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是现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对西方心理学有着巨大的影响,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直接根植于行为主义的行为治疗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这一期间发展起来的。
第一节、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重点)
1行为治疗的基本原理源于行为主义的学习原理,主要以经典条件作用原理、操作条件作用原理和模仿学习原理为基底。
1、经典条件作用原理(理解)
经典条件作用学说的建立最早可以追溯到生理学家谢切诺夫,他再1863年出版了《脑的反射》一书,认为一切有意识、无意识的活动就其发生机制来说都是反射。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关于心理活动性质的旧观念。巴普洛夫再次基础上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他研究狗的消化过程时无意间发现够不仅在食物出现时才分泌唾液,当与食物相关的其他刺激物单独出现时狗也会有相同狗的反应。Eg:在给狗喂食时,进行声音刺激,多次以后,只有声音没有食物,也会与唾液流出。****巴普洛夫将这种后天习得的对一个中性刺激的反射行为成为条件反射,这个中性刺激就是条件刺激。他发现,几乎所有的先天性行为都可以建立起一种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建立必须依赖于一种无条件反射,否则无法形成。】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明确的将条件反射的研究纳入心理学范畴,华生行为主义又称“刺激---反应心理学”即S—R心理学。行为是有机体应付环境的全部活动,刺激是指引起有机体行为的内部和外部的变化,反应是指构成行为最基本成分的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就是确定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系的规律。华生认为,人的行为除少数简单的反射外,完全是由外界环境塑造的。***华生还用条件反射来研究情绪的发展变化,他遵循条件反射的程序,使一个叫阿尔伯特的11岁男孩,再见到白鼠甚至带毛的东西都会产生恐惧感。华生将这些通过条件反射产生的某些情绪上的条件反应称为条件情绪反应,他认为,不良的条件情绪反应,可以通过条件反射方法如重行条件作用或解除条件作用加以消除。
***经典条件发射学说已成为行为治疗最基本的理论之一。
2、操作条件作用原理(理解)
操作条件作用是由美国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斯金纳提出的,但该原理最早是由桑代克在1911年做出的。
桑代克将一只饥饿的猫关在迷箱中,在箱外猫可见范围内摆上食物,箱上有一机关,只要猫用爪子击打一根杠杆,箱门就会打开,经过反复失败后,猫走出迷箱迟到了食物,这样通过“常识错误,以及偶然的成功”,猫学会了如何逃出迷箱。
桑代克将这种现象称为“效果律‘即一种行为过程的发生次数,受该行为的后果的额影响而改变;一种行为之后出现了好的效果,这种行为就趋向于被保持下来,若效果不好,则趋于被消除,这也是斯金纳所说的一种强化。
斯金纳坚持华生的S—R 公式,他把行为分成两种,一种是应答性行为,即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指某种特定刺激引发的行为,eg:食物引起唾液分泌;另一种是操作性行为,即个体操作其环境的行为,eg:人走路,其特征是构成行为的反应式自发的。
***斯金纳涉及了著名的“斯金纳箱”,作为演技动物操作行为的实验仪器。老鼠在箱子里压杠杆取食物,使得这个行为的可能性增加了,就是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箱‘非常清楚的说明了行为强化的原理:当一个行为造成了有利的结果,这个行为更有可能在将来的相似环境中被重复。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则其强度就增加,这就是“强度增加”。斯金纳根据实验中所得的结果,提出了一套行为矫正术,他认为包括心理疾病在内的大多数行为都是习得的,心理治疗和咨询就是要以改变对来访者起作用的强化物的方式来改变其行为,有目的奖赏哪些需要保留、巩固的友谊行为,护士或惩罚哪些需要弃除的不良行为,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行为模式。
3、模仿学习原理(理解)学习的产生是通过模仿过程而获得的。有关模仿学习的理论,代表人物是班杜拉。班杜拉认为认得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模仿学习可以再既没有模型又没有奖励的情况下发生,个体仅仅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反应就可以达到模仿学习的目的,但要使个体运用这些行为,就必须运用强化手段。这也是班杜拉坚持S—R的接近性原理和强化原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有一些不同于行为主义的特点:(1)强调人的行为是内部过程和外部影响交互作用的产物;(2)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认知因素在认得活动的组织与调解中起着核心作用。(3)强调观察学习的重要性。(4)强调自我调节的作用,特别重视利用自我强化或自我惩罚的方式来加强行为的自我控制。
第二节、行为治疗的基本假设和治疗过程(重点)
3、行为治疗的基本假设(理解)
行为治疗的基本假设(1)人的行为,不管是适应性或非适应性的,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并由于强化而得以巩固(2)通过奖赏或惩罚的强化方式,可以控制行为增加安或改变方向。***行为治疗就是以行为学习理论为指导,按照一定的治疗程序,来消除人们的费适应性行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4、行为治疗的基本特点(理解)
(1)行为治疗的对象是个体的非适应性行为,通常把要矫正的行为称为问题行为或靶行为;(2)行为治疗强调环境事件的重要性,行为治疗的目的是识别这些事件,对与非适应性行为有关联的环境事件进行评估。(3)行为治疗不对行为的潜在动因进行假设(4)行为治疗是一种系统的、可操作性很强的方法。
5、行为治疗的基本过程(应用)
(1)了解来访者的非适应性行为或疾病产生的原因(2)确定需要矫正的目标行为,作为治疗的目的(3)向来访者说明行为治疗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使其消除由于无知而产生的不必要的疑虑和心理阻抗,从而主动配合治疗(4)采用专门的行为治疗技术或配合必要的药物或治疗器具进行治疗(5)根据行为治疗技术的性质及来访者行为改变情况给予正负强化(6)根据治疗的转变情况,调查治疗方法(7)将治疗效果迁移到非治疗情境中【来访者可能在特殊的治疗情境中是有效的,能否将疗效迁移到日常生活情境中,这是行为治疗经常遇到的难题。】
第三节、行为治疗的常用方法(重点)
6、放松训练(应用)【放松训练又称松弛疗法,通过一定的程式训练学习精神上及躯体上放松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核心理论认为,放松所导致的生理改变对应激所硬气的生理改变是一种对抗力量。(一)放松训练的主要类型:(1)渐进性肌肉放松(2)自生训练(3)自我催眠(4)静默(5)生物反馈辅助下的放松(二)实施放松训练的基本条件:(1)精神专一,集中注意于身体感觉、思想或想象(2)被动态度,当思维或想象发生分心时,教导自己不理睬无关刺激,重新集中注意力(3)减低肌肉能力,(4)安静的环境(5)有规律的进行训练(三)渐进性肌肉放松的技术:(1)环境要求:安静整洁、光线柔和、没有噪音(2)声音要求:说话声音要低沉、安详,愉快,发音要准确,音乐节拍以每分钟60拍为宜(3)准备工作:患者在治疗前壳少量进食,排空大小便,整个身体保持舒适、放松姿态;(4)具体实施步骤:共16步,直至脚趾的放松(5)****注意事项:(1)第一次进行放松训练时,治疗者与患者同时做,这样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程度,并提供模仿的信息。(2)放松的引导语,有录音和口头两种。(3)在放松过程中,要帮助患者体验身体放松后的感受(4)患者除了在治疗师指导下进行放松训练之外,还可以听录音自己在家里练习,每天1—2次,每次10—15分钟。】
7、系统脱敏法(应用)、
也称交互抑制法或缓慢暴露法,是行为治疗中的第一个规范化了且至今仍然盛行的一项基本技术,由南非精神病学家沃尔普在1958年创立的。该疗法运用交互抑制原理或“对抗条件作用‘的原理,在系统程序下,从轻而重的,逐渐消除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下产生的超出一般紧张的焦虑或恐怖状态,主要用于治疗恐怖症,也适用于其他一些eg:口吃、性功能障碍、强迫症。(一)系统脱敏法的治疗原理【1958年,沃尔普在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理论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一系列交互抑制理论,他的实验是:把一只饥饿的猫放在笼子里,当猫取食时电击反复数次,即使在取食时,没有电击,猫仍然害怕。后来又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又恢复了猫的正常进食。沃尔普认为这是交互抑制的作用。“交互抑制”的原理认为,个体不可能有相对不同的情绪同时发生,eg:高兴和不快***通过渐进性暴露于日益恐惧的刺激情景以逐步消除恐惧反应的治疗方法,就是系统脱敏法。1963年,将严格控制条件的对照研究证实,系统脱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可用于临床治疗,系统脱敏法是人类医学史上第一个规范化了的行为疗法。】
(二)系统脱敏法的治疗程序(1)放松训练【让来访者坐在舒适的椅子上,深呼吸后闭眼,并想象可令人轻松的情境,然后依次练习放松,直至来访者达到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如、随意放松的娴熟程度】(2)建立焦虑登记表【根据来访者病例及资料找出来访者感到焦虑的事件。将事件分等级,一般是五等或采用百分制,而后将这些不同的刺激因素按其等级依次排列成表,即为“焦虑登记表”】(3)系统脱敏【首先让来访者在放松的情况下进行脱敏学习,而后按照设计的焦虑登记表由小到大依次逐级脱敏,一般在依次会谈时间内完成1—2件事的脱敏训练。****除想象脱敏外,系统脱敏法还有四个变式:(1)自动化脱敏,采用事先备好的焦虑层次的录音录像进行脱敏,优点是:来访者可以自由的决定脱敏的速度(2)接触脱敏法:在渐进性焦虑层次的基础上,外加了示范和接触(3)实际场所脱敏:来访者在他人陪伴下在实际生活中去逐级密昂对实际的刺激物来进行脱敏操作;(4)情绪性表像法,通过形象化描述,诱发来访者的兴奋。骄傲等积极情绪情感活动,该法适合儿童来访者。】*****主义案例分析:见P259:社交恐惧症
8、冲击疗法(应用)
冲击疗法又称情绪冲击疗法或满灌疗法。其治疗的基本原则与系统脱敏法相反,是一下子就将来访者置于能引起其极大刺激的情境中,意图物极必反,从而达到消除恐怖情绪的目的。
(一)治疗原理、类型和使用原则
(1)治疗原理【患者的恐惧是过去习得的,现在将患者置身于感到恐惧的事物面前,如果美誉真正的危害发生,最终,患者会使恐怖情绪消失。】(2)主要类型:【冲击疗法又分为现实冲击疗法和想象冲击疗法。(3)使用原则。优点:方法简单、疗程短、收效快。但会使来访者承担巨大的痛苦,从而欲速则不达,沃尔普建议,冲击疗法应该在任何一种其他疗法都失败之后在行使用,以尽量减少风险性和伤害性。】
(二)治疗程序【(1)向患者详细介绍有关情况,签署治疗协议;---尤其要让来访者了解治疗中可能会承受的痛苦,从而使来访者慎重考虑是否选择该疗法;(2)进行身体及精神科检查---确保来访者没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各种精神病性障碍。另外,老人。儿童。孕妇身体虚弱者不适于用此法;(3)治疗场地及其它条件的准备—首先要确定刺激物和治疗场地。房门原则上由治疗者把持,控制来访者不能随意夺门而出,治疗时要准备好安定、心得安等应急药品以备不时之需。(4)实施冲击---治疗者应尽量鼓励来访者坚持下去,特别是在患者的应激反应高峰期之后,一定要说服甚至使用适当的强制手段让患者完成治疗,以免前功尽弃,通常一次治疗要持续30—60分钟。冲击治疗一般需要实施2—4次,1日1次或隔日1次,试效果而定。Eg:案例分析见P265女孩对带孝的恐惧症】
9、操作条件治疗法(应用)操作条件治疗法,也称强化的方法,是以“操作条件作用”作用原理为依据,操作条件治疗法对于建立良性行为或消除不适应行为有着很好的效果。主要派生的方法:(1)塑造法(2)代币法(3)差别强化法(4)厌恶疗法等,适用于矫正哪些明显的适应不良行为,也适用于儿童的行为塑造和人类行为的规范的建设。
(一)强化和惩罚的类型【(1)正强化:给于一个好的刺激(2)负强化,去掉一个坏刺激(3)正惩罚,施加一个坏刺激,eg:学生犯错时,老师的批评(4)负惩罚,去掉一个好刺激,这种惩罚比正惩罚更为常用,eg:小孩完成作业可以让他看电视,没有完成则不能看】
(二)具体方法
(1)差别强化法【[差别强化法又称为阳性强化法,作为一种行为矫正手段,用以提高正性行为的出现频率,降低负性行为的发生频率整个差别强化的过程涉及两方面的问题,即正性行为的强化和负性行为的终止**8在使用差别强化时,一定要坚持对治疗对象的消极行为不予强化****有效实施差别强化需要的几个步骤:A、明确治疗目标B、确定强化刺激C、实施强化—对积极强化必须是及时的,同时,积极行为每一次出现时,都必须加以强化,尤其是在治疗初期D、泛华计划—指目标行为应该出现在实验环境之外的所有相关刺激情境中,否则,治疗就不算是完全有效的。]】****eg:神经性厌食P268
(2)塑造法【塑造是用来培养一个人尚未作出的适应性行为的手段。定义:是使个体行为不端接近目标行为而最终作出这种目标行为的差别强化的过程。***在使用塑造法之前,要判断塑造法是否适合于治疗对象***塑造法的实施过程:A、定义目标行为B、确认初始行为C、选择塑造步骤D、选定强化刺激物E、实施塑造。从初始行为开始,要对行为的每一个过程都加以强化,知道确保该行为已经习得,然后对这一行为停止强化,转而强化下一个步骤的行为,依次类推。】***eg:案例患有多种硬化症
(3)代币法【也称代币管制法或代币治疗法,它是一种运用强化原理,来增加参加治疗或教育的个体的期望行为的行为治疗技术,其中,条件强化物所起的作用类似于货币,因此成为“代币”***代币制可以成功的用于各种治疗环境中的儿童和成人****实施过程:A、确定治疗中将要强化的期望行为,对之加以清楚、明确的确定B、规定说明如何表现这些期待行为,就可以得到怎样的奖赏,激活的多少代币。***代币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动机,并鼓励被治疗者产生期待行为,这种正性强化对于行为颓丧的慢性精神病患者和长期住院而与实际社会环境长期脱节的患者,有直接的效果。】eg:对于大型收容所中33名被收容者采取的代币控制P271
(4)厌恶疗法【厌恶疗法是在想要消除的不适应性行为发生时,提供令人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是被治疗者产生厌恶的心理或生理反应,依次作为对不适应性行为的“正性惩罚“,是不适应行为与厌恶反应建立起条件联系,从而达到戒除不适应行为的一种行为治疗技术。***也可能带来一些消极的后果:A、可能产生侵犯行为或其他情绪上的副作用B、疗效可预测性差,往往只是暂时压制而不是消除C、厌恶的泛华,---造成被治疗者对治疗者和治疗场所的厌恶D、厌恶疗法的伦理问题****厌恶疗法的操作程序:A、确认靶症状B、选择厌恶刺激,厌恶刺激必须是强烈的,必须是无害的、安全的,常用的刺激包括适当的电压的点的刺激、可引起恶心和呕吐的药物及想象刺激C、把握施加厌恶刺激的时机—厌恶行为与不适行为应该是同步的】eg:案例分析:用橡圈厌恶疗法治疗强迫症P273
10、自我控制疗法(应用)
自我控制疗法,也称自我管理疗法,行为矫正都是由矫正监理人负责实施的。当行为者本人用行为矫正自己的行为时,这个过程就称为自我控制或自我管理,表现为行为者要以一种行为控制另一种行为。
(一)自我控制疗法的临床意义
(1)非期望行为过剩的原因
【非期望行为,是指该行为对行为者将来的生活会有负面的影响,eg:抽烟、等,虽然行为者了解这些行为的负面影响,但仍会持续,原因是:(1)当他出现时总是得到即时的强化;(2)没有对抗他出现的替代行为。】
(2)期望性行为缺乏的原因【期望性行为是指:该行为对行为者将来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的行为,eg:晨练,努力工作等,虽然行为是正向的,但是行为却并不一定出现,原因(1)当该行为出现时没有得到即时强化;(2)与他出现的有关的对抗性行为立即被强化。】***自我控制疗法的目标就是减少或消除非期望性行为过剩与期望性行为缺乏。
(二)自我控制疗法的操作程序
(1)治疗对象要适宜---治疗对象必须具有强烈的去除不良行为的动机;(2)确定适宜的治疗目标---先确定一个是以程度的目标行为,而后以渐进的方式完成最终目标(3)自我监督,(4)自我强化
(三)自我控制疗法的具体技术
(1)前提控制法【通过对某些物理或社会环境等前提刺激的调节、控制,促使期望行为的发生,包括期望行为发生的前提调节和减少竞争行为发生的前提调节。****自我控制方法的设计都是发生在靶行为发生之前的。】(2)行为契约【是一份写好的文件,其中包括所确定的靶行为、行为改变进度的安排及奖惩办法等】(3)社会支持【也是一种自我控制方法,他可以预防或组织行为者的不自觉行为,也就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4)自我指令及自我鼓励
11、模仿法(应用)
模仿法,又称示范法,是行为治疗常用的方法之一。原理是来自社会学习理论:利用人类通过模仿学习获得新的行为反应倾向,向具有不良行为的人呈现某种行为榜样,以使其从事相符行为,从而消除不良行为,加你适应性行为的治疗方法。***被大量与用于儿童训练或是临床治疗。
模仿法的操作程序:(1)选择合适的治疗对象(2)设计示范行为(3)对正确模仿行为予以强化
第四节、行为治疗的简要评价(一般)
12、行为治疗主要适用于以下症状(识记)
(1)神经症: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癔症、神经衰弱等;(2)不良习惯:eg口吃、咬指甲,遗尿;(3)性功能障碍:eg早泄、阳痿、性乐缺乏等;(4)性变态行为:eg同性恋、露阴癖、恋物癖等;(5)自控不良行为:eg厌食、饮酒、等(6)其他:eg慢性精神症
***对于那些比较抽象,与行为方式关系不大的问题,就不易运用行为治疗,eg:妄想症患者等。
***行为治疗的局限:适应症仅适用于那些与行为方式有关的问题,另外行为治疗不重视认知因素的影响作用,疗效不容易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