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09年德州市高中语文展评课优质课听课手记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17:00:39
文档

2009年德州市高中语文展评课优质课听课手记

德州市高中语文展评课优质课第一节项链2009-12-15授课人:XX一中XXX课前准备:投影板书六个小组序号教学过程:学案:(书声琅琅)读,恰当表达感受圈点字词并记忆(夯实基础)走进作者,文学常识(小说三要素),加点字注音1、展示项链图片2、四幅图片,要求学生概括故事情节——整体感知小说情节用一个字概括故事情节(最后落实为三个字,投影三个字:借丢赔假)3、探究发现:从人物、情节、环境任一角度,设计一个你认为最值得探究的问题。(讨论——小组板书——教师分析问题,确立探讨问题:1、马蒂尔德是什么样
推荐度:
导读德州市高中语文展评课优质课第一节项链2009-12-15授课人:XX一中XXX课前准备:投影板书六个小组序号教学过程:学案:(书声琅琅)读,恰当表达感受圈点字词并记忆(夯实基础)走进作者,文学常识(小说三要素),加点字注音1、展示项链图片2、四幅图片,要求学生概括故事情节——整体感知小说情节用一个字概括故事情节(最后落实为三个字,投影三个字:借丢赔假)3、探究发现:从人物、情节、环境任一角度,设计一个你认为最值得探究的问题。(讨论——小组板书——教师分析问题,确立探讨问题:1、马蒂尔德是什么样
德州市高中语文展评课优质课

第一节   项链    2009-12-15

授课人:XX一中   XXX

课前准备:投影  板书六个小组序号

教学过程:

学案:

  (书声琅琅)

  读,恰当表达感受

  圈点字词并记忆

  (夯实基础)

  走进作者,文学常识(小说三要素),加点字注音

1、展示项链图片

2、四幅图片,要求学生概括故事情节——整体感知小说情节

   用一个字概括故事情节(最后落实为三个字,投影三个字:借 丢 赔  假)

3、探究发现:从人物、情节、环境任一角度,设计一个你认为最值得探究的问题。(讨论——小组板书——教师分析问题,确立探讨问题:1、马蒂尔德是什么样的人?小说的情节——结尾)

4、学生讨论问题  人物形象1、虚荣心。在文本中找依据;七个梦想。

                          2、坚强。教师未能充分给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诸多问题的答案都是教师告诉学生在什么地方,直接点明。学生活动欠充分。读书,教师点明动作的细节描写。

                          3、责任心。

                          4、漂亮、天生丽质

教师引导学生找借项链的情节,朗读,要求体会借项链中的心理。

教师总是在学生深入思考前告诉学生答案。

能够反复知道学生诵读,让学生体会文本的感情,较好。

展示马蒂尔德的形象

   1、爱慕虚荣  想入非非 不安于现状

   2、善良 诚实  质朴的本色

   3、坚韧  吃苦耐劳  勇于承担责任

指明鉴赏人物的方法,辩证  客观 理性地分析人物  较好

5、分析路瓦载先生人物形象。路瓦载先生是一个      样的人。

6、小说结尾时偶然还是必然?

   要求找出假项链的伏笔。学生回答。

7、补写省略号(小组讨论选出补写最好的——展示)续写小说结尾。2个组

   学生写卖项链受到老师批评。——补写的合理性是存在的。

8、学生表演课本剧。(补写内容)。——展示教师写的小说结尾。——音乐声音太大。

   拓展重点放在补写内容上有些偏题。对小说的结尾的妙处未能深入体会。

9、收获,人生启示

教学过程中能够抓住小说中的重点,人物、情节、环境。(对人物生活的社会环境——背景缺少交代)重视文本的阅读。

教学过程直接进入质疑环节,缺乏收获环节。教学环节的完整性有欠缺。

学生单打独斗现象比较突出,不能体现小组互助合作的学习理念。

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得较多,不能够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没有明晰的板书

第二节   都江堰   2009-12-15

XX一中  XXX

出现教师确立的学习目标(3个)

导语:追求文明的足迹

1、展示自学成果——(字音字形2生,教师展示。)

2、学生展示最值得探究的问题(小组代表6人)

 (1)作者为什么先介绍都江堰而不先写李冰?

     (学生回答,教师做结。学生读第二部分描写都江堰水的部分。画出句子,读给小组同学。齐读一段写水的文字)找出描写水的目的是什么

 (2)“僵硬的雕塑”,“灵动的生活”各指什么?

 (3)为什么灌溉了中华民族?  “有了它,”要求读出气势来。

(4)李冰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从第三部分找评价李冰的句子,小组讨论画的句子的含义——展示——教师展示,“他是郡守”……——总结李冰形象:造福人民、求真务实)

3、教师梳理情节

   都江堰——李冰——文化  (写作目的不在于写李冰而在于写这一类的——展示林则徐,焦裕禄,王乐义)

4、展示余秋雨简介(缺乏实用性,画蛇添足)

跳过第一环节,使课堂缺乏整体性,缺乏整体感知的环节。都江堰的功用和写都江堰的水(实写都江堰建造的艰难)对后文写李冰的作用未能展示出来。

教学环节比较散。缺乏层进性。

能抓住李冰这个重点进行探讨。

从学案的设计来看,预设性的东西太多,有些内容没有完成。

最后的总结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由山水到文化。

能够通过重点句子的分析切入主题。

第三节  都江堰  2009-12-15

                     XX一中  XXX

导语: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在历史留下足迹……

1、展示预习中收获的词语(更正字音:陡然一惊  徒/——教师展示【咬文嚼字】“傩戏”是否有积累的必要)

2、整体把握(概括每一部分小标题,明确要求:概括内容 文学性——生1回答较好)在学生概括较好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是怎么概括出来的

3、三分钟交流本文最值得学习之处(小组交流)此处在学暗中放在【我的收获】中不当。【我的收获】不应该学生范围,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无论是思想还是语言都可成为收获之处。——生2:李冰的精神  写作手法

4、对比(要求学生找出有几组对比。生3:三组:长城—都江堰;心理变化;两类人的对比   生4:水和水的对比)

生5:都江堰与长城的对比  明确欲扬先抑。不仅是欲扬先抑,更是一种突出

读水与水的对比(要求用一两个词儿概括水底不同特点。生6驯顺  强悍——教师对此词不满意,学生找不出,有些套子化了。不必要非用“野”字)要求学生读两次。

两类人的对比(问:谁和谁?)

5、找李冰的精神的句子。(讨论三分钟。展示找出的句子,说明李冰的精神)

6、拓展(应该怎样像李冰那样,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拓展有些跑偏,脱离文本。

有整体感知环节,知识未能充分展开,薄了一些。整体感知(结构)对后文的作用是什么,所有课均未能很好地联系起来。

由学生讨论后确立学习目标(精神和手法)较好。重视让学生到文本中找答案。对比的作用交代不确切。

前期环节完整清晰,能逐层推进。

后期过程有些沉闷。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走偏。

板书比较乱。不规整。对主题的挖掘未能深入。

第四节   项脊轩志   2009-12-15

XX一中  XXX

导语:以书斋命名的文章

1、检查自读,齐读课文。(主要目的在读通顺。指导断句“此吾祖太长公……”,点名需要注意的字形字音。原要求学生标出)

2、给各组分工,重点负责段落。积累文言实词虚词。(讨论交流——展示:生1,垣墙周庭。“墙”—教师另补充“垣”。生2、生3补充。……)文言文中文言现象的积累要注意疑难和新识记性。不宜所有文言现象均积累。教师点出应注意一词多义。并补充“胜”“归”“制”

3、重点阅读1、3段(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的含义/第三段写了几层“悲”。问题预设性太强,影响了学生的自我感知。)

4、点评1、3段。(展示:后期展示,环境描写与情感的关系;“泣”这种情感的真实性。变成了教师的指点。探讨情感的真实性问题。)

5、指明拓展要求。

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分工,有助于提高效率。使任务完成的彻底。

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用时的问题。用时过多,确立的重点不当。

重点品读点评一、三段的依据何在?重点段落(“多可喜,亦多可悲”等)不能丢失。不能以教师的指定代替学生的选择权。

教学过程时间安排欠合理,未能完成教学任务。

第五节  我与地坛  2009-12-15

XX一中  XXX

导入:史铁生的粉丝,……

1、1分钟限时听写(1分钟能写多少词语——学生听写——哪组听写“捋着胡须”)

2、自学中感受最深刻的东西(小组简单整理——展示:生1地坛中的景物描写。生2地坛的心灵安慰。生3提出问题,“为什么时间是看到的”其他学生解答。)

生4,小昆虫,活的有意义。一直强调学生的真实感受。

3、史铁生怎么拯救了自己。(学生讨论)30分钟  教师一直在寻求让学生找出地坛是怎么样拯救了史铁生的。

“拯救史铁生” 地坛

               史铁生

4、写作风格上的收获。(教师点出情景交融。)

导语部分能够以自己的心灵感悟与学生交流。

缺乏进程的条理性。显得比较杂乱。思路比较乱,学生不知道要到什么地方。

“我和地坛”的关系究竟是什么?交代不清。

要注意教师个人的感悟和学生的距离。人生经验的差别。

环节不完整,教师授课的随意性太大,缺乏准确细致的规划。课堂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第六节   项链  2009-12-15

XX二中  XXX

导语:有没有梦想。马蒂尔德也有梦想。感受马蒂尔德的悲喜人生。

1、展示自学中的收获。(按组:学案设计有字音字形填空+自主字音字形。生1 字词积累。生2 线索。生3、4 主旨时讽刺。生5 乐观 任劳任怨 生6 劳动者的伟大。生7 情节 :需—借—用—丢—找—赔—识。教师归类:情节 人物 主题。)2、教师追问:最欣赏的情节。读文本,说明原因。

借项链(读文本  )识项链(   )(找出假项链的伏笔)如果没有假项链的结果是什么?(学生答得还是不错的。主旨,回味无穷。教师板书虚荣  纯朴善良)

教师指出“赔项链”也显示出了虚荣?应该值得推敲。是虚荣还是守信?

3、学生讨论一个人既虚荣又善良是否符合现实?

   (生:本质纯朴善良,社会环境让人虚荣)

4、一夜风头出尽,项链成锁链(学生对下联:半生光阴熬完,靓女变丑女/十年光阴耗完,朱颜变花颜/十年沧桑终结,娇颜变笑颜/十年青春全失,佳人变妇人)问,喜欢哪一幅对联。

   马蒂尔德变还是没变,不能一概而论。

5、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心理、动作、对比、神态)(描写人物的方法属于预设)

6、主题(同情、讽刺、赞颂、揭示)

   人生启示(生答)关于梦想。梦想决定高度,高度决定态度。

7、留作业,续写结尾

小组活动不足。

教学中没有抓住重点。作为情节来说主要是结尾的妙处以及铺垫照应。教师应该尽快地导入此中来。

通过学生对情节的分析说明人物性格。结论不是在分析人物中得出的,二是分析情节的副产品。

对文本不能从整体上关照。

课程的设置上应该从一个比较高的高度进行把握。只见树叶不见泰山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对教学过程的把握还有比较大的欠缺。

第七节   项脊轩志   2009-12-15

XX二中 XXX  

导语:游子吟(投影)语言浅近,选的小事儿,无穷魅力

1、朗读课文(4个学生,分工提出读的要求,字音 停顿。没有提出听众应该注意的方面。其他学生指误)

2、展示自学成果(分小组展示。生1 名作状、词类活用等,生2古今异义 生3重点词语归 制等重要实词,生4 特殊句式——教师展示,运用试题的形式,再 妣 殆 归 归宁/词类活用)

3、根据导学材料,用1、2、3填空(一间书斋,两种情感,三个亲人)

(学生找出“多可喜,亦多可悲”)预设性

4、感受最深的句子及原因(生a“亭亭如盖”)学生的感悟是从助学材料上得来的。

  b余扃牖而居;_读书刻苦

  c借书满架;悠然自得

5、小组交流困惑的问题,归纳最值得探索的问题。

  A如何理解“何为阁子也”?

  B对母亲、祖母的“泣”“长号”?

  C“喜和悲”通过什么展示出来的?

(研讨三个问题,各抒己见)展示问题后应该让学生研讨。

6、归有光散文的特点。

环节安排比较合理,注意学生的合作和探究,注意关注学生。学生感受不充分。

展示中注意感动的原因、感动的方式(写作方法)。

收获和质疑的问题未能紧紧地围绕“悲和喜”这个中心,显得有些散。

优质课部分

第一节    琵琶行   2009-12-16

XXX一中  XXX

导语:一千多年前,浔阳江……不朽的夜晚

1、小组内交流积累字词(预习检测:左迁/出官/因为/命/——四学生读诗注意语音、整体感知本首诗讲了怎样的故事——教师更正字音)能够注意诗歌的诵读。

2、整体感知(学生叙述故事)

3、选出最值得探究的问题(小组到黑板写)

  A景物描写的作用

  B为什么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C

  探讨景物描写的作用(一切静语皆情语)

  学生约提出八个问题,教师让学生选择三个问题。依据不能仅仅是学生选的。教师的指导作用此时未能体现出。在学生选择最值得探究的问题时,教师应该起到指导作用。

4、自主合作

   这些描写音乐的句子,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学生选择一处进行赏析、小组讨论)

   展示 a“大弦嘈嘈如急雨……”

        b

c“大珠小珠落玉盘……”为后面做铺垫

        d“银瓶乍破……”

        e“惟见江心秋月白……”侧面描写

   教师点明鉴赏句子应该注意的事项,进行方法指导(手法、内容、感情)。此处能进行非法方法指导较好。指导结束后让学生再次鉴赏较好。

   教师指出弹奏的几个阶段。

5、找出琵琶女为什么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学生在文本中找、小组讨论)

   教师明确三四段

   齐读这两段。分析二人相似之处。经历/感受==相似 

   教师点评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

   再度“我闻琵琶已叹息”段。

6、作者和琵琶女抒发的感情是否完全一致(小组讨论)教师明确 琵琶女为自己,白居易为天下。——未在文本中找答案。

7、本节课的收获。(谈自己的收获生1:三个方面/写文章结合景物描写。手法注意正面侧面描写)

8、白居易是怎样写这篇文章的(用笔、泪、心)

能从诗歌的基本教学规律出发,注意文本的整体诵读。

整体环节较清晰。为完成环节而推进进程的现象比较明显。

能够在学法方面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能对重点语段进行研读。

质疑环节的处理上应该更加精致化。教师的点拨多了些,尤其是后期,教师的点拨冗余。

第二节  最后的常春藤叶  2009-12-16

XX二中  XXX

导语:汶川地震,爱的光芒

1、展示自学成果,读字音(生读、齐读/教师更正误音)字形字义

2、展示小组收获,情节、内容等(生1情节琼珊和贝尔曼联系起来的是什么?生2不落的藤叶  生3贝尔曼画叶  生病 住院 去世  教师要求按贝尔曼的形式以琼珊为线索。生4……)

3、小组再读文本,找出最值得探究的问题。(小组讨论)

a为什么文章结尾才揭开谜底?(自行解答+另外二生回答。若是详写会有怎样的结果)齐读结尾,看是否有新的发现。——教师总结:情节曲折,出人意料的结果,主旨。想象。

b 主人公是谁?(贝尔曼,根据主题解答,琼珊是线索人物)教师:如果琼珊是主人公?追问到底谁是主人公。教师明确确立主人公个原则。

C贝尔曼画的藤叶是不是杰作?(看不出来/冒着生命危险画出来的/给了生的希望)追问,对我们会带来怎样的启示?

d本文的前三段是否可以删去(环境铺垫,生活条件的贫穷、升华主旨)教师: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

e写贝尔曼的暴躁(欲扬先抑、人格升华)

教师追问,用哪些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外貌和语言)

教师疑问:贝尔曼为什么要去救琼珊?(对艺术的热爱,希望青年人有个好的未来)追问,假设是陌生人会不会去救?(讨论)大多认为回去。举例 孟祥斌  长江大学学生

是否救人都符合人性的精神。

教师点明主旨:全人类的关爱。

4、对琼珊和贝尔曼说句什么(拓展)

质疑方式逐一说出并解决。是收获还是质疑?

学生的思考比较深入。对文本的挖掘比较深。

重点在文章思想和人物的挖掘。对文本研究的层次性较差。

第三节  项链   2009-12-16

XX一中  XXX

导语:莫泊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件极小的事情可以成全你,也可以败坏你。

1、积累字词展示(教师更正、其它小组补充)

2、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情节。教师板书情节:借  丢  赔  假  明确一波三折。

3、质疑

a细节。教师提出要求全局性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缺乏预设。

讨论,要求全局性的问题。

b马蒂尔德是怎样的一个人。

c作者的写作意图。

d揭示了什么道理。

e马蒂尔德认识了什么,读者受到什么收获。

教师对问题予以归纳:人物形象 结尾  启示 能对问题进行归纳还是可以的

4、讨论有哪些变化?(发言——读这一段,体验语气)重视学生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人物性格。不错。

层次较乱,逻辑上要注意

5、讨论马蒂尔德虚荣的表现。(学生展示文本中虚荣的表现)齐读马蒂尔德的幻想。追问是否可以幻想。

6、如何看待人物的追求。

7、马蒂尔德的天生丽质,对她说什么?

8、虚荣还有哪些表现?

9、偶然性和必然性?

10、后半部分马蒂尔德的性格特点。(要求找文本。教师板书,不怕劳累、坚韧、坚强)没有靠自己的姿色……  有些言论不当。

  一个人的幸福源于自己的心态。

11、前后对比马蒂尔德的差别。

12、回到成全还是败坏了马蒂尔德?

能够在对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研讨。对人物形象的讨论过程缺乏层次性,比较乱。如何使学生的讨论按着一个合理的逻辑进行,应该注意探讨。

环节应该更清晰一些。板书设计还是有新意的。

对文章主题的开掘肤浅,不深入。

第四节   我与地坛   2009-12-16

XX二中  XXX

导语:钱钟书,一个人二十岁可以狂妄。史铁生的二十岁。

1、检查字词(导学案字词★同学说是这些?生读—指正—齐读——板默字形)

2、整体感知(用一个词概括两节的内容)

  地坛 母亲

          我与地坛  史铁生

            地坛   景

                   我   生死   获得新生

            母亲   情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4、促使作者转变生活信念的除了母亲还有什么?

   (小昆虫)

追问只是充满生机的景物吗?(永恒的东西)

追问地坛里那些东西是瞬间的——要求找总括性描写地坛景物描写的。

齐读课文“园墙……”一段景物描写。(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5、鉴赏最后一段

6、鉴赏一段写景文字。

7、14段,为什么直到失去才觉得宝贵?

   17段,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觉得应该学到些什么

8、和地坛关系/艺术特色  表达非常出色。参考了资料。

9、15段,对母亲的思念、愧疚、理解。

10、母亲就是地坛  地坛是现在的母亲。

11、3、6段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

 齐读“一个人出生了……”

 整体上感觉教师的预设性太强。学生的生成性差。

能够引导学生读课文。在文本中进行挖掘。小组讨论活动不足。

学生课下资料的利用。预设性太强。学生没有那么高的素质。不要让学生表演。

 学生对文本的挖掘比较深。能够深入地思考。

第五节  都江堰  2009-12-16

XX一中  XXX

导入:长城,余秋雨却说……,跟随余秋雨走进都江堰。

1、看视频:都江堰(感受——师:都江堰非常气魄?)视频的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

2、积累字音字形(检查,指正、齐读)字音字形为什么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积累?

3、小组之间讨论出标题(4分钟  生1)

4、感觉最好的,值得学习的(生2都江堰的水、气魄/生2第四段,为民造福/第一部分,语言优美,对比/生3第一部分语言)

5、合作探究  能够在学生总体感觉的基础上归纳确立探究重点,可以。

  (都江堰水的地方,找出写的好的地方,交流1分钟)

展示:生1 水的个性   师:找关键词领会重要含义

      生2水的驯顺   师:写都江源的水是为了写李冰(教师不宜代替学生得出结论)

齐读描写水的片段。

            都江源   余秋雨

都江源       李冰      精神      为官文化

          

  

6、教师明确除了水外还通过长城写李冰

   教师要求学生讨论  都江源和长城的几处对比。

7、找出写李冰的段落中含义深刻的句子。(1分钟,四人一组交流)

   生:“没有证据可以说明李冰……”

   生:“两种不同的倾向……”

       “那把长锸…… ”      所找出的句子大多是教师在学案上的例句。

   生:“活得长寿的原因……”

   师:“大愚大智……”(交流  生答)在让学生鉴赏的过程中没有方法指导,没有学生思维的深刻活动。“田间老农”(问不出答案,交流)

   读几个重点句子。

教师自己总结出李冰的精神。(小组用两到三个词概括李冰的精神)

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生:求真务实,默默无闻

8、由李冰联想到哪些站成神的。拓展  林则徐  孔繁森  任长霞  雷锋(是不是李冰式的人物)

9、回到文本——写作意图   写李冰的精神,教师点明“为官文化”。“为官文化”是学生所得不出的。

10、谈收获:生:担当起传承文化的责任。……生:提高写作能力……

11、写一段想对李冰说的话(小组交流30秒、展示)

   师:“完全可以和余秋雨相媲美”????

教师的预设性太强。结论性的东西都是由教师而不是由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得出的。教师放开的地方就是让学生根据结论找句子进行鉴赏。

课程总体上来说比较传统。教师讲得过多。交流不充分,有个形式就开始展示。

第六节   项脊轩志  2009-12-16

XX六中  XXX

导语:单元话题  至爱亲情

1、检查预习成果

  A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概括归有光。(教师投影展示归有光)

  B积累字音(2分钟)齐读。

2、找出体现感情的关键句(生:第二段)

                 项脊轩志

                             归有光

              多可喜   多可悲  家庭衰败

         优美                  早失慈母

有负厚望

痛失发妻

至爱亲情

3、有哪些可喜可悲的事儿(生2人)

4、点评细节或者语句(提出要求:①有个话题;②对原文做一下翻译)

   展示:生1   学古书   枇杷树 

         生2  “三五之夜” 项脊轩的环境

         生3  “如姊在吾怀”为什么写姐姐?教师自己解释。

         生4  “庭中始为墙……”

         生5  “长号不自禁……”

         生6   祖母的期望……  追问  “自语”

   教师点名展示

质疑环节:

  1、“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谁种的?

拓展:

写一段身边的亲情故事。(5分钟)

学生展示:生1  妈妈在我生病时做饭。

          生2  老奶奶

          生3

教师总结  板书

齐读课文。

安排的预习学案主要涉及疏通文意,重要文言现象。

课外拓展能够当堂完成。还是比较好的。对课文的挖掘不深。

教学环节的安排上不完全。

第七节  氓   2009年12月16日星期三

    XX一中   XXX

导入:爱情诗

1、文学常识(关于《诗经》)  《关雎》  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是什么?随意性太大

2、朗诵对抗赛(点明注意事项)南组/北组  教师点评读的情况。

3、学案:积累字词的情况。(自学  检查字音)

4、概括诗歌情节

                  氓

  手法  形象    恋  爱:  痴情

                婚  变:  美丽 勤劳

                决  绝:  坚强 无奈

    

5、分组讨论交流精彩诗句并点评。

   展示:生1  抱布贸丝  从女主人公/男主人公的角度

         生2  

         生3  吁嗟鸠兮  借景抒情 手法的角度

         生4  桑之未落  

6、结合三个阶段,展示女主人公在三个阶段分别是怎么样的?(教师预设的)

   A恋爱阶段  读  悟 

   B讨论:在三个过程中,分别了读出了怎么样的女主人公形象?

  展示讨论结果:痴情  害怕  美丽  勤劳  后两个环节仓促

能够注意诵读的指导。

总体来说,整体感知是否就是叙述故事情节。总体上说缺乏方法的指导。普遍存在“收获”和“质疑”环节的缺陷。整体环节上缺乏亮点。

第一节 最后的常春藤叶  2009年12月17日星期四

XX实验中学  XXX

          贝尔曼

     失意   暴躁  酗酒

                               信念

       关心别人  同情     爱

                               价值

学生问题展示区

导入:课前热身(《爱的奉献》)爱是这个社会上最美的语言……

1、字词解决了么(投影、检测、指正/教师着重指出“槛”,指出读jiàn。齐读字音) 能够对基础知识进行落实,只是基础知识并不仅是语音。

2、整体感知(学生1讲述故事情节)

3、小组交流感受,确定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讨论/小组确定后写在黑板上/学生浏览问题/教师进行归纳:设计人物、藤叶/写作特点)

 A常春藤叶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生1 线索作用)——以线索为为主线学习文章。

 B分角色朗诵常春藤叶(三个学生——情景再现)图片/配雨乐。情景再现环节较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语文培养想象能力的特点,要看后续处理。

  教师展示

   意志倒下的时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耐得

秋叶萧瑟  晚来风急

垂下头颅

知识为了让思想扬起

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

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C琼珊和贝尔曼的关系

  a找出集中写贝尔曼的段落

   ①失意的人

②脾气暴躁

③关心别人

④酗酒   酗酒应该是贝尔曼失意的表现

D为什么贝尔曼画的叶子被称为杰作(生:体现了意义和价值)

  追问:什么样的价值          解决主旨问题

E为什么没有细写画叶子的镜头   解决结尾的问题

F文章的主人公是不是贝尔曼?  这个问题应该放在分析贝尔曼前面。

  教师指出判断主人公的标准。还是不错的。

4、学完后的感受与收获。

   展示:a爱的作用b人一生要体现自己的价值c爱是千古话题d很小的一件事就可以表现很大的爱。

能够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推进教学过程。解决教学中的重点。教师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主动性较好地结合起来。

对文本的研读偏轻。仅仅停留在读上而不是体会品味上。

教学环节清晰完整。问题的预设性和生成性结合较好。

第二节   氓   2009-12-17

XX一中  XXX

导入:男人的历史 血   女人的历史  泪

1、初读文本  疏通字词  整体感知  共享成果

   (指出诵读时注意的事项:节拍、节奏、情感。有对诵读方法的指导。但只是停留在读前。读后没有点评指正)

2、教师解答学生的质疑(两个通假字 “匪”  “无”)

3、展示小组文言字词方面的积累  课前要求学生用符号标注法标注。要求学生及时标注,方法的指导较好。

  A通假字

  B词类活用

  C检查重点词语

4、简要概括行文思路

   讲的是(     )故事  全诗可概括为(   )(   )(   )几个情节/教师指出学习文章行文思路的重要性。学习方法的指导。

5、再读文本  品味赏析  (提出再读要求:紧扣字词,品味语言/圈点勾画,联想感悟/整理最有价值的问题)

  A教师范读   除了教师范读外,学生并未读。

  B讨论收获  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8个小组) 教师对问题进行归类。教师解答一般性问题:题目名  手法——赋比兴

   a为什么取名“氓”,表现了古代女性受到压迫没有社会地位。

   B

……

 归纳问题1 女主人公的形象(读  讨论) 依据就在原文中 看你会找不会找

  生1  第二段  温暖   第五段 勤劳     坚强

  生2  不见复关  痴情  

  生3  躬自悼  宽容    教师重点解答

 追问:总结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6、三读文本

质疑问难  共享问题  深入研究

齐读课文 思考“氓”为什么抛弃女主人公。

展示:女主人公年老   古代感情的不真实性。

教师指导学生思考社会的原因。教师提醒学生回到单元话题。

联系本单元课文。

能够重视与语文基本知识如字音、文言现象,没有丢失文言文学习中的“言” 的现象。教学环节按“三读”设计层次推进,归纳学生问题分出层次。

教学环节注意方法的指导。能够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寻找答案。

第三节    我与地坛    2009年12月17日星期四

XX补校  XXX

导入:满文军《懂你》

1、展示预习成果,字词(二生)教师指正  齐读。

2、最打动的地方。展示。坚韧  艰难命运 毫不张扬的爱

  学生讨论。

展示。读文本

             我与地坛

                    史铁生

母  爱                          理解

                                焦虑

生命的真谛                      不安地  坛                          痛苦

   

母亲的焦虑和心绪不宁。

3、教师追问,还有什么给予他人生启示。

4、拓展:写一段文字,“史铁生,你用     感动了我?”

  学生展示

  教师展示

齐读一段

过程的预设性较强。逐渐回归为教师设计问题,学生开始讨论、研究。

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被扼杀”。传统型浓郁。

第四节  琵琶行   2009年12月17日星期四

                XX一中     XXX

导入:一千多年前……

1、字词检查;(左迁  酒  颜色  重  轻  突出  夜)

2、二分钟赏读自己觉得最精彩的段落。教师如果指导学生什么是精彩的段落更好一些。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的盲目性。

  小组内交流收获。(5分钟)利用学案,把收获补充下来。

3、小组代表板书问题(书写代表/发言代表)

  发言代表展示收获

  A音乐描写的技巧;叠词、摹词等。其他同学进行评点;

  B“轻拢慢捻……” 琵琶女技艺的高超;

C“忽闻水上琵琶声”环境  和整篇文章的关系。

4、整理归纳学生问题   在归纳问题时比较啰嗦。归纳后教师有个简单的方法上的指导。

  A为什么要描写音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琵琶女的行为举止/

5、讨论交流展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教师要求在文中找琵琶女遭遇的句子

琵琶女     诗人

        

才貌双全  荣  才高权重

        门庭若市

        年长色衰  衰   被  贬

    

         

            同是天涯沦落人

  

音乐

叠词

拟声

比喻侧面

教师:开始怎样,后来怎样

教师总结过程中,反映出教师研究文本的不细致,教师备课的不充分。“才高权重”如何知道?

再次齐读。

学生谈描写音乐的方式。

要求说出音乐的特点——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叠词 比喻  衬托

6、古今描写音乐的优秀作品。投影展示。

   比喻——夸张——侧面烘托——描写周围环境

7、布置作业  听一段音乐,描写。

环节设计可以,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回归的现象。

要求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随时记录积累的做法较好。

有些地方有方法的指导。

课堂进程缺乏逻辑性。显得比较乱!超时

第五节   都江堰    2009-12-17

XX中学  XXX

导语:评论家评论余秋雨……

1、展示精彩句子的赏析(情感的角度、语言的角度、)学生课下赏析,每组一个句子,共八组。课前学生写在黑板上。课堂展示,教师提出要求,从三个角度(手法、字眼、思想、含义等角度赏析文化散文语言的情感“温度”和思想“重量”)

  A“如果说长城占据了……”

  B“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

  C“它就是都江堰”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文本。

  D“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

  E“水在这里,吃尽了苦头,也出尽了风头……”

  F“他手握一把长锸,摆出‘守’字造型……” 让学生点评学生的赏析。

  G“一位现代作家见到这座塑像……”

 H“李冰这样的人是应该找个安静的地方纪念一下的”

                

教师设问:结合上下文,纪念李冰的什么?

   学生回答。用原文。

2、展示仿写:(55分钟)

   生1  生2  教师展示

3、如何仿写

4、李冰的精神受到什么启发。

比较重视从多角度品读语言,在品读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思想情感。在赏读过程中能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诵读。教师能够予以点拨和升华。挖掘是比较深的。教师讲得多了些。教师的个人素质不错。

缺乏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没有个人质疑环节。学习目标未能达成。

用时:55分钟

第六节  项脊轩志    2009年12月17日星期四

XX一中   XXX

导入:今天我们学习归有光的散文《项脊轩志》。

1、交流自学过程中字词方面的积累(4分钟)字音、重点词语。

                     项脊轩志

 字音                       归有光               重点词语

修葺                                  不要紧

垣墙          事                        喜悦

……          人        琐事   动人  情感

              

              景                         悲伤

    

齐 读  教师补充“过”依次多义。

2、齐读。

3、阅读感受

  A非常感人,通过写项脊轩中发生的一些事情打动人;

  B生活小事儿;

C情感。

教师指明古人评价

4、标注文中琐事儿,传达怎样的情感(5分钟)

展示:a项脊轩景物描写    赏析——读——三五分钟背过

      B“吾妻归宁……”温馨的生活;

      C“室坏不修……”不想破坏场景;

      D“庭有枇杷树……”

      E“殆诸父异爨……”痛苦的开始

      F“儿寒乎,欲食乎……”

      G“以手阖门……”

      H“他日汝当用之……”

      J “长号……”

教师总结   读后两段。

5、人生中承载情感的那棵树那件物。——拓展

  展示a、爷爷的枣树……

       B、生命中那把伞…… 

       四人……

     总结:一种布……

对重点段落要求学生当堂背过,较好。能够品读重点。但对语言的深入挖掘不够。在学生赏析的情况下,教师如果没有值得提升之处,不宜占有学生时间。对方法的指导不足。缺少质疑的环节。

第七节   项链     2009年12月17日星期四

XX一中  XXX

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

                            项  链

                                 莫泊桑

字音                                                       字音

1、展示字词积累:其它小组读(两个组)板书字词领读

教师补充重要字词:抹布  横祸   尴尬  寒碜 殉道者

2、小组讨论最值得探究的问题(6个小组)

  教师对问题归类:人物、情节、环境、主题

   分工负责  5分钟时间解决

3、小组解决问题。

   A展示答案 齐读  爱慕虚荣 爱幻想  丢失之后  面对现实  强悍泼辣 粗野  齐读  丢失项链之后的选择  诚信。  学生没有真正活动,仍然是教师做的多。点明的多。

   B展示环境问题答案  

  C 能否继续追求显赫的生活。

  D 情节展示。

  E 文章结局是否留下空白。

4、马蒂尔德的人生会带来怎样的启示

   学生展示

环节安排符合要求。重视对课文的诵读。几个问题的层次性不好。乱。教师的点拨不能使学生又所提升。后几项展示不充分。对优秀学生的表现如何处理。

       

第一节   项链    2009年12月18日星期五   

      XX一中   XXX

导语:生活,一件小小的项链……

1、检查预习情况

2、概括故事情节

   借项链——……

3、项链假的铺垫。

第二节   项脊轩志   2009年12月18日星期五

          XX二中  XXX

导入:文人与居所

1、小组到黑板展示答案。ABCD四组  涉及语音、文言现象、翻译 

                        项脊轩志

                              归有光

   同题组点评。

2、记叙了归有光的哪些事件?

3、教师明确  是生活琐事

   写了哪些琐事儿。

4、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找抒发感情的句子

  因何而“喜”,因“何”而悲。

5、小组交流

  展示小组最值得骄傲的成果。(没讨论就发言。)

 选材方面

 教师要求结合课文进行一一点评。

 齐读祖母的三句话

 语言的平实

 为什么“长号”

6、拓展  齐读第三段。感受归有光写细节的魅力。

基本没有学生的主动思维。教师的预设性太强。传统课味很浓。

文档

2009年德州市高中语文展评课优质课听课手记

德州市高中语文展评课优质课第一节项链2009-12-15授课人:XX一中XXX课前准备:投影板书六个小组序号教学过程:学案:(书声琅琅)读,恰当表达感受圈点字词并记忆(夯实基础)走进作者,文学常识(小说三要素),加点字注音1、展示项链图片2、四幅图片,要求学生概括故事情节——整体感知小说情节用一个字概括故事情节(最后落实为三个字,投影三个字:借丢赔假)3、探究发现:从人物、情节、环境任一角度,设计一个你认为最值得探究的问题。(讨论——小组板书——教师分析问题,确立探讨问题:1、马蒂尔德是什么样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