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二.彩陶的历史发展
三
.烧制技艺与烧制流程
四.界首彩陶文化保护现状
一:概述
我的老家是位于淮河中游的界首,历来民风淳朴,文化底蕴丰厚。人们用灵巧的双手不断创造着物质文明,同时也创造着精美的民间艺术。这里的剪纸、年画、陶器等民间技艺,散发着泥土的芬芳,繁华般点缀着农家小院,尤其是界首彩陶,以其独特的艺术,成为中华民
族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界首彩陶历史上主要分布在安徽颍河界首段南岸,散布于13个村子,因每个村子的村民大都以冶陶为生,并且村子均以陶窑为名,因此,俗称“十三窑”,即:卢窑、魏窑、后魏窑、计窑、前计窑、朱窑、尹窑、高窑、盆张窑、田窑、沈张窑、韩窑、王窑,现属安徽省界首市田营镇管辖。1958年,界首在颍河北岸顺河路组建的工艺陶瓷厂,现为彩陶的主要生产地。
二:彩陶的历史发展
溯源
陶器的发明,应当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勤劳、聪慧的先民以土为材,挖穴为窑,烧制出精美的低温彩陶。陶器的发明,标志着新石器文化的开始。这一时期的陶器造型朴实饱满,比例协调,装饰图案简洁大方,色彩明丽,集实用、美感于一体
制陶技艺代代相传,犹如黄河之水绵延不断。至隋代,界首便有了立窑烧陶的历史。至唐代,因与唐三彩产地洛阳为邻,界首三彩刻花陶器随之问世。经过近千年的发展,界首三彩刻花陶已逐渐演变为今天的三彩刻画陶。但是,其独特的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依然保持了古老的风韵。
美丽的彩陶
著名雕塑家阎玉敏的作品《十二乐俑》
关于界首彩陶的诞生还有一个古老传说:最初,他们家族只烧黑陶,生产一些日用品,有一年,唐太宗李世民之父李渊经过界首的“琉璃寺”,借住在附近,夜间梦见幡台,上面摆放着绿、黄、白三色陶罐,醒来后,他立即命令附近窑匠做出三色陶。但是由于当时窑匠技艺有限,烧了三天三夜,只烧出了黄、白两色陶罐,想不出做绿陶的办法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一位铜匠经过窑厂,由于连续多日下雨,铜匠被迫在窑厂内做工,一些铜粉被风吹进窑里,没想到,这些铜粉竟然改变了陶的颜色,他们生产出来了绿陶。至今,铜粉仍然是他们制陶的原料之一。当芦家掌握了制作三彩陶的技艺后,开始代代相传,并逐渐传布开来。
到清末时,附近的13个村子都生产彩陶,形成了有名“十三窑”。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大量的界首彩陶通过附近的大运河运到全国各地,并被作为一种奢侈品供给达官贵人。
工艺发展
界首彩陶工艺起源的年代并无明确的文字记载。在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淮北柳孜古运河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界首彩陶片和部分剔花彩陶完整器,尤其是在一眼宋代井中发现的界首刻花三彩陶片,为我们研究界首彩陶的始烧年代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在徐州明城遗址也出土了界首彩陶器物及残片。通过这些发现,可以推断界首彩陶的制作工艺最晚出现在宋代。另外,据《中国历史
地图集·隋唐部分》,在颍河的发源地嵩山以北不足百里,便是唐三彩三大产地之一的巩县,而水运又一直是古代运输的重要方式,因此可以推断,界首彩陶工艺的发展很有可能是通过颍河直接或间接受到了唐代的三彩工艺的影响。
界首彩陶采用的陶土是取自当地的黄胶泥,窑工又称之为“黄河淤”,即黄河泛滥后沉积下来的黄色粘土。据《元史·河渠志》记载,黄河泛滥影响颍河是在元仁宗延年间(1314~1320年)。当地窑工介绍,黄胶泥又有大、小胶泥之分,黄河泛滥之前的粘土称为小胶泥,
其性硬,只能做盆、盘、盏等造型简单的陶器;黄河泛滥以后波及到的地方,沉积的粘土称为大胶泥,其性软,可塑性较强,能制作造型较为复杂的陶器。元代以后,界首彩陶吸收了当地比较盛行的木版年画和剪纸贴花的装饰技法和纹饰内容,出现了刻画、剔花工艺,初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在清晚期至时期,界首彩陶在继承前期制陶技艺的基础上,又受到当时戏曲艺术的影响,纹饰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除了花鸟鱼虫外,出现了大量以传统剧目为题材的人物场
花鸟鱼虫为代表的彩陶
纹饰为刀马人类的彩陶
景画,刻划、剔花装饰工艺更为普遍。建国初期,界首彩陶得到的关心和支持,著名窑工卢山义、卢山志被送往美院华东分院群众艺术研究班学习,使得他们的绘画、制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1954年,卢山义先生组建了陶器生产合作社,1958年改名为界首工艺陶瓷厂。1954年,苏联东方艺术博物馆《造型艺术》刊登了卢山义先生制作的三彩“刀马人”酒坛的照片,在国际上反响很大,东欧地区的一些国家争相收藏其作品,卢山义先生也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评为全国优秀民间艺人,与紫砂艺人顾景舟等大师齐名。“”后期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文化艺术重获新生,界首彩陶也迎来了一个艺术的春天。界首工艺陶瓷厂在著名工艺美术家韩美林先生的指导下,研制出硅硼系列彩釉,如乌金釉、金砂釉、孔雀蓝釉、玫瑰红釉等,代替了原来的铅釉,同时把陶器由低温型转为高温型(窑温达1000℃左右),胎釉结合较前更为紧密,彩釉更加艳美,产品远销东
欧、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卢山义先生的“三彩刻花缸”还于1984年获轻工部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质产品奖。
追溯界首彩陶的装饰手法演变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即界首彩陶的初始时期,严格地说,这时的陶器不能称为彩陶,而只能叫做素烧陶。由于缺乏生产工具,先民们只能用聪慧的大脑和勤劳的双手揉泥作料,盘泥造型,用柴草低温烧制出没有釉彩的素烧陶;用泥条盘筑而成的陶器,自然而成的条纹便成为独具美感的装饰纹样
第二时期,即界首彩陶的刻花期。此时,先民们已经开始使用陶轮,借用双脚的外力使陶轮匀速转动,置泥于轮上,双手巧妙用力,拉出造型千变万化的陶胎;晾干后,施白土于胎面,再晾至半干,以铁签或竹签刻画花鸟鱼虫于胎面,再施铅土诸釉,晾干并置于窑内,柴火烧至三四天,即得晶莹三彩彩陶。其刻画内容,多为自然界之花鸟,又因其坛罐颈部或底部均刻有以花为主题的二方连续图案,故称
之为刻花陶;陶胎窑烧后呈赭红色,配饰翠绿和土黄釉色,自然形成三彩釉,二者合一即为三彩刻花陶。
第三时期,界首彩陶刻画期,从第二时期始经过数百年的实践,陶器艺人们逐渐丰富了彩陶的刻划题材。除花鸟鱼虫外,诸如《破洪州》、《战秦琼》、《铡美案》等等传统戏剧场景也“搬”上了陶坛;在表现技法上,运用了剔、刻、刮等手法,使画面色彩更加丰富,刻划主题更加 鲜明。这一时期的彩陶装饰技法一直沿续至今。其装饰技法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刻划工具的特殊性。以刀、针代笔,剔、刻、刮并举,使画面产生黑、白、灰艺术效果;这一传统技艺目前在国内制陶界尚无他例。二是区域民间艺术的兼容性。界首彩陶的装饰艺术特色既有当地木版年画的线刻表现形式,又吸收了界首剪纸线面结合的特点,艺人们信手刻画,毫无雕凿之匠气
三:烧制技艺与烧制流程
界首彩陶的整个制作过程包括取土、沥泥、揉泥、拉坯、修坯、阴干、施化妆土、刻画、素烧、配釉、上釉、 釉烧、出窑包装等十多道复杂工序,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取土
为了保证所取的土纯净、不掺杂其他类型的泥土或杂质土粒,我们取土时应当在河岸离地表1米多深的地方开始挖取,注意不要挖取表层的泥土。黄胶泥取回来后,最好堆放在室内场地,防止有尘沙等杂质掺入,然后用搅拌机打碎。
沥泥
打碎后的黄胶泥需要经过沥泥,去除其中的杂质,才能成为优质陶泥。将打碎的黄胶泥倒入缸中,再加入适量水,水量能浸没泥就可以,然后进行充分搅拌,使泥与水成为可以顺畅流动的泥浆,接着用80目的筛过滤掉泥浆中的杂质和较大颗粒,滤出的泥浆装入布袋中,扎上口,搭到木架上沥水,沥到泥能用手拿起来,而且不粘手时,说
明沥泥适度,就可以直接使用了。暂时不用的泥,放到塑料薄膜内保湿备用。
揉泥
为了排除陶泥中残留的空气,增强陶泥的韧性和致密性,在拉坯之前,要进行细致的揉泥。取适量陶泥,放到操作台上,用双手以螺
旋状的旋转走势,沿同一方向进行反复揉压。当陶泥手感绵软柔和、细腻光滑的时候,说明已到揉到功夫了,这时,就可以进行拉坯了。
拉坯
拉坯采用传统的旋转轮法。
先取适量揉压好的陶泥,放到案台上,整形成馒头形的泥坯,接着将泥坯固定在旋转轮盘面的中心位置,打开旋转轮盘的电源,使拉坯机运转起来。随着旋转轮盘面的快速转动,以及双手合力地密切配合,使陶泥的雏形呈现出一个像扣着的碗一样的造型。接着用双手大拇指从陶泥上部的中心位置向下、向外均匀地赶压,使陶泥呈圆桶状造型。随着泥坯的转动,将坛壁逐渐向上拉,把下部分的直面造型逐渐调整为弧面造型,接着用双手的食指和拇指合拢并轻轻向内用力,从坯体的中部向上逐渐收缩,最后留出一个直径8~10厘米的圆口。在拉坯过程中,要尽量保证器壁和底部厚薄均匀,厚度一般掌握在5~7毫米左右。
在拉坯过程中,需要进行反复调整,使陶坯美观、匀称。为了便于调整操作,手要随时蘸上少量清水,使双手和坯体始终保持湿滑状态。
拉坯结束后,用钢丝线将坯体与盘面分离。将制好的陶坯放在室内阴凉干燥处,晾上12~15天,晾到坯体不粘修坯刀时,就可以进行修坯了。
修坯
修坯的目的是使坯体保持光滑,厚薄适度。
修坯前,在盘面上平整地铺上一块毛巾防止坯体打滑或口部受损。然后将坯体倒置在旋转轮转盘的中心位置。打开电源,使拉坯机运转起来,随着旋转轮的转动,用修坯刀修坯。先修胚体的外侧下半部,用修坯刀均匀用力,匀速移动,刮掉表面泥层,修至合适厚薄后,用
刮刀将坯体表面处理光滑。接着再对胚体底部进行修整,从距离边缘一厘米处下刀,同样将底部修至合适厚薄,最后,用海绵或棉布蘸水,轻轻将粘附在坯体表面的泥屑擦除干净。由于坯体各部位造型不同,在修坯过程中要随时变换适宜的刀型,使修坯效果达到最佳,最后修好的坯体要求器壁和底部厚度保持一致,一般掌握在3~5毫米。对于表面有杂质颗粒存在的,要及时清理掉,并且进行填补或修整。修坯完成后,马上进行 晾坯。
晾坯
为了便于通风,使坯体干得更快,晾坯时,每件坯体之间要留有一定的缝隙。另外,为了防止坯体发生开裂,晾坯时,要将口部用塑料袋套上,使整个坯体干燥程度一致。在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器物的大小和晾坯季节不同,所以,晾坯的时间长短也就不同,应当灵活掌握。当整个坯体颜色变白,或轻拍坯体,声音变得清脆,说明晾
坯适度。在晾坯过程中,要及时淘汰掉有裂纹或破损严重的陶坯。接下来就该施化妆土了。
师傅正在将陶器进行晾晒
施化妆土
化妆土是组成界首彩陶三彩的主要部分,包括粉土和白土两种,都起着陶衣的作用,能增加釉料和胚体的结合力,使釉料不至于在烧制过程中剥落,另外,也起着填补坯体的气孔和瑕疵的作用。粉土与白土都是用水调和成土浆后直接浇施在陶坯的表面。我们最先施的是粉土。粉土俗称釉土,呈浅灰色粉末状,烧制后呈赭红釉色,这种化妆土为界首当地所特有,主要分布在界首境内的陶庄湖一带,为三彩刻画陶的底色。粉土水浆事先要用细筛过滤一下,去除杂质和大颗粒后才可以使用。施粉土时,双手拿起陶坯,将陶坯上部浸入过滤好的粉土水浆中立刻拿起,然后将陶胚正立放到支架上,用水瓢舀起一瓢水浆,均匀地旋转浇施在陶坯上面,施完粉土后,把陶坯放到阴凉干燥处晾上10小时左右,当表面不粘手时,再施白土。
师傅正在将土浆浇灌陶器
白土是三彩刻画陶坯的表面化妆土,是刻画线条不可缺少的原料,直接从市场上可以买到。白土的质地比粉土更加细腻,烧制后呈浅黄色,这正是界首彩陶具备“红底白花”独特风格的原因所在。
白土的施用方法与施粉土相同,只是施完白土后阴干的时间要适当延长,一般需要阴干50小时左右,等坯体完全干燥后才可以进行刻画操作。
刻画
精美的刻画
彩陶传承人现场讲解刻画
刻画是界首彩陶制作中最为关键的技术环节。由于界首彩陶的刻画操作是不需要画样和打底稿的,整个操作流程全凭刻画者的绘画功底和艺术修养。一般来说,当刻画者拿到一件陶坯后,首先要仔细观察陶器的外形,然后根据陶器外形的不同来确定刻画的构图内容。构图确定下来之后,才可以动手刻画。
以前彩陶刻画用的是竹签,现在改用刻蜡纸的铁笔了。刻画时,先用铁笔刻画出花纹,下笔要刚劲有力、线条要流畅。花纹刻画完成后,用自制的刻画刮刀剔去花纹以外的外层化妆土,露出底层化妆土, 门户 作为彩陶的花纹底子,下刀时,要胸有成竹、用力均匀、干净利落。在刮表层化妆土的过程中,要随时用毛刷刷去附在陶坯表面的泥屑。
刻画结束,将表面的泥屑刷除干净后,陶坯制作就全部完成了。接下来,将刻画好的陶坯及时摆放到阴凉干燥处自然晾干,晾至整个坯体底部颜色发白,就可以拿到太阳底下暴晒了,一般晒上2~3天,等坯体全部发白,就可以入窑进行烧制了。
界首彩陶为釉陶,所以烧制过程分为素烧和釉烧两个阶段。
素烧
素烧就是把自然晾干的陶坯放到窑内烧制,是使坯体具备一定机械强度的过程。如今,烧制界首彩陶所用的窑已经由传统的土窑改为新式液化气窑了,陶器烧制的成品率一般都在95%以上。
素烧操作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具体的操作方法是:首先把陶坯整齐地逐个轻轻摆放到特制的耐火棚板上,坯体与坯体之间的矩离保持在3~5厘米。陶坯全部摆放结束后,为了防止烧制过程中火苗直接接触到陶坯而发生坯体开裂的情况发生,还要在陶坯的四周围上一圈耐火砖,最后,将装满陶坯的窑车从窑口缓缓送入窑内,就可以开始烧制了。
刚开始烧制的时候,要将液化气开得小一些,并且在窑门处留出一定的缝隙,以便去除窑内的湿气。在除湿过程中,隔一段时间就应当检查一下,看看窑内的湿气是不是已经排尽。检查的方法比较简单,只要将一块干燥的镜子放置到排湿口,等待上一小会儿,看镜子表面的变化就可以作出判断了。如果镜子表面有一层雾气,说明湿气还没
有排尽;而如果镜子表面仍然保持干燥,那就说明窑内的湿气已经排尽了。这时候就可以将窑门关紧,逐渐开大液化气,使窑内的温度达到700摄氏度~800摄氏度,保持这样的温度大约15小时左右,就可以停火了,这素烧工作也就结束了,不过,这时,还不能立取出出窑,需要等3天之后,窑温自然冷却到50摄氏度以下时,才可以出窑。经过素烧的陶坯,淘汰掉有变形或有裂纹等问题的残次品,其余的随即进行上釉处理。上釉之前,要先配制好釉浆。
配釉
界首彩陶的釉为硅铅釉,主要原料为铅,辅料为石英粉和粉土。在含铅釉料中加入石英粉,可以增加釉面的亮度;而加入粉土则可以增加器壁和釉料的结合度,有效防止釉烧过程中釉料脱落。
釉料的配制还是有讲究的,需要先将铅、石英粉、粉土按3∶1∶1的比例混合,再加入适量的清水,把釉料稀释成浓度为40%~50%的釉浆,然后用球磨机把釉浆调和均匀。调和均匀的釉浆,还要用细筛进行过滤,去除较大的颗粒后,才可以使用。
配釉结束后,接下来就可以上釉了。
上釉
在上釉之前,我们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要做,您可别小瞧了这项工作,它可是界首彩陶呈现深绿色的关键呢。说起来,这倒并不复杂,只要用毛笔蘸上适量事先调好的与釉料一样呈红色的氧化亚铜浆液,点到素烧过的坯体上,至于浆液的形状和位置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讲究的是随意性。在高温釉烧过程中,氧化亚铜在窑内富氧气氛中,形成氧化铜,氧化铜与釉中的其他成分发生系列化学反应,这样,经过釉烧之后,陶器上面原本点过氧化亚铜浆液的地方便会呈现出鲜亮 师傅在上氧化铜浆液
的深绿色。
上釉也叫挂釉,通常需要两人配合进行。先对陶坯内部进行上釉,只要将釉浆倒入陶坯内,来回晃动几下,使内壁各处均匀挂上釉,再将多余的釉浆倒掉就可以。接着对口部进行上釉,直接将口部插进盛放浆液的盆中,然后迅速地提起来。口部上釉后,要将陶坯摆放到阴凉干燥处,等上面的釉浆自然晾干,不粘手了,再对外壁进行上釉。操作时,一人手持陶坯口部作旋转操作,另一人往外壁浇施釉浆,这样,就能保证外壁挂釉均匀了。
上釉后的陶坯阴干1~2个小时,等釉浆干燥不粘手时,就可以装窑进行釉烧了。
釉烧
釉烧和素烧的工序一样,要先用小火去除窑内的湿气,然后关紧窑门,逐渐加温烧制。釉烧的温度一般控制在980摄氏度左右最为适宜。以这样的温度连续烧上三天三夜后停火。过3天左右时间,等窑温自然冷却到40摄氏度左右时,就可以出窑了。
炉里金色的火焰
当窑门打开,“红底白花、绿色点缀其间”的界首彩陶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
陈列于展览馆内烧制好的陶器
雕刻的鱼在盛满水的碗里灵动逼真
出窑包装
出窑虽然不是什么技术活,但是我们在出窑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轻拿轻放,否则将会前功尽弃。出窑的彩陶及时将放入规格大小合适的精美包装盒内存放。
四.界首彩陶文化保护现状
进入新世纪,我国传统文化遗产受到了国家和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界首彩陶艺术也迎来了又一次蓬勃发展的春天。近年来,非常关注界首彩陶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产业化道路探索。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成功后,借着国家保护的逐步落实,当地逐年加大对界首彩陶传承发展的扶持力度。首先成立了“界首彩陶发展保护委员会”和“界首彩陶研究会”,对其今后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同时提出“艺术彩陶之乡”的地域文化发展名片,为界首彩陶
的繁荣发展指明方向;其次,投资建设了“界首彩陶博物馆”,使之成为界首彩陶工艺历史、演变、现状、制作流程和精品最完整、集中的展示场所,通过博物馆的现代展示手段让每位观众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立体地领略界首彩陶的风采。 另外,在传承人方面,界首彩陶曾经有过传承人青黄不接的困境,这也是界首彩陶大发展的障碍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加大非遗保护力度和界首彩陶知名度的空前提升,人们对界首彩陶这一古老民间工艺的认识也在悄悄转变。过去,许多彩陶艺人的子女后代因为生计所迫或远走他乡,或另择他业,而今他们中有许多已回到家乡,重新拾起了祖祖辈辈代代相传的技艺,同时,许多青少年朋友们也表现出学习陶艺的浓厚兴趣。近几年,从事界首彩陶制作的传承群体在制作工艺上,精益求精、大胆创新,推出了一批精品和新品,并在国内各类大型评比活动中屡获大奖,其中卢群山、卢莉华的彩陶作品还分别被国家博物馆和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结 语
界首彩陶作为民间艺术,她的生存土壤在界首十三窑的沃土上。她以坚固耐用、美观大方的特点为人们提供生活便利。造型上的简洁和装饰上流畅豪放,体现了艺术家创作实践积淀的成果。闲适淳朴的格调,显示出永恒的艺术魅力,她以自身朴素情趣和自然的艺术韵味,一直保持着活泼的生命力。她不仅具有浓厚的地方艺术特色,还集中体现了我国民间艺术之精华,她是我们研究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和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珍贵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