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从精英循环的角度看科举制度的历史功用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11:06:19
文档

从精英循环的角度看科举制度的历史功用

中国封建社会始于公元前年秦王朝的建立,终221止于年清王朝的灭亡,历时年,其延续时间之19112132长,在世界各民族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当历史进入~14世纪时,欧洲处于文艺复兴时期,不同于封建制度的15新的社会制度正在孕育之中,并在其后不久就诞生了。中国封建制度这时仍处于鼎盛时期,并在其后又延续了个多世纪,直至西方的入侵才导致这一制度的毁灭。4当我们考察这段逝去的历史时,不禁思考究竟是什么因素促使了中国封建统治具有不同寻常的稳定性。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回答。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传统
推荐度:
导读中国封建社会始于公元前年秦王朝的建立,终221止于年清王朝的灭亡,历时年,其延续时间之19112132长,在世界各民族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当历史进入~14世纪时,欧洲处于文艺复兴时期,不同于封建制度的15新的社会制度正在孕育之中,并在其后不久就诞生了。中国封建制度这时仍处于鼎盛时期,并在其后又延续了个多世纪,直至西方的入侵才导致这一制度的毁灭。4当我们考察这段逝去的历史时,不禁思考究竟是什么因素促使了中国封建统治具有不同寻常的稳定性。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回答。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传统
  中国封建社会始于公元前年秦王朝的建立,终

221

止于年清王朝的灭亡,历时年,其延续时间之19112132

长,在世界各民族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当历史进入~

14

世纪时,欧洲处于文艺复兴时期,不同于封建制度的15

新的社会制度正在孕育之中,并在其后不久就诞生了。中国封建制度这时仍处于鼎盛时期,并在其后又延续了个多世纪,直至西方的入侵才导致这一制度的毁灭。4

当我们考察这段逝去的历史时,不禁思考究竟是什么因素促使了中国封建统治具有不同寻常的稳定性。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回答。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而儒家思想的保守性带来了中国封建统治的长期稳定性。韦伯就是这一看法的代表人物,他的《儒教与道教》一书认为在中国是不可能产生资本主义制度的。这种看法是基于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而获得的但它未能解

,

释为什么儒家思想在中国能够长时间统治人们的头脑并不断地被强化,也未能解释为什么中国封建时期的历史表现为一部王朝循环史。另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封建统治的长期稳定性得益于中国特殊的地理位置。中国地处亚洲东部,东面是广阔无垠的太平洋,西面是难以越过的青藏高原,北面是茫茫大草原,西南面则是不可穿越的热带雨林地区。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了中国与世界的隔离,使得外部新思想难以传入中国。无疑这一观点可以很好地解释中国社会制度的长期稳定性,但它和前一种观点一样也无法解释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什么表现为王朝的循环。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力不发达,所以一直停留在封建社会。这种解释是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得出的,是深刻的。但它未能解释为什么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在唐以后的几百年间雄居世界之首时未能发展资本主义,而此时,生产力水平处于相对落后位置的西方却能率先抛弃封建制度实行

,

资本主义制度。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促使了中国封建统治的长期稳定呢?是哪些因素导致中国封建统治的周期性动荡?韦伯用西方历史上特有的文化现象——新教改革——来解释资本主义在西方的兴起,为我们提供了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这里,我们也将运用这种方法,从中国历史上特有的文化现象中寻找促使封建统治能够长期延续的原因。用对比的方法,考察这一时期的中外历史时,就会发现,有一种文化现象是中国所特有的,那就是中国古代的文官考试录用制度——科举制度。正是这一制度对中国封建统治的长期稳定产生了重大作用,也正是因为这一制度不能解决封建最高统治者的有效更替问题,因而,中国历史呈现出周期性的动荡。对此,以下将从精英循环的角度分析科举制度的具体历史功用。

一、精英循环:社会平衡的条件

  精英的概念是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提出的。简单地说,精英就是在社会生活的某一领域中才能最高者或成就最大者。由于人们在身体与智力和精神上一样,是不相同的,因而,总的看来,在全社会或在某一特定阶层或群体中,某些人具有更高的天赋。这些在不同领域中获得最高分数的人可以划归一个等级,即精英阶层。根据精英人物是否直接或间接在中起主导作用的标准,把精英阶层划分为执政的精英阶层和不执政的精英阶层两部分。一个社会要保持稳定,统治阶层就要不断地从不执政的精英阶层中吸收成员,同时不断地淘汰不合格的统治者,也即把统治阶层中算不上精英的成员清除出去。

《云南社会科学》年第期

20041Social Sciences in Yunnan No.1从精英循环的角度看科举制度的历史功用

郑从金

(福建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

350007

摘要:有效的精英循环是一个社会政治稳定的必要条件。科举制度以考试选拔吏治人才的方式,在中国封建社会开通了一条畅通的精英循环路线,从而充当了封建统治的稳定机制,并带来了中国封建制度的异常稳定。

关键词:精英;精英循环;科举制度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8691200401010603

收稿日期:——

20030617

作者简介:郑从金(~),男,安徽人,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化社会学研究。

1971

106  因而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精英循环路线的畅通,以使执政阶层中总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一个社会中只有当执政阶层的能力、才干平均值高于非执政阶层时社会才能稳定;而要保证这一点,只有通过精英循环即非执政阶层中精英人物不断上升为执政精英,执政阶层中的庸才不断下降到非执政阶层。没有向下流动,上层就会聚集一批腐化分子,使执政阶层的能力和才干平均值下降,从而不能确保其统治,没有向上流动,即向上循环渠道受阻,非执政层的能力平均值就可能上升,一旦非执政层中精英人物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联合起来,夺取政权。的意义因而在于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实现精英循环。[1](P296~304)精英循环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流动,尽管它也表现为向上或向下的流动,但它关注的是特殊人物即精英的流动。

  精英循环理论是帕累托提出的,它试图说明社会政治系统维持平衡和稳定的基本机制。这种理论认为,社会的冲突和动荡是由于精英循环路线不畅所引起的。精英循环理论不同于阶级理论,它淡化了人们在社会所有制中的地位,即社会结构上的不平等,否认社会冲突的根源是阶级对立。精英循环理论开创了研究社会平衡和稳定的新视角,因而被认为是阶级理论的补充。

二、科举制度:一条特殊的精英循环渠道

  所谓科举制度就是分科考试取士的选用制度,科举制度产生于隋朝,历经唐、宋、元、明、清个朝

5

代,长达余年。纵观其历史,大体上经历了隋的初1300

建、唐的立制、宋的改革和明清的极盛和衰退个时期。

4

  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后,废除了前朝选用的九品中正制,代之以考试选用的方法。隋朝建立后,于开皇七年年,下令罢州郡辟举,令诸州每岁贡三人,进(587)

行考试。随后,又先后于大业三年年,大业五年

(607)

(年)诏令“十科举人”和“四科举人”。由此,609

中国的科举制度拉开了序幕。

  科举虽开始于隋,但真正形成制度则在唐朝。唐朝的科举定制,中心在于它完备了二级程序、三级考试。第一级程序是确定入仕资格,第二级程序是在取得入仕资格的基础上分别授予官职。三级考试是指解试、省试和殿试。按照规定,凡通过解试和省试,才算取得入仕资格。而殿试决定官位的授予。唐的科举类型有常科和制举两种,以常科为主。常科的考试科目繁多,主要有:秀才科、进士科、明经科、明法科、明书科、明算科、开元礼科、三传科、史科、童子科、道举科、医举科、武举科。(~)

[2]P111116由唐的考试科目设置来看,科举制度意在选用社会各个方面的人才。

  宋继唐之后,继续实行科举制度并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宋代统治者,力图在不分阶层、不分出身、不分财产的前提下,广泛吸收人才,扩大封建统治的基础。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宋朝对科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主要集中在精简考试科目、正式确立三级考试制度、严格考试管理个方面。

3

  明清的科举考试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以前的做法,但有重大变化:其一,考试内容进一步限定在儒家正统思想范围内;其二,考试文体采用八股文。科举制度的这一变化导致了中国封建统治走上了文官儒化的歧途,对吏治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科举制度开始由极盛走向衰退,并进而于年被废除。

1905

  到此,可以清楚地看到,科举制度的目的就是把社会上各界精英人物(主要是知识分子)吸收到封建中去做官,以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科举制度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这一目的。这样,采取考试的方法开通了精英人物通往执政阶层的道路,形成了封建社会的一条特殊的精英循环渠道。

  封建统治正是通过科举考试这一渠道源源不断地获得了大量的精英人才。由各个朝代科举出身对构成的影响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唐代,科举不但是中级官吏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高级的主要来源。唐所任用的位宰相中,进士出身者达名。唐朝首开高360143

级官吏非科举出身不取的先例,宋朝则大大地扩大了取士范围和取士人数。据记载,有宋一代通过科举共取士人,平均每年人。

115427361()

[3]P106宋代的名卿巨公,才华横溢之辈皆由此选,仅几百年中,在政治舞台上就出现了诸如薛居正、吕蒙正、寇准、范仲淹、文彦博、王安石、李纲、文天祥等一大批优秀。宋朝著名政治家司马光也是科举出身。明清两代,科举对官僚政治影响得到进一步体现。明代内阁大学士总计余人,

170

科举出身者占%以上。清代,科举出身的尚书、都御

90

史占%左右,监察院御史一般都是科举出身。

50()

[2]P135  对中国的科举制度进行进一步的考察,就会发现它只是一条不完全的精英循环渠道,它不能完全解决精英循环的问题。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皇帝是最高统治者,而皇帝从来都不是由考试选出的。这就决定了中国统治阶层中最重要的精英人物的循环路线不畅通。皇帝的位子在中国可用两条渠道获得:一、用武力夺取;二、继承的渠道。用武力夺取,是一条特殊的精英循环渠道,历代开国皇帝都是以此种办法获得统治权的;继承的渠道,就不能算是一条精英循环渠道了,历代除开国皇帝以外的皇帝皆由此渠道获得统治权。中国封建社会的汉族统治者选择皇位继承人时采用“嫡长子制”,完全阻塞了精英循环的渠道而入主中原的满族统治者采取“立

,

储以贤不以长”的策略,还算没有完全阻塞精英循环的

107道路,因而清朝把中国封建制度推到了它的顶峰。

  正是因为科举制度只是部分地解决精英循环问题,它只能带来封建制度的相对稳定。由于皇帝的选择采用继承制,因而封建王朝周期性的交替就不可避免了。一个朝代的最高统治者时,处于下层的精英分子就会起来造反,其中在智力、谋略方面最为突出者就会通过领导战争或的方式夺得政权,成为新皇帝。这样,新的王朝开始了。新的王朝初期,由于其最高统治者是精英人物,统治就会比较稳定,社会日渐繁荣起来,可是几代以后,那些在深宫中长大的王位继承者们,在智识方面大大降低,不再是精英人物,其统治日渐不稳,直至下层起来造反,其统治被推翻,其王位被新的真正的精英人物占据。这样又开始了新的王朝,王朝循环就这样周而复始地进行。

三、科举制度:中国封建统治的稳定机制

  作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基柱,科举制度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文官考选体系,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运转最重要的稳定机制,从而,对封建统治和封建制度的稳定产生了重大作用。

  科举制度正是通过给人们特别是精英人物提供向上流动的机会和可能而成为中国封建政治统治强有力的稳定机制。通过科举制度,封建知识分子有了通过考试进入仕途的正常途径。科举不重门第,对于有志于仕途者,均给予应试机会,这为出身贫寒者跨入上层社会,参与政治提供了条件。尽管能够通过考试者只是封建知识分子中的少数,但毕竟有了一条通往上层统治社会的渠道。有了这条渠道以后,在及第入仕强烈愿望驱动下,读书人一般将注意力集中于科场,视功名如性命,不管是否考取,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封建的生产关系,成为旧制度的捍卫者。正如余秋雨所写道:“科举制度实在是中国封建统治结构中极高明的部位,它如此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如此精巧地把社会竞争欲挑逗起来,纳入封建政治机制。时间一长,它也就塑造了一种独特的科举人格,在中国文人心底代代相传。”()

[4]P106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科举人格,把知识分子的志向、兴趣、爱好整合到封建政治经济制度中去。明中叶以后,沿海一些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没有得到应有发展,这与科举制度的完善有密切关系。()

[3]P148

  科举制度还通过规定儒家思想为考试内容的方式而提供了中国封建文化统治的稳定机制。因而,科举在延续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文化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宋、元开始,科举考试内容均以四书五经为基础,不仅天下读书人以四书五经为进身的阶梯、入仕的基础,而且整个社会都以三纲五常为经天纬地的行为规范。正是科举制度使得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占据统治地位并得以长时间延续。这样,科举通过规定考试的内容,为维系封建统治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但是科举制度未能解决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有效更替问题,因而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封建社会政治的平衡和稳定,而不能完全解决平衡与稳定问题,所以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表现为周期性动荡。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诞生后,现代选举制的运用才完全解决了精英循环问题。同时科举考试还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而影响了其功能的发挥。科举考试在宋、元后,考试内容和形式严重僵化:内容上严格在儒家正统思想范围内,形式上采用八股文体。在这种严重僵化的考试形式下,一些真正的精英人物不能通过考试被选上来,而选上来的多是学无所用的书呆子。动摇清朝统治根基的太平天国的发动者洪秀全正是因为次参加科举未中而转为

3

。正是科举制度的这种僵化导致了其自身的灭亡。参考文献:

帕累托普通社会学纲要北京:三联书店,

[1].[M].2001.

李铁中国文官制度北京:中国大学出版社,[2].[M].19.

黄新宪中国考试发展史略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3].[M].1991.

余秋雨文化苦旅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4].[M].1992.

Analyzing the Historical Functions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From the Viewpoint of Elite Circulating in a society

Zheng Cong-jin

(,,)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350007China

Abstract Effective elite circulation is essential to political stability in any society.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brought a unimpeded elite circulation road to China feudal society by choosing government officials through examination. As a result, it acted as a stabilizing mechanism of the feudal rule and made China feudalism extremely stable.

Key words;;

Elite Elite circulation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责任编辑:杨绍军]

108

文档

从精英循环的角度看科举制度的历史功用

中国封建社会始于公元前年秦王朝的建立,终221止于年清王朝的灭亡,历时年,其延续时间之19112132长,在世界各民族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当历史进入~14世纪时,欧洲处于文艺复兴时期,不同于封建制度的15新的社会制度正在孕育之中,并在其后不久就诞生了。中国封建制度这时仍处于鼎盛时期,并在其后又延续了个多世纪,直至西方的入侵才导致这一制度的毁灭。4当我们考察这段逝去的历史时,不禁思考究竟是什么因素促使了中国封建统治具有不同寻常的稳定性。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回答。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传统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