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1年德州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曹刿(3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1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又何间焉 ②牺牲玉帛
12.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3.你认为“公”回答“何以战”的三个理由中哪一个最重要?为什么?(3分)
(二)2011年宁德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⑴。宋人既成列⑵,楚人未既⑶济。司马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⑸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⑹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⑺伤,不禽二毛⑻。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⑼,不鼓不成列。”(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⑴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 ⑵成列:指摆好阵势。 ⑶既:尽,全部。 ⑷司马:官名,指子鱼。 ⑸陈:同“阵”,指摆好阵势。 ⑹门官:国君的卫士。 ⑺重(chónɡ):重复,再次。⑻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⑼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5.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只划一处)(2分)
⑴下 视 其 辙 ⑵宋 公 及 楚 人 战 于 弘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⑴神弗福也 福:__________ ⑵公伤股,门官歼焉 股:__________
7.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彼众和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3分)
⑴[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
⑵[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4分)
(三)2010年北京燕山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10—12题。(5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 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衣食所安 安然无恙 B.小信未孚 难以置信
C.公问其故 无缘无故 D.弗敢加也 变本加厉
11.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分)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答:
12.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目。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2分)
答:
(四)2010年河北省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楚人济④泓而来。有司⑤复曰:“请迨⑥其未毕济而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馀,寡人不忍行也。”既济⑦,未毕陈⑧,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②期:约定时日。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④济:过河。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⑥迨:趁着。⑦既:尽,完了。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2分)
(1)彼竭我盈,故克之 克: (2)然后襄公鼓之 鼓:
11.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2)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译文:
13.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3分)
答:
14.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答:
(五)2010年江苏盐城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1。宋人既成列 2,楚人未既 3济。司马 4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 5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 6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 7伤,不禽二毛 8。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 9,不鼓不成列。”
(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1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2成列:指摆好阵势。○3既:尽,全部。○4司马:官名,这里指子鱼。○5陈:通“阵”,指摆好阵势。○6门官:国君的卫士。○7重(chóng):重复,再次。○8二毛:头发斑白的人。○9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神弗福也 福:__________ (2)公伤股,门官歼焉 股:__________
11.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只划一处)(2分)
(1)下 视 其 辙 (2)宋 公 及 楚 人 战 于 弘
1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6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众和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3分)
(1)[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2010年江苏苏州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选自《左传•曹刿论战》)
乙 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①,课②将士注坡跳壕③,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④者,立斩以徇⑤。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⑥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⑦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每调军食,必蹙额⑧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舍:驻扎休息。②课:督促。③注坡跳壕:从山坡上急驰而下,从壕沟低处向上跳。此处指练兵。④束刍:捆扎喂牲口的草料。⑤徇:示众。⑥劳:慰劳。 ⑦统制:武官名。⑧蹙额:皱眉,表示忧虑。
17.解释下列短语。(2分)
(1)三鼓: (2)败绩:
(3)不私: (4)恂恂:
(5)立斩以徇: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
19.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2分) 【 】
A.甲、乙两个选段都告诉我们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根本原因。
B.甲、乙两个选段都没有对以少胜多的战斗场面作具体的描绘。
C.甲段中“公将鼓之”与乙段中“皆重铠以习之”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D.从乙段中可以看出岳飞虽为武将,但不乏文臣儒雅之风。
20.岳飞是抗金名将,曹刿亦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根据甲、乙两段提供的信息,请你概括他们分别具有哪些军事才能。(4分)
(七)2010年云南红河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任选两个作答,多选不加分)(2分)
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 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
⑶牺牲玉帛,旨弗敢加也。 牺牲: ⑷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
11.下列四个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战于长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登轼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D.小大之狱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也无穷也。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3.文中鲁庄公认为可以对齐国作战的三条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3分)
14.阅读全文,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获胜的原因。(用自己的话作答)(2分)
(八)阜新市(09辽宁省)
(一)阅读[甲][乙]两文,回答9~12题。(10分)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①膝上。有人从长安②来,元帝问洛下③消息,潸然流涕④。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⑤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⑥?”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⑦。”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⑧?”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元帝:司马睿,其长子司马绍后继位为明帝。 ②长安:西晋的封国,此时的长安已失守。 ③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 ④潸然流涕: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潸(shān),流泪的样子。涕,眼泪。 ⑤东渡:晋元帝为琅琊王时住在洛阳,好友知天下将要大乱,就劝他回到自己的封国,镇守建康,意欲建立一个复兴帝室的基地,这就是所谓的“东渡”。 ⑥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你认为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意谓,认为。 ⑦居然可知:根据这一点可以知道。 ⑧邪(yé):同“耶”。
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神弗福也_____________ (2)彼竭我盈 _______________
(3)明帝问何以致泣____________ (4)元帝异之 _______________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具以东渡意告之。
11.有人认为,[甲]文中的鲁庄公是“ 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2分)
12.[甲][乙]两文都主要以 描写来表现人物。[乙]文这个小故事表现了明帝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九)09年河南省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夏后伯启与有扈(1)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2),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3)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4),钟鼓不修(5),子女不饬(6),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的人名。(2)浅:狭、窄小。(3)教:教化.(4)张:乐器上弦。 (5)修:设置. (6) 饬:谨慎、恭敬。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 (2)忠之属也。 属
(3) 期年而有扈氏服 期年
1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固欲胜人者,必先自胜。
19、结合(一、二)段内容,说说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
(3分)
(十)09北京市怀柔区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间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齐师伐我 伐: (2)牺牲玉帛 牺牲: (3)小大之狱 狱: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3分)
(1)肉食者鄙 翻译:
(2)可以一战 翻译:
(3)一鼓作气 翻译:
12. 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2分)
答:
(十一)09福建省莆田市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朱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时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3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
(3)既克,公问其故。 故:
6.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7.按下列要求,用选文的原句回答。(5分)
(1)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
(2)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曹刿阐述理由的句子是:
8.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的成功给你什么启发?(4分)
(十二)09甘肃省天水市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 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小惠未偏 (2)又何间焉
17.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小大之狱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C.战于长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登轼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9.理解填空(用原文回答)。(2分)
(1)“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20.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们以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一下他不“鄙”的原因。(4分)
(十三)09浙江省义乌市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
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分人。”对曰:“小惠未篇,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
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1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又何间(参与)焉 B、肉食者鄙(地位低)
C、战则请从(跟随) D、便要(通“邀”,邀请)还家
1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B、长跪而谢之曰
C、辍耕之垄上 D、小大之狱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2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9、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2分)
参(一)11.答案示例:①参与②猪牛羊等祭品
12.答案示例:大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但一定会据实情断案。
13.答案示例:我认为司法公正最重要。因为司法公正是实现人民权利和义务的基础,有了 它,财富共享、礼治国家自然有实现的可能。
(二)5. ⑴下/视其辙 ⑵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6. ⑴赐福,保佑。⑵大腿。
7. 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弄清楚,也一定会根据实情来处理。
⑵敌人多我方人少,乘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
8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⑵及其未既济
9.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答案(三)10.C;(2分)
11.庄公回答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布帛等物品,不敢虚夸数目,一定对神灵讲信用。”(1分)
12.示例:“曹刿论战”,重在一个“论”字,即主要交代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左传》选段在行文上,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进行简单交代,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中的指挥上,两者在内容和题目上是统一的。(共2分。解题和分析文章内容各1分)
(四)、(14分)10.(2分)(1)战胜(攻破) (2)击鼓进军(答成“击鼓”也算对)(每小题1分)
11.(3分) C (ABD三项均为介出所处,可译为“在”;C项为介出对象,可译为“对”)
12.(4分)(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
(2)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13.(3分)示例一:鲁庄公“不鄙”。(1分),理由合理得2分,结合选文或全文内容作答均可(
14.(2分)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答成“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或“宋襄公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也算对)
(五)11.(1)下/视其辙 (2)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12.(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弄清楚,也一定会根据实情来处理。
(2)敌人多我方人少,乘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
13.(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及其未既济
14.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六)17.(1)三次击鼓(命令出击) (2)溃败,失败,败逃 (3)不占为己有 (4)小心谨慎、谦和的样子 (5)立即斩首(来)示众 (共2分。对2个得1分,得满2分为止。关键字词是判分的主要依据。有小毛病,如写了1个错别字等,可以不扣分)
18.(1)走下车察看(齐军)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登上车前横木察看齐国的。
(2)(对)远离家乡卫戍边疆的各位将领,派他(指岳飞)妻子慰问他(指戍将)的家人;(对)为国而死的将领,就养育他们的遗孤。
(共4分,每句2分。不要求完全直译,无大错即可得满分)
19.A(2分。甲选段未讲“取信于民”)
20.曹刿:小心谨慎;知己知彼;相机出击。(2分,每点1分,用“以逸待劳、随机应变”的也对,但意思接近的不能重复给分。意对即可)
岳飞:治军有方(纪律严明,抚恤死伤,颁犒军吏);取信于民;谋而后战。(2分,任意答到2点即可,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有人问:“天下什么时候太平?”岳飞说:“文臣不喜欢钱财,武将不怕死,天下就太平了!”每当驻扎休整,他就督促将士练兵,都穿上重重的铠甲来训练他们。士兵中有私拿老百姓一根绳子捆扎草料的,就立即斩首来示众。士兵晚上住宿,百姓开门希望他们进屋,没有人敢进去。号令“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士兵有人生病,岳飞亲自为他配药。(对)远离家乡卫戍边疆的各位将领,派他(指岳飞)妻子慰问他(指戍将)的家人;(对)为国而死的将领,就养育他们的遗孤。凡是有犒赏,都分给下属官吏,一点不占为己有。(岳飞)擅长以少击多。凡是有进攻(之事),就召集所有的一起谋划,制定策略后再进攻,因此从未有过失败。敌人因此议论说:“摇动山容易,摇动岳家军难。”每次筹集军粮,(他)一定皱着眉说:“东南百姓民力枯竭了!”(岳飞)爱惜贤能,礼遇士人,谨慎谦和,极具儒将风度,每次辞谢升官,必定说:“将士效力,我有什么功劳呢?”
(七)10、参与、案件、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通“遍”,遍及,普遍。
11、D 12、译文: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 13、①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答: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4、、①政治方面:答: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②军事方面:答:战争中善于分析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
(八)9.(1)赐福、保佑。(2)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3)为什么。(4)对……感到惊奇。(每小题0.5分,共2分。) 10.(1)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给他人。 (2)元帝把东渡的意图详细地告诉了他。(每小题2分,共4分。) 11.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满分,共2分。) 12. 语言 ; 机智、聪颖、聪敏、机敏、聪明、随机应变等(答出其中一个词语即可)(每空1分,共2分。)
(九)17、(1)目光短浅 (2)本分内的事 (3)满一年 18、(1)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完全耗尽。(2)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19、(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3)想要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
(十)10.答案:(1)讨伐,进攻(2)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3)案件
11.答案:(1)居高位、享厚禄的贵族官僚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3)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12.答案: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实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评分:战争之前、实战过程中两个要点各1分。
(十一)(15分)
5.(3分) (1)问:参与(2)福:赐福、保佑(3)故:缘故、原因(3分,每小题1分。)
6.(3分) 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解释出“鄙”“谋”的意思各得1分,整体大意对,语句通顺得1分)
7.(5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分,每个分句1分。)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1分,若只答“夫大国,难测也”,或只答“惧有伏焉”得1分;若只答“夫大国”则该题不得分。)
8.(4分)
示例:能力的展现需要一个舞台,当机遇尚未到来时,应该积极为自己能力的展现寻找机会,让别人认识你,欣赏你,愿意为你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能联系选文通顺表达自己的感悟即可;若从鲁庄公知人善任的角度来论述亦可。)
(十二)(15分)16、(1)同“遍”,遍及;普遍。 (2)参与 17、C 18、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以实情相报。 (2)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退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没有了。19、(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20、例:从四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十三)16.B(2分)17.D(2分)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2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8.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每件都了解清楚,也一定要按实情来判断。(2分,意
思符合即给分)
19.政治上要取信于民(2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