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丹东_深度开发林产资源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17:19:11
文档

丹东_深度开发林产资源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丹东是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森林资源丰富。全市现有林业用地面积1503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485万亩,林木总蓄积量401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5.9%,有林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居辽宁省前列。丹东林业产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十五”以来,丹东市通过实施“山上丹东”建设规划纲要,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的方针,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区位优势,大力进行森林资源综合开发和林业产业建设,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效益的特色林业产业,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全市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26.4亿元
推荐度:
导读丹东是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森林资源丰富。全市现有林业用地面积1503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485万亩,林木总蓄积量401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5.9%,有林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居辽宁省前列。丹东林业产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十五”以来,丹东市通过实施“山上丹东”建设规划纲要,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的方针,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区位优势,大力进行森林资源综合开发和林业产业建设,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效益的特色林业产业,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全市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26.4亿元
丹东是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森林资源丰富。全市现有林业用地面积1503万亩,

其中有林地面积1485万亩,林木总蓄积量401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5.9%,有林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居辽宁省前列。

丹东林业产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十五”以来,丹东市通过实施“山上丹东”建设规划纲要,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的方针,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区位优势,大力进行森林资源综合开发和林业产业建设,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效益的特色林业产业,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全市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26.4亿元,山区农民人均涉林产业收入已占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财政增收和维护林区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全市初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十大林业产业:

1.商品林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全市以世行贷款项目造林为龙头,以非公有制造林、自留山等造林为辐射,加快商品林基地建设,以落叶松、杨树、刺槐等树种为主的人工用材林和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已发展到200万亩,使林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增长。

2.板栗基地建设成果显著。板栗新植面积48.4万亩,总面积达到155.4万亩,是全国4大加工出口板栗基地之一,板栗年产量达到3万吨以上。全市15个板栗加工经营外贸出口企业出口量达到6000吨,占我国对日本出口市场份额的35%。全市板栗科研、

技术推广和行业管理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是丹东市最具产业化特点的林业产业。

3.红松果材林基地建设正在兴起。红松是重要的用材林树种和经济林树种。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丹东地区大规模营造红松林,凤城市通远堡镇就有万亩红松林,近几年红松林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全市红松果材林已发展到28万亩,年产红松籽近200万公斤。

4.以移山参为主的林下中药材生产已初见成效。广大山

区农民利用林地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已成为林业发展的又一优势产业。结合森林分类经营,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广大林农踊跃承包林地,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充分发挥林地的综合效益,使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中得到实惠。全市以移山参、辽细辛、辽五味等为主的林下中药材发展到25万亩,成为林业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5.林木种苗花卉实现了快速发展。丹东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土壤、树种、气候等发展林木种苗花卉的自然条件,由于近几年城乡造林绿化美化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林业种苗花卉产业的大发展。到目前,全市林木种苗花卉种植面积发展到5万亩。其中,千亩以上连片苗木基地10处,重点育苗乡(镇)19个,各种形式(国有、个体、股份合作等)的苗圃2800余处,从业人员近万人,逐步形成了以国有和大型骨干苗圃为龙头,带动个体和联户育苗的新格局。

6.林蛙等野生动物驯养繁育稳步发展。近年来林蛙养殖条件不断改善,各地研究探索科学集约的林蛙养殖方式,并积极研究半人工和全人工养殖技术,使林蛙商品量稳定在9000万只左右。同时鹿、野猪等草食野生动物驯养,野禽驯养以及森林饲养鸡、猪等也在逐年增加。

丹东:深度开发林产资源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丹东市林业局李津生

地方产经

L ocal E conomics

8.林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龙头企业及品牌产品开始展现。全市有各类木材、森林食品及森林中药材加工企业30余家,其中木材加工企业8家,如宝钢木业、安民木业、宏扬家具、万龙木器、申城木业等,中密度板、集成材、高档家具为主的木材加工龙头企业已有雏形。森林食品加工企业有18家,如东大食品、亿佳食品、宽甸板栗公司、北方山奇、君澳食品、玉华食品等。苗木花卉如金大路、东尖山、京石等大型骨干苗圃。

9.森林旅游业异军突起。全市已开发的旅游区(点)近百处,其中省级以上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13处,80%是以森林自然景观为主的景区。年接待森林生态旅游游客150万人次,森林旅游已成为丹东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0.山野菜、食用菌发展势头良好。以刺嫩芽、大叶芹、蕨菜、刺五加等为主的山野菜人工种植面积达1.5万余亩,野生山野菜种质资源保护面积10余万亩。以黑木耳、香菇、滑菇为主的人工食用菌,年生产1100万平方米,榛蘑、松伞蘑等野生食用菌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与开发。

林业产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

“十一五”时期,是丹东市林业实现加快发展和新的跨越的重要阶段。全市以“生态建设提质、产业发展提速”为目标,为深度开发林产资源,合理布局三大林业生态经济区域,重点发展九大支柱产业,切实抓好“六五”重点产业工程。计划到“十一五”期末,建成以森林资源保护培育为基础、以林产品精深加工为牵动的林业主导产业链,林业经济稳步增长,山区农民人均涉林产业收入达到50%以上,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比“十五”期末翻一番,年均增长14.8%。

优化区域布局。按照发挥区位优势的原则,全市区划为三大林业生态经济区域:东北部山区重点发展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果材兼用林、林地中药材、野生动物养殖等生态保护型产业;中部丘陵区重点培育干鲜果经济林产业、苗木花卉、种植养殖业、林产品精深加工等立体复合型林业产业;西南部平原区沿江沿海,重点发展农田林网、种苗花卉、生态园区和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重点发展九大支柱产业:一是板栗、红松、山核桃等为主的果材林培育业;二是以落叶松、刺槐等为主的商品林栽培业;三是人参、细辛、五味子等为主的林地中药材种植业;四是珍稀名贵及乡土树种为主的林木种苗花卉繁育业;五是以林蛙、鹿、野猪等为主的野生动物养殖业;六是以木材、中药材、森林食品等为主的林产品加工业;七是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为主的森林景观旅游业;八是以山野菜和食用菌等为主的森林食品采育业;九是以柞蚕为主的生态养殖业。

实施“六五”重点工程。新建50万亩高产优质板栗丰产园工程;改培和营造50万亩红松种材林工程;培育发展50万亩林地中药材工程;更新和营造50万亩速生丰产林和工业原料林工程;垦复改造50万亩山核桃、榛子果材林工程;建设50万亩标准化生态型蚕场工程。

实现林业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措施与对策

一、加大统筹力度,制定和完善林业产业发展规划

按照市《关于加快丹东市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依据全市国民经济总体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结合县域经济发展要求,从实际出发,统筹安排,科学制定本地林业产业发展规划。要深入研究林业产业在循环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优势、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优势,突出林业产业发展的重点,把规划做得符合实际,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用规划来指导林业产业发展。

二、改革创新机制,增强林业产业发展活力

一是全面推进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落实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农民发展林地经济、致富奔小康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放开搞活林业经营管理机制,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外资和社会资金投入林业产业发展。三是不断改革完善森林资源管理经营,适应生态保护与建设、林业产业发展的双重需要,对发展重点林业产业项目给予扶持。四是着力协调解决好林蚕、林牧、林矿、林柴等森林资源结构配置的矛盾,积极推进林区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林业对外开放

以森林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种资本、两种信息,加大引资力度,发展培育特色林业产业基地。要建立和完善林业产业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提高项目论证、可行性报告、建议书的编制和包装水平,积极争取国家林业专项资金和引进合资合作项目资金。要用好、用活、用足国家和省方针,制定优惠的林业,采取更加有效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实效性。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招商引资的主体作用,拓宽招商渠道,力争在引进国内外大林业企业集团上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下转54页)(上接52页)

四、大力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打造林业产业精品工程

培育科技先导型、示范牵动型、精深加工型等不同类型的林业龙头企业,建立农户+基地+龙头企业+市场的产业化模式。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产业,鼓励各类经济组织及个人投资林业产业项目。通过、资金、技术、信息和加强社会化服务,加强与外商和国内大型企业的合作,重点培育干鲜果品、中药材保健品、食用菌、山野菜、木材加工等产值超千万元、超亿元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名特优新产品市场占有率和规模效应,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带动林区农民增收。

五、加强科技兴林,提高林业产业示范区的科技含量

加强林业先进、适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把山区综合开发和特色林业产业建设纳入科技支持的重点,大力推进科技进山活动,开展科技推广服务,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力强的林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效示范区。加快改进林业产业经营、加工和管理水平与方式,组织力量内引外联,研制开发精深加工产品,培植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品牌。要不断完善林业产业各项标准化建设,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发挥品牌优势,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

六、运用市场机制,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积极支持和扶持林业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做好行业协会、学会和中介机构的组织建立工作,充分利用现代通讯和网络信息手段,加强市场分析预测,发展订单林业,引导农民有序进入市场。在重点县(市)、区建立大型林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建立市、县两级林业要素市场,努力推进和建立起适应市场需求的森林资源流转机制,快速实现森林资源盘活,全面激活各类生产要素,促进林业产业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同时,该镇还坚持“谁造谁有,共造共有,允许继承,允许转让”和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完善林权制度,为经营者提供了良好的开发环境和快捷、优质的服务,维护了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调动了经营者的管理积极性。在加工环节上,该镇通过采取订单农业,制定保护价等措施,进一步强化了企业与林农的纽带关系,充分发挥出龙头企业的引导带头和促进作用。按照“山上办基地,山下办工厂,出处找市场”的思路,坚持镇、村、公司、农户及协会等组织各方联动,在销售和市场开发上形成了整体营销网络。以建设科技示范园区为平台,实行科技人员到户,良种良法到田间,技术要领到人,着力抓好核桃产业科技链与企业链的衔接,标准化与产业化建设相结合,常规科技措施与新技术措施配套,发展了科技示范片,培养了诸多科技示范户,并与科技院校联姻合作,共同开发,实现了“抓园区,带农户,育特色,促增收”的目的。

为了使核桃产量逐年递增,该镇还对核桃进行了修剪和病虫害防治,采取高接换优、水土保持和土壤改良、人工授粉、施肥浇水等综合管理措施,加强对幼林的管护,使核桃产业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据统计,从2002年至今,该镇共发展核桃13,497.5亩,核桃产业初具规模。目前已陆续进入挂果期,引进的优质品种云南漾濞核桃和巴山薄壳核桃,具有补脑、补肾、延年益寿之功效,单株产量高,4年后进入盛产期,亩产可达5600元,效益十分可观。预计在核桃盛产期,全镇核桃产业年产值可达到7558万元以上,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的40%,农民每年从林业产业中获得的纯收入达4606万元,农民靠种植核桃致富指日可待!

在采访中,巫山县林业局杨开才告诉记者,庙宇核桃是山沟沟里飞出的“金凤凰”,满山的果实不仅仅是单一的山核桃,更是承载着镇里人致富梦的“金果果”。今后,该局将继续关注庙宇核桃产业的发展,拓宽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对外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和引进外资规模,引入集生产、加工、销售核桃为一体的龙头企业,将庙宇核桃产业做大做强,让其为镇上更多的农民带来福音!

核桃托起“致富梦”刘万平摄

文档

丹东_深度开发林产资源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丹东是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森林资源丰富。全市现有林业用地面积1503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485万亩,林木总蓄积量401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5.9%,有林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居辽宁省前列。丹东林业产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十五”以来,丹东市通过实施“山上丹东”建设规划纲要,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的方针,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区位优势,大力进行森林资源综合开发和林业产业建设,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效益的特色林业产业,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全市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26.4亿元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