦有显性内容(manifest content of a dream),有隐性内容(latent content of a dream)。前者是梦的表面内容,后者才是梦实际要表达的内容。
●3 Freud's 3 level of consciousness :conscious, preconscious,unconscious
●意识(conscious)即自觉,凡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是意识。
●前意识(preconscious)又称下意识,是调节意识和无意识的中介机制。前意识是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的、能被召唤到清醒意识中的潜意识,因此,它既联系着意识,又联系着潜意识,使潜意识向意识转化成为可能。
●潜意识(unconscious)又称无意识,则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隐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
●4人格结构:id ego superego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personality)可以分为三个彼此分离的系统:本我、自我和超我。
●新生儿只有本我,本我主要由无意识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组成。本我按照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行事,其核心是即时的个人满足。
●在生命中的头两年,ego逐渐从id中分离出来。Ego也竭力满足自己的需要,但是在行事时要把现实状况纳入考虑。因而ego遵循现实原则(reality principle)
●Superego大致在5岁左右发展出来。Superego追求至善(perfection)。超我由两部分组成:良心和理想自我。Conscience因运用惩罚而获得,使儿童在做了坏事之后有犯罪感。Ego-ideal因运用奖励而获得,使儿童因行为得体而产生自豪感。
●三者保持平衡则人格正常发展,关系失调则导致神经症。
●5 焦虑anxiety
●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部分经常相互冲突。Ego和superego之间的冲突尤为激烈。Ego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解决这些冲突上面。
●这些冲突产生的不愉快体验及anxiety
●弗洛伊德将anxiety分为三类。
1)客观性焦虑(objective anxiety):当个人生存面对客观威胁时
2)神经症性焦虑(nervous anxiety):当自我将被id征服之时
3)道德性焦虑(moral anxiety):当个体已经或即将违背内在价值观时
●5 自我防卫机制defence mechanisms
●自我的工作就是应对焦虑。
●为了降低客观性焦虑,自我必须有效地应对物质环境。
●为了应对神经症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自我必须使用弗洛伊德所谓的自我防御机制。弗洛伊德相信,所有的自我防御机制有两点是共同的:它们都扭曲现实,而且它们都在潜意识层次上操作,即个人意识不到他正在使用防御机制。
●在弗洛伊德看来,艺术创作也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他称之为升华(sublimation)。
●6 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自卑感(feelings of inferiority)与追求卓越(striving for superiority)
●人一生下来是完全依赖他人的,因而天生就有一种自卑感或虚弱感。
●在其早期理论中,阿德勒强调力量的获得是克服自卑感的一个途径。后期,他认为人们通过追求卓越来战胜自卑感。
●自卑感的好的一面:驱动人的成长
●自卑感的坏的一面:陷入自卑而无力自拔,则形成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
●创造性自我(creative self):命运在自己手中
●阿德勒认为,人并非由环境或生物遗传所决定。环境和遗传只是为人格提供了基本材料,任何人都可以按照任何一种方式自由组合这些成分。比如,自卑感是促进还是阻碍一个人的成长,取决于他的选择。
第五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
●一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背景:行为主义与精神分析
●1 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Behaviorism)
●A 反对行为主义的生物还原论。行为主义借助研究动物来理解人.
●B 反对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
●2 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精神分析
●A 精神分析强调“决定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则强调自由意志
●B 精神分析是变态心理学,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则是“健康心理学”,是“关于正常状态下的人的心理学”。
●二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渊源:浪漫主义与存在主义哲学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又称为生存主义,强调个人、自主和主观经验。 叔本华、尼采和克尔凯郭尔可被看作其先驱。雅斯贝尔斯和海德格尔 、保罗·萨特和作家加缪是其代表人物。
●1 上帝已死与自由意志Man is condemned to be free
●“上帝已死”,尼采名言可以看作萨特哲学的一个基本前提。结果是人变成被抛弃(be thrown)的了。因为在人的身内身外,都无法找到依托的东西。
●自由意志论(Libertarianism)和决定论(Determinism)相对,认为人类有绝对的自由。
●2 自为存在(Being-for-itself)与自在存在(Being-in-itself)
●要理解萨特的自由,我们要知道另外两个重要的概念:自在(in itself),或自在的存在;自为(for itself),自为的存在。
●“自在”就是“是其所是”,“自为”则是“是其所不是”。
●刀子的存在是为了切割东西,它的存在有一个目的;然而人类的存在并没有任何目的――因为“上帝已死”――所以人类要为自己的存在创造价值。
●3 存在先于本质(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
●正因为人是“自为存在”(Being-for-itself),所以,“存在先于本质”。
●人是面向未来,具备无限可能的“自为”主体,而不是封闭的。
●5 “虚无”(nothingness)
●“虚无”(nothingness)是人的意识作为“自为存在”(Being-for-itself)之根本特质。人在朝向未来、投射出理想自我之时,他便不再只是当下的自己,这时,他从理想的状态回头看自己,而否定眼前的自己。
●否定自己,就是将眼前的自己虚无化。但是,人们藉以否定当下状态的理想既然尚未实现,所以也是一种虚无。如此一来,人生彻头彻尾都被虚无所贯穿。
●然而,虚无不表示否定生命的意义。相反地,萨特认为,这样才能肯定人之为人的意义。因为,假若人只是固定不变的物体,则他将任人摆布,这难道不是对人最大的否定吗?
●三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主张
●人本主义心理学并非一个有严密体系的单一学派,毋宁说是一种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多学派松散联盟。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信条:
●1. 研究非人类的动物对研究人没有什么价值。
●2. 主观实在是人类行为的主要指引。
●3. 研究个体比研究具有共同特征的群体更有意义。
●4. 主要精力应用于发现那些能拓展并丰富人类经验的事。
●5. 研究应该寻找那些能帮助解决人的问题的信息。
●6. 心理学的目标应该是完整地阐述成为一个人意味着什么。
●四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Needs-Hierarchy Theory)
●1943年,马斯洛在《人的动机理论》一文中提出了“需要层次论”(Hierachy of Human Needs Theory)。他认为人有5种基本需要,这些需要依次是:
●1 生理需要(the physical needs)
●2 安全需要(the safety needs)
●3 爱的需要(the love needs)
●4 尊重的需要(The Esteem Needs)
●5 自我实现的需要(The needs for Self-Actualization)
●五 对需要层次理论的几点说明
●1 需要是分层次的:每当较低级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级的新需要就会出现。
●2 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两类:基本需要或超越需要
●Basic needs (基本需要):指与生俱来的人类本能的低级心理需要,自下而上的层次顺序为获得安全和保护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受尊敬和咨询的需要.
●Metaneeds(超越性需要):我们天生的除基本需要的满足后受到存在性价值的需要,虽然不强烈,但如果失去,就会导致超越性精神疾病(meta-pathologies)或灵魂病态。
●3 需要层次理论的两个版本
●马斯洛也并不认为他的理论完美无缺,他在1943年曾说:"我们对自我实现在实验上和临床上都还了解不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1954年,他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又补充了两个的需要层次,即在尊重的需要之后,增加了“求知的需要”和“求美的需要”。
●六 自我实现论
●1 何谓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就是充分发挥一个人的潜能。
第三章 艺术
第一节 新古典主义艺术
●一 新古典主义的思想背景: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
●二 新古典主义美学信条
●朱光潜指出,新古典主义的美学信条有二:
●1 文艺具有普遍永恒的绝对标准
●2 古希腊罗马是完美的典范
●三 新古典主义的主要理论家是约翰·约阿希姆·温克尔曼;
●溫克爾曼﹝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希腊杰作有一种普遍和主要的特点,这便是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正如海水表面波涛汹涌,但深处总是静止一样,希腊艺术家所塑造的形象,在一切剧烈情感中都表现出一种伟大和平衡的心灵。”
●四 新古典主义与模仿说
●新古典主义认为艺术就是“摹仿”,既摹仿自然,又摹仿古人。摹仿自然与摹仿古人是一致的,因为古人是师法自然的典范。
●五 三一律
●新古典主义文学的法典是布瓦罗的《论诗艺》。在此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三一律”,以作为戏剧的永恒“规则”或“义法”。
●剧情发生的地点也要固定,标明,
庇里牛斯山那边诗匠把许多年
缩成一日,摆在台上去表演,
一个主角出台时还是个顽童,
到收场时已成了白发老翁。
但是理性使我们服从它的规则,
我们就要求按艺术去安排情节。
要求舞台上表演的自始至终。
只有一件事在一地一日里完成。(Ⅲ:38—46行)
【阅读材料】
IMMANUEL KANT,An Answer to the Question: "What is Enlightenment?",1784
Enlightenment is man's emergence from his self-incurred immaturity. Immaturity is the inability to use one's own understanding without the guidance of another.This immaturity is self-incurred if its cause is not lack of understanding, butlack of resolution and courage to use it without the guidance of another. The motto of enlightenment is therefore: Sapere aude! (敢于求知)Have courage to use your own understanding!
第三节浪漫主义艺术
●浪漫主义运动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席卷欧洲的哲学、艺术以及政治的一场运动。称其为现代以来的一场最大的思想文化运动,一点也不为过。
●理解浪漫主义的两个要点:
●1 前有新古典主义,后有现实主义
●2 必须从席卷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出发去理解浪漫主义艺术
●Romanticism之词源是Romance,是以方言所写的关于骑士与贵妇人之爱情传奇。
●浪漫主义之父是卢梭。
●浪漫主义的美学遗产。浪漫主义影响之大,以至于梳理其美学遗产不大可能。我们只能从与先前时代的比较中,举其荦荦大者:
●1 浪漫主义运动中,模仿说式微,表现说抬头。华兹华斯对诗歌的这一定义,就标志着这一转折:
●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1800年版序言: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 “poetry is the spontaneous overflow of powerful feelings: it takes its origin from emotion recollected in tranquility.”
●郭沫若说:“能够流眼泪的人,总是好人。能够使人流眼泪的诗,总是好诗。”
●2社会与个人的冲突。
●社会与个人的矛盾,可能古已有之,但是正是浪漫主义将此古老问题推至前台。浪漫主义以情感反抗理智,以个人反抗社会,从而产生了“要个人还是要社会”的尖锐冲突。这一问题至今还没有解决。而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分歧在于是否接受“个人”的概念。
●3 强调创造。以前,创造是上帝的专利。在浪漫主义时代,诗人是作为“创造者”存在的。
●4 强调想像。
●浪漫主义艺术推崇自发之想像,贬低理智之劳作。
●5 审美拯救
●浪漫主义者所追求的人生,乃一审美人生,企图以审美或艺术活动挽救人之沉沦。
●[英]济慈《致雷诺》:一个人可以用这种方式愉快地度过一生——让他在某一天读一页充满诗意的诗,或是精炼的散文,让他带着它去散步,去沉思,去反复思考,去领会,去据以预言未来,进入梦想,直到它变得陈旧乏味为止。可是到什么时候,它才能使人感到乏味呢?这是永远不会的。
第四节 现实主义艺术
●一 现实主义之背景
●1 现实背景:工业化
●2 哲学背景:实证主义
●3 艺术背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
●二 理解现实主义的两个参照
●既反对“古典主义”,又反对浪漫主义
●前有浪漫主义,后有象征主义
●三 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真实(real)
●1 “无风格的风格”
●现实主义的词源是Real和Reality。所以,在创作中就追求逼真(verisimilitude)、追求一种“无风格的风格”,就成了现实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虽然这种追求在现在看来是一个莫须有的神话,但是这个神话却将作家引向对外在世界作实际的、客观的观察,在现实主义运动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 时代性:艺术应当反映当代现实
●《现代生活的英雄:论现实主义》:将现实主义者与同时期的其他画家区分开的,就是而且只是对“时代性”、“当代性”、“当代气息”的要求而已。……现实主义者坚持认为,对当代艺术家而言,唯一合适的题材就是当代世界。
●既然历史已经被规范为一门科学(或伪科学?),19世纪成为历史画(History Painting)——一种围绕着英雄美人题材打转、歌颂永恒理想、抒写不变价值、在画坛存在相当久的画种——的终结的世纪,也就没什么可奇怪了。……历史画家已摇身一变为历史风俗画家。
●三 现实主义的人道情怀
●作为一场运动,现实主义当然不只是追求逼真。它至少有以下人文情怀
●1 唤回穷人的尊严
●《现代生活的英雄:论现实主义》:尽管穷人可能始终与我们同在,他们在现实主义诞生之前却始终难以获得一份应有的艺术关怀。
●2 正视现实
●[法]龚古尔兄弟:《日尔米妮·拉赛尔特》序
●把这书呈给公众,我们得求他们原谅,并就他们将见于书中的内容,预先做个警告。公众喜欢假的小说,但这是部真的小说。
●他们喜欢那有着身处上流社会之外表的书,这书却来自街头。
●他们喜欢暧昧的小作品,女孩的回忆录,小龛室中的忏悔,和摆在书店橱窗里的色情、猥亵、与丑闻:但他们将读到的,却是正经的,纯洁的。别指望这书里有快乐的衣领低开的照片,下面的研究,是爱的病例分析。
●公众又爱读那安人神的、慰人心的读物,以团圆收场的历险记,和既不影响其消化、也不扰乱其平静的想象故事:但这书里有的,却是悲惨的、暴烈的消遣,它写来是折磨其习惯的,伤害其健康的。
●那么,我们为什么写它?只想惊世骇俗,冒犯公众的趣味?
●不是。
●生活在19世纪,一个全民获得了选举权的时代,一个民主、自由的时代,我们曾这样问自己:那被称为“下等阶级”的人,是否无权进入小说呢?老百姓——这些人下人们——是否仍将被禁入于文学,仍将受作家的蔑视呢?因迄今为止,他们对老百姓可能有的灵魂与情感,一直是不著一字的。我们还问自己,在这平等的时代,对作者与读者来说,是否还有微不足道的阶级,和太卑贱的不幸,太下流的戏剧,与恐怖得过于下贱的灾难呢?
●3 对工业批判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