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会认“脉、剖、汹”等生字,会写“伦、腹、剖、窟、窿、混”等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危险来临时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的,从而体会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心理素质和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1.会认“脉、剖、汹”等生字,会写“伦、腹、剖、窟、窿、混”等生字。2.通过人物的语言以及行为,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
突破方法 (A案)以读为主,抓住文中关键句段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朗读,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高大形象。教师可以适当地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再现当时的情景,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悟。(B案)1.小组合作,学习生字。2.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
难点 通过人物的语言及行为,体会人物的品质。
突破方法 (A案)1.学生朗读感悟。2.教师点拨。(B案)1.小组讨论,探究问题。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学习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法与学法
教法 (A案)启发法、讨论法。(B案)讲授法、练习法。
学法 (A案)自读感悟法、讨论交流法。(B案)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准备
(A案)多媒体课件、《泰坦尼克号》主题曲。(B案)多媒体课件、关于雨果的照片和资料。
课时安排
建议2课时。
A案
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脉、剖、汹”等生字,会写“伦、腹、剖、窟、窿、混”等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欣赏音乐,导入新课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歌,引发学生联想。
2.师:你们知道这首歌是哪部电影的插曲吗?(教师指名说说对《泰坦尼克号》影片的了解)
3.教师小结: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悲剧,为此人们进行了很多的艺术创作,从而产生了许多凄美动人、慷慨悲壮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来欣赏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板书课题)
4.引言:《“诺曼底号”遇难记》为我们描述的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按要求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围绕下面的要求,同桌合作,自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同桌检测认读生字的情况,并交流识记书写的要点。
(2)找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并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2.检查生字新词。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和词语,全班读一读。
(2)教师指名反馈生字的读音以及书写的要点。
字音:“号”是多音字,在文中读“”;“秩”是卷舌音,“嘶”“宰”是平舌音。
字形:“嘶”是左中右结构,各部分要写紧凑一点。
(3)开火车读生字词,在读中巩固。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指名反馈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 | 1870年3月17日夜晚。 |
地点 | 从南安普敦到根西岛的航线上。 |
起因 | 雾大,全速前进的“玛丽号”撞向了“诺曼底号”的侧舷,将“诺曼底号”的船身剖开一个大窟窿。 |
经过 | 人们惊慌失措,你推我搡,船上一片混乱,哈尔威船长沉着镇定地指挥人们有秩序地逃生。 |
结果 | 60人全部获救,船长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随轮船一起沉入了大海。 |
4.教师指名反馈:了解了“诺曼底号”遇难的整个经过,这个故事带给你们怎样的感受呢?谁能用一个简单的词语说一说?(感动、激动、自豪、惊魂未定、害怕、恐慌、慌张……)
三、抓住关键语句,探究海难发生的原因
1.引言:同学们,“诺曼底号”造于1863年,是一艘大轮船,在英伦海峡也许可以算得上是最漂亮的邮船之一,像这样一艘邮船,晚上出航时没有什么可怕的。然而危险就这样没有任何预兆地降临到了这艘船上,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
2.教师指名反馈。预设:
(1)大海上夜色正浓,烟雾弥漫。
(2)雾越来越浓了。
(3)周围一片漆黑,船桅的梢尖隐约可辨。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读出雾的大。
4.过渡:因为当时的雾太大了,所以这艘船的船长小心翼翼地驾驶着他的“诺曼底号”。乘客们都进入了梦乡。突然一声巨响……
5.教师紧张地追问:发生了什么?(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然后用文中的句子说。在说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表达,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惊恐地问:黑夜里,发生了——(教师指名读)
(2)教师恐惧地问:宁静的黑夜里,发生了——(小组读)
(3)教师惊慌而恐惧地问:宁静的黑夜里,“诺曼底号”的乘客们都进入了梦乡。突然一声巨响,发生了——(全班读)
四、教师小结
师:同学们,一艘“年轻”的“诺曼底号”在一个宁静的夜晚发生了海难。当时船上包括船长在内一共61人,我们知道最后除船长外,其他人全部逃生。那么,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呢?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 书 设 计
23 “诺曼底号”遇难记
时间 | |
地点 | |
人物 | |
起因 | |
经过 | |
结果 |
一、给加点字注音。
湍急( tuān ) 酣睡( hān ) 漆黑( qī ) 窟窿( kū )
蓦地( mò ) 幽灵( yōu ) 岗位( gǎng ) 履行( lǚ )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
mí 漫( 弥 ) pōu ( 剖 )开 wéi ( 维 )持 主 zǎi( 宰 )
hùn ( 混 )乱 bēi( 卑 ) 微 cuò ( 措 )施 穿 suō( 梭 )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危险来临时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的,从而体会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心理素质和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一、谈话导入,激发好奇
1.引言:同学们,当你们正在沉睡的时候,突然听到一声巨响时会怎么样?
(学生自由地说一说)
2.过渡:是啊,谁都会感到惊慌、害怕。当“诺曼底号”的乘客们被巨响惊醒,并且知道自己所乘坐的船身上已经被剖开了一个大窟窿时,又会是怎样的局面呢?
二、想象品读,体会惊慌
1.学生想象,交流汇报。
2.过渡: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一场面的呢?请同学们读课文,找出相关的段落。
3.教师指名反馈。
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当。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
(1)教师指名读文,其他人评议。
(2)在同学们提建议的基础上,再请该同学读一读。
(3)引导学生讨论,如果你们来读,你们会怎么读?会强调哪些词语?为什么?
(4)教师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悟后有感请地读。
(5)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角色朗读,体会镇定
1.引导学生想象:同学们,求生的欲望让乘客们一窝蜂地拥上救生艇,你推我搡,如果继续这样下去的话,会出现什么新的危险呢?
(推搡中有人会落海,抢救工作变缓慢,老弱妇孺会落后,救生艇会翻……)
2.师:同学们,再这样下去,救援工作无法开展,可能会有更多的人丧生,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黑暗中传来了简短有力的对话。
(学生朗读文中对话部分)
3.教师指名反馈: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一个怎样的声音?
(坚定的、镇定的、果断的、严厉的、威严的……)
4.教师指名反馈:这声音让你们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船长?
(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处事果断、指挥有方)
5.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船长的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处事果断、指挥有方。
四、想象画面,体会英勇
1.过渡:黑暗里坚定而严肃的声音,使得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二十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船上只有一个人没有逃生,他就是——(学生:哈尔威船长)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悲壮的音乐,示范读课文。
(船头先下去……哈尔威船长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3.师:同学们,你们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画面?
(学生发挥想象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4.教师小结:感人的画面已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大家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些自然段。
5.教师根据情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教师用多媒体课件配乐,学生集体有感情地朗读这几个自然段。
7.师:同学们,哈尔威船长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得救的人们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地说一说对哈尔威船长的敬佩和赞叹之情)
五、理解句意,深化主题
1.过渡:同学们,在危险面前,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沉着地指挥人们逃生。作者这样评价这位伟大的船长:(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语句)
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践行了一次英雄的壮举。
2.引导学生讨论这几句话的意思。
3.学生集体交流反馈。
(提示:在死亡面前,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镇定自若、舍己为人,他的高贵品质是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的)
4.教师小结:“诺曼底号”不幸在海上失事了,在一片惊恐慌乱中,船长哈尔威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地指挥船员,使船上所有的人获救,而自己却被海水吞没,哈尔威船长危难时刻舍己为人、沉着冷静、指挥有方的崇高形象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六、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人生犹如一艘在大海上航行的船,前方也许风平浪静,也许惊涛骇浪,但不管何种境遇,你们都得努力驶向前方。面对惊涛骇浪,你们要冷静,要临危不惧、机智冷静。只有这样,你们才能成为生活真正的舵手。
板 书 设 计
23 “诺曼底号”遇难记
临危不惧、舍己救人
课 时 作 业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
惊慌失措: 又惊慌又恐惧,不知如何是好。
2. 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相提并论: 把不同的人或事混在一起谈论、看待。
3. 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
井然有序: 形容整齐有序的样子。
4. 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挡。
势不可挡: 来势凶猛,不可抵挡。
二、你从哈尔威船长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
人一生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灾难,在危急关头,只有沉着冷静、顾全大局、井然有序、听从指挥才有逃生获救的希望,
有时灾难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自私自利的丑恶的灵魂。
教学反思
在语文课堂中,我紧紧围绕文本,引导学生获得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从而学会努力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这也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渗透的生命教育。一方面,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珍爱生命、尊敬生命、敬畏生命。猝然而至的灾难,让本来还在睡梦中的人们突然面临生死考验,为了自己逃生,在这时候,可卑的利己主义占了上风,甲板上乱成一团。这时候,船长保持冷静,把别人的生命放在了第一位,甚至忘了自己也是船上的一员。让学生抓住这些句子去朗读、去品位、去感悟船长对生命的尊重。获救者的生,是船长的死换来的,从中我们知道了生命的宝贵、可爱、可敬。另一方面,在文本阅读中为学生渗透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观的教育。在整个课堂中,紧紧围绕文本,通过朗读去感悟船长的英雄品质、强者风范,船长的价值观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案
第一课时
环节 | 学案 | 教案 | 设计意图 |
学习 | 一、探究新知 1.我会积累词语。 小心翼翼、汹涌湍急、惊恐万状、势不可当、惊慌失措、井然有序、巍然屹立、纹丝不动、不可开交、镇定自若 2.我会认读。 弥漫、幽灵、翘起、剖开、湍急、维持、酣睡、蓦地、肇祸、主宰、船舶、调遣、须臾、铁铸、雕像、履行 3.我会填空。 ( )的邮船 ( )的绳索 ( )的灵魂 ( )的人员 ( )的众人 ( )的雕像 4.下列哪些句子是比喻句? (1)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 (2)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 (3)人们透过阴惨惨的雾气,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参: 略。 |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引言: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智力游戏。 一条木船破了,船里进满了水,单凭破船本身的浮力已承受不了船上一对夫妻和一个即将成年的儿子的重量,他们又都不会游泳,怎么办?远处有一条船正向他们驶来,但坐等获救是不可能的。如果你们就是船上的那个孩子,请设想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全家人脱离险境。 2.教师指名回答。 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诺曼底号”遇难记》。 二、识字教学,指导书写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学生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看拼音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序号,遇到不懂的地方标上记号。 2.学生分小组互读、互查、互相解疑。 3.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词,学生集体认读生字词。 4.教师指导学生认识“脉、剖”等字。 (1)教师示范读音。 (2)学生练习诵读,猜测词义,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相机讲解与生字相关的词语的意思。 5.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要写的生字:伦、腹、剖、窟、窿、混、嘶、维、秩、卑、岗、宰、措、遣、梭。 6.指导学生观察生字。 7.教师示范,学生学写。 8.教师投影评议。 | 通过创设情境,把问题抛给学生,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下文的学习做铺垫。接着以问题“看看主人公哈尔威船长是如何救助众人脱离险境的?”牵引学生进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
合作探究 | 二、探究思考题 1.课文详细描写了船长和船员的对话,这些对话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描写? 2.课文中能突出文章中心思想的句子是?
参: 1.对话极为简短,有的句子仅用一个词表示;分行写人物语言,醒目突出;对话中的叙说交代也极为简洁,大多地方只有人物语言。这样描写,与当时环境相称,符合客观实际,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 2.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 | 三、整体感知,畅谈印象 1.快速浏览课文,初步感受故事内容。 2.学生自读。 3.师:海难的发生,始料未及。在课文的描写中,一定有许多情节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屏幕上出示的两个问题读这些地方,然后用笔把你们阅读的感受写在书上,不明白的地方做个记号,待会儿我们分小组讨论。 (1)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 (2)说出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师:请同学们把自主学习的收获跟同桌一起分享吧! 5.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6.学生汇报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7.学生交流印象最深的事。 | 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选择触及他们心灵的部分交流,实现阅读个性化。 |
实践应用 | 三、随堂练习 1.《“诺曼底号”遇难记》是一篇 ( ),它按照“雾海夜航—( )—( )—盛赞船长”这一海难发生过程安排情节,刻画了船长( )在危急关头,( ),在死亡面前,展现了一个伟大的英雄形象。 2.作者( )是( )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 》《九三年》等。
参: 1.小说 海难发生 舍己救人 哈尔威 勇于决断、沉着指挥、舍身 救人 2.雨果 法 《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 | 四、课堂基础过关训练 完成“随堂练习”。 | 通过练习来巩固学生对课文的掌握,加深印象。 |
自我总结 |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的问题是: |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 《“诺曼底号”遇难记》,对课文中出现的字词基本上能够准确地掌握,并能梳理出课文主要的内容。希望你们继续巩固字词,课后查找资料,深入体会船长哈尔威的伟大品质。 |
环节 | 学案 | 教案 | 设计意图 |
学习 | 一、分析课文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弥漫( ) 山脉( ) 翘起( ) 翘首( ) 船舷( ) 刹车( ) 湍急( ) 猝然( ) 肇祸( ) 酣睡( ) 蓦地( ) 丧命( )
2.结合语境解释加点的词语。 (1)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这股的势头,险些把小艇都弄翻了。 你推我搡: (2)奥克勒福大副和三名工头拼命想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因为而至的变故简直都像疯了似的,乱得。 猝然: 不可开交: 参: 1. mí mài qiào qiáo xián shā 2. tuān cù zhào hān mò sànɡ 2.(1)形容相互拥挤的样子。 (2)突然,又出乎意料的意思。这里指无法结束的混乱场面。 | 一、复习导入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中的插图。(板书课题) 2.检测所学的生字词。 (1)指名回答。 (2)全班齐读词语。 3.回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4.学生自主回答。 | 教师在授新课之前应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的内容,以加深学生的 印象。 |
合作探究 | 二、探究思考题 1.如何理解“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卑的利己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这句话? 2.哈尔威船长一定要死吗?他可以不死吗?谈谈你们的看法。 参: 1.人有崇高卑劣之分,但崇高与卑劣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生死存亡的关头,有人自私本性全露,放弃责任,违背天良,只求自己活命,不顾他人死活;有的人则会被激发出正义感和责任感,宁可放弃个人的生存希望,也要拯救他人性命。此时往往是考验人的最好时机,懦夫与英雄只有一念之差,因此两者总是在危急时刻相伴而生。作者的议论,将船长的英雄形象与那些卑劣的人形成鲜明对比,使船长的形象更显伟大。 2.略。 | 二、质疑探究,突破难点 1.自读自悟,理解内容。思考:船长为什么用威胁逃生的人? (1)船长在怎样的情况下用威胁逃生的人?(引导学生感受当时混乱的场面,品味可怕的震荡,求生的人像疯了似的,一片混乱,等等) (2)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3)船长开始是怎样指挥逃生工作的?(结合重点语句:“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打死他。”) (4)从这简短有力的语言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指挥有方;沉着冷静;忠于职守,有责任感;一心为他人着想,丝毫没有考虑自己) (5)分角色朗读船长和机械师、大副的对话,体会语言的简洁。 (6)议一议船长采取用威胁逃生的人的做法。 2.哈尔威船长在随船沉没之前,就没有办法救自己吗? 把结尾部分用字幕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反复读,抓住“犹如铁铸,纹丝不动”体会船长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形象。再联系前面船长争分夺秒救助他人的情景,充分感受船长把自己生死置之度外,关心船上每一个生命的崇高品质和伟大情怀,体会他高度的责任感、忘我的精神和誓与船共存亡的决心。总结船长的高贵品质:忠于职守——舍己救人,与事业共存亡;做人之道——尊重他人生命,优先保护弱势群体。 | 以学生的质疑引领学生一步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同时,也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准问题的根源。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不同感悟,是对不同学生的尊重。 |
实践应用 | 三、随堂练习 本文是一篇小小说,由于篇幅的,哈尔威船长的形象还不是很丰满,要想进一步突出其形象,除了原文在叙事写人中作精辟的议论,还可以用哪些方法使人物形象丰满起来?请你帮助作者出谋划策。 参: 对比烘托、铺垫渲染等。 | 三、深化认识,升华情感 1.实话实说:任选一种身份,想象说话。 你就是生还者之一,你想对船长说…… 你就是船长,当你随着船儿慢慢下沉,你想说…… 你就是这艘在英伦海峡上堪称最漂亮的邮船之一的“诺曼底号”,当你身受重创,目睹遇难的这一幕,你想说…… 2.学生思考后回答。 四、巩固作业 完成“随堂练习”。 | 让学生回归课文,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在创设的角色中,畅说感受,升华情感。这时的感受是内心的独白,情感的抒发。学生由此受到了心灵的震撼,船长的形象也更为高大、鲜明。 |
自我总结 |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的问题是: |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我们敬爱的哈尔威船长用自己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伟大人格魅力为我们树起了一座雄伟的丰碑。老师真心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像哈尔威船长那样用自己的正直、善良、无私与真诚,在人生的历程中,也筑起一座丰碑! |
作者简介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1841年当选法兰西语文学院院士。生于军官家庭。早期诗作《短歌集》将中世纪理想化,歌颂波旁王朝复辟。后受进步思想启发,逐步摆脱保皇党观点。1827年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剧本序言反对古典主义,成为浪漫主义的宣言。接着写出《欧那尼》《国王寻乐》等剧本,表达人民对的不满;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反对和教会。
教学反思
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是感受哈尔威船长的伟大形象。我通过让学生质疑、提出问题、解决关键问题,再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最后让学生想象自己是文中的主人公,发表自己的真实感受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整堂课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认真学习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