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试题
(全卷两个大题,共 29 个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
题号 | |||||||||
得分 |
1.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 ( )
A.北京人 B.元谋人 C.山顶洞人 D.蓝田人
2. 2014年5月18日,集展览、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公众开放。该馆重点介绍的原始人群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3. 下列考古发现,能够证明半坡居民比北京人进步的是( )
①打制石器 ②钻孔石斧 ③鱼纹彩陶盆 ④稻谷遗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 下列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使用骨针缝制衣服 ②使用天然火 ③种植水稻 ④制作彩陶
A.②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④③②① D.①③②④
5请根据“长江流域”、“水稻”、“干栏式房屋”等信息,判断这是描述哪一原始居民的生活?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6. 2014月5日,甲午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揭幕,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华人华侨近万人参加典礼。下列有关黄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建造宫室、车船,制作兵器、衣裳 B.让部下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
C.他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 D.他的妻子螺祖发明养蚕抽丝技术
7. 夏商西周国家统治人民的两种主要手段是( )
①暴力 ②实行分封制 ③礼仪教化 ④实行宗法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 战国末期,合纵未能最终成功主要是因为( )
A.秦国力量的强大 B.连横的策略更加灵活
C.合纵家的才能不行 D.各国都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
9.下列哪些国家既属于春秋五霸,又属于战国七雄?
A.齐国、秦国、晋国 B.齐国、秦国、楚国C.宋国、晋国、齐国 D.韩国、赵国、魏国
10. 问鼎中原的诸侯王是( )
A.齐桓公 B.宋襄公 C.秦穆公 D.楚庄王
11.史书上记载春秋时期“公作则迟”,“分地则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个体农耕已经取代了集体耕作 B. 奴隶消极殆工
C. 土地被极少数人占有 D.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12、人们开始使用两牛牵引的犁进行耕作是在( )
A.商朝 B.西周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13.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这一年是( )
A.21世纪70年代 B.公元前21世纪70年代C.公元前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
14.春秋时期争霸中原地区的是( )
A.宋、楚 B.吴、越 C.晋、楚 D.秦、楚
15.一个农民生活在战国时期的秦国,要想获得爵位,如何做
A.上战场杀敌立战功 B.多生产植粮食和布帛 C.合法经商致富 D.不隐瞒犯法行为
16.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和免受惩罚,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
A.当兵立军功 B.不隐瞒犯法行为
C.多生产植粮食和布帛 D.合法经商致富
17.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也有重要影响的是( )。
A.允许土地私有 B.重农抑商 C.实行“连坐法” D.推行县制
18.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19.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古代青铜器是:( )
A.毛公鼎 B.四羊方尊 C.青铜立人象 D.司母戊鼎
20.下列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儒家主张以“礼”治国 B. 法家强调用“刑罚”加强统治
C.道家提出“无为而治” D.墨家主张实行“法治”
21.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
A.各国的变革 B.士人的四处游说 C.阶级统治的需要 D.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22.“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他知道高柴愚钝,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对这句话最准确的认识是:
A.以“德”教化人 B.有教无类 C.因材施教 D.当仁不让于师
23.博兴五中近期举办了古代文化知识竞赛,其中有一道题是“我国闻名世界的古代防洪灌溉工程是什么?”你认为正确的答案是( )
A.都江堰 B.赵州桥 C.灵渠 D.永济渠
24.最能代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达到很高水平的是:( )
A.编钟 B.铜钟 C.七孔骨笛 D.司母戊鼎
25.下列成语或典故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的是
A.卧薪尝胆 B.退避三舍 C.尊王攘夷 D.围魏救赵
二 非选择题(50分)
26、图说历史(14分)
观察图一: 至圣先师
①图一中的人物是 (1分)他生活在什么时期? (1分)
②他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 (1分)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2分)
③列举一条他在教育方面有哪些贡献? (2分)此后,出现了一批大师级的思想家,在思想界形成了什么样的繁荣局面? (1分)
图一 图二
观察图二: 是战国时期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示意图:
④这个水利工程的名称是什么? (1分)它是由谁主持修建的? (1分)
⑤该项水利工程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3分)
其主要功能是什么? (1分)
27、在历史长河中,朝代的更迭、制度的更新,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社会的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请回答:
①文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的是我国古代的哪一种政治制度?(1分)由这一制度产生的部落联盟首领有哪些?(一位即可)(1分)
材料二 “禹传子,家天下”
②材料二“天下为家”的局面从何人开始?(2分)比较材料一、二,说一说政治制度有了什么新变化?(2分)
材料三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③材料三反映的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1分)
④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的建立者和最后的国王分别是谁?(2分)
⑤以上制度的更替,你有何启示?(1分)
28、阅读下列材料(11分)
材料一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
①上述内容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历史事实? (2分)
②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 (3分)
③管仲相桓公有何结果?(2分)齐桓公称霸的标志是什么?(2分)
④从齐桓公称霸事件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2分)
29、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恨……后五月秦惠公车裂商君……,遂灭商君之家。
请回答:
①材料一反映的是哪次变法事件?(1分)这次变法发生于哪一年?(1分)支持变法的国王是谁?(1分)此次变法维护的是哪个阶级的利益?(1分)
②写出“内立法度”的具体内容。(6分)
③材料二中商鞅因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最后惨遭车裂而死。为什么还说商鞅变法成功了?(3分)
④此次变法成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1分)有何启迪?(1分)
初一历史参
第一部分 选择题
第1—25题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答案 | B | B | C | A | C | C | C | D | B | D | D | D | B | C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
A | C | D | B | D | D | D | C | A | A | D |
第26题:(14分)
①孔子(1分) 春秋时期(1分) ②儒家(1分) 仁和礼(2分)
③ 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鼓励学生要思考,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因材施教(任意答一点即可得分)(2分)百家争鸣 (1分)
④都江堰(1分) 李冰父子 (1分)
⑤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 (3分) 分洪灌溉(1分)
第27题:(10分)
①禅让制 (1分) 尧舜禹(答一个即可)(1分);
② 启 (2分)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2分)
③ 分封制(1分) ④禹 桀(2分)
⑤ 国家制定政治制度,要根据实际,不断进行创新。(1分)
第28题:(11分)
①春秋时期(2分); ②注重改革内政,发展经济(2分);提出了“尊王攘夷” 的口号(1分);③齐国很快富强起来,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2分)葵丘盟会(2分)
④要善于任用贤能,注重改革内政,发展经济(2分)
第29题:(15分)
①商鞅变法(1分) 公元前356年(1分) 秦孝公 (1分)地主阶级 (1分)②编制户口,加强刑法;奖励生产;奖励军功;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6分)③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分)④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1分)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