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咏怀古迹 教学设计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11:06:59
文档

咏怀古迹 教学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作者文集:会员    类型:高二教案    加入时间:2009年12月24日15:15课堂学生管理利器(中小学学生学习跟踪软件)2010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 201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 初中朗读音频大全高中朗读音频大全免费下载新华字典《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屏幕显示: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欧阳修 《再和明妃曲》 这里的明妃指的是?(王昭君)有哪位同学来给我们讲讲王昭君的故事。
推荐度:
导读《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作者文集:会员    类型:高二教案    加入时间:2009年12月24日15:15课堂学生管理利器(中小学学生学习跟踪软件)2010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 201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 初中朗读音频大全高中朗读音频大全免费下载新华字典《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屏幕显示: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欧阳修 《再和明妃曲》 这里的明妃指的是?(王昭君)有哪位同学来给我们讲讲王昭君的故事。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作者文集:会员     类型:高二教案      加入时间:2009年12月24日15:15

课堂学生管理利器(中小学学生学习跟踪软件)

2010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 

201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 

初中朗读音频大全

高中朗读音频大全

免费下载新华字典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屏幕显示: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欧阳修 《再和明妃曲》 

这里的明妃指的是?(王昭君)有哪位同学来给我们讲讲王昭君的故事。 

一.导入: 

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很多诗人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题解及背景介绍 

看到标题我们应该猜得出来,《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与《登高》一样是杜甫晚年的诗作,同作于大历年间。昨天我们已经讲到,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 

三、听示范朗诵,学生正音并认真品味诗歌情感。(幻灯链接) 

明确诗歌风格:沉郁怨愤的感情。 

四、学生齐读,请学生结合注释,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诗歌主要内容。 

明确: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五、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身世,理解诗歌。 

1.对于出塞的昭君,多数人看到的是她沉鱼落雁的美丽,而这首诗当中,你读出了昭君怎样的心事?用诗中的一个词概括。(怨恨) 

2、昭君在汉元帝的深宫时,不过是个失宠的宫女,她风光出塞,做了千里草原之上最尊贵的国母,对于我们今天一般人的理解而言,她应该是草原上最幸福的那个人,又何来怨恨之说呢? 她怨什么?你是从那些诗句中读到的? 

明确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佩空归月夜魂。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画图省识春风面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3、所以昭君的怨恨是对自己命运的怨,也是对画工和皇帝的怨。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点名了全篇的主旨。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请大家再带着感情将全诗朗读一遍,注意读出诗歌的那种沉郁怨愤之情。 

4、迁移拓展:我们前面说过,、很多诗人都以昭君出塞为题材。我们的大诗人李白曾经也写过一首《王昭君》,大家看屏幕。 

请大家齐声朗读一遍: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李白与杜甫一样,都认为昭君远嫁草原是她一生的憾事,但也有诗人持不同观点,大家看这两首诗。 

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昭君墓上诗 

但使边城静,娥眉敢爱身。 

千秋青冢在,犹是汉宫春。 

                   ——莫止《昭君曲》 

问:这两首诗的观点与杜甫诗有什么不同? 

明确:在这两首诗中,昭君成了一个为了民族团结欣然和亲的巾帼英雄。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我们也不妨说:一千个诗人心中有一千个王昭君。 

关于昭君的诗歌还有很多,大家课后可以去搜集一些来比较。 

5、现在咱们回到杜甫的这首诗。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写的是什么?  

群山万壑赴荆门。 

这一句写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和这里的景色。 

之前和大家讲过,诗歌的语言很精炼,一句诗中往往有某个字用得特别传神,古典诗歌的炼字型题也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那么在这一句中,大家认为用得最好的字是哪个一个? 

(“赴”。提示:好在哪里?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景象?)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比较阅读:众水会涪万。  瞿塘争一门。 ——杜甫《长江二首》 

“争”字,突出三峡水势之险。 

本诗中的“赴”,突出三峡山势之雄奇。 

问: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6、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请大家看屏幕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意谓这样气势不凡的起句,当是用来写大英雄的,这样雄奇的大背景,引出一个小小的昭君村是不适当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学生思考) 

(提醒:昭君是个平凡的弱女子吗?) 

明确: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大巧若拙)  

     所以诗人起笔用这样壮丽的诗句是为了 

     1.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2.借高山大串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昭君的奇伟形象。 

7、佳句鉴赏  (这首诗歌当中,我认为有两句诗写得非常美,我自己很喜欢,大家一起来鉴赏。)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这一联对仗很工整,大家来说一说是怎么构成对仗?(形式上、内容上) 

内容上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对比、反衬)或者问:内容上是怎么形成对比的? 

 “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 “连”字写出塞万里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 

问:黄昏换成早晨、中午行不行? 

(黄昏通常给我们怎样的感觉?寂寞,凄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里主要是渲染环境的凄清,烘托出昭君的孤寂。) 

这一联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凄凉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再来看颈联中的“环珮空归月夜魂”一句。 “空”字如何理解?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昭君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南宋词人姜夔在他的咏梅名作《疏影》里曾经把杜甫这句诗从形象上进一步丰富提高: 

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珮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独幽。 

这里他写昭君思念故乡,魂魄月夜归来,化为芬芳清幽的梅花,想象十分独特幽美。 

8、我们前面说过,本诗是一首借古抒怀诗,《咏怀古迹(其三)》题也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讨论:          诗人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自身怎样的情感? 

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六、小结诗歌主旨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后人评价: 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 

                                 ——清•李子德 

七、补充介绍,鉴赏咏史诗的三步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描写古人的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3、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 

学以致用: 

西施滩             

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 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 似有不平声。 

               西  施        

罗  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1、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反案,但立意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析。 

2、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

1、崔道融的诗同情西施,为西施个人鸣不平,立意较浅。 

罗隐的诗写出了“家国兴亡自有时”的自然规律,立意较深。 

2、崔诗“浣纱春水急, 似有不平声。” (借景抒情、比喻) 

刘诗“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对比、反问) 

八、作业:阅读《蜀相》,依照本课所学的怀古诗的鉴赏方法写一篇鉴赏短文。 

文档

咏怀古迹 教学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作者文集:会员    类型:高二教案    加入时间:2009年12月24日15:15课堂学生管理利器(中小学学生学习跟踪软件)2010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 201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 初中朗读音频大全高中朗读音频大全免费下载新华字典《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屏幕显示: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欧阳修 《再和明妃曲》 这里的明妃指的是?(王昭君)有哪位同学来给我们讲讲王昭君的故事。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