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1910―1998),原名仰先,字哲良,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钟书在文学,国故,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代表作品:<<围城>>、<<管锥编>>、<<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人·兽·鬼>>。
素材集锦
一、宁静淡泊
1.他潜心读书研究,不好拜客访友,也讨厌、憎恨别人拜访,客来常以病谢,积函多不作复。因此,在人们心目中,他的形象便越加扑朔迷离,如云中之龙,见首不见尾,时露一鳞半爪,令人想象、神往。钱锺书非故作高深,故弄玄虚,大学者惜时如金,不借口舌而扬名,不浪掷光阴于交游,此其一;甘于寂寞,不求闻达,此其二。胡思乱想是别人的事,于钱锺书却无关。
2.19年《钱锺书研究》编委会成立,他对这事却极力反对,曾向发起人之一、学者舒展:“昆仑山快把我压死了。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又说:“读书人如叫驴推磨,若累了,抬起头来嘶叫两三声,然后又老老实实低下头去,亦复踏陈迹也。”
3.有句老话:不为雄名疏贱野,惟将直气折王侯。但在钱钟书,也许连折王侯也不必了。 据黄永玉先生讲“”期间,某天忽然有部门通知学部要钱钟书去参加国宴。钱锺书道:“我不去,哈!我很忙,我不去,哈!” “这是同志点名要你去的!”“哈!我不去,我很忙,我不去!” “那么,我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 “不!不!不!我身体很好,你看,身体很好!哈!我很忙,我不去,哈!”结果钱先生没有出门。
4.1991年,全国十八家省级电视台联合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录》,要拍钱锺书,被他婉拒了,别人告诉他将要酬谢他钱,他淡谈一笑:“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东西吗?”
5.杨绛坚持钱钟书的遗愿,要求后事一切从简,遗体由二三亲人护送,不举行任何悼念仪式,不保留骨灰,并恳辞花篮花圈。钱锺书生前淡泊名利,去世也希望能摆脱掉一切虚礼和俗套。按照他的遗嘱,连骨灰也不曾保留。但是,钱钟书先生是不朽的,他的音容笑貌、崇高品质和等身著作将永远地留存于天地之间,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6.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管锥编》出来以后,“钱学”兴起,钱先生声名大起,而他却潜心读书研究,闭门谢客。一些“钟书迷”不远万里从港台、美国、法国……慕名而来,他却常常以病或者其他原因辞谢,“避之唯恐不及”。“如果你吃了一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难道一定要见到那只母鸡?”钱钟书曾这样幽默地婉拒一位想亲见他本人的读者。
7.面对国内、外的“钱钟书热”一直居高不下,钱钟书对此很不以为然,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在致老友郑朝宗教授的信中,他恳切地说:“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
8.他拒绝了华中师大为其先父钱基博老先生作百年诞辰纪念;他拒绝了三联书店为其出“全集”的提议;他拒绝了世界名流赵浩生的录音采访;他拒绝了法国授其“对中法文化交流的贡献”勋章;他把《写在人生边上》重印的稿酬全部捐献给了社科院计算机室,他把电视剧《围城》的稿酬全部捐给了国家;他多次谢绝了国外的重金聘请;他在病重之时,感谢无锡家乡领导与乡亲的厚爱,但是不同意为他修建纪念馆,认为没有必要;他留下遗言,不开追悼会……2001年9月,九十高龄的杨绛先生将夫妇俩2001年上半年所获稿酬现金72万元及其后出版作品获得报酬的权利,捐赠给了清华教育基金会,设立"好读书"奖学金,以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大学生努力学习、成才报国。她希望获奖学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二、疏狂自傲
9.才高因为一世,所以他也颇自负自诩,相当的“狂”。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中说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个“狂人”之一,钱锺书的狂,狂在才气,狂得汪洋恣肆,颇类古代庄生。他的堂弟曾说过,钱钟书少年时就狂得惊人,从小就不愿说赞扬别人的话,倒批评、挖苦、调侃过不少人,说话既刻薄,又俏皮,这脾气一直未改,这些被他批评的人中有的是他的同学友人,有的还是他的师长、前辈,像朱自清、周作人、冯友兰、赵万里、吴宓,甚至还包括他的父亲钱基博在内。上大学时他就敢挑剔博学的父亲的学问,断定父亲的学问“还不完备”。大学快毕业时,清华挽留他继续攻读西洋文学研究硕士学位,他曾说:“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其狂如此!
10.他虽然一方面仍是谦虚,但是恃才傲物。” ,据说钱对西南联大外文系几位教授有这样的评价:「 叶公超太懒, 吴宓太笨, 陈福田太俗」。
三、博闻强识
11.将自己一生饱学之识汇于一册,将广袤复杂的中西文化如此挥洒自如地连接和打通。有人称钱锺书为文学宝库、昆仑或是大海,但在我看来,《管锥编》更像是匠心别具的文化园林,将世间文化精华移天缩地,巧妙陈置,相映成趣,打造成立体的风景,让人流连其中,惊异忘返。我曾顺着他的目光,情不自禁地爱上了这片“文化风景”,而钱锺书正是这座“文化园林”的向导和打理者。
12.许多人说,钱钟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13.黄永玉要写一个有关“凤凰涅槃”的文字根据,但有关这四个字的材料一点影也没有。他找遍了《辞源》、《辞海》、《中华大辞典》、《佛学大辞典》,《人民日报》资料室,请教遍了北京城一个庙一个寺的和尚方丈,民族学院,佛教协会都请教过了,查遍问遍北京城,一点根据也查不出!他忽然想到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救星钱先生,连忙挂了个电话,钱钟书就在电话里帮他解决了这个难题:你去翻翻中文本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第三本里可以找得到。”黄永玉依言果然马上找到,解决了问题。钱钟书的博闻强识,的确令人叹服。
14.钱钟书考入清华有一段佳话流传:1929年钱钟书考清华大学外文系时,数学考试极差,考了15分,本应被退回,但因国文、英文两科得了特优(英文还是满分)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是校长亲阅试卷后定夺收下他。可以说,当年清华大学心胸的宽阔为一代才子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四、乐观幽默
15.1966年,杨绛和钱钟书先后被打成“牛鬼蛇神”,双双接受“改造”。这对于有些人来说,简直是噩梦。但就是在那些苦难的日子里,钱钟书也保持着一份少有的幽默。比如被迫剃了“阴阳头”,别人会觉得受了莫大的侮辱,而钱钟书却说:“小时候老羡慕弟弟剃光头......果不其然,羡慕的事早晚会实现。”
五、童心未泯
16.钱钟书的性格很独特,他有一般才子恃才傲物的性格,也有一般才子不具备的童心:他手舞足蹈看《福尔摩斯探案集》,他给妻子脸上画花脸,他往女儿被窝里藏笤帚疙瘩、埋“地雷”,他帮猫打架不怕天寒夜冷,他爱看当代侦探小说(包括克里斯蒂的),他爱看儿童动画片,爱看电视连续剧《西游记》……
六、谦恭宽容
17.钱钟书学识广博,功力深厚,讲话坦直,且能言善辩,再加上媒体的片面宣传,也误导了世人,有些人认为他过于倨傲自负、恃才傲物,甚至有时他被目为不可近的“狂生”。例如别人的著述不管来头多大,有来请教者,总是坦率地加以批评指摘,使得对方有时很难堪;万乘之尊的英国女王到中国,国宴陪客名单上点名请他时,他称病推掉……这种行径非人人能理解,因此便难摆脱“狂”的称号。其实,耿介绝俗才是钱先生的本质。1947年周振甫先生为他编《谈艺录》一书,错别字未能尽数扫除,钱先生非但没批评,反为之开脱,书出版后又题辞相赠,拜谢。这些足可见钱先生的谦恭和做人。
18.经典语录
1.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2.飓风后的海洋波平浪静,而底下随时潜伏着汹涌翻腾的力量。
3.猪是否能快乐得象人,我们不知道;但是人容易满足得象猪,我们是常看见的。
4.我们对采摘不到的葡萄,不但想象它酸,也很可能想象它是分外地甜
5.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
6.如果你吃到一个鸡蛋,觉得好吃,你又何必去认识下蛋的母鸡呢?
7.思想是不出声的语言。
8.历史该如洛高所说,把刺刀磨尖当笔,蘸鲜血当墨水,写在敌人的皮肤上当纸。
9.有些所谓的研讨会其实就是请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吃一些不干不净的饭,花一些不明不白的钱,说一些不痛不痒的话,开一个不伦不类的会!
综合评价
是以一种文化批判精神观照中国与世界。在精熟中国文化和通览世界文化的基础上,钱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
是以一种新的学术规范发展和深化中国学研究。他数十年间所实践的“打通”、“参互”、“比较”的方法,努力使中国学自觉地成为一个科学的、开放的体系,从而获得一个更深、更广、更新的发展。(创新)
是以一种现代意识统领文学创作。钱先生的创作贯注着一种强烈的现代意识。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他的文学创作都不是那种生吞活剥的东西,而是具有真正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中国人也为外国人所喜爱的作品。
是以一种高尚的形象为中国知识分子树上的立人格榜样。在三、四十年代,钱钟书先生不向恶势力俯首,用文学作品辛辣地嘲弄了那个黑暗社会。1949年以后,钱钟书先生虽然“经过九蒸九焙的改造”,“”中更是受尽凌辱和折磨,但是,智者是不可征服的。钱钟书先生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忘记他作为一个学者,要为祖国和世界文化做出贡献的历史使命。他不走冷门,不投热机,不计利钝,不易操守,反对树宗立派,只是一心一意地搞研究、出成果。在当今之世,这种品格更其难能可贵。
批评质疑
吴组湘曾对钱钟书说你的书里面什么都有,就是没有自己。 著名翻译家杨宪益认为钱钟书只是一个书呆子罢了。 著名学者施蛰存表示不喜欢钱钟书,认为太狂傲了。 狂人李敖对钱钟书的看法是书读得很好,学问却做得一塌糊涂。 同样出身北大的两位“文化杀手”余杰,孔庆东都批评了钱钟书,余杰把阅读管锥编钱钟书看作是阅读枯骨一样,没有对社会的关怀。孔庆东则把钱钟书和陈寅恪进行对比,扬陈贬钱,并认为钱钟书是以中贯西,用国学贯通西学。一个名叫陈云的学者在《书城》上发表文章认为钱钟书为人谨小慎微,并不是什么二十世纪中国第一才子,《管锥编》里有好些迎合时俗的东西。 特立独行的少年作家的代表韩寒也认为<围城>写得不象小说象散文。 除去上面叙述的,还有不少,比如指摘钱著的错误,批评他的不关心社会现实的人格表现,等等,不一而足,所有这些都从反面观照出钱钟书的形象,就像钱氏本人引证一位西方学者的话一样,最好的批评正如最好的赞扬。
素材运用
1. 不管外间如何风云变幻,钱钟书始终安如泰山,锲而不舍地守着他的摊子,埋头做学问,不掷光阴于交游。他用半辈子寒窗的寂寞,保持着高尚人格操守和学问品格,默默地为世界文化奉献着自己的智慧。
2. 钱钟书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只做自己爱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在行为和精神上特立独行,清明自守,硬起脊梁笔直地走自己要走的道路。“书囊应满三千卷,人品当居第一流”,钱钟书身上体现了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突出要求和愿望:做完整的人,过没有一丝一毫奴颜和媚骨的生活;收住自己的精神家园,保持自己的个性尊严。
3. 读钱钟书,读到的是他那种"书癖钻窗蜂未出,诗思绕树鹊难安"的治学精神,读到的是他那种甘于寂寞、不求闻达的淡泊宁静和毁誉不惊的人格魅力,读到的是他“做完整的人,过没有一丝一毫奴颜和媚骨的生活”的刚直与坚韧。他拒绝了华中师大为其先父钱基博老先生作百年诞辰纪念;他拒绝了世界名流赵浩生录音采访;他拒绝了全国18家省级电视台联袂所拍《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对他的拍摄;他拒绝了法国授其“对中法文化交流的贡献”勋章……他以静穆对喧嚣,以冷峻对狂热。他不违其性,不背其行,心无旁骛,专注疑神,洁身行己,始终如一。在人生这部大书上,钱锺书就是这样心如止水,卓而不群,写下不同寻常的一页,他一生为人行事,是一代的典范。他似一缕清风、一江春水,拂尘涤污,带给人间一些明媚、一些清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读钱锺书能使时间变短,生命变长;悟钱锺书使人高尚超然,灵魂净化。
4. 你就是那位风华绝代的博学鸿儒吗?你就是那位用一句幽默的“假使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婉拒拜访者的大家吗?你从来不愿意写官样文章,从来不愿意当御用文人,从来不考虑什么文章是符合“潮流”的,只做自己爱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你用半辈子寒窗的寂寞,默默地为世界文化奉献着自己的智慧;你不务虚名,落落自甘,澹泊自守,宠辱不惊,虚怀若谷。“书囊应满三千卷,人品当居第一流。”,你学问做到极致,虚誉浮名也淡泊到极致,站在学问至精至深、人品至纯至正的你的身边,每个人都应当反思自己的思想与行为。生之屹立,去亦伟岸;生之从容,去亦潇洒。这就是“文化昆仑”的巍峨。
我想握住你的手,体会你那份甘于寂寞,不求闻达的心境,对学术孜孜不倦的较真精神。
我想握住你的手,体会你“做完整的人,过没有一丝一毫奴颜和媚骨的生活”的刚直与
坚韧
5. 生无所息,是一份坚忍一份执着,钱钟书在这个方面给我们树立了典范。他一生钟情于书,心无旁骛、竭毕生精力做着学问,读书治学就是他的生命本身,就是他选择的生命存在方式与价值所在。就是在期间,他也没有因境遇落魄而蹉跎岁月。正是“一本本看下来”的不倦精神,奠定了钱锺书“文化昆仑”的基础。他的每一部著述都是这座坚固基石的向上延伸。他自身毕生不懈的努力,终造就了一株奕奕生辉的奇葩;他的苦读打通了古今中外学问的路径,为中国文化界带来骄傲。生无所息不仅是生活态度,更是生命流淌的血液。
关于史铁生的素材及其运用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扶轮问路》《病隙碎笔》等。
史铁生曾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的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这段话也是对他作品的最好的诠释。
2002年,史铁生获得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那段授奖词也许是对他最精当的概括:“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素材解读
双腿瘫痪的史铁生绝望过,焦躁过,埋怨过,颓废过.........然而在母亲的关爱中,在地坛沧桑历史的启迪中,他终于想通了关于生命的意义,走上了写作之路,经过一番努力,成为了一个优秀的作家。他的作品用深情和智慧感染了无数人。
适用角度
1、适用于成长励志类:坚持、理想
21岁,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在这最美好的年华里,史铁生永远地被命运钉在了轮椅上,再也没有站立的可能,命运突如其来的转弯把他逼近了生命的死胡同,他焦躁不安,他悲观绝望,他行尸走肉一般徘徊在偌大的地坛里,向静默的历史询问关于生与死的答案。“死是一件不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终于,他找到了完美的答案。就这样,他走出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烦恼,走进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在发现生命秘密通道的喜悦里,他战胜自己,拨开命运的迷雾,阳光再一次温柔的笼罩。于是,我们看到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看到了《务虚笔记》看到了《我与地坛》........最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一个钢铁一般坚硬的生命,虽卧于病榻,虽坐于轮椅,却比大多数人更顶天立地。
2、适用于情感道德类:母爱
在史铁生绝望颓废的日子里,母亲一直默默地陪伴在他的身旁。面对脾气坏到极点的儿子,她小心翼翼地揣摩儿子的心理,当儿子久不见踪影时,她焦灼地围着偌大的地坛一遍又一遍不辞辛苦地寻找,当他默默注视儿子的身影,内心却是揣着怎样的爱惜和惶恐呢?那无疑是一种毫不张扬而透彻的母爱。在母爱的关爱中,在地坛沧桑历史的启迪中,儿子终于想通了关于生命的意义,走上了写作之路。然而,当他取得骄人的成就时,母亲却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他。“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彼时彼刻,儿子的心里该是多么愧疚与遗憾呢?
3、适用于审美鉴赏类:人与自然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是欧阳修在日暮黄昏中与自然的对话;“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是李白在风和日丽的春日与风景的惺惺相惜;“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这是温庭筠雨夜里孤独的喃喃自语。自古及今,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古人讲究“天人合一”,人们不断在与自然的交往中寻找生命的慰藉,寻找关于生命难题的答案,而大自然也往往给予慷慨的应答。承受着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史铁生正是在地坛里找到了生与死的答案。那些在漫长的时光里永远挺立的松柏,祭坛石门中永恒的落日,每一天,每一年,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用一种顽强又淡泊的姿态诉说着生命的坚韧,在这生命的坚韧里史铁生找到了命运的密码,在这人与自然的对话里,他揭开了生命的谜底,走向了豁然开朗的明天。
4、适用于方法、社会类:生与死,得与失
得与失只不过是一体两面。一种境遇到底是上帝的捉弄,还是上帝的偏爱,全在于一个人的心境与生存智慧。有人看到废墟上的野花,有人看到野花下的废墟,这不是眼神问题,是心神问题。放开眼界,把生命里袭来的暴风骤雨当作彩虹出现之前的历练,那还有什么可以失去呢?就像史铁生所说“我在这园子里坐着,园神成年累月地对我说: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是的,这是上帝给予的罪孽,这样的罪孽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然而这也是上帝给予的福祉,至于多少,全看你怎么安排命运的起承转合。
成功范例
钢铁一样的名字
史铁生曾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的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这段话也是对他作品的最好的诠释。
在这个荒芜的园子里,作者花了几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对生命的思考和解读。这一过程是艰苦的,但也是必要的。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经历了哪些肉体上的挣扎和心灵上的洗礼。且看史铁生对生与死的思考,他认为:“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就是说,死是目的,生便是过程,所以,史铁生把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改成了“不知死,安知生”,所以他这样告诉别人,“人有时候太看重了我们要回到虚无里去,结果忘了我们本来从虚无里来”。在他的另一首诗歌里,史铁生这样写道:“午后,如果阳光静寂,你是否能听出,,往日已归去哪里。在光的前端,或思之极处,时间被忽略的存在中,生死同一。”“生死同一”,即过程就是目的,死是一种回归。史铁生眼里的死,有着回家的温馨。
史铁生能够领悟生命的内涵,在于他战胜了自己的残疾。史铁生最崇拜的明星是卡尔。刘易斯,但他们见面的时候,史铁生却没有丝毫卑怯的阴影。因为他意识到每个人都是有局限的,9秒99的卡尔。刘易斯输给了约翰逊。在《我的梦想》中,史铁生说:“后来知道,跑到了9秒79的约翰逊战胜了卡尔。刘易斯是服用了兴奋剂,对此,我们该说什么呢?约翰逊的故乡牙买加的人们这样说,"约翰逊什么时候愿意回来,我们都会欢迎他,不管他做错了什么,他都是牙买加的儿子。’这几句话让我感动至深。难道我们不该对灵魂有了残疾的人给予更多的同情和爱吗?”在这里,史铁生深刻地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局限,而且还有比肉体残疾更严重的灵魂残疾的人,他们更需要同情和抚慰。因此,史铁生终于从残疾的阴影里走出来。
记得原野在《人生》一诗中这样写道:“人生,从自己的哭声开始,在别人的泪水里结束。这中间的时光,就叫做幸福。人活着,当哭则哭,声音不悲不苦,为国为民啼出血路。人死了,让别人洒下诚实的眼泪,数一数,那是人生价值的珍珠。”诗人用了朴实的言辞道出了人生的真谛。人这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或长或短,自有论道。而贯穿其中的生命的意义却是每个人毕生的追求。史铁生在这里也给出一个重要的论题,人应该怎样战胜自己的苦难,开始对生命意义的探求。
2002年,史铁生获得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那段授奖词也许是对他最精当的概括:“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由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改编的电影《边走边唱》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贯穿始终:“千弦断,天眼开。”这句话的背景是盲人琴师的师傅说过,弹断的第1000根琴弦能带来光明。盲人对于光明的渴望,从来不会停止,在史铁生的作品里,我们始终能够读到这样的渴望,他从来没有掩饰过。
经典语录
1、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蒙尘的心,会变得灰色和迷茫。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开心的,不开心的,都在心里安家落户。心里的事情一多,就会变得杂乱无序,然后心也跟着乱起来。有些痛苦的情绪和不愉快的记忆,如果充斥在心里,就会使人委靡不振。所以,扫地除尘,能够使黯然的心变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别烦乱;把一些无谓的痛苦扔掉,快乐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间。
2、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3、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