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优秀教案审定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17:14:02
文档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优秀教案审定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了解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的哪些事。3.抓住描写李大钊语言、动作和外貌的语句,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5.查阅关于先烈的事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的哪些事2.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1.抓住描写李大钊语言、动作和外貌的语句,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2.
推荐度:
导读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了解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的哪些事。3.抓住描写李大钊语言、动作和外貌的语句,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5.查阅关于先烈的事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的哪些事2.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1.抓住描写李大钊语言、动作和外貌的语句,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2.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的哪些事。

3.抓住描写李大钊语言、动作和外貌的语句,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5.查阅关于先烈的事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的哪些事

2.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1.抓住描写李大钊语言、动作和外貌的语句,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

2.查阅关于先烈的事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这首诗歌颂的是谁呢?

李大钊

这是一篇回忆录,它将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吧。

2.走近作者:李星华(1911—1979) 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是李大钊的女儿,作家。1920年夏,随全家到北京定居。父亲牺牲后,辍学在家照顾母亲和妹妹。

主要作品:《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白族民间故事集》等。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的哪些事。(重点)

3.抓住描写李大钊动作、外貌和语言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崇高品质。(重难点)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重点)

5.查阅关于先烈的事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重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4.理解词语。

5.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6.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示例:本文主要写了对李大钊被捕前到遇害后情形的回忆。

7.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啪:左右结构, “口”底部在横中线下侧。

僻:三部分都要窄,中间部分稍短,“尸”上边没有点,“辛”的“十”横短竖稍长。

靴:革字窄长、上边与艹不同、口字要扁、下横上拉要长,匕字竖长弯横要短。

刑:开字下横要长、居中,左边是竖撇、要直,刂与开字稍宽松。

峻:“ 山” 第二笔为竖提,“  ” 第二笔不出头,最后一笔捺收尾要有力。

袍:“ 包” 的短撇略斜,横折钩收笔要有力度,最后一笔竖弯钩弯角要圆润些。

9.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示例: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先烈忠于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四、当堂检测

第二课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

1.抓住描写李大钊语言、动作和外貌的语句,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重难点)

2.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重点)

3.查阅关于先烈的事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难点)

二、品读释疑

1.李大钊的忠诚和坚贞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2.文章写了对谁的回忆?回忆了哪些内容?

文章写了对李大钊的回忆,写了李大钊被捕前到遇害后的情形。

3.重点回忆了那几方面?

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

4.被捕前

(1)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父亲早出晚归,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说明局势紧张。

父亲为什么要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联系下文(第6自然段开头)可知,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所以父亲要烧掉“书和有字的纸片”,表现了他对事业的忠诚。

(2)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你怎样理解一向慈祥、有耐心的父亲,这次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作者当时年纪小,对父亲为什么烧掉书籍和文件不理解。她好奇地问父亲,却只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这同父亲平常不管多忙、不管女儿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心地回答和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同时,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详细解释的时候,而且像防止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的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的认真严肃。

(3)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为了避免……烧掉。”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与第2自然段中的“ 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相照应。解开了“我”心中的疑惑,也说明了当时的局势很严峻。

(4)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厅里去了。

这句话暗示了局势的危急,说明党人处境危险,为下文写父亲被抓埋下了伏笔。

5.被捕时

(1)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

“果然” 说明这一天的到来,在意料之中。

(2)“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说明父亲对敌人的到来早有准备,表现了他的临危不惧、沉着镇定。

(3)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惧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我”的紧张、恐惧与父亲的沉着、冷静形成对比,更加衬托出父亲的临危不惧。

(4)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口对着父亲和我。

从语言、动作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

我体会到了敌人的凶狠残暴。仅仅是父亲和“我” 两个人,敌人却如此兴师动众,与父亲的沉着镇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5)阎振三摇了摇头。他那披散的长头发中间露出一张苍白的脸,显然是受过苦刑了。

对阎振三的动作、神态描写有什么作用? 

说明阎振三身受苦刑,但仍不肯指认李大钊,反映出他忠于、绝不出卖同志的高贵品质。

(6)他们仔细地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被捕时父亲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与敌人粗暴、蛮横的态度相对比,父亲保持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一丝慌乱,也没有同敌人讲任何道理。 表现出他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

6.法庭上

(1)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父亲施了重刑。“ 平静” 说明父亲在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仍保持着对事业的坚定信念。“ 慈祥” 充分体现了父亲对亲人深沉的爱。

(2)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面对严刑拷打和家人的哭喊,父亲为何会有这样的反应?

面对亲人的哭喊,父亲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 他脸上的 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这是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事业的信心。正因为父亲对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他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 相反,他用“安定” “ 沉着” 来感染亲人,使她们化悲痛为力量。

(3)“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了。

对“ 我” 的语言描写表明“ 我” 在父亲的影响下,由之前的害怕、恐惧转变为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

(4)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

应该怎样理解父亲的话?

父亲的话既是对“ 我” 的赞许,也是对家人的关爱。 他希望“我们”能勇敢地活下去。

7.被害后

(1)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你从母亲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母亲没有在悲痛中倒下,她要“ 我” 记住敌人欠下的血债。表现出母亲对亲人的怀念以及对敌人的无比痛恨。

(2)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

首尾呼应,突出这一天是父亲的被难日,让“我”印象深刻,终生难忘。表达出了“ 我” 的悲痛,以及对父亲沉痛的哀悼和深深的思念之情。

8.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关系?想想这样写有何好处。(课后第4题)

课文的开头和最后两个自然段是前后照应的关系。这样写首尾连贯,使整篇文章显得非常紧凑,同时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在心的思想感情。

9.讨论交流:从这些描写中可以体现出李大钊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体现了李大钊忠于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10.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情,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课后第2题)

课文按照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和遇害后的顺序,写了四件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件事,李大钊在局势十分危急的时刻,仍然坚持在北京进行工作。因为随着局势的发展,李大钊早出晚归,抓紧时间整理书籍和文件,他本来有充足的时间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可是李大钊为了工作坚决不肯离开北京。

11.无数先烈为了民族和人民幸福,浴血奋战,前仆后继。李大钊、叶挺、刘胡兰、董存瑞、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团……他们在事业的道路上,谱写了壮烈的篇章。查找资料,了解先烈的事迹,和同学交流。(课后第5题)

李大钊:河北乐亭人。中国党的创始人之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过重要作用。1922年在中国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委员。曾任北方区委,领导了北方的工人运动和斗争。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指使下,逮捕了李大钊同志。在敌人的监狱里,大钊同志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主义战士的英雄气概。反动军阀竟不顾社会 和人民义忿,悍然下令于4月28日用绞刑杀害了李大钊同志。当时,在绞架面前,大钊同志作了最后一次演讲,宣传了主义必然胜利的真理,然后从容就义。遗著有《李大钊选集》等。

叶挺:北伐名将,八一南昌总指挥,中国人民创始人之一,新四军军长。1919年初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同年加入中国,1924年12月加入中国党,1928年广州失败后欧洲。抗日战争爆发后,叶挺于1938年1月出任国民军新编第四军军长,被授予国民军中将。1946年3月4日重新加入中国党,1946年4月8日,他乘飞机由重庆回延安,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失事,遇难身亡。

三、结构主旨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情形的回忆,展现了先烈忠于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时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3.写作方法:通过神态、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品质

(1)写作时,人物的品质可以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体现。如,本文写父亲在法庭上“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表现了李大钊同志的英勇、无畏;写父亲对母亲说的话“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表现了李大钊同志对党的忠诚。

(2)举例:马教授望着自己的学生们,喉结动了动,他很想再次宣布“同学们,下课了”,但嘴巴张了张,竟未能说出。整个教室一片安静。

……

“现在开始点名!”马教授清了清嗓子,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肖石、张天利、温颖……”他大声呼点着。四十五位同学相续站起又端正坐下。 

“马国政!”

“?”同学们蒙了。

“到!”未等同学们反应过来,马教授已响亮地回答了自己。

通过对马教授的神态和语言描写表现了马教授热爱教育事业、爱学生的品质。

(3)练一练:试着通过神态或语言描写来表现某一人物的诚实品质。

4.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回忆父亲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被审,被害的经过,从而表达了李大钊忠于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不惜献身的崇高品质,也使我们认识到当时反动军阀残暴的本质。

四、课堂拓展

推荐阅读:《狱中联欢》

五、当堂检测

板书设计: 

文档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优秀教案审定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了解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的哪些事。3.抓住描写李大钊语言、动作和外貌的语句,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5.查阅关于先烈的事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的哪些事2.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1.抓住描写李大钊语言、动作和外貌的语句,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2.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