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四章 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理论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17:20:38
文档

第四章 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理论

第四章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理论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方面(1)了解在国民失败后,以为代表的中国党人成功地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2)正确理解土地、武装斗争和农村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关系。(3)掌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战略目标的实现情况。2.思想教育方面通过对中国党探索新的道路历程的回顾,教育学生认清: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是国民失败后中国取得胜利的唯一可靠
推荐度:
导读第四章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理论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方面(1)了解在国民失败后,以为代表的中国党人成功地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2)正确理解土地、武装斗争和农村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关系。(3)掌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战略目标的实现情况。2.思想教育方面通过对中国党探索新的道路历程的回顾,教育学生认清: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是国民失败后中国取得胜利的唯一可靠
第四章  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理论

教 学 目 的

1.基础知识方面

(1)了解在国民失败后,以为代表的中国党人成功地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

(2)正确理解土地、武装斗争和农村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关系。

(3)掌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战略目标的实现情况。

2.思想教育方面

  通过对中国党探索新的道路历程的回顾,教育学生认清: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是国民失败后中国取得胜利的唯一可靠的正确道路。

3.能力培养方面

  通过思考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培养学生以史为鉴,开拓未来的前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的基本点。

(2)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具体内涵。

2.教学难点

(1)中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2)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

课 时 分 配

  约用3节课时间完成教学任务。

  

主要教学内容

  

第四章  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理论

第一节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选择和基本内涵

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选择

1.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以为代表的中国党人,在系统总结建党以来武装斗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战争的实践中提出的。

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国党从创建时起就是知道的,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纲就规定"以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大时期,尽管党对武装斗争已有所认识,在帮助建立国民军的同时,自己也掌握了一部分武装力量。但是,党仍然没有认识到武装斗争在中国中的极端重要性。大的失败,给了中国党一个严峻的考验。血的教训,使中国党人认识到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率领工农军上井冈山以后,即开始发动土地,开展游击战争,建立红色政权,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典型的农村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不仅从实践上开辟了一条在新形势下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深入农村、发动和武装农民、开展土地、建立农村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力量的正确道路,而且点燃了"工农武装割

据"的星星之火,成为我党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

一面光辉旗帜。

2.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以为代表的中国党人,在同"左"、右倾错误作斗争的过程中找到的。

  "左"倾盲动主义思想在党内刚刚出现的时候,正是领导秋收的时候。冷静地分析敌大我小、敌强我弱、转入低潮的基本形势,创建了井山根据地。在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统治时期,虽然不得不执行的决定,但在执行的过程中,抵制了攻打南昌的命令。在反对"左"倾错误的同时,对持有右倾悲观思想的人也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和耐心的说服,总结了井冈山根据地和各地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的原因、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1930年5月,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强调为了把中国引向胜利,党必须认真地调查研究中国的社会历史情况和现实情况,地思考和解决中国的问题,号召人们"到斗争中去","到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去"!

3.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的理论,是中国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所谓集体智慧的结晶,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是以党领导全国各地武装的实践经验为基础的,即是武装斗争的经验总结。另一方面,当时中国党的其他领导人也在具体的实践中,思考农村工作和城市工作的关系,对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问题发表了一些宝贵的意见。

二、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的主要内容

1.工农武装割据

  工农武装割据,概括地说,就是在中国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为主要内容,以农村根据地为主要依托的红色政权建设。

  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斗争形式。没有武装斗争就不能夺取政权。没有武装斗争,土地就失去了保卫力量,就不可能有效地进行。同样,没有武装斗争,根据地也就不能存在。根据地是靠武装来开辟和巩固的。

  土地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只有深入进行土地,才能动员广大农民支援红军战争,红军本身才能得到发展,根据地才会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而才能巩固。

  农村根据地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战略阵地,是胜利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没有根据地的建设,土地就没有了基地,因而也不可能坚持。同样,没有根据地建设,武装斗争也就失去了依

托,就会变为流寇主义而失败。

  武装斗争、土地、根据地建设,这三者紧密相联,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在中国党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

、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工农武装割据"才能成功。

2.以农村为中心

  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基础和前提,又是这个理论的重要内容,但不等于就解决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问题。要把工农武装割据发展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还必须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农村斗争与城市斗争的关系;二是一小块或几小块农村根据地与夺取全国胜利的关系。这里的关键是,要认识中国应以农村为中心,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下决心经营农村,建立巩固的农村根据地,以此作为全国胜利的出发点。关于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是有一个形成和发展过程的。

三、根据地建设的理论

1.建立和巩固根据地的人民政权的思想

(1)人民政权的建立是根据地建立的首要标志

  的最高目的,就是夺取政权。建立根据地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一支人民的。二是战胜敌人,变敌人的统治区为我控制的地方,实行军事割据和发展割据局面。三是发动民众建立和巩固当地的政权,以加强和统一根据地的军事政治的领导。

(2)根据地政权建设是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重要保证。

  中国党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对于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正如所说:"党开辟了人民政权的道路,因此也就学会了治民的艺术。"根据地的政治建设,是根据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权建设集中体现了根据地的政治建设。其主要特点是,不断加强人民民主,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在根据地建设方面,把根据地政权建设放在首位,大大推进了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

2.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思想

(1)深刻论述了根据地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经济建设和战争的辩证关系

  根据地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争取物质上的条件去保障红军的给养和供给;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在经济战线上把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从经济上巩固工农联盟。

  关于经济建设和战争的相互关系,"在现在的阶段上,经济建设必须是环绕着战争这个中心任务的。战争是当前的中心任务,经济建设是为着它的,是环绕着它的,是服从于它的。"

  批

评了关于经济建设问题上存在的两种错误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战争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了,哪里还有闲工夫去做经济建设工作,经济建设工作要等战争最后胜利了,有了和平的安静的环境,才能进行。另一种观点,"以为经济建设已经是当

前一切任务的中心,而忽视战争,离开战争去进行经济建设。"

(2)论述了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

  "我们的经济建设的中心是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工业生产,发展对外贸易和发展合作社。"

(3)规定了根据地的经济及其原则

  "我们的经济的原则,是进行一切可能的和必须的经济方面的建设,集中经济力量供给战争,同时极力改良民众的生活,巩固工农在经济方面的联合,保证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的领导,争取国营经济对私人经济的领导,造成将来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前提。"

(4)提出了经济工作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

  首先,要动员广大群众,动员一切团体去做经济工作,参加经济建设;其次,在发动群众的过程中,要采取正确的方法。

(5)深刻地阐明了经济建设对坚持战争、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重要作用

3.组织民众和加强地方武装训练的思想

  (1)组织民众是根据地实行人民战争的需要;(2)加强地方武装训练是稳固和发展根据地的重要条件之一。

4.文化建设的思想

  (1)阐述了文艺与的关系

  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是服从于无产阶级政党在一定时期内所规定的任务的,因此必须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

(2)提出了文艺的工农兵方向问题

  我们的文艺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即为占人口90﹪以上的工人、农民、士兵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服务,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

(3)明确了文艺如何为工农兵服务的问题

  指出,只有通过普及和提高的正确结合,才能达到为工农兵服务的目的。

(4)论述了文艺标准的问题

  有两个标准,一是政治标准,一是艺术标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第二节 农村包围城市是适合中国情况的道路

一、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

1.从中国的社会性质看

  中国是一个外无内无民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无议会可以利用,党没有进行合法斗争的条件,人民要当家作主,夺取政权,只有进行武装斗争。

2.从中国的动力看

  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不仅人数广大,而且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和

剥削,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的中心问题。中国民主的实质是农民。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3.从敌我力量对比看

  中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力量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地弱小。在这种情况下,力量不可能马上同敌人

进行决战,一下子取得胜利,而应同敌人作长期的持久的斗争,逐步积累和发展力量,准备将来同敌人进行决战,这就需要建立根据地作为阵地。

二、工农武装割据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而它在中国发生,当有其独特的原因和条件。

1.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受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2.第一次国内战争影响的遗留。大虽然失败了,但大的影响还遗留在这些地区的广大群众中,为农村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准备了群众基础。

3.全国的形势是在向前发展的。所以,红色区域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

4.已建立了一支党领导的人民。认为,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中心支柱和根本保证。

5.有党的正确领导。说,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的不犯错误,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又一个要紧的条件。

  以上五个条件,前三个条件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其中第一个条件最重要;后两个条件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主观条件,有了这个主观条件,就可以充分发挥客观条件的作用,把可能性最后变为现实。

三、中国发展的不平衡性

  中国发展的不平衡,是中国经济政治发不平衡的必然产物,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具体表现为:

  (1)发展领域的不平衡。中国运动的领域是广泛的,有工人运动、农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多种运动,但主要是工农运动。发展领域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工人运动与农动发展程度的不平衡。

  (2)发展城乡的不平衡。党成立后,一直重视城市的工人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乡村农动则在1925年才开始起步,故大失败以前,就全国范围看,是乡村斗争落后于城市斗争。

  (3)发展地区的不平衡。体现在:南、北方运动发展不平衡;在发展的南方各地,也存在发展的不平衡;在共

产党建立的红色苏区内也存在不平衡性。

第三节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在各个时期的实现

一、土地战争时期农村根据地的发展和挫折

二、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铺展

三、战争时期区的迅速扩大和全国政权的夺取

第四节  中国特色道路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新道路的开辟,无论在中国

史上,还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新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由城市转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力量。

  第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揭示了中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取得了最后胜利。

  第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的学说,为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人民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第四,中国新道路的开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思 考 题

1.什么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其基本点是什么?

2.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3.中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4.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

文档

第四章 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理论

第四章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理论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方面(1)了解在国民失败后,以为代表的中国党人成功地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2)正确理解土地、武装斗争和农村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关系。(3)掌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战略目标的实现情况。2.思想教育方面通过对中国党探索新的道路历程的回顾,教育学生认清: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是国民失败后中国取得胜利的唯一可靠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