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丰都县平都中学校 胡川
视野决定创新,
视野决定高度,
角度决定创意。
写作贵在创新,角度的独特是一条很妙的创新方法。
写作中有三种独特的视角:物的视角、人的视角、物我一体的视角。
(一)物的视角
所谓物的视角,就是以物的眼光观察人类,思考人类。以节选严歌苓的小说《爱犬颗勒》和一篇满分作文为例来说明。
爱犬颗勒(短篇小说)
作者:***
颗勒脸上头次出现人的表情,是在它看它兄姊死的时候。那时颗勒刚断奶,学会了抖毛,四只脚行走也秩序起来。
它被拴着,还没轮着它死。它使劲仰头看我们。它那样仰头说明我们非常高大。我们这些穿草绿军服的男女,它不知道我们叫兵。它就是把头仰成那样也看不清我们这些兵的体积和尺度。它只看到我们的手掐住它兄姊的头,一拧。然后它看见它狗家族的所有成员都在树上吊得细长,还看我们从那些狗的形骸中取出粉红色的小肉体,同时听见这些兵发出人类的狂吠:“小周个龟儿,剥狗皮比脱袜子还快当!”
“烧火烧火,哪个去烧火?”“哪个去杵蒜?萧穗子,去杵些蒜!”
颗勒这一月狗龄的狗娃不懂我们的吠叫,只一个劲仰头看我们。它看我们庞大如山,渐渐遮没了它头顶 一小片天。在这时,它的脸复杂起来,像人了。
满分作文展示
灯——梦
湖北宜昌一考生
我是一盏小油灯。
一只破碗,一点菜油渣,一小截棉芯,一点红光,那就是我。每到深夜,我就
会给主人带来淡淡的光明。
当月亮被大山挡住了,当星星被黑夜藏起来了,我被凤——一位十五六岁的姑娘点燃。我昏黄的光碰撞到石砌的墙壁上,折射出冷冷的光.墙角还有一张比光更冷的父亲的睑。
“凤儿,——我和你大伯说好了,明天你就到他的加工厂里去帮忙。”父亲的旱烟在黑暗的墙角里一明一灭。
凤停下来手中的笔,扭过头来,一脸的疑惑。
“你大了,也得为弟妹们考虑考虑。”
我分明看见三双明亮的眼睛盯着凤。凤低下了头。
“再说,家里也没钱供你念完初中了!”
这凤知道,去年遭了旱,今年又闹了水,地里没收成,生活都难保,哪有钱念书。
她的头更低了。
“女孩子家,嫁个好人家比什么都强。”凤想起了同村的丽。丽比她大四岁,从镇上回娘家时,光鲜得很。跟她说这话时,丽一脸的满足。
但我看见凤低下的头突然抬起,望着窗外,窗外连绵的群山延伸向无边的暗夜。静夜里传来夜莺的啼叫,——那是大山沉重的呼吸,贫穷、落后、愚昧压得大山喘不过气来。凤觉得。
凤一句话都没说。
我昏黄的光抚慰着凤的脸,那是被头发遮住了一半的脸,脸色暗得就像她家的生活,散乱的头发里藏着一双眼睛一比我明亮、比我炽热的眼睛。
……
父亲的鼾声响起。
凤双手托着腮,望着窗外连绵的群山,目光很坚定。桌上,是一篇课文——《我的老师》。那书,隐隐地还有一种猪草的味道。
桌上,一本书,一截铅笔,一盏欲睡的小油灯——我,还有一张纸,纸上躺着一首诗——《梦》。
夜深了。
我灭了。
梦亮着。
严歌苓的小说《爱犬颗勒》,借一条狗(颗勒)的眼光观察人类,使它对人的行为方式,持不以为然的否定性态度。它觉得眼前的一切都是奇奇怪怪的、不可思议的。这种特殊的视角,反思了人类行为,从而达到了作者人性批判的目的。
在满分作文《灯——梦》中,那如豆的灯光,清冷的石墙,远处的群山,作者轻轻一点染,就为文章营造出独特的氛围;父亲黑暗中的旱烟、寂静中的鼾声,凤散乱的头发、明亮的眼睛、坚定的目光,如此等等都是借助灯之“口”之“眼”叙述故事,将同情和赞许之情融于描写之中,以一个独特的视角反映主题。
这种跨界性观察的好处是:因为人类在那些“物”(动物、植物、无生命的事物)面前是心灵不设防的,其言行举止,爱恨情仇礼义廉耻处于本真状态,没了掩饰也不必掩饰,因而更容易暴露出其本质。
这种写法的要领是:
(一)物要有人的灵性。
这些物要能像人类一样喜怒哀乐,会观察会思考会兴奋会流泪,会反思会总结,这是所谓的人的灵性。
(二)物要有物的特性。
每一种物都有自己的行为逻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这种逻辑这种行为准则首先是指物的生物性或物理性,鸟能飞鱼也游虎会啸狼能嗥,镜子能照人,电灯能发光,石头是坚的,沙土是松散的……
(三)见证性和批判性
本种物看待符合自身行为逻辑、行动准则、道德规范(当然是作者的或社会公认的)事,会判断其合情、合理、合法,进而赞扬讴歌;他种属的成员与自己的观念相左,就予以否定,讽刺、贬抑,进而反映其深刻的社会问题和主题思想,引起读者的深思。
满分作文《灯——梦》中,通过灯的观察与叙述,表达了对凤的同情与赞美。
小说《爱犬颗勒》原文中有一段话,是颗勒转述演出队军人们的种种行为。经它一转述,这些演员的举止既莫名其妙,又荒唐可笑:“用绳子把大小布片挂起,在布片后面竖起灯架子,叫做舞台……往脸上抹红描黑,那叫化妆……到舞台上比手画脚,疯疯癫癫朝台下的陌生人笑啊跳的,那叫做演出。”颗勒是在模仿人类的种种说法。它的模仿,加入了不大信服的语调。于是,这种对于人的学舌,隐隐地成了嘲讽。颗勒按狗的逻辑去判断人的表现,总是迷惑不解:异性间彼此吸引,就该光明正大地结合,何必忸忸怩怩、偷偷摸摸?朋友间理当诚恳相待,为何出尔反尔、翻脸不认?人类的幼仔,为啥不是平等的、反而有高低贵贱之分?……在人看来顺理成章的事,狗却认为不可理喻。
(二)人的视角
与用物的视角相对应的是“人”的视角。
所谓人的视角,就是拟人化,本来是“人”处于第三人称的客观介绍物的形状、色彩、结构、功能、成因、特性或生长、发育、活动、经历、睡眠、捕食、繁殖等等,变成“物”的第一人称的象人一样的自述。这类写法最常见的是科普类的文章。为了便于说明,还是先引用两篇文章。
小豆子的旅行
我是小豆子,我可愿意为小朋友服务了。今天,我要到淘淘的身体里去旅行一次。瞧,嘴巴已经打开了,哇,淘淘的牙齿可真锋利。我的朋友们一下子都变成了碎片。瞧,他们都往下走了,一会儿,我也会变成碎片往下走。哎!我怎么整个就被挤下去了;我现在被挤到一根细细长长的管子里,这就是食管。食管壁很薄,要是遇到鱼刺就可能被刺破,在食管中我被一点一点地往下送。
我现在来到了一个大口袋里,这个口袋就是胃。它象一个磨子不停地动。我的朋友在这里不停地转呀转,磨呀磨,变得象浆糊一样。“哎哟!是谁,身体硬梆梆的?”“是的,胃大哥。”“你怎么整个儿就下来了?”“是呀,你的小主人吃饭太快,没把我嚼碎,就让我下来了。”“咦,胃大哥,你身上怎么有伤口呀?你的伤口疼不疼?”“那就要怪我的小主人,平时吃东西不注意,爱吃的就吃得很多,把我撑得很难受,他一会儿吃冰冷的冷饮,一会儿又喝滚烫的开水把我搞得够呛。有时我很想休息一会儿,可是我的小主人又要吃零食,把东西硬塞进来,让我不停地工作。我实在是累坏了。所以,就成了现在这样,我生病时可难受了。”
我又来到了小肠妹妹家,小肠妹妹的家弯弯曲曲的就像一个迷宫。边上有许绒毛,还有一扇扇小门。“我是小肠妹妹,欢迎你食物朋友。从我的小门出去就可到达淘淘的全身,使小淘淘长高,长胖,给淘淘力量。”“我也要出去,为淘淘做点事。哎,怎么出不去?”
“喂,小豆子,到我这里来。”“好吧,你是谁?”“我是大肠姐姐。”“我身边怎么都是脏东西,他们是谁?要到哪里去。”“他们是残渣,他们将被排出体外。”“那我呢?”“你也会被排出体外。”“那我还没有为淘淘做事。”“那没办法,因为你没被嚼碎,不能变成营养,被身体吸收。”我出去以后,一定要把看到的告诉小朋友,让他们养成好的饮食习惯,使他们更健康。
故事《小豆子的旅行》
现在我们来分析欲写物用人的视角来表现的好处是:
第一、第一人称的运用,显得更真实自然。
读完《小豆子的旅行》全文,我们也仿佛和豆子经历了一次独特旅行,获得了独特的体验,也获得了大量的有关人体内部结构、消化系统和食物的科学知识,这是运用第一人称的功效。
第二、变平实说明为生动说明。
因为叙述角度的陌生化——第三人称变为第一人称,拟人手法的运用,表达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由生硬平实的说明为主变为摇曳多姿的叙述和生动的描写,增加了文章的文学性和趣味性,这种形式特别适合儿童和青少年阅读和写作借鉴。《小豆子的旅行》这个故事性说明文,以叙为主,综合运用多种语言表达方式,生动地介绍科学知识,达到了科普教育的目的。
人的视角还有一种形式是用词拟人化。
用词拟人化,就是作者虽然是站在人的视界——第三人称的角度观察介绍物,但为了达到生动说明的目的,仍用一些能表现人的特点的词语去表现事物,赋予事物以人的灵性。
例如下面的例子:
于是我经常在头脑里想象出这样一些画面:河与沙漠的关系如同一些生命之蛇与几只巨型蜥蜴之间的生死搏斗。河想包围沙漠,缠住它并消解它。沙漠固执地蹲伏在那里,愚蠢而又警觉,充满仇恨而冷酷无情,等待时机,随时准备猛地扑过去,并一口咬断它。
——周涛《河与沙》
蚂蚁不仅是蚜虫的“卫士”,还是蚜虫的“保姆”。冬天临近了,雌蚜排出了一个个越冬卵。蚂蚁很担心这些卵会被冻坏,便不辞劳苦地把它一个个搬到蚁巢里收藏起来。
—— 仇春霖《甘露的秘密》
……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株树都在看我。
————李汉荣《山中访友》
第一个例子运用“想”、“固执”、“愚蠢”、“警觉”、“仇恨”、“冷酷无情”这些具有拟人色彩的词语,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河与沙生死搏斗的那种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紧张而恐怖的气氛。
第二个例子运用“卫士”、“保姆”、“担心”、“不辞劳苦”这些具有拟人色彩的词语,形象生动、诙谐幽默,表现蚂蚁为幼蚜虫尽心尽力地呵护,突出了蚂蚁与蚜虫之间的共生关系。
第三例运用“打手势”、“唤名字”、“交换眼神”、“看” 这些具有拟人色彩的词语,描绘了童话般的世界,表现了轻松愉快的心情,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
这种写法除了需要注意物的特性和人的灵性(能言能语,会思考等)之外,在说明文中还要注意知识性和科学性,物性、人性、科学性的三者有机融合,最终目的是为了宣传介绍科学知识。记叙文中则是为了表达的生动和创设意境的需要。
(三)物我一体的视角
物我一体的视角,是指在写作中为了表达的需要,同时运用人的视角和物的视角。为了便于说明,我们还是以“文”说法。
今天清早进公园,闻到一阵清香,就往荷花池边跑。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大圆盘,碧绿的面,淡绿的底。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花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有姿势完全相同的吗?没有,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都可以画写生画。我家隔壁张家挂着四条齐白石老先生的画,全是荷花,墨笔画的。我数过,四条总共画了十五朵,朵朵不一样,朵朵都好看,如果把眼前这一池的荷叶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比齐白石老先生更大了。那画家是谁呢……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一身雪白的衣裳,透着清香。阳光照着我,我解开衣裳,敞着胸膛,舒坦极了。一阵风吹来,我就迎风舞蹈,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呢,这不就像电影《天鹅湖》里许多天鹅齐舞蹈的场面吗?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下边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叶圣陶《一个少年的笔记----记诗的材料》
物我一体的视角其写法要领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以人观物
在这一部分里,人是观察者、体验者,站在人的第一人称的角度叙述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描述事件的变化,人的灵性与与物的特性是可以清晰地分离开来的。第1、2自然段,花是花,自有其清香、颜色、姿态等;人是人,能嗅能跑能看能数数等等,人与物绝不相混。
第二步:人、物过渡
这一步比较简单,常常是用一个幻觉类的句子作标志,提醒读者下面将进入视角转换,常用的句子样式如:我觉得自己仿佛就是某物,我似乎变成了某物,等等。《一个少年的笔记----记诗的材料》就用“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来表明视角转换。
第三步:人、物一体
在这一部分里,人变成物,物是观察体验者,叙述者,站在物的第一人称的角度,物有物性的同时,也具有了人的灵性。《一个少年的笔记----记诗的材料》第3段,我变成了荷花,有了荷花的物性:颜色雪白,气味芳香,玉立水中,随风飘动。同时,“我”这个物也能像人一样穿衣、解衣、舞蹈,能听懂“别人”的语言。这个从李汉荣的《山中访友》片断也可以得到证明:
“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掌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在这里,作者变成了树,有根须,能扎进泥士和岩层;能汲取养料;有树冠、有树枝、有树汁、有年轮、有树籽且会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树也有了人的灵性:有脚、有呼吸、有头发、有手掌、有思想等等。
物我一体的视角的好处在于营造一种浮想联翩、情景交融、诗意盎然的意境,阅读《一个少年的笔记----记诗的材料》,一池随风摇曳的荷花定然会定格在我们的眼前,并引发我们不尽的遐想,走进《山中访友》,陶醉的不仅仅是我们的眼睛,还有我们的情感和心灵……
三种独特的视角,都能带来无限的创意,予人以创造和智慧的惊喜,在写作实践中应灵活地运用,当平常的写作角度不好写作发挥自己才情的时候,就要考虑能否选择其中一个视角,另辟蹊径,写出灵气才气过人的文章。
该文章转自[语文123资源网]:http://www.yuwen123.com/Article/201006/44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