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13章 世界农业生产与贸易格局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11:07:41
文档

第13章 世界农业生产与贸易格局

第十三章世界农业生产与贸易格局农业(Agriculture)是以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为劳动对象,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通过人工培育和饲养等经营活动,生产农产品和畜产品以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在经济学的产业划分中,农业属于“第一产业”范畴。从新石器时代到今天的1万多年期间,世界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历史进程。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与其他产业部门发展,一部分作为工业原料的农产品被工业产品代替;农业劳
推荐度:
导读第十三章世界农业生产与贸易格局农业(Agriculture)是以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为劳动对象,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通过人工培育和饲养等经营活动,生产农产品和畜产品以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在经济学的产业划分中,农业属于“第一产业”范畴。从新石器时代到今天的1万多年期间,世界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历史进程。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与其他产业部门发展,一部分作为工业原料的农产品被工业产品代替;农业劳
第十三章世界农业生产与贸易格局

农业(Agriculture)是以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为劳动对象,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通过人工培育和饲养等经营活动,生产农产品和畜产品以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在经济学的产业划分中,农业属于“第一产业”范畴。从新石器时代到今天的1万多年期间,世界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历史进程。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与其他产业部门发展,一部分作为工业原料的农产品被工业产品代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后,农业人口比重降低,农村在提供市场和劳动力方面的作用发生了变化。但是,农业作为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仍是提供食物等生活必需品的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作为国家经济基础,仍是工业和其它产业部门发展的前提条件。

第一节 当代世界农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一、世界农业发展的特点

农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基础产业部门,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大环境背景下,受自然条件制约其发展既面临新的、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存在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发展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粮食充裕国家分布集中,缺粮现象比较普遍

世界粮食生产的总体格局是南北美洲、欧洲、大洋洲、亚洲是主要的粮食产区。南北美洲年产粮食5亿吨左右,人均粮食625公斤;欧洲年产粮食4亿吨左右,人均570公斤;大洋洲年产粮食3000多万吨,人均粮食超过1000公斤;亚洲虽然是生产粮食总量最多的洲,粮食年产量近10亿吨,但它有30亿人口,是人口最多的地区,所以人均粮食只有330公斤,与世界人均粮食持平;非洲人多粮少,人均粮食不到200公斤。

粮食相对充裕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美国年谷物产量约3亿多吨,加拿大年产谷物近0.5

亿吨,欧盟国家粮食年产量在2亿多吨,俄罗斯粮食年产量约0.7亿吨左右,乌克兰年产粮食约0.3亿吨,阿根廷年产粮食约0.3亿多吨,巴西年产粮食约0.6亿多吨,澳大利亚粮食年产量在0.3亿多吨。

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粮食生产总量、单产和人均占有量都比较高,充分表明粮食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重要性,也是国家发达程度的标志。

发展中国家缺粮现象比较普遍。相对而言,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粮食生产总量、单产和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低。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1999~2001年间,发展中国家仍有7.98亿人营养不足,即人均每天食品消费量低于1720~1960千卡,占其总人口的17%;截至2004年5月,全球仍有8.4亿人处于饥饿状态,有35个国家粮食严重短缺,其中非洲24个,亚洲5个,拉242

丁美洲5个,欧洲1个1,仍然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而且还有更多的人其膳食总热能的淀粉食物所占比例一般都在70%以上,而微量元素和蛋白质含量严重不足。

非洲是缺粮最为严重的地区。非洲年粮食总产量仅1亿多吨,人口却近8亿人,人均产粮仅125公斤。其中,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缺粮情况最为严重,一些国家的营养不足人口比例高达50%以上。缺粮严重的国家有安哥拉、布隆迪、中非共和国、刚果、埃塞俄比亚、卢旺达、肯尼亚、索马里、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16个国家,营养不足人口均在35%以上。另外,博茨瓦纳、喀麦隆、乍得、刚果等13个国家,营养不足人口也在20%以上。

亚洲有部分国家严重缺粮。亚洲是世界上生产粮食最多的洲,年粮食总产量接近或超过10亿吨,营养不足人口的数量已经从20%降到16%。但因其人口规模庞大,人均产粮仍只有330公斤,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严重缺粮的国家是印度、朝鲜、孟加拉、斯里兰卡、伊拉克等国,营养不足人口在20%以上。此外,亚洲还有部分国家,柬埔寨、阿富汗、蒙古,以及位于亚洲的独联体国家亚美尼亚、塔吉克斯坦等,营养不足人口在35%以上。

拉丁美洲也有缺粮国家,如厄瓜多尔、乌拉圭、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古巴、海地等。其中,尼加拉瓜、玻利维亚、多米尼加、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巴拿马等国,营养不足人口超过20%。海地缺粮情况最为严重,营养不足人口近50%。

(二)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单产水平呈上升趋势

总的看来,科学技术和资本投入的增强,世界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稳步增长,农牧产品总量呈上升趋势,农业生产指数也不断上升。

从1990~2001年,世界谷物总产量基本稳定。一般年份谷物总产量保持在2040百万吨上下,其中三大主要作物小麦、水稻、玉米的产量大约各占1/3,为580百万吨左右。但是小麦总产量波动较大,水稻总产量平稳上升,玉米、大豆的总产量增长很快。谷物单产增长较大,每公顷平均增长300公斤以上,成为世界谷物总产量增加的主要方式(表13-1)。

表13-1 1990~2001年世界谷物生产动态变化

总产量(千吨)平均每公顷产量(公斤)主要谷物

1990年 1995年2001年 1990年1995年 2001年谷物总计 1 6 792 2 053 791 2 044 155 2 760 3 065 3 052

其中:

小麦592 273 542 660566 843 2 562 2 508 2 686

水稻518 166 547 101585 593 3 529 3 611 3 582

玉米483 2 516 685599 974 3 680 3 793 4 296

大豆108 449 126 979171 847 1 7 2 032 2 250

合计 1 702 152 17334251924257 2 917 2 986 3 204

资料来源: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http:www.fao.org. 2002年1月。

1990~2001年,世界主要畜产品总产量在9680千吨的基础上,持续增长,达到707150千吨,增长57000千吨以上,增加了8.85%。而且主要畜产品猪肉、牛肉、羊肉、牛奶、鸡蛋的产量均衡增长(表13-2)。更为重要的是,世界肉类总产量增长主要是由发展中国家巴西、中国等的产量增长作出了较大贡献。

1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作物与短缺》,2004年5月。

243

表13-2 1990~2001年世界主要畜产品生产动态变化

猪肉牛肉羊肉牛奶鸡蛋合计

1990年698565569596879169352749680

1995年785765690310560463712963652718

2001年93210599881134749078451821707150

资料来源: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http:www.fao.org.2002年1月.

农畜产品单产水平也呈上升趋势。2001年,世界肉牛生产水平约220公斤/头,以日本最高为407公斤/头,大大超出世界其他国家水平;肉猪生产水平有所提高,增长速度也较平稳,超过了100公斤/头,最高的是意大利为119公斤/头;全脂鲜牛奶生产水平为2100公斤/头,最高是以色列为9105公斤/头。

在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年生产的农畜产品超过10万公斤;德国、荷兰、意大利、日本也能生产农畜产品1.3~6.7万公斤,都远远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还在稳定增加。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的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年生产的农畜产品则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甚至世界平均水平。巴西每个农业劳动力提供的农牧产品在发展中国家中是最高的,并且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多,但还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印度和泰国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它们的生产能力不足2000公斤。

(三)农业生产凸显产业化、专门化和商品化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一种综合经营,它更大的发挥市场机制,将资源、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紧密结合起来,进而实现农工商的一体化经营。北美、西欧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作物、畜牧、水产、林业等产业,都普遍推行了一体化的经营,有的已实行经营;俄罗斯和东欧国家也出现类似“农工商综合体”的经营模式,农业不再是保护的产业,而是成为市场竞争的产业。世界农业已进入产业化经营的时代。

在不同的资源条件、生产要素结构和经济社会环境下,各国的农业产业化各有特点。分析对比经营组织模式,可以分为四种类型:(1)合同制,是指私人公司通过与农场主签订合同,在明确双方的经济责任基础上,以直接的业务往来向农场主提供服务的一种经营方式。(2)农工商综合体,是指把农业生产同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的环节,纳入到统一的经营体内,溶合为一个企业。综合体实行统一核算,形成“垂直一体化”的综合经营组织。如意大利著名的费鲁齐集团公司,除了石油不是自己生产的以外,从农业生产、农用生产物资的供应、农产品加工到销售全部由本公司完成,经营规模相当大。正大集团也是东南亚最大的农工商综合企业。(3)农业合作社,是指主要同农业生产和经营有关的经济合作组织,包括流通领域的供销合作社、金融领域的信贷合作社,以及各种专业合作社等。农业合作社可以采用合同协议的方法与农工商综合体实行横向联合;或者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向上游或下游产业扩展;更多的则可以通过合同的方法同别的企业组成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如法国的“全国甜菜、甘蔗和制糖、烈性酒工业行业集团”负责甜菜生产、海外属地的甘蔗生产以及糖和烈性酒的生产。(4)联营体又叫混合型公司,是指由工业、商业、金融及农业生产企业等多种资本以合股、控股等投资形式组成的农业经济联营体。如可口可乐公司,1990年收购的年销售额达39亿美元的华斯食品公司,进入国际食品市场,成为农业集团。

农业生产专门化的地理基础是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以及农业生产本身的客观需要,按区域专门化要求进行布局,并经过长期优化选择逐步确定的。每244

个专门化农业区,从自然方面看,是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通过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实现能量和物质转换良性循环,以及较高转换效率的农业自然系统;从经济方面看,则是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投入劳动获取农产品,使主导部门与辅助部门密切配合.并具有接近最佳经济效果的农业经济系统。这两个系统错综交织、紧密联系,形成特有的农业地域结构,综合表现该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专门化的基本生产单位是家庭农场,因此区域专门化又是以农场专门化为基础的。一个种植业农场专门从事一、两种作物的生产,一个养畜场只负责繁殖或肥育一两个畜种,甚至只负责一两个工序,专门化生产水平相当高。不同规模的专门化农业区,实质上也就是同类型专门化农场在地域上相对集中的结果。农业空间结构即农业类型的地域组合,是农业生产社会分工在地域上的表现。

20世纪世界农业发展实际上是从自给、半自给农业向商品化农业的转变过程。二战以后,发达国家农业已经完全商品化,并形成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市场经济制度,形成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力量。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过程中,都伴随着从自给、半自给的农业向商品性农业转变,用市场来推动农业。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曾经试用产品经济、计划经济来替代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但未取得预期效果。农业需要经历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发展阶段。

世界各国的实践,都充分说明农业总产的增长、农业结构的演变、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和农业科技的进步等都与农业商品化、市场化密切相关。

(四)自然因素制约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得到高度重视

世界农业仍严重受制于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高温、干旱、水灾等自然灾害等恶劣的自然条件,加之人口增长、土壤退化造成的农业用地不足、战乱等问题,削弱了人们增加农产品的努力。

水资源严重短缺导致世界粮食减产。在全部淡水中,约70%用于粮食生产,许多国家的用水速度已经超过了水的再生速度,加上干旱频频发生,水资源浪费、水源污染严重,从而导致水资源的日益匮乏。1996~2000年,严重干旱的国家由28个增加到46个。

粮食生产非常耗水,生产1吨谷物需用水近千吨,缺水就意味着缺粮。世界性的水资源短缺正给粮食生产和人类生存带来危害,主要表现为土地退化、沙化、盐碱化面积迅速扩大、地下水枯竭等。目前,全球大约已有0.3亿公顷土地出现不同程度的盐碱化。中国、美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三大粮食生产国,粮食产量占到世界近一半,近几年来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缺水的影响,导致粮食减产。

2004年,美国地球研究所发表的文章称,美国的粮食产区也是水荒严重。冬麦是美国种植面积最广的农作物,过去4年来干旱不断,许多麦田得不到灌溉,不得不减少种植面积。2003年美国全国种植的冬麦面积比2002年减少140万顷,2004年美国冬小麦种植面积因此进一步减少,预计美国小麦产量将比上年减少580万吨。在印度,全国范围的地下水位都在下降,结果每年都有上千口井干涸。

耕地退化和大量占用使世界粮食种植面积受限。由于人口迅速增长,而且一些国家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使得大量耕地被占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还有一些国家的土地不断被腐蚀和沙化,土地退化严重,世界人均可耕地面积从0.4公顷下降至0.26公顷。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扩大耕地面积的潜力不大。南亚、近东和北非地区几乎没有土地可以开垦。根据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提供的最新数据,目前世界40%的农业土地具有中等程度的退化迹象,245

世界每年由于盐碱化而损失耕地近400万英亩,导致农业产值减少约110亿美元。

此外,农作物病虫害也是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如非洲经常爆发的蝗灾。由此可见,自然因素制约和影响农业生产、粮食价格,威胁人类的粮食安全。

农业可持续发展得到高度重视。面对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农业生产的客观状况,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都十分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1983~1993年期间,在农业发展战略和科技战略上,各国都把农业环境保护技术列为重点发展领域,采用恰当的生产技术进行农业生产。

发达国家由于经济环境较为宽松,在环境保护方面比发展中国家先走前一步,如澳大利亚大力宣传、引导农场生产用农家肥,生产无污染的粮食作物、水果和水产品等,其热带水果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产品之一;德国制定的农业发展新目标和新战略,提出了综合农业、有机农业、粗放农业、生态农业等环境保护型的农业,目的是保持农业生产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护物种资源和生物群落,减少有害物辐射,避免水源和土壤的污染。德国的环保技术和产品约占世界市场的21%,环保技术和产品出口量以6%~8%的速度增长,出口额达400亿马克。德国从事环保工作的人员达70多万,自愿加入环保和自然保持协会的有400万人。

发展中国家迫于人口、经济的巨大压力,虽然在具体行动上不如发达国家,然而面对环境问题各国也都提出了自己的环境保护计划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始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

(一)高新技术主导农业发展方向,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

以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和精准农业(Precision Agriculture)为代表的农业高新技术发展速度在逐步加快。生物技术应用十几年来,虽然不少生物技术产品尚处于研制、试验阶段,商品化发展充满风险和曲折,但是其产业化趋势不可逆转。美国食物安全和应用营养中心证明番茄带有卡那霉素抗生素基因作为食物添加剂的安全性,结束了重组食物安全性的争论,从此开辟了农业生物技术市场的新局面。估计2010~2020年,将逐步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支柱产业之一。

1983年世界首例转基因植物培育成功,标志着人类用转基因技术改良农作物的开始。1986年转基因农作物获得批准进入田间试验,1994年美国Cagene公司经过转基因培育的延熟保鲜番茄被批准商品化生产。到1997年末,已有48种转基因作物被批准商品化生产。截止1997年至少30个国家进行总计3000次以上的转基因作物的田间试验。

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长。据不完全统计,转基因研究至少在35科120种植物中获得了成功,涵盖了绝大多数主要经济作物、观赏植物、药用植物、蔬菜、果树、树木和牧草,所涉及到的性状包括抗虫、抗病毒、抗细菌、抗真菌、抗除草剂、抗逆境、品质改良以及对生长发育的以提高产量潜力等。从1986~2000年的15年间,世界各国共批准10313例转基因生物进入田间试验,其中植物占总数的98.4%,细菌占1.0%,病毒占0.3%,真菌占0.2%,动物占0.1%。按作物品种分,转基因玉米占44%,番茄占11.9%,马铃薯占10.8%,大豆10.6%,棉花7.6%,瓜类3.9%,烟草3.7%,油菜2.3%,甜菜1.2%。根据1999年的数据分析,美国该年种植转基因大豆面积为1500万公顷,占全国大豆面积的50%;转基因玉米的种植面积为130万公顷,占全国玉米面积的33%。到2002年末,全世界转基因农作物的种植面积约5868万公顷,其中美国占66%,阿根廷占23%,加拿大6%,中国4%,其他1%,发246

展非常迅速。

进入新世纪以来,价值200亿美元的作物种子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组织培养,或是通过重组DNA技术将一些有益的新性状引入到植物中得到的。估计到2010年后,将有更多的优良新品种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推广,并被消费者接受。转基因植物的商品价值也是巨大的,仅小麦一项,估计世界年产值就达600亿美元,而且具有难以估量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信息技术正在渗透到农业领域,信息技术可以应用于农业环境与控制、动植物生产、改进动物育种、农业机械、防灾减灾、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农业经济管理等各个方面,使经验型和分散型的农业技术趋于定量化、规范化和集成化,改变农业科技和生产管理的经验性强、科学性与精确性不够的缺陷,将对整个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以及农村发展和农村文化生活产生无法估量的积极影响。

正在兴起的“精准农业”就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从多种来源获取数据以支持作物生产决策的管理策略。目前,许多国家、国际组织、地区甚至农场都在建立各种层次的农业数据库。其中,有许多数据库已进入全球信息资源网,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农业数据库建立是把农业信息经数据化处理后,储在计算机中的一类信息存在形式。农业数据库领域宽广,有农业资源、生产资料、技术、农产品市场、、气象等各种专题性或综合性的数据库。农业信息网络的发展为克服农业生产的分散性、生产的地域性强等弱点成为可能,80年代中期以来,信息技术在农产品市场的运作也发生着性的变化,能够快速方便地为不同地域的用户提供服务。全球信息资源网将为农业高新技术的家、远距离的研究、交流和转让创造条件。

农业信息化将使未来世界农业产生一系列不同于现代农业的特征,目的是改善资源利用方法,增加生产利润,使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减少甚至消除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将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无法估量的巨大作用。

(二)农产品生产多样化、无害化,生产方式不断创新

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使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生活方式不断变化,要求包括农产品在内的生活基本物质趋向种类多样化,农业生产发展要做到小麦、水稻、粗粮等谷物,茶叶、糖料、蔬菜、烟草、油料等经济作物,肉禽蛋奶等畜牧产品,水果、坚(浆)果等林产品,鱼虾蟹贝等水产品,以及薯类、棉花等协调发展,必须优先考虑的。传统的产品“单一化”是不能满足需求的。

在处理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解决人类生存问题上作出的明确回答和选择是在世界范围内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新世纪,人类要求食用美味、可口、营养丰富的优质、无害食物,既减少农药、除草剂、化肥等化学产品的施用,又确保高产稳产,这是农业发展必须着重考虑的。世界农业将在清洁生产、绿色设计、绿色技术、绿色(有机)食品、绿色包装等方面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生产方式不断创新是2l世纪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生产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即以土、水为基础的传统农业,这在世界农业发展史上起过重要作用,为养活地球上所有人口作出了重要贡献,在21世纪,绿色农业仍将为地球上人类的进步和文明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蓝色农业”生产方式,即大力发展蓝色海洋的水生农业(水体农业),从陆地向水域拓展。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是地球上巨大的生物资源宝库。进入新世纪,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类必须依赖发掘海洋的生产潜力来造福于地球、造福于全人类。

247

三是“白色农业”生产方式,即微生物资源产业化的工业型农业生产方式。应用高科技生物工程技术开发微生物资源,创立微生物产业化利用的工业型农业——白色农业,这已是当今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由于这项新农业是在洁净的工厂车间内进行生产,人们穿白色工作服从事操作劳动,故形象地称为“白色农业”。白色农业与传统绿色农业相比,其基本形态和生产方式都截然不同。白色农业依靠人工能源,不受气候和季节的,可常年在工厂内大规模生产。大力发展生物工程高科技,创建节土、节水、不污染环境、资源可综合利用的工业型农业,是今后世界农业比较切实可行的农业发展新路子。

四是“太空农业”生产方式。即人类不仅要开发利用地球上的有限的各种农业资源,还要向太空要粮食、要食品。目前,人类已经进行了“太空育种”,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可以想见,21世纪“太空农业”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其前景十分广阔。

生产方式的不断创新也将起到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作用,为人类提供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作出贡献。

(三)农业科技贡献率增长,农业“非农化”

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60%~80% ,发展中国家一般有30%~40%。新世纪,随着世界科学化步伐的加快,农业科技的贡献率将会有较大提高,可以预计,到2030年前后,发达国家的科技贡献率平均可达80%~90%以上,发展中国家也将达到50%~60%。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普及率进一步提高,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可以大大加快世界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通过示范、推广和普及、宣传,扩大农业科技成果的普及率和应用率,使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到千家万户。农业科技成果不仅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而且在产前、产后也发挥作用,真正做到“产前——产中——产后”相结合,科研成果“产出——推广——应用”一体化,农业科技成果的普及和应用渗透到农业的方方面面,整个农业科技呈现勃勃生机的喜人景象。

随着农业科技贡献率进一步提高,用生产要素在经济活动中所占比重来衡量当代农业,资本、技术与农业市场体系的地位不断提高。资本、技术的投入和农业市场体系的完善,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同时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按照一个农民每年生产的农产品能够养活10个人以上,进入现代农业标准。目前,世界一些国家的农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已经远远低于20%,美国1950年达到了这个标准,现在农业劳动力占全国人口的1.8%;法国、西德、英国等西欧国家1965年达到这个标准,现在农业劳动力占全国人口数是英国2%、西德2%、法国4%;日本1975年、和韩国1985年以后达到,现在农业劳动力占全国人口数是日本6%、8%、韩国12%。世界各国农村都在不同程度上发生非农化现象,农民日益兼营农业以外的产业,更多的农民离开农村转为非农人口。在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这种转化越快,对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民收入就越有利。从世界看,这种转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要求。

农业劳动力转移分层次,第一个层次叫做农业内部的转移,就是要改变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发展畜牧业。第二个层次是向农村食品加工业、农村建筑业、农村第三产业转移,形成农业经济多元化。第三个层次是广泛的向城市工业、第三产业转移,深入完成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第四层次是逆城市化的回流转移,实现农村城市化。大约从2O世纪6O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的农村非农化人口不再是单向流入城市,以前三个层次转移的形式成为农村的非农人口。其结果是农村人口中,农业人口不再是主体,非农人口比重日益上升。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248

引起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农业在农村产业中的比重在下降,与农村有直接关联的二、三产业在农村迅速发展,加之城市工业向农村的扩散,这种趋势导致农村产业结构与农业产业结构的区别日益扩大,同时又发生各种相互联系,使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趋于缓和。由此不难得出,新世纪世界农业将会在非农化方面会更进一步的发展,这也是世界农业逐步走向成熟、高效的又一重要标志。

三、世界农业产业结构演变的共同规律

(一)市场成为推动农业结构变迁的基本力量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最佳的农业产业结构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原因在于市场是时时刻刻在变化的。如1977年,美国“温室产品”的地位还比较低,20年后,越来越多的州把它作为主要产品生产,这是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场主追逐利润积极适应新的市场形势变化,一种从生产方式上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

(二)比较优势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

比较优势原理是国际贸易的基石,也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并获取较大盈利的基础。比较优势不仅限于自然资源,资金、人才和科技力量密集、接近购买力高的消费人群、交通方便等都是影响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这个原则同样也适用于一国内部地区间的区域分工,形成专业化的生产区域。比较优势下的专业化生产有利于加强信息交流,促进技术进步,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荷兰成为农业出口强国,就是充分发挥自己比较优势的结果。

(三)现代畜牧业和园艺业的地位日渐上升

畜牧业和园艺业可以提供较多的优等品,消费弹性大,因而能够满足消费者——尤其是高收入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畜牧业产品的加工链比较长,使许多种植业产品得到“第一次加工”,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农业资源,实现增值。

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通常占农业总产值的1/2左右,是农业产业结构的普遍特点。

(四)农产品加工增值和农工商呈一体化趋势

随着农业产业链的延长,农业“产中”所占的份额逐渐减小。农业提供农产品只是整个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在美国,农业“产后”部门不仅容纳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创造了4倍于“农场”部分的产值。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有的已经形成了经济实力极强的公司,如瑞士的雀巢公司。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大大超过了农业“产中部门”,形成了发达的“农工商综合体”,从而成为农业结构高级化的组织形式。农产品加工业、营销业也有利于转化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五)遵循“绿色农业”和“环境友好”原则

农业环境是农业生产的首要条件,它的好坏,决定着农副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农业生产及产业结构调整必须考虑到环境问题。“有机农业”首先在发达国家兴起,“绿色食品”在市场上份额越来越大。发达国家推行生产无污染的商品性产品,249

生产采用现代先进技术、实行现代管理和销售方式的“环境友好”的现代化农业。

长期以来,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资源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面对农业生产和开发给资源、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非常注重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如美国联邦1980年开始注重与农业生产、开发相关的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制定了一系列旨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护耕地、水资源的法规和长期计划。特别是1985年修订的《农业法》中制定的“农地保护计划”,实施严格的载畜量,保护草场和环境。大规模地实施退耕还草、退耕植树、或休耕,到1990年共将1.18亿英亩的农地纳入计划,发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二节 世界农业生产及主要农作物分布

一、世界主要农产品生产与消费

20世纪50~70年代,发生在世界范围的农业生产领域的“绿色”与“白色”,使世界粮食和畜产品生产以较大速度增长。

(一)主要谷物生产与消费

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统计1,2002年世界谷物总产量为20.2亿吨。其中,小麦和水稻分别为5.7亿吨、玉米等粗粮8.8亿吨。世界谷物生产大国是中国、美国和印度。

世界粮食主要生产国有:小麦产量前10位的国家是中国(90.3百万吨)、印度、俄罗斯、美国、法国、乌克兰、土耳其、巴基斯坦、加拿大、哈萨克斯坦。

水稻产量前10位的国家是中国(176.3百万吨)、印度、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越南、泰国、缅甸、菲律宾、日本、巴西。

玉米等粗粮产量前10位的国家是美国(245.2百万吨)、中国(133.8百万吨)、巴西、俄罗斯、印度、墨西哥、加拿大、尼日利亚、阿根廷、法国。

谷物单产水平高的国家是荷兰(7425公斤/公顷)、德国、爱尔兰、法国、英国、韩国、日本、新西兰、瑞士、丹麦等,谷物单产均超过6000公斤/公顷。小麦单产水平最高的是爱尔兰,为8405公斤/公顷;水稻单产水平最高的是澳大利亚,为9531公斤/公顷;玉米单产水平最高的是以色列,为12429公斤/公顷。

世界谷物消费利用情况是粮食需求不断增加,供应缺口有扩大趋势。2001年消费利用总量达19.5亿吨。其中,发展中国家消费利用11.8亿吨,发达国家消费利用7.7亿吨。世界人均谷物消费量为148公斤,其中发展中国家人均谷物消费量为165公斤,发达国家人均谷物消费量为132公斤。

消费利用构成是食用总量9.7亿吨,其中发展中国家食用约8亿吨,发达国家食用1.7亿吨;饲料用粮总量7.2亿吨,其中发展中国家饲料用粮2.7亿吨,发达国家饲料用粮4.5亿吨;包括种子、工业用粮和损耗的其他用粮总量2.6亿吨,其中发展中国家用粮1.4亿吨,发达国家用粮12.2亿吨。

1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食展望》,2004/09,第3期。中国数据包括省。

250

(二)世界粮食库存量变化

世界粮食库存量连年降低,发展中国家降幅明显。由于利用量连续超过生产量,各国的国内饲料消费有所增加的影响,世界粮食库存量急剧下降。2000~2001年度全球粮食库存量降至5099万吨,2001~2002年度世界粮食库存量降为5730万吨,2002~2003年度降为4780万吨,2003~2004年度估计将降至4070万吨,比上一年度下降15%,成为30年来的最低水平,只够维持供应59天,而全球粮食最低安全线为70天供应量。

反映在世界小麦期末库存量上,2001年比上一年减少731万吨,减幅为4.3%。其中,中国、美国等生产大国的库存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世界水稻期末库存减少大约1000万吨,主要是中国的库存减少所致。世界粗粮包括玉米、大麦、高粱、燕麦和小米等的总产量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由于期初库存减少2361万吨及饲料用粮增加1383万吨,尽管出口减少810万吨,期末库存仍然减少了1984万吨,减幅为10.2%。

发展中国家库存量的减少更加明显,2000~2001年度时其粮食库存量为4370万吨,到2003~2004年度时的粮食库存量已降至2840万吨,减少1530万吨,平均年降幅在38%。同期发达国家的粮食库存量由1620万吨减少至1240万吨,减少38万吨,平均年降幅为9.5%。

(三)主要畜产品生产与消费

随着人口数量和收入的增长、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转变,世界畜牧业在过去的几十年发展迅速。目前畜牧业产值约占全球农业总产值的40%,在发达国家约占农业总产值的50%,发展中国家约占33%。

世界人均每年肉类消费量19~1966年间为24公斤,1997~1999年间为36公斤,人均每年奶和奶制品消费量19~1966年间为74公斤,1997~1999年间为83公斤。

2001年,世界肉类总产量237454千吨,其他主要畜产品469696千吨。肉类总产量前10位的国家是中国(66371千吨)、美国、巴西、法国、德国、西班牙、印度、俄罗斯、墨西哥、阿根廷。

根据美国农业部资料,2001年世界主要畜产品消费情况是,牛肉、猪肉等肉类消费总量为1.314亿吨,比上年增长1.2%,其中牛肉消费总量下降1.4%;禽肉消费总量从上年的5880万吨增加到6040万吨,增加160万吨,增幅为2.7%。其中肉鸡的消费总量增加了3.3%,火鸡的消费总量增加了0.6%;牛奶消费总量从上年的4.637亿吨增加到4.907亿吨,增加了2700万吨,增幅5.7%。

二、世界主要农作物分布及动态变化

(一)世界主要农作物分布

世界农业生产中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稻谷、玉米三大品种,三者产量约占谷物总产量的4/5以上,是世界人口的主要粮食。

1.小麦

小麦是种植面积最大、分布最广、消费人口最多的粮食作物,约占谷物的40%。世界小麦种植主要集中在25°~55°N和25°~40°S的温带地区。除南极洲,各大洲均有种植,但主要集中在五大地带:北半球有4个带,一是自西欧平原,经中欧平原、东欧平原南部、西伯利亚平原南部。二是西起地中海沿岸,向东经土耳其、伊朗到印度河一一恒河平原。三是北起中国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四是北美洲中部的大草原,自加251

拿大中南部至美国中部,有“世界面包筐”的美誉。以上四大地带的小麦产量占世界小麦总产量的90%以上,其中亚欧小麦产量占世界的3/4。五是包括南非、向东经澳大利亚的西南部和东南部、新西兰的坎特伯里平原到南美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呈一个不连续的生产地带。

2.水稻

稻谷是世界近50%人口的主食,特别是亚洲居民的主粮,亚洲稻谷面积和产量均占世界90%以上,有“亚洲的粮食”之称。稻谷种植主要集中在温带、热带季风和热带雨林气候区,主要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其次,美洲和地中海沿岸也有一定的生产。

3.玉米

玉米是世界谷物中仅次于小麦、稻谷的粮食作物。玉米是谷物中最重要的粗粮,约占世界粗粮总产量的.1%,它的经济价值体现在粮食(占15%~20%)、饲料(占70%~75%)及多方面兼用。玉米原产于中美洲的墨西哥,现在大多集中在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节较长的地区。世界玉米生产有三大“黄金地带”:一是美国中部的玉米带,占世界总产量的2/5,被称为“世界谷仓”。二是中国的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关东平原、四川盆地。三是欧洲南部平原,西起法国,经意大利、南斯拉夫、直到罗马尼亚。世界小麦、稻谷、玉米主要分布地域(图13-1)。

图13-7 世界小麦、稻谷、玉米主要分布地域

(资源来源:Arthur Getis. Introduction to Geography, Seventh Edition. 2000. P413.)

(二)世界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动态变化

近20年来,世界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略有波动,总体上呈增加的态势。从1990~2002年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大约增长10.3百万公顷。但2002年与2001年相比较,大约减少2.6百万公顷,下降0.4%,其中小麦播种面积213.7百万公顷,上升1.2%,主要是欧洲小麦播种面积上升大约7.6%所致,在法国、英国和德国都有增加。水稻播种面积144.7百万公顷,减少4.8%,其中日本的水稻种植面积10年来一直在减少,2001年又减少了2.2%,其他明显减少的国家有越南、252

泰国、中国和印度。玉米播种面积137.0百万公顷,下跌1.8%,主要是阿根廷、欧洲、印度和巴西种植面积下降,但美国玉米面积增加2.5%。油料作物面积如大豆和向日葵有所增加,上升6.2%,其中巴西大豆面积增加了10%(表13-2)。

表13-2 1990~2002年世界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动态变化 单位:百万公顷

播种面积

主要作物

1990年 1995年 2001年 2002年与2001年比较变化(%)

小麦 231.2216.4211.1213.7 +1.2 水稻 146.6 149.4152.1144.7 -

4.8 玉米 131.3136.2139.6137.0 -

1.8

大豆合计57.2

566.3

62.5

5.5

76.4

579.2

81.2

576.6

+ 6.2

- 0.4

资料来源:1995~2001年数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FAO 数据库,http:www.fao.org. 2002年1月。2002年数据,Phillips McDougall咨询公司的有关报告,经整理。

第三节 世界农产品贸易和供销类型

一、世界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一)农产品贸易量呈持续增长态势

过去的半个世纪,世界经济通过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戏剧性”地形成了一体化,随着经济发展,世界粮食贸易量持续增长,发达国家出口占有主要地位,但发展中国家在粮食出口中的地位不断下降。世界粮食贸易量比粮食产量增长的速度更快。贸易粮占粮食产量的比重,二战前只有3%,20世纪70年代达10%左右,80年代上升到14%。

从出口贸易量来看,1946年世界谷物出口总量为2970万吨,1956年翻了一番达到6010万吨,19年为10323万吨,突破了亿吨大关,1975年1.5亿吨,1979年超过2亿吨,1994年达到2.249亿吨,2003年是又超过2.428亿吨(表13-3)。

畜产品贸易量也平稳增长。根据美国农业部统计,2001年全球的牛肉的出口量虽然从上年的580万吨下降到574万吨,下降了1.2%。但是牛肉和猪肉的出口总量为930万吨,比上年增长1.1%。

(二)农产品价格和贸易总额近年有较大提高

农产品价格的涨落一是取决于粮食的供给状况,当农产品的产量供过于求时,国际农产品价格就会下落;二是受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当经济快速增长时,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当经济停滞时国际农产品价格下落。

1990年世界粮食产量大丰收以后,国际市场上粮食价格连续几年呈下降趋势,到2001年世界主要农产品的价格平均比1996年下降40%,远远低于高峰时的水平。1996年之后,世界粮食产量连续8年出现徘徊局面,粮食价格也因此逐步走高。国际市场上玉米价格自2002年已开始小幅上涨,由上年度的86美元/吨涨至90美元/吨。2003年度除玉米继续保持涨势至107美元/吨,小麦和大米的价格也开始上涨,分别由上年度的127美元/吨、177美元/吨,上涨至161美元/吨与197美元/吨。

253

表13-3 2003年世界谷物进出口总量 单位:百万吨

大洲小麦粗粮大米谷物合计

亚洲进口41.0 58.8 13.7 113.5 出口17.2 17.9 22.1 57.2 欧洲进口16.3 7.1 1.8 25.2 出口41.9 17.6 0.2 59.8 非洲进口28.5 16.5 8.2 53.2 出口0.5 1.8 0.6 2.9 中美洲进口7.0 11.9 1.9 20.8 出口0.7 0.3 0.1 1.0 南美洲进口11.6 5.9 1.4 18.9 出口 5.8 15.7 1.2 22.6 北美洲进口 2.2 6.5 0.7 9.4 出口32.0 49.3 3.8 85.1 大洋洲进口0.5 0.1 0.4 1.0 出口10.8 3.3 0.2 14.1 世界总计进口107.1 106.8 28.1 242.0 出口109.0 105.7 28.1 242.8 发展中国家进口78.3 70.3 23.7 172.3 出口17.7 34.2 23.3 75.2 发达国家进口28.8 36.5 4.4 69.7 出口91.3 71.6 4.8 167.6 资料来源:《2003年国际贸易统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从1980年以来,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金额变化较大,2002年总金额为5830亿美元,占世界商品贸易份额的9.3%,占世界贸易主要产品,包括农产品、矿产品、制成品(钢铁、化工、机械和交通工具、纺织品等)出口份额的42.5%,长期保持着重要地位。

(三)农产品贸易的地理格局改变

过去的几十年中,全球农业贸易的地理格局变化是区域性农业贸易有增强的趋势,即农业贸易出口增加的份额源于发达国家,进口份额也是发达国家,数量分别是80%、70%。其中,在欧盟,大于70%的农业贸易出口对象是其它欧盟国家,而农业贸易进口的60%也来源自己内部;加拿大和美国之间的农业贸易自1980年以来也快速地增长,这些事实反映出区域性农业贸易的重要性和优先性在增强,表明这些国家在相互分享区域性贸易协定带来的利益。

在西欧作为主要农业贸易市场的基础上,欧盟国家占有大部分的增长份额,所占的农业出口份额从1960年代的20%上升到今天的40%。欧盟快速增加的比例主要是由欧盟内部的农业贸易实现的,有数据表明欧盟内部的农业贸易约为世界农业贸易的30%。这是因为西方发达国家在争取粮食自给和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先后实现了口粮自给或有余,而畜牧业的发展,扩大了它们用粗粮作饲料的需要。

相反地,1990年代发展中国家却经历了其占世界农业出口份额从40%减少到25%,所进口的份额由20%增长至30%的过程。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粮食单产水平不同程度地低于发达国家,而人口快速增长所引起的对粮食的大量需求。发展中国家缺粮的扩大,使粮食贸易流向出现了由主产区向缺粮区多向流动的变化,导致粮食贸易进出口流向发生了相反的变化。

西欧由粮食主要进口区成为粮食输出区,唯玉米、大豆仍需大量进口;北美以其特有的农业优势,全面地大量地出口粮食,占据着绝对垄断地位;大洋洲也是粮食的净出口区,但以小麦为主,品种不全;前苏联地区和东欧诸国,原来一直出口粮食,70年代起开始大量进口粮食,成为小麦、玉米、大豆的净进口区。除此以外,广大的亚非拉地区,基本上届于粮254

食净进口区。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粮食供应极为紧张,为粮食全面进口地区(图13-9)。

总体而言,与世界粮食生产一样,世界粮食贸易也很集中。粮食出口主要集中在粮食充裕的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具有世界意义的出口谷物80%来自美洲和大洋洲,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阿根廷成为五大粮食出口国。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是,小麦和粗粮的出口主要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欧盟的法国、德国、荷兰、英国等国家,大米出口国主要有中国(包括省)、巴基斯坦、泰国、美国和越南等。

广大的发展中缺粮国家则主要是粮食进口国。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可用于进口粮食的资金又往往受到,从而抑制了世界粮食贸易的快速增加。

改成世界地图图13-9 2002年世界农产品贸易的地区份额

(资料来源:《2003年国际贸易统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经整理。)

(四)农业贸易对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构成威胁

粮食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所有从定居农业生产方式中发展而来的文化都自已生产粮食,粮食生产对所有文明来说都是基本的人类活动。农业栽培中使用的种子是几千年来农业发展的成果,几千年来发展农作物的地区现在都处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边缘。近年来,处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贸易公司试图对各种形式的农作物——比如基本的谷物——申请专利,试图垄断这些类型的农作物的生产,从而形成其他国家对农业贸易公司所生产的农作物种子的依赖。这些行为对于像水稻这样一些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口赖以为生的农作物来说,影响是巨大的,这也将给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贫困人口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畜牧业的持续快速增长,必将导致世界饲料用粮消费量迅速增加,贸易量增长,农产品价格相对上升,发达国家粮食增产,发展中国家粮食出口更加困难。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世界饲料粮食需求年均增长率1999~2015年间为1.9%,2015~2030年间预计为1.5%,都比世界粮食需求年均1.3%的增长率要高。这样,饲料用粮的需求将在世界粮食总需求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到2030年预计将达到50%左右。

255

二、世界粮食供销类型

(一)粮食过剩型

包括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国,是世界谷物长期稳定的供应地区,其中美国出口粮食,不仅数量多,而且品种全,例如它出口的小麦占世界总出口量的1/3,玉米约占60%,大豆占2/3,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贸易垄断者。法国粮食出口除大豆外,出口谷物约为美国的1/3,是世界第二位粮食出口垄断国。

(二)饲料补充型

60年代以后,世界粮食贸易中饲料粮的地位迅速提高,大量贸易粮被用于畜牧业。60年代前半期,世界饲料粮消耗量约为3.2亿吨,到80年代初猛增为5.5亿吨,占世界粮食总产量1/3以上。北美、西欧等工业发达国家由于食物构成以肉、奶、蛋等消费为主,成为高消费类型国家,例如美国人均年消费粮食1000公斤以上,而直接食用口粮只有60多公斤;西欧诸国年消费粮食约750公斤,直接食用部分不过100公斤。发达国家的粮食进口,多出于补充饲料的需要。日本1993年进口粮食2800万吨,其中玉米占57.8%,主要是解决饲料供应问题。

(三)结构错位型

由于历史的或地理的原因,一些国家(地区)原来很适合于发展粮食生产,却片面用于发展橡胶、油棕、咖啡、可可、甘蔗等热带经济作物,以满足殖民主义宗主国需要,而居民生活必需的粮食却大部分依赖进口。例如马来西亚、古巴、巴拿马、巴布亚新几内亚等20余国,其进口粮食虽然不多,却构成特殊的供销类型;尼日利亚原来出口粮食,由于后来重油(石油)轻粮,上造成结构错位,也变为大量进口粮食。另外处于热带沙漠和热带草原地带的中东地区石油输出国家,包括科威特、阿联酋、埃及、利比亚等,它们的农业自然条件比较严酷,石油资源则很丰富,多以出口石油换取粮食进口。

(四)粮食不足及严重短缺型

包括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巴西、委内瑞拉、秘鲁,北非地中海沿岸诸国,西南亚的伊朗、土耳其、伊拉克,东南亚的菲律宾以及南亚孟加拉等一些国家。特别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30多个国家,粮食严重短缺,大部分依靠进口,但又缺少购粮资金,人均粮食供给处于饥饿、半饥饿的消费状态。

(五)粮食基本自给型

据FA0统计,在80年代中期达到粮食自给的发展中国家有40个,特别是人口众多的大国如中国、印度、印尼、巴基斯坦等,由于加快粮食生产的步伐,已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其他如泰国、缅甸、越南、津巴布韦、罗马尼亚、巴拉圭、乌拉圭等国,也都实现了粮食自给或有余。

第四节 世界农业土地资源与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一、世界农业生产基础条件

(一)自然条件影响农业生产256

1.地域分异规律制约土地利用

对太阳能与许多自然现象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分布,采用一定的指标或指标组合划分热量带,形成了一系列东西向延伸的地带,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带性规律。以水分差异为基础的自然景观形成了一系列大致与经度方向变化的干湿度地域分异,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规律。自然地理环境景观及其各成分的分布是这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样,地域分异使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多级多样的自然地域。

因此,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空间、不同部分,无论在自然演化过程上,还是在所有过程之结果的自然地理特征上存在显著的空间地域分异,它们决定了不同空间地域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制约着农业生产自然基础要素的数量、质量,及其数量和质量的对比关系。

2.土地利用潜力制约农业发展

农用土地评价主要是以土地适宜性和适宜程度,或土地的生产潜力为标准,划分土地适宜性等级或生产潜力等级,在本质上是表达土地质量的等级。土地潜力分等是美国农业部(USDA)倡导的一种土地评价方法。该方法将土壤作为土地的组成要素之一,用来衡量作物生长的土地潜力。主要以可耕地中土地持续生产一般作物的潜力与性因素,非适宜耕种土地中永久性植物的潜力与性因素,因经营不当招致土壤破坏的危险性等为依据,按照土地利用的可能性与性分为三个级别,分别是土地潜力级;土地潜力亚级;土地潜力单位。其中土地的潜力级划分8个,Ⅰ级适宜各种利用方式的土地,Ⅱ级减去一种利用方式,而以后各级再依次减去一种利用方式。但Ⅶ级和Ⅷ级例外,Ⅶ级适宜于有限放牧和森林经营,Ⅷ级仅适宜作野生动物栖息场所。潜力亚级是土地潜力级的进一步划分,由具有相同性因素与危险性(如侵蚀e,潮湿w,根系层s和气候c)的潜力单位组合而成。潜力亚级用在土地潜力级的罗马字后加注l~2个小写字母表示,如Ⅳwe潜力亚级单位,是指在同一经营措施下可生长相同农作物和牧草,并有近似生产潜力;在同一植被条件下,采取相同水土保持措施的土地。

具体地,可以利用分“等”来阐述土地潜力分级的基本特征。“等”是在自然地域内,根据土地本身的特性,对农、林、牧的适宜性,土地的性因素及其程度,并参考土地利用现状及社会经济条件而划分的。土地划分的8个等用罗马字母表示,其农业生产利用特征不同。

一等地(Ⅰ):土地质量好,基本没有,适宜性广。宜于种植业、林业、牧业生产利用。

二等地(Ⅱ):土地质量较好,适应性广,有某些不利因素的。种植业利用略受影响,但对林业、牧业生产利用影响不大。

三等地(Ⅲ):土地质量中等,适宜性较广。受到土壤、排水状况或盐渍化等影响,种植业利用时需要采取一定的改良措施。

四等地(Ⅳ):土地质量较差,适宜性受到较大。受地形、侵蚀、土层厚度、盐渍化或水源不足、灌溉条件等,勉强利用于种植业,一般适宜于林业、牧业生产利用。

五等地(V):土地质量差,适宜性较窄。由于坡度较大,侵蚀严重,土层薄,或有强度沼泽化、盐渍化,改良困难,不宜种植业,对林牧业也有一定。

六等地(Ⅵ):海拔较高,坡度较大,适种树较少,发展牧业受到较大。

七等地(Ⅶ):为基岩裸露较多的山地或有稀疏牧草的戈壁、沙漠,仅能勉强供牧业利用。

257

八等地(Ⅷ):不适宜种植业、牧业利用的戈壁、沙漠、苔原、冰川等。

(二)社会经济条件推动农业发展

1.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生产率提高的决定力量

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增产和经济效益增加的根本要素。二战以后,世界农业科学研究呈现两个趋势,第一,农业科学研究形成社会化。比如,墨西哥于1963年实现了农业科学研究化。中国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了规范的农业科学研究机构。第二,农业科学研究呈现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世界农业科学研究的社会化和全球化,使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投入要素之—。格里利切斯教授对美国杂交玉米的社会收益率的研究证明,在杂交玉米种子的生产与研究上,每投入1美元能够得到近3.86美元的收益。英国学者C.J.Doyle和M.S.Ridout对英国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作用的研究也证明,农业科学技术对英国农业生产的贡献率,1966年以来也保持在10%以上的较高水平。

农业现代化是建立在发达的农业科学技术基础上的。资料表明,在大多数时期内农业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都保持在20%左右,有的甚至达到100%或110%。从1970~1986年,世界谷物每公顷平均单产从1803千克增加到2552千克,增长幅度达到41.5%。其中,发达国家从2351千克增加到3014千克,增长幅度为28.2%;发展中国家从1428千克增加到2220千克,增长幅度为55.5%1。

2.市场需求引导农业产业结构配置与调整方向

农业产业结构体现在两方面:(1)从农业的所有制、农场(农户)数量和规模、农场的组织方式、农业技术水平、农产品的市场等来研究农业结构。(2)从农产品的角度来看,农业产业结构有种植业、牧业、林业、渔业等在农业部门内的比例。任何一个国家,其合理的、适宜的农业产业结构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农业产业结构变化过程主要取决于市场需求的变化。各国农业产业结构是多种多样的,市场需求引导农业产业结构配置。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是根据市场需求安排产业结构的。在农业部门,由于劳动力所占份额不断减少,畜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的地位逐渐上升,产业结构因此不断地高级化、高效化。在市场需求变化引导下,比较优势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一国内部各地区之间的农业区域分工,形成专业化的农业生产区域。如美国的每个州的“主要产品”的结构是在不断变更的。1977年,美国“温室产品”的地位还比较低,20年后,越来越多的州把它作为主要产品生产,这就是一种产业结构调整。

二、世界农业土地资源

按照农业生产中土地利用,农业用地可进一步划分为:耕地(Arable Land)、多年生作物用地(Permanent Crops Land)、永久性草地和牧场(Permanent Pasture)、森林和林地(Forest Land)及其它土地(包括未开垦但具有生产潜力的土地、建筑用地、荒地、公园、道路、内陆水域及未具体的土地等)1。

1中国科学院。《当代世界农业》。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第5页。

1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FAO 的定义。“耕地”是指种植短期作物的土地;商品性菜园和自用菜园所用的土地,包括暖房;暂时休耕或闲置的土地。这一概念是相对“多年生作物用地”和“永久性草地和牧场”而言的。

258

(一)耕地和多年生作物用地

2000年,世界各大洲的耕地和多年生作物用地、永久性草场和牧场的总面积为4971297千公顷,占各洲土地总面积的38.1%(表13-4)。

2000年,世界各国的耕地和多年生作物用地的总面积为1501452千公顷,占各国土地总面积的12%。其中,各国的耕地总面积为1369110千公顷,多年生作物用地总面积为132342千公顷,比重分别为91%和9%(表13-5)。

前10位国家的耕地和多年生作物用地总面积,占世界耕地和多年生作物用地总面积的58%。其中,中国耕地和多年生作物用地总面积为135361千公顷,居世界第3位,占世界耕地和多年生作物总面积的9%。

表13-4 各大洲的耕地和多年生作物用地、永久性草场和牧场分布(2000年) 单位:千公顷

大洲土地总面积

耕地与

多年生作物用地

永久性草场和

牧场

占土地面积

百分比

亚洲 3 087 109554 308 1 095 032 53.0欧洲 2 260 984308 120193 181 22.3北美洲/中美洲 2 137 027268 131367 279 29.7非洲 2 963 313201 7841 821 36.9南美洲 1 752 946116 131503 124 35.3大洋洲849 13752 987419 399 55.6合计13 050 552 1 501 461 3 469 836 38.1资料来源: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FAO 数据库,http:www.fao.org.2002年1月.

表13-5 耕地和多年生作物用地前10位的国家(2000年) 单位:千公顷

排序国家

耕地与

多年生作物用地

排序国家

耕地与

多年生作物用地

1 美国 179

000 6 澳大利亚 48

229 2 印度 169

700 7 加拿大 45

700 3 中国 135

361 8 乌克兰 33

615 4 俄罗斯 126

820 9 印度尼西亚 30

987 5 巴西 65

200 10 尼日利亚 30

738 资料来源: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FAO 数据库,http:www.fao.org.2002年1月.

表13-6 永久性草地和牧场前10位的国家(2000年) 单位:千公顷

排序国家永久性草地和

牧场

排序国家

永久性草地和

牧场

1 澳大利亚 405

500 6 沙特阿拉伯 170

000

2 中国 400

001 7 阿根廷 142

000 3 美国 239

250 8 蒙古 117

147 4 巴西 185

000 9 苏丹 110

000 5 哈萨克斯坦 182

326 10 俄罗斯

970 资料来源: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FAO 数据库,http:www.fao.org.2002年1月.

259

(二)永久性草地和牧场

2000年,世界各国的永久性草地和牧场总面积为3459836千公顷,占各国土地总面积的26%(表13-6)。

前10位国家的永久性草地和牧场总面积,占世界永久性草地和牧场总面积59%。其中,中国永久性草地和牧场总面积为400001千公顷,居世界第2位,占世界永久性草地和牧场总面积的12%。

(三)世界农业土地资源动态变化

近20年来,在各国农业土地利用中,耕地与多年生作物用地呈逐渐增加,永久性草地和牧场面积也逐步扩大,而且大于耕地与多年生作物用地的增长,森林和林地面积小幅波动,呈下降趋势;内陆水域面积在减小。与1979年相比,1999年世界耕地与多年生作物用地增长5%,增加71294千公顷;永久性草地和牧场面积增长5.7%,增加186862千公顷;内陆水域面积减少4.4%,减小179775千公顷。总体上,世界种植业和畜牧业土地资源略有增加,但总量变化不大(表13-7)。

表13-7 1979~1999年世界农业土地资源动态变化 单位:千公顷

年份土地面积

耕地与

多年生作物用地

永久性草地和

牧场

森林和林地内陆水域

1979 13 043 091 1 430 158 3 272 974 4 256 970 382 939 1984 13 042 5 1 462 315 3 319 7 4 269 780 383 135 19 13 042 874 1 499 667 3 404 250 4 293 730 383 156 1994 13 050 526 1 510 123 3 4 754 4 172 435 363 699 1999 13 050 516 1 501 452 3 459 836363 709资料来源: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FAO 数据库,http:www.fao.org.2002年1月。

三、世界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农业生产地域类型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因自然、技术、社会经济条件影响而形成的在农业产业结构和经营方式上具有相似性的地域农业生产体系。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一农业类型具有类似的生产条件、结构特点、经营制度、土地利用方式、发展方向与途径。农业类型具有一定的层次等级,在空间分布上往往不连片,相同的类型可在不同时期或地区重复出现1。

关于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研究,以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H.von Thünen,1826)的农业区位论从交通运输单因子分析,开辟了论述农业区位形成机制为先河。美国地理学家惠特里斯(D.Whittlesey,1936),英国地理学家库伯克、经济学家格里格(J.T.Coppock,19;D.B.Grigg,1974),印度学者扎斯伯·森(Jasbir Singh,1984)和迪尔恩(S.S.Dhillon,1984)等根据各自的研究,分别提出不同的地域农业类型的划分。

19年国际地理联合会(IGU)第20届大会上成立的农业类型委员会,根据27个指标,区分为三级61个农业类型。其中一级类型5个:(1)传统的粗放农业。(2)传统的集约农业。(3)面向市场的农业。(4)社会化农业。(5)高度专门化的家畜饲养业。

1张同铸。《世界农业地理总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407页。

260

我国地理学者(张同铸、毛汉英等,2000)从宏观和中观角度,采用定性分析方法,从形成机制出发,以多种因素为依据,采取以下划分标志:①经营方式;②生产力水平;③功能特征;④与市场区位的关系。对世界农业类型进行划分,划分结果是世界主要农业生产地域有11大类型及其亚类型,分别是:

I 原始的渔猎、采集、游牧业类型。位于亚欧和北美的最北部地区。

Ⅱ原始的渔猎、采集、放牧、种植业类型。主要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赤道及其附近低纬地区。

Ⅲ传统的游牧、半游牧种植业类型。分布在西非海岸沿撒哈拉沙漠和萨赫勒地带向东,越过北非、西南亚高原、亚细亚南部、中国、内蒙古及青藏高原和蒙古国的辽阔地带。其亚类型有:

Ⅲ1荒漠游牧业与绿洲农业亚类型。

Ⅲ2 草原游牧业与农牧结合亚类型。

Ⅲ3 高寒草甸区游牧业亚类型。

Ⅲ4 南半球荒漠草原游牧业亚类型。

Ⅳ热带二元结构农业类型。主要分布在东南亚、非洲热带、拉丁美洲热带地区。其亚类型有:

Ⅳ1 东南亚地区亚类型。

Ⅳ2 非洲热带地区亚类型。

Ⅳ3 拉丁美洲热带地区亚类型。

V 夏热干旱亚热带农业类型。位于地中海沿岸的南欧、北非、西亚地带。

Ⅵ传统的集约化自给农业向商业化农业过渡类型。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南部、朝鲜半岛、日本、南亚的印度半岛及中南半岛的三角洲地区。其亚类型有:

Ⅵ1 以水稻种植业为主,积极向商业化农业转变的亚类型。

Ⅵ2 以旱作农业为主的亚类型。

Ⅵ3 以水稻种植业为主,现代化水平、商业化程度较高的亚类型。

Ⅶ高度商业化、集约化、专业化的混合农业类型。主要分布在美国中部、东部和加拿大南部的农业区域。其亚类型有:

Ⅶ1 集约化种植、养畜业并重混合农业亚类型。

Ⅶ2 以商业性牛奶业为主的混合农业亚类型。

Ⅶ3 大西洋沿岸商业性园艺蔬菜亚类型。

Ⅷ商业化、集约化、专业化混合农业类型。集中分布在西北欧和中欧诸国、大洋洲的新西兰地区。其亚类型有:

Ⅷ1 欧洲农牧兼营混合农业亚类型。

Ⅷ2 以畜牧业为主的北部地区混合农业亚类型。

Ⅷ3 新西兰肉奶毛制品出口农业亚类型。

Ⅸ商业化粗放畜牧业类型。位于美国的西部和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

X 商业化农牧业类型。分布在南美洲的广大地区和澳大利亚东南部沿海地区。

Ⅺ变革中的农牧业类型。位于亚欧北半部的东段,包括前苏联和东欧国家。

261

参考文献

[1] 张同铸等.世界农业地理总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 宣杏云等.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透视.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3] 曹苏峰.90年代以来世界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南开经济研究,1998(2)。

[4] 王蓬.未来十年世界农业发展趋势.农业经济问题.2004(12)。

[5] 徐苏,厉为民.世界农业结构的变化.世界农业,356-360。

[6] 黄国勤.新世纪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卷第4期,2003年12月。

[7] [德]B.安德烈埃著,刘西平等译.农业地理学:世界农业的构造地带与经营形式.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8]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The stat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2005).Rome,2005.

[9] Arthur Getis,Judith Getis,Jerome D. Fellmann. Introduction to Geography. Seventh Edition.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2000.

[10] Michael Bradshaw.A World Regional Geography.The McGraw-Hill Companies,1997.

[11] Vernon W. Ruttan.Toward A Glob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System: A Personal View, see Research Policy 15,1986.

[12] M. Ataman Aksoy and John C. Beghin. Global Agricultural trade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2005.

[13] Christopher L.Salter. Essentials of World Regional Geography. Second Edition,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1998.

文档

第13章 世界农业生产与贸易格局

第十三章世界农业生产与贸易格局农业(Agriculture)是以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为劳动对象,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通过人工培育和饲养等经营活动,生产农产品和畜产品以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在经济学的产业划分中,农业属于“第一产业”范畴。从新石器时代到今天的1万多年期间,世界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历史进程。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与其他产业部门发展,一部分作为工业原料的农产品被工业产品代替;农业劳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