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马哲复习重点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17:00:30
文档

马哲复习重点

第一章1、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第二,思维何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3、唯物主义发展的历史形态及各自的特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突出特点是直观性,缺乏科学论证,是一种自发的唯物主义。(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叫机械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推荐度:
导读第一章1、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第二,思维何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3、唯物主义发展的历史形态及各自的特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突出特点是直观性,缺乏科学论证,是一种自发的唯物主义。(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叫机械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第一章

1、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第二,思维何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3、唯物主义发展的历史形态及各自的特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突出特点是直观性,缺乏科学论证,是一种自发的唯物主义。(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叫机械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层次的物质形态(如原子),企图寻找单一的“宇宙之砖”。(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又克服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实现了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结合以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结合,实现了哲学上的变革。

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不彻底性。

5、现代唯物主义的形式:马克思主义哲学

6、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1)主观唯心主义:主观是世界的本原(我心即是世界,世界即是我心)(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的东西神秘化(理生万物,未有此物,已有此理)

7、马哲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资本主义制度的蓬勃发展以及内在矛盾的日益尖锐:无产阶级斗争的发展需要科学理论指导;(2)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3)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辩证法思想和唯物主义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8、马哲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辩证法思想和唯物主义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9、马哲的本质特征:(1)实践性(根本特征)(2)科学性(3)性(4)创新性

第二章

1、物质定义及其理解: 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1)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2)相对静止中包含绝对运动(3)绝对运动中包含相对静止(4)客观世界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当静止的统一

3、相对静止的含义和意义: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暂时的,有条件的。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1)一个事物相对于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2)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保持质的稳定性

4、时空的辩证性:(1)时空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2)时空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辨证统一(3)时空是无限性与有限性的辨证统一

5、意识的起源和本质:起源: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本质: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它是自然界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劳动在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6、意识能动性与其表现:定义:又叫主观能动性或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主观对于客观的反作用,表现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表现:(1)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2)意识活动的主观创造性(3)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4)对人体生理功能的控制作用

7、实践的概念、特点及其基本形式:概念: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特点:(1)客观物质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基本形式:(1)生产实践(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人与人的关系)(3)科学实验和精神生产活动

8、人工意识及其与意识的本质区别:(1)意识是人的精神活动,机器思维纯属机械的、物理过程;(2)意识具有社会性,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意识活动的模拟,执行特定指令,但不探求指令的社会意义;(3)人类意识是能动的过程,人工智能知识执行已有程序;(4)人类意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电脑则是把人的思想形式化和符号化。

第三章

1、唯物辩证法及其总特征:定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联系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2、规律:事物发展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3、矛盾:指事物内部两方面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既互相排斥又互相联系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4、质: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

5、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由量变引起质变,质变以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事物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表现为事物的连续性与不连续性的统一。

6、部分质变:总体性质没有改变,个别部分性质发生了变化。

7、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1)数量的增减(2)事物内部成分组成方式的变更

8、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质变固定着量变的成果,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3)量变与质变形式多样且相互渗透(4)在一定场合下相互转化

9、质变的方式: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

10、矛盾的基本属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各自的作用:(1)同一性 作用:a.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b.使矛盾双方吸取有利于自己的因素而发展c.规定了事物向着自己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2)斗争性 作用:a.原动力b.造成量变c.引起质变

11、矛盾不平衡的表现:(1)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第一,两者相互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个性;第二,两者相互区别;第三,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3、内因:指事物的内部矛盾

外因: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指事物的外部矛盾

14、辩证的否定观:辩证否定观是建立在对肯定和否定辩证统一的理解基础之上的。第一,辩证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第二,辩证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即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第三,辩证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辩证否定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15、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6、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1)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2)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3)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17、三大规律各自描述了什么,他们之间的关系: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源泉与动力。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最后,对立统一规律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即矛盾分析法。

18、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1)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2)二者的区别:现象外露于事物的表面,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现象是事物的个别方面,本质是事物现象中的共同方面;现象是易变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比现象单纯、深刻。

19、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首先,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在一个特定的因果关系中,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不能颠倒。其次,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表现:第一,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的。第二,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第三,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20、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必然性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而偶然性是由事物的外部矛盾或非根本性矛盾引起的。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表现:第一,必然性要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21、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他们是对立的,可能性还不是现实性,现实性已不再是可能性;现实性是现在存在的东西,而可能性是现在尚未实现的东西。另一方面,他们又是统一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相互依赖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四章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及理解:(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出发(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可知论(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的反映论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表现在他们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同阶段,两者在内容、形式和特点上有质的差别。但两者又在实践基础上辩证统一的,表现:(1)两者互相依赖。(2)两者相互渗透

4、经验论:又称经验主义,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是可靠的,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否认理性知识的是在性及其作用

唯理论:又称理性主义,只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不承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5、为什么说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由于客观事物的发展和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人们的认识又受到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等因素的,所以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6、如何理解真理的辩证性:任何真理都即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作为真理的属性,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双方共存于同一个真理之中。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又互相包含和互相渗透。

7、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何理解实践标准的辩证性:这是由真理的本质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是主观客观相符合。(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它是唯一能把主观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3)逻辑证明是一种理性思维形式,是实践检验的必要补充,它本身不能脱离实践单独证明,它的前提、原则、证明结论仍然要通过实践检验去确定其真理性。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即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确定性,绝对性的含义:其一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二是指一切认识归根结底都要通过无限发展着的实践的检验并且最终一定要通过真理的检验才能判断其是否具有真理性。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它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变化的。实践标准是具体的,历史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8、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前提出发,坚持客观物质是认识的源泉,把认识看做是人脑对运动着的物质世界的反映。唯心主义认识论坚持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把认识看成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主观唯心主义把认识看做是头脑中固有的、主观自生的,客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来源于某种“客观精神”

9、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机械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发展的运动的,认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而机械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固定的不变的,认识一经形成就不再改变

10、认识形成的两个阶段: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1、感性认识形式与理性认识形式:感:感觉、知觉、表象  理:概念、判断、推理

第五章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社会存在:人类物质生活要素与条件的总和

社会意识:人类精神生活要素的总和

二者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其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其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革。社会意识一方面依赖社会存在,另一方面具有相对的性。表现:第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三,社会意识的相对性最突出地表现为它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3、历史观的派别及基本观点:唯心史观:a.天命论b.英雄史观  唯物史观

4、社会意识相对性的表现:第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三,社会意识的相对性最突出地表现为它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5、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基础:首先,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生产方式即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最基本的实践形式,又是伴随人类社会始终的永不停歇的实践活动,使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包括精神生活的“生长源”。其次,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第三,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

6、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或者说与唯物史观的根本分歧):第一,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做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二,忽视人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神秘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

7、社会历史进程的四大基本特征及各自表现:(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2)社会规律的决定性与人的主体能动性;(3)社会历史进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4)社会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第六章

1、社会经济结构: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生产力的实体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精神要素:技术要素:生产的知识、经验和科学技术 社会结合要素:社会的分工与合作

3、生产关系及内容: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同一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三个方面:(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3)产品分配关系以及由它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

4、社会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等一系列政治法律制度,以及、、法庭、监狱、机关等组织设施。

5、社会意识结构及其构成: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客观过程在人们概念中的反映。构成:从意识主体的角度看,社会意识可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认识;从高低不同的层次角度看,又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6、社会意识形态: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大部分社会科学这些社会意识形式构成了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并同政治上层建筑一起构成了全部上层建筑的有机体,为其所在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服务,我们把这类社会意识形式叫做社会意识形态。

7、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8、上层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两部分组成:(1)政治上层建筑 (2)精神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组织、设施

精神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等

9、科学技术如何转化成直接生产力:首先,由科学技术因素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其次,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再次,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作用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的:(1)科学技术渗透于生产力系统的各要素之中(2)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10、国家的本质和职能:本质: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职能:对内:政治统治和社会公共管理  对外:最为特定社会主体的国家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国际交往的职能。

11、国体和政体之间的关系: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对立统一体。其中国体是主要方面,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必须与国体相适应,服从国体的需要。

第七章

1、社会基本矛盾及基本原理: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它们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不仅决定其它一切社会矛盾,而且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阶级的实质及产生条件:实质: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即与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以及支配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占有另一集团的劳动。 产生条件: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是阶级产生的前提条件,而生产力的发展不足又使得阶级持续存在。

3、如何辩证地理解科技的社会价值: 科学进步推动社会发展:(1)科学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人们依靠科学,可以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思想、追求真理(2)科学具有变革生活方式的功能(3)科学具有社会管理的功能(4)科学具有改变社会关系的功能(5)科学具有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功能  科学对社会也有负面影响:(1)科学的发展带来人和自然关系的紧张(2)科学给人类社会带来伦理问题(3)科学在使人类强大的同时也是人类更容易被自身毁灭

4、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5、社会发展的两条基本规律: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6、现代社会环境危机产生的原因:(1)人们只看到人与自然对立的一面而忽视了人与自然和谐的一面,在观念上将主体客体对立起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就造成了对环境的严重破坏,导致了人类生态环境的恶化。(2)人类科技的发展虽增强了人类的自信心,但也由此产生了人类中心主义,人们仅仅关注自身利益而贬低其它存在物的权利和价值,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化。(3)近年来由于对追求经济利益的强调,在实践中出现了急功近利的现象

7、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与自然使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对于自然界有着高度的依存性;另一方面,人类社会又有别于自然界,这不仅体现在人类社会的历史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也体现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也是一个不断克服自然的过程。

8、群众观点:(1)人民群众自己自己的观点(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3)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4)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穿和运用,它贯穿在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之中,是我党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概括起来,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八章

1、人的本质及价值:本质:(1)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而不是自然性(2)人的本质是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的本质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  价值:人对自己需求的满足,即作为客体的人的活动对作为主体的人的需求的满足

2、人的价值及衡量标准:通常有两种尺度:一是个人尺度。二是社会尺度。

3、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个人与社会相依存,不可分离(2)个人的发展在社会的发展中提出和实现

文档

马哲复习重点

第一章1、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第二,思维何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3、唯物主义发展的历史形态及各自的特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突出特点是直观性,缺乏科学论证,是一种自发的唯物主义。(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叫机械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