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将是一座全面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实践之城、示范之城,也是宜居宜业的理想之城、幸福之城。在这个意义上讲,雄安新区将为未来中国城市发展树立一个新的标杆。
雄安新区总的定位,是建设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无论是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还是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都还是为了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的目标,最终实现创新发展示范区。为了更好建设创新发展示范区,必须首先要实现绿色生态宜居。如何打造绿色生态宜居的创新发展示范区的建设要求?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第一,借鉴国际上的“创新区”,建议雄安新区着力打造“创新
特区”。
创新驱动将是雄安新区发展主基调,目标是要建成高端高新产业集群地、创新要素资源集聚地、扩大开放新高地和对外合作新平台,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
动能,打造京津冀创新驱动发展
的新引擎。这里的创新是多方面
的,包括理论创新、创新、
制度创新、人才创新等,但科技
创新的地位和作用十分显要。
要实现创新发展示范区的要
求,建议借鉴国际上的“创新区
(Innovation District)”概念,着
力把雄安新区打造成“创新特区”
(Special Innovation District)。创
新区是2014年6月9日美国著
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在其发布的
研究报告《创新区的崛起:美国
创新的新地理》中提出的。目前
我国上海以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
范区建设为契机,依托张江科技
城,加快推进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全力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
区,明确提出以培育“创新
区”(Central Innovation District,
CID)为目标,建设张江国家科学
中心。因此,建议雄安新区借鉴
上海创新区和深圳特区的概
念,高举“创新特区”的大旗,
建设创新高地,目标是成为中国
的“硅谷”,成为创新型国家的
心脏区域。
第二,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要以
人为本,建设“生态文明特区”。
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
员会组长院士这样描述未
来雄安新区美丽如画的模样:水
城共融犹如江南水乡,大量管廊
地下藏,地底通道汽车穿梭忙,
行人休闲走在马路上,街道两边
传统特色建筑分外亮堂,河水穿
城流淌,森林公园空气清新舒畅,
被绿树隔离带包围的白洋淀碧波
荡漾……,崭新的生产、生活、
生态三大发展空间让人无限向往。
“一座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就
是一座公平的城市,一座美丽的
城市,一座创新的城市,一座生
态的城市,一座易于交往的城市,
一座密集而又多中心的城市,一
座具有多样性的城市。”世界建
筑大师理查德·罗杰斯曾这样描
绘他心中目的“理想城市”。
雄安新区的绿色生态宜居新
城区建设要以人为本,建议建成 如何打造
绿色生态宜居的创新特区?
□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清华大学博士,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经济约观察员 袁志彬
32中国生态文明·双月刊SPECIAL TOPIC 封面专题
“生态文明特区”。目前只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4年提出了上海崇明区建设“生态文明特区”的建议(后来一直没有相关进展)。如果雄安新区能够把“生态文明特区”建设作为抓手,那么雄安新区绿色生态宜居新城的目标就有了更加宏观的视野。
雄安新区的成败,关键在人。一个城市如果吸引不来、留不住有创造力的年轻人,城市就没有活力,这个城市也就没有未来。这些创新型人才对生活品质有较高的要求,大致包括气候宜人、环境优美;多样化需求的满足,如教育、医疗和文化;生活和交通的便利性等。满足这些需求,首先需要绿色生态宜居,主要表现在房价合理、交通便捷、环境优良、教育优质、医疗保障、文化多样等。
例如房价是否合理。美国人口普查局专家曾表示,一旦住房的租金超过工资的30%,生活品质就难得到保证。其次体现在通勤时间的长短。英国国家统计局的研究也表明,在上班路上每多花一分钟,员工的焦虑感和对工作的满意度就会成X状发展,焦虑感显著提升,满意度明显下滑。
北京师范大学发布的《2014中国
劳动力市场发展报告》显示,北
京通勤(每天上、下班往返)时
间最长,达到97分钟,广州、上海、
深圳等城市也已接近或者超过90
分钟。同时,天津、南京、沈阳、
重庆等城市均超过了65分钟。交
通拥堵以及郊区居住、市内工作
都是通勤时间长的原因。相比之
下,硅谷所在的美国加州旧金山
地区的平均通勤时间是33分钟。
交通便捷除了快速通勤外,
还包括工作或日常生活范围内是
否方便步行。生活质量的追求被
现代城市规划界普遍推崇,而适
合步行尺度的新都市主义也成为
了当今城市形态学的主流思想。
新都市主义提倡创造和重建丰富
多样、适于步行的、紧凑的、混
合使用的社区,在设计上做到居
民到主要公共空间的步行距离不
超过5分钟。因此,未来雄安新
区的空间布局就要考虑从集中走
向分散,从整齐划一改为灵活适
应,从宏大气派到小街小巷小尺
度的生动街景,多中心自成体系
微循环,将职、住、休闲消费有
机融合,实现人与自然、社区与
园区协调共生。
第三,建设智慧新城,打造智
慧新区。
北京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期,
天津进入工业化后期,而河北仍
处于工业化中期。展望未来,要
基于后工业社会最大的优势资源
知识与网络来培育发展新动力。
因此,雄安新区建设一定要从高
起点起步,跨越式发展,直接面
向后工业化社会的高级阶段——
智能社会。努力建设一个随时感
知市民需求、无缝对接解决城市
问题的智慧响应体系,可以培育
一个人人参与城市治理、消除社
会隔离的城市低成本运行模式,
也可以创造弹性工作时间、灵活
充分的就业形式。
雄安新区要打造一个具有示
范意义、样本作用的新型智慧新
城,建议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和
能源互联网,建设可再生能源广
泛应用示范区。早在2007年,
欧盟就提出并开始实施一系列智
慧城市建设目标,韩国目前也正
以网络为基础,打造绿色、数字
化、无缝移动连接的生态、智慧
型城市,如松岛被很多人看成是
雄安新区要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
展先行区,努力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概括来说,雄安新区将是
一座全面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实践之城、示范之城,也
是人们宜居宜业的理想之城、幸福之城。
33
2017年第2期
34
中国生态文明·双月刊
封面专题 SPECIAL TOPIC
全球智慧城市的模板。2016年5月,日本文部科学省发表《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16—2020)》,重点描绘了未来“超智能化社会”(继狩猎社会、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之后,一个由科技创新引领的全新社会,也被称为“社会5.0”)。雄安新区的建设一定要站在面向人类未来发展的广域视角,集中采用人类最新文明成果,如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无人技术、机器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无缝上网的无线城市等。
第四,选好领先的锚机构,形成若干创新集聚区。
布鲁金斯学会的研究报告梳理了全球范围内创新区的共同点。一是都有一个领先的支柱机构(亦称为锚机构)(leading-edge anchor institution,大学、医院、企业、研究机构等)。二是在一个较密集的城市空间里实现多种用途:办公和研发空间、居住、零售、交通设施等。它们的潜在
目标是创造出促进创新(新创意、新产品、新技术)的中心。雄安新区除了承担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的角色外,还要从长计议进行谋篇布局。当前应该认真研究新区要主动引进哪些支柱机构(锚机构)。这里所说的锚机构,是新区未来形成“反磁力中心”和新的战略功能区的关键所在。
打造创新高地,建设创新特区,吸引创新人才落地。需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其中“父母看病,小孩读书”是两个非常核心的抓手。具体来说,就是要有好的医院和好的学校。因此,关于锚机构的选择,建议充分研究借鉴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成功经验,并参考国内2015年年底成立的我国首所民办高等研究院——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考虑在雄安新区打造一家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为蓝本的高等学术机构。另外有一项内容可以重点考虑,就是引进首都著名的医学机构(如协和医院等)。
第五,积极推进机制改革、创新与先行先试。
“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雄安”。雄安的新,在于理念的新、机制的新、产业的新、制度的新以及未来发展思路的新。雄安新区的设立,表明了国家启动新一轮改革、寻找转型之路的决心与雄心,将成为新的“改革发动机”。户籍改革、医疗改革、公共服务改革、深化行政管理改革、实行大部门制和负面清单管理、探索投融资改革、加强对外合作的便利化、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城市管理规则和体系等,机制改革将是新区发展的制度保障。
建议当前重点发展公共或共有产权住房制度(新加坡和上海松江区已有相关成熟的经验);研究和推进吸引创新型企业落地的创新(加大企业研发加计扣除的税收鼓励力度),增强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如国内人才实行双户口,海外人才承认其双重国籍;新型社会治理模式(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等。
雄安新区因疏解而生、应创新而起、逐智能而强。只要我们坚持尊重规律,从长计议,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和市场各自的功能,作为千年大计的雄安新区建设这件“国家大事”一定会实现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
发展示范区的定位和目标。
生活在白洋淀区的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