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11:06:34
文档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第四讲 对外贸易宏观管理改革   一、对外贸易的建立与发展   二、改革开放与对外贸易的关系   三、对外贸易的改革进程与效果   四、加入世贸组织与对外贸易改革第一节 对外贸易宏观管理的建立和发展    一、对外贸易概述   (一)对外贸易的含义——对外贸易宏观管理是指对外贸易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经营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   (二)对外贸易的性质   外贸和其他经济一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推荐度:
导读第四讲 对外贸易宏观管理改革   一、对外贸易的建立与发展   二、改革开放与对外贸易的关系   三、对外贸易的改革进程与效果   四、加入世贸组织与对外贸易改革第一节 对外贸易宏观管理的建立和发展    一、对外贸易概述   (一)对外贸易的含义——对外贸易宏观管理是指对外贸易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经营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   (二)对外贸易的性质   外贸和其他经济一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第四讲  对外贸易宏观管理改革

    一、对外贸易的建立与发展

    二、改革开放与对外贸易的关系

    三、对外贸易的改革进程与效果

    四、加入世贸组织与对外贸易改革

第一节  对外贸易宏观管理的建立和发展

 

    一、对外贸易概述

    (一)对外贸易的含义 ——对外贸易宏观管理是指对外贸易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经营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

    (二)对外贸易的性质

    外贸和其他经济一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因此,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应相应地变革对外贸易,使其更好地适应国民经济与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

    二、改革开放前,我国对外贸易的特征

    (一)单一的公有制

     1956年,我国在完成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后,就确立了由职能部门领导、国营外贸公司集中经营的对外贸易经营,对外贸易领域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完全的公有制。

    (二)实行对外贸易统制

     对外贸易统制集中表现在:

       1、对外贸易国家垄断经营 ——对外贸易统制的贯彻主要表现在对经营主体的严格方面。

       2、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 ——计划管理是传统对外贸易的轴心。

    (三)统负盈亏的财务管理 ——各外贸进出口公司经营活动全部由计划调节,由此发生的全部盈利或亏损也全部由国家财政平衡。

    (四)实行贸易保护 ——我国的贸易保护是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并重的多重贸易保护。平均关税水平一直维持在高水平上,非关税壁垒方面是以强有力的直接行政干预为特征的。

    三、对改革开放前我国对外贸易的评价

    (一)积极作用

    1、有利于集中调度资源,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

    2、有利于统一安排进口,保证国家重点建设需要。

    3、有利于集中统一对外,捍卫国家的政治和经济。

    (二)严重弊端

    1、独家经营,产销脱节 ——国家通过外贸专业公司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贸易渠道和经营方式单一,阻断了各地方、各生产部门和企业与国际市场的联系,造成工贸隔离、产销脱节。

    2、高度集中,统得过死 ——国家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干预,对企业太多,造成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缺乏经营自主权,难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

    3、统包盈亏,缺乏利益激励机制 ——国家统包盈亏,没有兼顾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利益,不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第三节  对外贸易改革的进程与效果

 

    一、中国对外贸易改革路径的特点

    (一)国际上对外贸易改革的路径及次序

     1、国际上讨论对外贸易改革主要是指贸易自由化过程,即由保护型对外贸易向自由、开放的对外贸易转变,其基础是市场经济,改革的是干预对外贸易的方式与力度。

    2、关于对外贸易改革的次序,国际上一般认为:第一步应将配额、外汇控制等非关税手段关税化;第二步再将关税水平降低,进而实现贸易自由化。取消数量是进行贸易自由化改革的不可逾越的步骤。

    (二)中国对外贸易改革的路径和次序

    1、中国的对外贸易改革基本上也是贸易自由化的过程。

    2、由于中国原先保护对外贸易的基础是计划经济,对外贸易自由化过程必须在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完成。

    3、中国对外贸易改革的次序:首先,逐步松弛对外贸易计划,代之以许可证、配额及其他行政控制手段。之后,随着国内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市场扭曲的程度逐步减少,对外贸易数量控制也随之减少,对外贸易制度朝着“中性”演化。

 

    二、中国对外贸易改革的进程及成效

    (一)中国外贸改革的进程

    1、外贸的初步改革(1979-1987年)

    (1)下放外贸经营权 ——通过组建工贸公司及地方贸易公司等措施,下放外贸经营权,扩展经营渠道,引入竞争机制。

    (2)开展工贸结合试点 ——针对长期以来工贸分家、产销脱节造成的出口产品不适销对路等问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工贸结合的试点。

    (3)简化外贸计划内容 ——缩小指令性计划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范围,扩大市场调节的作用。

    (4)实行出口承包责任制 ——为了打破统负盈亏的大锅饭财务,1987年对外经贸易部所属外贸专业总公司实行出口承包经营责任制。承包的内容是承包企业向国家承包出口总额、出口商品换汇成本、出口盈亏总额等三项指标。

    2、外贸的深化改革(1988—1993年)

    (1)1988-1990年全面推行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 ——由外贸总公司、工贸总公司及地方分别向承包出口收汇、上缴外汇和承包基数内定额补贴三项指标,承包指标一定三年不变。

    为了落实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使地方和企业能承包经济效益指标,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措施:放宽外汇管制;实行出口退税等。(1985年开始实行出口退税制度)

    (2)1991—1993年完善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 ——新一轮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在调整汇率的基础上,取消国家对外贸出口的财政补贴,通过原来的承包渠道向国家承包出口总额、出口收汇和上缴外汇额度。

    3、1994年以后至入世前的外贸改革  

    (1)外贸的改革方向——尽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符合国际贸易规范的新型外贸。

    (2)外贸改革的主要措施 ——

       1)深化外贸宏观管理的改革 ——通过深化外贸管理改革,在我国建立起以法律管理手段为基础、经济调节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行政管理手段的外贸宏观管理。

     ①强化经济手段 ——包括进行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降低进口关税水平,取消部分进口减免税;改革所得税制,由包干制改为分税制;完善出口退税制度,出口退税全部由财政承担;实行鼓励出口的信贷等。

     ②加强立法手段 ——1994年5月12日出台对外贸易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并制定了与之相配套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等法规,标志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进入法制化轨道。

     ③改革外贸行政管理手段 ——按国际经济通行规则完善配额、许可证等行政管理手段,使其做到规范化和制度化。

      2)深化外贸经营改革

     ①进行企业制度改革 ——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企业股份制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②进行经营制度改革 ——从单纯追求创汇数额,转向重视效益;从商品经营转向资产经营;从单一经营转向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从传统的收购制度转向服务型的代理制;从分散经营转向规模经营。

(3)建立、健全外贸协调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进出口商会的协调、服务、纽带职能;发挥研究咨询机构和学会、协会的信息指导和服务功能;完善金融、保险、运输等配套体系。

(二)中国外贸改革效果的评价

    1、下放对外贸易经营权,扩大地方对外贸易自主权 ——通过下放外贸进出口总公司的经营权,扩大地方的对外贸易经营权,同时扩大地方对引进技术、进口商品的审批权,给地方一定比例的外汇留成等,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外贸易的高度集权,加速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2、扩大对外贸易经营渠道,打破垄断经营 ——1979年以后的对外贸易改革,在引入其它所有制成份,发展各类外贸企业,扩大外贸经营渠道,打破垄断经营方面取得巨大进展。

    (1)行业集中度大幅下降

     10大外贸公司为:机械、五矿、化工、技术、粮油食品、纺织、土畜、轻工、工艺、仪器进出口总公司。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部,转引自林桂军《人民币汇率问题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年。

     (2)形成多种所有制结构

     (3)中国仍保留了对外贸易经营权的许可、审批制度 ——上述制度是与国际贸易相冲突的,不符合公平竞争、自由贸易的原则,因而被国际社会认为是中国最为核心的贸易壁垒之一,应在一定的过渡期后,予以取消,向进出口权自动登记制度过渡。我国承诺,在入世后的3年内完全实行进出口权自动登记制度。

     3、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密切产销关系 ——工贸多种形式的结合,密切了产销关系,使国内部分生产企业能直接面向国际市场,经受激烈国际竞争的考验,这对提高我国出口商品质量、增强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对外贸易专业进出口公司也逐步将部分产品的出口收购制改为出口代理制,并开始开展代理进口业务。

     4、逐步缩小外贸计划控制范围,启用关税与非关税手段

    (1)1988年以后,实行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三种管理形式。到1994年,对外贸易领域全部取消了指令性计划,只有少数极重要商品由指定外贸公司经营。

    (2)逐步降低关税水平,调整关税结构

    90年代以来,我国平均进口关税开始不断下调,2003年平均关税水平已降为11%。关税结构呈递升的分布,已有很大改善,但仍然较突出,即关税水平从原材料,到中间产品,再到最终产品是逐步递升的,保护重点仍是最终产品。

   (3)启用和规范非关税壁垒 ——80年代开始,随着计划的削减,我国逐步开始采用非关税措施,如许可证、配额、指定经营等措施。1992年以后,随着外贸改革步伐加快,许可证、配额管理范围逐步缩小,并实行制度化与规范化管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按照入世所作的承诺,我国将分阶段进一步大幅度削减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贸易。

     5、改革外汇管理,发挥汇率杠杆对外贸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汇率在逐步纠正汇率高估的进程中,走过了从单一汇率──双重汇率──单一汇率的螺旋式发展过程。但中国汇率制度改革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循环往复,而是从单一的官方汇率制演化为单一的市场汇率,二者存在质的区别。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单一的浮动汇率制度下,国家对汇率的要借助间接手段,与官方汇率的决定机制是截然不同的。

     6、改革统包盈亏的对外贸易财务,外贸企业实现自负盈亏 ——通过实行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我国的外贸在打破对外贸易统包盈亏的大锅饭,外贸企业实现自负盈亏方面迈出了重要而坚实的一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承包额度缺乏科学性、外贸企业的经营活动仍受地方的行政干预、汇率调整还没有到位等。深究其本质特征,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并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而只是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渡性形式。

文档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第四讲 对外贸易宏观管理改革   一、对外贸易的建立与发展   二、改革开放与对外贸易的关系   三、对外贸易的改革进程与效果   四、加入世贸组织与对外贸易改革第一节 对外贸易宏观管理的建立和发展    一、对外贸易概述   (一)对外贸易的含义——对外贸易宏观管理是指对外贸易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经营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   (二)对外贸易的性质   外贸和其他经济一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