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考点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11:12:50
文档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考点

1.文学常识、主题。2.词语解释和词义辨析。3.重点句的默写、翻译。4.文意理解及拓展迁移。一、文学常识速记1.宋濂,明初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现浙江义乌人)。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朱无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称赞他为:当今文章第一。著有《宋学士集》。2.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别。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二、字音字形辨析嗜.学(shì)逾.约(yú)俟.其欣悦(sì)叱咄..(chìduō)既加冠.(guān)负箧
推荐度:
导读1.文学常识、主题。2.词语解释和词义辨析。3.重点句的默写、翻译。4.文意理解及拓展迁移。一、文学常识速记1.宋濂,明初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现浙江义乌人)。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朱无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称赞他为:当今文章第一。著有《宋学士集》。2.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别。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二、字音字形辨析嗜.学(shì)逾.约(yú)俟.其欣悦(sì)叱咄..(chìduō)既加冠.(guān)负箧


1. 文学常识、主题。

2. 词语解释和词义辨析。

3. 重点句的默写、翻译。

4. 文意理解及拓展迁移。

一、文学常识速记

1. 宋濂,明初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现浙江义乌人)。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朱无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称赞他为:当今文章第一。著有《宋学士集》。

2. 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别。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

二、字音字形辨析

嗜.学(shì) 逾.约(yú) 俟.其欣悦(sì) 叱咄..(chì duō) 既加冠.

(guān ) 负箧.曳屣.(qiè xǐ) 皲.裂(jūn ) 媵.人(yìng ) 以衾.拥覆(qīn ) 被.

绮绣(pī) 容臭.(xiù) 弗.之怠(fú) 烨.然(yè) 缊.袍敝衣(yùn ) 耄.

老(mào ) 遗.(wèi ) 冻馁.(něi ) 谒.(yè) 贽.(zhì) 诋.

毁(dǐ)

三、重点实词识记

无从致书以观 致:得到。

不敢稍逾约 稍:稍微。逾:超过。

尝趋百里外 趋:疾走,跑。

先达德隆望尊 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

未尝稍降辞色 辞色:言语和脸色。

主人日再食 再:两次。

援疑质理 援:引、提出。质:询问。

色愈恭,礼愈至 至:周到。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俟:等待。

卒获有所闻 卒:最终。

负箧曳屣 负:背着。

预君子之列 预:参与。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遗(wèi):赠送,给予,这里指接济。

无冻馁之患馁:饥饿。

流辈甚称其贤流辈:同辈。流:平。

生以乡人子谒余谒(yè):拜见。

言和而色夷夷:平和。

四、一词多义

1. 以

以衾拥覆:用

以中有足乐者:连词,因为

俯身倾耳以请:相当于“而”,表修饰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把

家贫,无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2. 书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书籍

与朱元思书:信

3. 从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向

当余之从师也:跟从

4. 至

礼愈至:周到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到,到达

5. 若

烨然若神人:好像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如,比

6. 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动词,担忧,忧虑

无冻馁之患矣:名词,忧患

7. 故

故余虽愚:连词,所以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副词,特意,故意

8. 道

益慕圣贤之道:名词,学说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动词,说

9. 质

援疑质理:动词,询问

非天质之卑:名词,本性

五、词类活用

1. 手.自笔录(名词作状语,用手。)

2. 主人日.再食(名词作状语,每天。)

3. 余则缊袍敝衣

....处其间(名词作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4. 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六、古今异义

1. 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到的汁液。)

2. 走.送之(古义:跑。今义:行走。)

3.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借。今义:不真实。)

4. 既加冠.(古义:“加冠(guān)”表示已经成人。今义:帽子。)

七、通假字

1. 四支.僵劲不能动(“支”同“肢”,肢体。)

2.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同“披”,穿着。)

八、重点句子翻译

1.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译: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自己的)脸色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随便地)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向他请教。

2.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因为(我的)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我)不去理会嘴里吃的和身上穿的不如人家。

3. 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

译: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

4.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第一个“其”代“他(马生)”,第二个“其”代“他的(马生的)”。故,特意。

译: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我特意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

九、文章理解默写1. 写从师求教道路之辛苦的句子: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2. 太学生优越的生活条件: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3. 写太学生读书环境之优越的句子: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4. 写出太学生老师条件之优越的句子: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

5. 写出太学生阅读图书条件之优越的句子: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6. 本文揭示的道理: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7. 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慕艳意”,是因为: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8. 最能体现作者求学之“勤”的句子: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9. 最能体现作者求学之“艰”的句子: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10. 表明马君则是专心致志而且学有所成的,也是“善学”的结果的句子: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11. 进一步勉励马君则更加刻苦向学的句子: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十、课文分析问答

1. 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的呢?

明确:共四个方面。一是家贫读书之难;二是援疑质理之难;三是从师求学之难;四是敝衣粗食求学之难。

2. 《送东阳马生序》文中表现了明代诸生优越的学习条件,其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与作者的哪些求学经历相对照?有什么作用?

明确:有廪稍之供,裘葛之遗;坐大厦而诵诗书;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诸生衣食之丰与作者生活俸禄之薄相对照;诸生学于太学与作者借书苦读相对照;诸生有师传授与作者从师求学之苦相对照;诸生有求必应与作者质疑请教之难相对照。

写当代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与作者青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形成鲜明的对比,从反面强调了勤苦学习的必要性。

3. 作者写作本文是为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为什么在文章中却要大谈自己年轻时求学之难呢?

明确:本文是长辈对晚辈的临别赠言。作者既要使晚辈有所得益,又不宜板起面孔说教,于是作者就采用了现身说法的形式,历述自己当初得书的艰难,从师的辛苦。这一段话既含教诲,又怀勉励,读来亲切感人,很有说服力。

4. 对宋濂早年不畏艰难,刻苦攻读的精神,我们应该怎样评价?

明确: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否定的是作者“学而优则仕”的学习动机,至于他那种不畏艰难,刻苦攻读的学习态度,仍让人得到启发。学习无疑会遇到各种困难,古人如此,今人也如此,只有不辞劳苦,勤奋学习,才能有所建树。

十一、资料链接:刻苦学习的故事

1. 囊萤映雪

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孙康映雪苦读)

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车胤囊萤夜读)

2. 负薪挂角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朱买臣负薪读书)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李密牛角挂书)

3.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孙敬悬梁苦读)

4. 凿壁借光

匡衡年轻时十分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匡衡晚上想读书的时候,常因没有亮光而发愁。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让隔壁人家的烛光透过来。就这样,他经常学到深夜,后来成了西汉著名的学者,曾做过汉元帝的丞相。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名。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匡衡凿壁偷光)

5. 以荻画地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欧阳修以荻画地)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乙】

徐中行,台州临海人。始知学,闻安定胡瑗讲明道学,其徒转相传授,将往从焉。至京师,首谒范纯仁,纯仁贤之,荐于司马光,光谓斯人神清气和,可与进道。会福唐刘彝赴阙,得瑗所授经,熟读精思,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乃归葺小室,竟日危坐,所造诣人莫测也。父死,跣足庐墓,躬耕养母。推其余力,葬内外亲及州里贫无后者十余丧。晚年教授学者,自洒扫应对、格物致知达于治国平天下,不失其性,不越其序而后已。

(选自《宋史•徐中行传》)

1.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B. 所造诣/人莫测也

C. 葬内外亲及州里贫/无后者十余丧

D. 格物致知/达于治国平天下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主人日再.食

(2)同舍生皆被.绮绣

(3)闻.安定胡瑗讲明道学

(4)会.福唐刘彝赴阙

3.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①当余之从.师也②其徒转相传授,将往从.焉

B. ①久而乃和.②光谓斯人神清气和.

C. ①乃归.葺小室②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 ①所造诣人莫测.也②夫大国,难测.也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

(2)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

译文:

5. 甲乙两文都表现了古人求学的,乙文还表现了徐中行做人行事方面的。

参:

1. C 解析:根据表达的意思,C项断句有误,应该是“葬内外亲及州里贫无后者/十余丧”。(把内外亲属及州里贫穷没有子孙的十余个人安葬了。)

2. (1)两次(2)同“披”,穿(3)听说(4)适逢、刚好、恰好、正好

3. B 解析:A项,从都是跟随、跟从的意思;B项,暖和/平和;C项,都是返回的意思;D项,都是揣测、估计的意思。所以选B。

4.(1)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2)夏天不摇扇取凉,冬天不生炉取暖,夜晚(苦读)不睡觉,就这样过了一年多。

5. 艰辛(勤奋)孝顺(乐善好施、教学严谨)

【参考译文】

徐中行是台州临海人。他刚刚通晓儒学,就听说世居陕西路安定堡的胡瑗将理学讲得非常透彻,他的门生之间互相传授学业(先入学的学生直接和老师学习,然后辅导后入学的学生),将要去跟从胡瑗学习。到了京城,首先拜访范纯仁,范纯仁认为他很贤能,就向司马光推荐了他,司马光认为这个人心神清朗,态度和蔼,可以和他一起进修道业。恰逢福唐(今福州市)人刘彝入朝,(徐中行)(从他那里)得到了胡瑗所传授的经义,反复诵读,深入思考,勤苦自励,一心向学(致力于勤苦之事,食用无味之物),夏天不摇扇取凉,冬天不生炉取暖,夜晚(也苦读)难以安眠,就这样过了一年多。于是回乡修理小屋,整天端坐,所达到的境地没有人能够揣测。父亲死后,他赤着脚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亲自耕种抚养母亲。(就着)剩余的力量推广施行(这样的行为),安葬了十多个同姓和外姓的亲戚以及乡里(古代二千五百家为州,二十五家为里)贫苦没有后代的死者。晚年他教导学生,从洒水扫地、应酬答对,以及研究事理、荻取知识,以至于治理国家、平定天下,(都要求)不失去人的本性,不越过学的次第,如此这般方才罢手。

(答题时间:3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明)宋濂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从致.书以观致:得到

B. 腰.白玉之环腰:在腰间佩戴

C.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被子

D. 右备容臭.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益慕圣贤之.道马之.千里者

B. 或遇其.叱咄安陵君其.许寡人

C. 以.衾拥覆故国不以.山溪之险

D. 足肤皲裂而.不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3. 下列对上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上文题目中的“生”是指长辈对晚辈的,“序”交代了本文的文体。

B. 第①段通过写先达教学的严厉突出了“我”幼时求师的诚恳和恭敬。

C. 第二段写富家子弟的奢华生活是为了对比“我”成年后的求学生活。

D. 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勤且艰”的求学经历来鼓励马生勤奋学习。

4. 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译文:

(2)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译文:

(3)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译文:

5. 《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写自己求学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6. 宋濂对先达的态度对你有何启示?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注】久次:入学的先后顺序。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录毕,走.送之走:跑

B. 先达德隆望.尊望:声望

C. 援疑质.理质:质问

D. 色愈恭,礼愈至.至:周到

8.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A. 蒙辞以.军中多务

B. 先帝不以.臣卑鄙

C. 策之不以.其道

D.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9.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序,文体名,一般陈述创作主旨、创作经过等,赠序一般是送亲友远行时所作,内容多是一些安慰、勉励的话。

B. 宋濂二十岁之后更加仰慕圣贤之道,向有学问的前辈请教,有时遇到前辈的训斥或提问,一句话都不敢答复。

C. 从乙文来看,董仲舒年轻时就潜心研究《春秋》。后人将《春秋》与《诗经》《尚书》《礼记》《大学》合称“五经”。

D. 董仲舒研究学问非常痴迷,三年都无心观赏花园里的风景,他在室内挂上帘子讲读文章,任何人都见不到他。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译文:

11.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1. C 解析:C项,句子大意是同舍的同学,都穿着彩色丝织品。“被”只能解释为形近的通假字“披”,才说得通。故“被”同“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2. D 解析:A项,前句中的“之”是助词,解释为“的”,后句中的“之”是助词,定语“千里”后置标志词,可不译。B项,前句中的“其”是代词,解释为“他”,后句中的“其”是助词,用来加重语气,可不译。C项,前句中的“以”是介词,解释为“用”,后句中的“以其”是介词,解释为“凭借”。D项,两个句子中的“而”,都是连词,表转折。

3. B 解析:B项,“幼时”应为“成年后”。选文第一段开篇就说“余幼时即嗜学”,接着写“我”四处借书、抄书。接着写“我” “ 既加冠”以后外出求学,这时才发生了“先达教学的严厉”的事。

4.(1)(我)提出质疑,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2)(我)到了学舍,四肢冻僵了不能活动。(3)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5. 抄书之艰、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6. 对师长要尊敬、有礼貌。

7. C 解析:A项,“走”是古今异义词,古代指“跑”,今义指“行走”。B项,“望”指“声望”。C项,“质”也是古今异义词,今义是“质量”,本句中是“询问”的意思。D项,“至”是古今异义词,今义是“到”意思,本句解释为“周到”。故答案应选C。

8. D 解析:A项,解释为“拿、用”,介词。B项,解释为“因”,介词。C项,解释为“用”,介词。D项,解释为“把”,介词。D项与例句一致,故选D。

9. A 解析:A项,正确。B项,文中有“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可见是“遇到前辈的训斥或提问,一句话都不敢答复”,无提问。与原意不符。C项,“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D项,文中没有“他在室内挂上帘子讲读文章”这一情节。

10. 等到他高兴时,(我)就又向他请教。

11. 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参考译文】

董仲舒,是广川郡人。年轻时研究《春秋》,孝景帝时曾拜为博士。他居家教书,上门求学的人很多,不能一一亲授,弟子之间便依学辈先后辗转相传,有的人甚至没见过他的面。董仲舒足不出户,三年间不曾到屋旁的园圃观赏,他治学心志专一到了如此程度。他出入时的仪容举止,无一不合乎礼仪的矩度,学生们都师法、敬重他。

文档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考点

1.文学常识、主题。2.词语解释和词义辨析。3.重点句的默写、翻译。4.文意理解及拓展迁移。一、文学常识速记1.宋濂,明初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现浙江义乌人)。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朱无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称赞他为:当今文章第一。著有《宋学士集》。2.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别。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二、字音字形辨析嗜.学(shì)逾.约(yú)俟.其欣悦(sì)叱咄..(chìduō)既加冠.(guān)负箧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