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海底两万里》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通过经典内容的学习,感受作者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奇特的想象力。
3、培养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技巧。感受读书带给我们无与伦比的魅力。
4、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幻想和探究。
教学重点:
通过经典内容的学习,感受作者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奇特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技巧。感受读书带给我们无与伦比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多媒体出示“潜水艇”的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2、“潜水艇”相关知识交流。
(1)潜水艇是怎样完成上浮和下潜的?
(2)潜水艇是依靠什么作为动力的?
(3)最早发明潜水艇的人是谁?
3、其实早在潜水艇发明之前,已有一位作家对它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不仅是对他的外形,功能甚至包括它在海底的经历都完整的写了下来。是不是觉得很神奇?这就是科幻作品的魅力,在真实的事物还未出现时,我们已经预见了他的样子。更不可思议的是,如今现实中的潜艇和那位伟大作家的描述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他就是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笔下的《海底两万里》。
二、作者简介
1、学生自由交流有关作者的资料。
2、教师梳理总结,多媒体出示作者的相关资料。并适当加入评价,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丰富知识和奇特的想象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三、片段欣赏,感受魅力
如果有学生看过本部作品,以下有关内容可适当的由学生完成。
1、简介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有意识的省略部分内容或提出疑问,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2、片段欣赏,多角度赏析文章,感受作品的巨大魅力。
(1)故事情节的完美设计
多媒体出示文中潜艇的行进路线图,教师简单讲解。
(2)自然环境的完美描写
这时是早晨十点。太阳光在相当倾斜的角度下,投射在水波面上,光线由于曲折作用,像通过三梭镜一样被分解,海底的花、石、植物、介壳、珊瑚类动物,一接触被分解的光线,在边缘上显现出太阳分光的七种不同颜色。这种所有浓淡颜色的错综交结,真正是一架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彩色缤纷的万花筒,总之,它就是十分讲究的水彩画家的一整套颜色!看来实在是神奇,实在是眼福!我怎样才能把我心中所有的新奇感觉告诉康塞尔呢!
(3)人物形象的完美塑造
我还没来得及冲上去阻止他,加拿大人已经猛扑过去,抓住这个不幸的侍者,把他按倒,扼住他的喉咙。侍者被他那有力的大手掐得都不能透气了。
康塞尔正要从鱼叉手的双手中把这个上气不接下气的侍者拉过来,我也正要去尽我的力量帮着他的时候,忽然我听到下面用法语说的几句话,我呆在那里不动了:“您不要急,尼德·兰师傅;您,教授先生,请听我说!”
(4)科学与幻想的完美结合
“海水的成份您是知道的。一千克的海水有百分之九十六点五是水,百分之二点七左右是氯化钠,其余就是小量的氯化镁,氯化钾,澳化镁,硫酸镁,硫酸和石炭酸。由此您可以看出,氯化钠在海水中含有相当大的分量。而我从海水中提出来的就是钠,我就是用这些钠制造我所需要的物质。”
“钠吗?”
“是的,先生。钠跟汞混合,成为一种合金,代替本身电池中所需要的锌。汞是不会损失的,只有钠才要消耗,但海水本身供给我所需要的钠。此外我还可以告诉您,钠电池应当是最强的,它的电动力比锌电池要强好几倍。”
3、总结:
凡尔纳不仅在文学上有着深厚的功底,在科学上也有着渊博的知识,文中所涉及到的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等都反应出了他无与伦比的博识。更引人入胜的是他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准确的科学知识的铺垫下,一切想象都显得那么真实,加上优美词句的娓娓道来,让我们跟着文中的人物一起经历了这次刺激、惊险而又愉快的冒险之旅。
三、感受阅读的魅力
1、随着科技的发展,1997年,美国导演罗德·哈瑞德将这部惊世之作搬上了大荧幕。我想问问同学们,如果在电影和书之间你会选择欣赏哪一个?
2、学生交流自己的选择并简单阐述理由。
3、激趣练习:根据文字描述画一画描述的内容。
此刻,我和他一起漫步在林荫小道上,路两旁长满各种各样的植物,显得非常清幽。
4、全班交流展示,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明确:文字的描述虽然没有图片或视频直观,却给了我们更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会因此而找到更适合自己,更贴近生活,更完美的场景、人物和故事。
四、总结深化
今天,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了《海底两万里》这本书,同时也初步去感受了它的魅力。但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同学们更去更多的阅读书籍,虽然电视、电脑、MP3等等高科技的产品也能给我们带来相似的东西,但读书的那种乐趣与感悟却是什么都无法代替的。因为即使是同一本书,不同的人去阅读他收获都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