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体情况分析
本次数学考试试卷整体难度较大,满分100分,年级平均分50.01,最高分90分,80-90共7人,70-80共35人,60-70共119人,50-60共146人,40分以下同学82名,分数主要集中在60左右,整体成绩不好;而各班成绩分布也不均匀,前8个班其中1701班、1703班、1704班优秀学生较多,1702班、1705班人数较少,各班高分段学生分布如下:
100---95 | 94---90 | ---85 | 84---80 | 79---75 | 74---70 | 69---65 | ---60 | ||
数学 | 1701 | 0 | 0 | 0 | 1 | 1 | 4 | 6 | 10 |
1702 | 0 | 1 | 0 | 0 | 0 | 3 | 5 | 5 | |
1703 | 0 | 0 | 0 | 2 | 1 | 7 | 5 | 8 | |
1704 | 0 | 0 | 2 | 0 | 1 | 5 | 5 | 10 | |
1705 | 0 | 0 | 0 | 0 | 1 | 2 | 3 | 8 | |
1706 | 0 | 0 | 0 | 0 | 1 | 3 | 5 | 12 | |
1707 | 0 | 0 | 0 | 1 | 0 | 2 | 7 | 10 | |
1708 | 0 | 0 | 1 | 0 | 1 | 2 | 4 | 12 | |
1709 | 0 | 0 | 0 | 0 | 0 | 1 | 2 | 1 | |
1710 | 0 | 0 | 0 | 0 | 0 | 0 | 1 | 0 |
二、答题情况分析
本次考试试卷,选择填空题难度较大,选择8道,普遍只能做对4道,填空7道,普遍只能做对3或4道,其中,第5题是中心对称与坐标的结合,第7题旋转与勾股定理方程思想的结合,学生对知识运用不熟,又缺乏考试技巧,导致做错,第6题是九年级解直角三角形的内容,虽然特定方法用现在知识能做出来,但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很少同学能想到,第8题,运用到九年级下学期《圆》的知识,学生没有学到,导致失分;而填空题,难度仍然很高,第11题,学生忽略对结果的筛选,第14题、第15题分类讨论,学生考虑不全面,分数也没拿到;解答题中第16题、17题,计算题一部分学生计算不认真,第18题,尺规作图,一部分学生不会做等腰直角三角形,20题几何证明做出来的同学不多,第21题、第22题作为压轴题虽然难度不大,并且类似的题之前也练习过,但由于前面耗费太长时间与精力,大多同学时间不够,得分不全。
三、失分原因分析
①学生基本概念掌握不够扎实。对于知识的迁移不能正确把握,也就是不能正确使用所学的知识。
②学生审题不够仔细,计算能力还需培养,几何证明的思考和推理过程,过程过于简单,书写不够严谨。
③综合能力欠缺,解决问题能力较弱。逻辑推理能力薄弱,开放性问题、探究性问题的分析、判断到结论的形成思维能力淡薄、综合解题能力不强,数学方法运用不当,从而致使对问题的结果分析模糊不清(主要是后面的几个简答题)。
考试经验不足。由于以往考试卷题量难度较低、时间较为充足,成绩优秀的学生已经养成低效的应考模式,而这张试卷的难度、题量、灵活性都比以往有所增强,学生往往难以适应,也就必然造成整体成绩降低的情况发生。本次试卷选题难度较大,学生不能整体安排时间,选填花费大量时间,最终也没能做出来,没有时间意识,导致后面的解答题没时间写,导致会做的也没写,分数上不去。
四、改进措施
通过期中考试表现出来的问题,在今后教学中,需要作好以下工作:
做好集体备课以及组内教研工作,让有经验的老师多分享经验,年轻老师多听课学习,多学习理论,研究教材,探索教法,努力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多研究本班学情,有针对性的进行分层教学、分层练习,面向每一个学生,全面提高数学成绩。从试卷分析中,发现低分的学生比例偏高,这些学生对很容易的基础题也不会做,应注意对他们进行分层教学、分层练习,降低要求,起点放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备课精心,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在平时教学中要进一步把握好具体目标要求,深入分析教材,重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落实,重视过程与方法的学习,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多种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操作探究、表述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做好作业的检查以及课堂的反馈工作。一味的讲解不了解学生,造成学生见过的题目仍不会做,课堂上要及时检测反馈,根据反馈情况调整教学,让“学”落实在学生身上,主动学会,主动学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