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日经贸合作是中日两国利益的最大交汇点,是密切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自从中国入世以来,中日经贸关系不断深化,合作领域日益扩大,彼此的依赖关系越来越紧密,总体呈现出稳步发展的态势。本文通过分析中日经贸关系的经济基础和发展中存在的障碍,揭示了中日经贸关系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探讨了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中日经贸;投资:依赖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日经贸关系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互为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发展历程。进入21世纪以来,中日两国经贸关系不断加强,日本成为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三大来源国。两国经贸合作的扩大与加深极大地促进了两国的经济发展,并成为稳定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
一、中日经贸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据海关统计,1993~2003年的连续11年间,日本一直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04年,受欧盟东扩等因素的影响,日本下降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但两年以来双边贸易额仍继续着快速增长的势头。另一方面,2001年以来,中国是日本的第二大出口市场;2002年起,中国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总体上作为日本第二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不可动摇。通过对最近几年中日贸易发展状况分析,中日经贸关系主要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中日贸易的商品结构由“垂直互补型”向“水平竞争型”方向发展
中日贸易赖以发展的分工基础是以垂直型国际分工为基本特征的,这是由两国生产要素禀赋差异产生不同的比较优势所决定的。这一特征反映在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上,就是日本对华出口以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为主,而中国对日出口则以技术和附加值含量较低的劳动资源密集型的低端产品为主。这也意味着中日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以垂直互补型为主、水平竞争型为辅。
从动态变化看,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中日贸易赖以发展的分工基础逐渐向水平型国际分工转化,在中国对日出口的商品结构中,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所占的比重正在逐步提高,中日贸易的商品结构越来越显现出“水平竞争型”特点。当然,目前在中国对日出口的高端产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日本在华投资企业提供的。日本企业对华直接投资增长带来的产业内、企业内贸易迅速扩大,直接推动了中日贸易的商品结构向“水平竞争型”转化。
(二)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经历剧烈波动后稳步增长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始于1979年,当时投资额仅为1400万美元,一直呈增长趋势,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于1997年达到最高点,此后开始出现剧烈波动,到2000年减少至29. 2亿美元。最近几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又开始显现出迅速增长的势头。
年份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增长率(%) | 20.62 | 7.94 | 19.79 |
实际使用金额(亿美元) | 50.54 | 54.51 | 65.30 |
(三)中日贸易依赖关系发生变化
近年来,在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日本经济停滞的背景下,中日贸易的依赖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具体表现为中国在日本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的提高和日本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的下降。对华贸易占日本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从1990年的3.5%扩大到2005年16.7%,而同期对日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从22.4%下降为13.0%。还可以从贸易密集度角度分析,贸易密集度是反映两国贸易依赖关系强弱的一个最重要指标。
出口密集度=(A国对B国的出口额/A国的出口总额)/(B国进口总额/世界贸易中进口总额)
进口密集度=(A国从B国的进口额/A国的进口总额)/(B国出口总额/世界贸易中出口总额)
年份 | 中国对日本的 出口贸易密集度 | 中国对日本的 进口贸易密集度 | 日本对中国的 出口贸易密集度 | 日本对中国的 进口贸易密集度 |
1997 | 2..93 | 2.69 | 2.07 | 3.77 |
1998 | 3.27 | 2.65 | 2.09 | 3.95 |
1999 | 3.17 | 2.79 | 1.99 | 4.05 |
2000 | 2.94 | 2.47 | 1. | 3.75 |
2001 | 3.11 | 2.67 | 2.04 | 3.85 |
2002 | 2.97 | 2.82 | 2.18 | 3. |
2003 | 2.76 | 2.86 | 2.29 | 3.36 |
2004 | 2.71 | 2.90 | 2.36 | 3.19 |
2005 | 2.63 | 2.94 | 2.51 | 3.07 |
(四)中日贸易收支向中方逆差型转变
据统计,在中日双边贸易收支关系中早已呈现出双方在不同年份交互出现逆差的特点,而近年则形成中方逆差(日方顺差)不断扩大的特征。在2001年的中日贸易中,中方尚有顺差21.6亿美元,2002年则转为逆差50.3亿美元,2003、2004和2005年逆差扩大,分别为147.3亿美元、208.6亿美元及1.6亿美元。据我国海关统计,2006年1--2月中国对日出口124.9亿美元,由日进口149.0亿美元,逆差已达24.1亿美元,同比增长27.5%。
年份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贸易差额(亿美元) | 21.6 | -50.3 | -147.3 | -208.6 | -1.6 |
(一)政治因素的影响问题
二战期间,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然而,日本并没有对战争进行深刻的反省。问题不仅是历史问题,也是影响中日之间感情的重要因素。由于日本对历史的刻意掩盖和歪曲,中日两国国民之间的相互信任感没有因为两国经济往来的增加而改善。经济关系的发展离不开政治基础。尽管当前中日两国的经济合作关系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得到了发展,但由于中日两国之间感情上的疏远和敌对必然影响企业和消费者的选择,中日政治关系的僵局了两国经济合作利益的发挥。
(二)双方贸易摩擦频繁
双方贸易摩擦频繁,摩擦领域广泛,这已成为两国关系发展中急需解决的课题。2001年两国首先在纺织品上发生激烈摩擦,又对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如大葱、鲜菇等进行紧急。此后日本又采取了一些对中国商品的,对中国的水果、蔬菜、家禽等实施严格的卫生检疫标准。一方面,近年来日本经济不及以往景气,在压力之下求助于贸易保护主义,将贸易战从农产品扩大到工业品,从启用保障条款到采取技术壁垒措施;另一方面,中日贸易战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相对单一,质量不高,营销渠道简单,信息闭塞。
(三)中方投资环境和服务贸易等问题
中方投资环境存在问题,造成了日方企业参与中国市场程度不高,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我国目前所关注的技术外溢度低和加工返销高的问题。服务贸易中存在问题,归因于两国的服务业处在不同阶段,所以,对比各自的发展需求,主要问题表现为双方都难以进入对方市场。近几年,日本在华投资企业技术转移程度较低,显然相当程度违背中国积极引进外资的初衷,这也是目前我国和理论界积极关注的问题之一。
三、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前景
(一)中日经贸合作是形势的必然
东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赋予了中日合作的特殊使命。冷战结束以后,东亚的安全环境改善,中日友好具备了更为有利的经贸合作环境。东亚地区政治格局的变化和经济发展己成为各国的主要发展课题和客观现实,需要中日两国承担一些共同的责任。中日两国关系如何,成为亚洲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在地区环保合作,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与东盟的经济合作等方面都需要中国与日本加强合作。
(二)亚洲区域合作需要中日两国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仍在加强。在亚洲,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并能够与欧盟、北自由贸易区相抗衡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建成与否,关系到未来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和亚洲经济的发展。因此,客观要求中日两国必须加强合作。
(三)中日各自经济的发展需要对方
中日两国已经成为重要的贸易伙伴,两国经贸关系的依存度很高。2009年,中日贸易额突破2000亿美元,日本对华投资累计超过692亿美元,2009年1-7月双边贸易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2.0%,达至1023.6亿美元。中国极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由此可见,中日经贸合作具有互补性和双赢效果、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也是当前经济和政治形势的必然结果。中日经贸合作仍有较大发展潜力,具有较好的发展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