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科技学科——
附录一 课堂观察视角(供评委参考)
一、教学设计
1.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制定三维教学目标。
2.围绕学生信息素养形成的需要来选择和处理教学内容,强调教学内容对人们运用信息产生的作用和意义,及其一般的使用规律和原则。
3.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实现目标教学。
4.根据学生的思维步骤准备教学过程,突出信息化环境中思维方式的特点,运用信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态度、习惯。
5.学习活动立足学生已经达到的学习水平,落实教学目标。
6.通过较小的梯度实现新旧内容的逐步过渡和衔接。
7.了解学生已有的水平,教学所使用的手段、材料和程序稍高于学生当前的理解水平,设计运用案例、图表、演示说明问题,为学生提供学习素材、工具促进学习。
8.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各种类型的问题(封闭、开放性问题相结合,追问)。
二、教学实施
课堂管理:
1.建立与信息科技课堂相适应的班级纪律。
2.利用常规性规定管理课堂中的常规性行为。
3.利用激励与惩罚措施鼓励良好表现,制止不良行为。
4.教室布置与教学目标吻合。
课堂氛围:
5.教师对学生的行为提出表扬或给予奖励。
6.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认可学生的观点。
7.教师启发诱导学生活动获得正确答案
8.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仍给予鼓励
9.对于学习内容,教师允许学生做出自己的分析与选择
10.对于学生自己的工作,教师放手让学生完成
11.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检验自己的观点
12.教师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学习指导及师生互动:
13.教师能简单扼要地进行说明学习任务,告诉学生所应掌握的知识与技巧,明确思维的模式和学习的技巧,且语言清晰学生易于理解。
14.教师能听取学生意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15.机智地利用学生的回答,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
16.经常到学生座位旁进行指导与检查,并提供即时反馈促进、深化学生的学习。
17.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对小组的讨论、练习等活动进行指导。
18.安排学生进行口头表达交流,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拨和引导。
19.让学生通过纠正自身的错误实现自身能力的提高。
20.使用有意义的口头表扬,奖励与激励相结合。
21.灵活高效地处理教学中的干扰事件,调整教学。
22.及时总结或回顾。
三、教学反思
1.设计教学时,依据已有的教学经验,从以往的教学经历中获取灵感。
2.回顾教学,估计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3.分析教学,寻找优点和不足,判断原因。
4.能从教师的角度来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抱怨学生。
5.归纳提炼教学现象,并进行概括性描述。
6.表述时,有良好的结构性和逻辑性,表现出特定的反思方式和习惯。
7.表述观点时,利用课堂中观察记录下的数据。
8.愿与其他交流研讨教学经历和收获,学习他人进行教学反思的技巧。
附录二 评价记录表
区县______________ | 学校______________ | 年级______________ |
教师______________ | 教材______________ | 课题______________ |
观测维度 | 评价项目 | 满分 | 得分 |
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 10分 | |
教学活动 | 10分 | ||
教学资源 | 10分 | ||
教学实施 | 课堂管理 | 15分 | |
课堂氛围 | 15分 | ||
学习指导 | 15分 | ||
师生互动 | 15分 | ||
教学反思 | 分析判断 | 5分 | |
交流表达 | 5分 | ||
合计 |
评比结果: |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不获奖 |
评委签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