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任务书
2012 年 3 月 1 日至 2012 年 5月 25日
题 目: SiC纳米橡胶助剂的改性研究
姓 名:
学 号:
系 别: 材料工程系
专 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
年 级: 2008级
指导教师: (签名)
系主任: (签章)
论 文 任 务
(包括原始数据、技术要求、工作要求)
一、论文的提出:
要在橡胶加工中用好纳米材料,首先遇到的难题是如何让纳米级粉体材料顺利地进入橡胶,并均匀分散,因为只有制得橡胶/纳米材料的复合体才能发挥纳米效应。众所周知,凡是纳米粉体的颗粒直径都小于100nm,加之橡胶即使在炼胶时仍保持着高黏度流体状态。因此,要让纳米粉体顺利进入橡胶并均匀分散,决非易事。更因纳米材料的表面效应强烈,自我集聚倾向严重,容易导致附聚、结团。要使之均匀分散难度的确不小。目前,常用的复合途径大致可分四种,即共混法、原位聚合法、溶液-凝胶法以及层间插入法。
(1)共混法可以通过三种方法来达到。
第一种是机械共混(干混),也称熔融共混,可利用橡胶厂常用的炼胶机,趁胶料处于粘流状态便将纳米材料与胶料直接共混。此法之优点在于橡胶工厂可以自行完成复合,但缺点是纳米材料很难达到均匀分散。采取两段共混可以有所改进。目前,作为一种创新措施,是把纳米粉剂先做成母胶进行预分散,然后再加入到主体材料(橡胶)中进行二次分散,效果较好。也可以采取添加分散剂的办法,即先将分散剂包覆于纳米材料的表面,而后再进行共混,也都有一定的效果。
第二种为溶液共混,在橡胶溶液中加入纳米粉体,搅拌均匀,除去溶剂后经干燥得到复合体。此方法的缺点是容易污染环境。
第三种为乳液共混,用胶乳取代溶液,其他步骤与第二种相同。乳液共混有二个优点,即无因溶剂造成的公害,适用于难溶的胶种。为了加快复合,可以利用超声波加速共混过程。当超声波的能量达到一定的冲击水平时会产生“空化“效应,利用空化气泡的膨胀和爆破在反应区形成速度达到110 m/s的冲击波并导致局部高温、高压,加速复合进程,取得快速、高效和节能三大效果。
(2)原位聚合法也称“就地聚合法“。将纳米粒子添加到单体溶液中,借助于超声波冲击分散,然后进行聚合。本法之难点在于从单体聚合做起,工序多,难度不小,且会带来污染环境及溶剂回收等难题。
(3)溶胶-凝胶法又名“前躯体法”,将分散体的前躯体(例如金属氧化物或金属无机盐)与单体或聚合物混合后溶解。通过前躯体的水解和缩合,生成分散相,此时要控制好粒径分布及其在基体中的分散状况。本法之缺点在于前躯体价格昂贵、有毒。另外,在溶剂干燥过程中因溶剂小分子挥发后产生收缩应力,容易导致复合物脆裂。
(4)层间插入法本法只适用于具有片层结构的材料(如粘土、蒙脱土等),而且片层间距需符合纳米材料的要求,最好介于1~10nm之间。接触表面要用有机物处理,赋予其一定的活性,以促进与无机纳米材料产生主客体反应,把无机材料改性为表面经过有机物改性的复合材料,这样能大大提高与橡胶的亲和力。例如,同样在橡胶中添加20份纳米材料,添加纳米轻质碳酸钙后气密性可提高18.4%,添加纳米粘土可提高24%,而改用经过插层处理的粘土则可提高58%,由此可见一斑。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SiC作为粉体状物质,当今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是向纳米材料发展。研究表明,当SiC材料尺寸小于100纳米时,由于产生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体积效应和量子隧道效应等,使SiC材料表现出传统固体不具有的化学性能、机械性能、电学性能、磁学性能和光学性能等特异性能,从而引起国内外的高度重视,据称,纳米技术将在21 世纪初引发一场技术。
二、应查阅的文献和资料
查阅相关文献,了解:
(1)当前SiC纳米橡胶助剂的利用情况;
(2)了解SiC纳米橡胶助剂在橡胶中的应用概况;
(3)木质素的改性方法;
三、应进行的实验和测试
(1)加入酶解木质素/SiC纳米助剂改性酶解木质素与乙丙橡胶混炼;
(2)红外光谱分析;
(3)测力学性能和冲击性能;
(4)老化性能分析;
(5)扫描电镜分析;
(6)硬度分析。
四、应提交的资料与成果
(1)开题报告;
(2)毕业论文任务书1份;
(3)中英文摘要(约500字);
(4)论文及附件:参照学校本科毕业论文规范的要求撰写与装订;
(5)提交论文、附件的电子版文件(光盘)。
五、时间安排
2012年3月1日起到2012年5月25日止,具体安排如下:
3月1日至3月10日:查阅相关文献,制定实验方案,完成开题报告;
3月11日至3月14日:文献综述 ;
3月15日至4月24日:实验研究;
4月25日至4月27日:中期检查;
4月28日至4月30日:实验数据整理,实验数据补充;
5月1日至5月22日:毕业论文撰写、修改,提交毕业论文;
5月23日至5月25日:毕业论文答辩。 |
一、前言
综述研究背景、意义及主要内容,SiC纳米橡胶助剂的应用,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内容。
二、SiC纳米橡胶助剂不同处理方式和乙丙橡胶混炼后的影响
处理方式 | 添加量 | 试样编号 |
未添加SiC | 0 | 0 |
添加木素磺酸盐浸泡 | 3 | 1 |
6 | 2 | |
10 | 3 | |
添加未处理SiC | 3 | 4 |
6 | 5 | |
10 | 6 | |
添加脲醛改性木质素 | 3 | 7 |
6 | 8 | |
10 | 9 |
三、试样的性能测试
(1)硬度测试
(2)红外光谱测试
(3)力学性能和冲击性能测试
(4)老化性能测试
(5)扫描电镜
四、数据分析 |
更 改 原 因 | 更 改 内 容 |
[1] 刘晓玲,程贤甦. 酶解木质素的分离与结构研究[J].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2007,15 (3):41 - 46.
[2] 程贤甦,刘晓玲,靳艳巧. 新型聚氨酯助剂 —酶解木质素的研制[J] 聚氨酯工业,2007, 22 (6): 18 - 21.
[3] Floess J K,Field R,Rouanet S. The use of vinyl functional aerogels,for reinforcement of silicone rubbers[J].Journal of Non-Crystalline Solids,2001,285(1- 3):101- 108.
[4] 潘大海,刘梅.刚玉粉对室温硫化导热硅橡胶性能的影响[J].有机硅材料,2004,18(6):9- 12.
[5] 吴敏娟,周玲娟,江国栋,等.导热电子灌封硅橡胶的研究进展[J] .有机硅材料,2006,20(2):81 -8.
[6] 何曼君,陈维孝,董西侠.高分子物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372.
[7] 张立群,吴友平,王益庆.橡胶的纳米增强及纳米复合技术[J].合成橡胶工业,2000.23(2):71-77.
[8] 张玉龙,齐贵亮.橡胶改性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2006:20-25.
[9] Chen R C,Kokta D V,Daneault C,et al. Some water-soluble copolymers from lignin.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1986,32(5):4815-4826.
[10] 陈江涛.纳米二氧化硅改性6109硅橡胶[J].硅铝化合物,2004(2):22-23.
[11] 蒲启君.现代橡胶助剂的开发[J]
.橡胶工业,1999.46(2): 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