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五单元)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 题号 | 一 | 二 | 三 | 总分 |
| 得分 |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3分)
A.罅隙(xià) 蹒跚(mán) 绿釉(yòu) 长虹饮涧(jiàn)
B.涂墁(wàn) 喧嚣(xiāo) 篱笆(lí) 因地制宜(yí)
C.蔓延(màn) 车辙(zhé) 紊乱(wěn) 络绎不绝(zé)
D.鲜腴(yú) 摄取(shè) 跋涉(bá) 舳舻相接(zhú)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籁籁地流下眼泪。
B.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锁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C.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
D.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俏,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B.2017年“中国品牌日”的主题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开启自主品牌发展新时代”。
C.他看上去三、四十岁,苹果脸,短发,一副菜农打扮的样子。
D.对于校园暴力事件,我们既要反思发生暴力事件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还要反思暴力事件发生前管理者都做了什么?
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做题。(4分)
尽管社会飞速发展,但是雷锋精神依然不会过时。雷锋无限忠诚、乐于助人、积极向上、无私献的精神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他是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坚守道德高地的时代英雄。
50多年来,雷锋精神始终与我们同在。对于那些质疑、恶搞、丑化雷锋一样英雄人物的歪风。我们要坚决说“不”!
“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英雄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更是凝聚起人群众向心力的关键所在。对英雄尊重与否,体现一个民族认知水平、理性能力的高低。有英雄而敬重,无疑是自毁精神长城,是民族风骨的自我矮化。捍卫英雄,是当代人 的使命,每一青少年都 。我们要让雷锋精神在祖国大地蔚然成风。
(1)在文中两处横线上分别填上一个四字短语(或:成语)。(2分)
(2)读了上面的文字后,你有什么感想?请写出一段话。(不超过50字)(2分)
作为新时期的青少年,未来祖国建设的主力军,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调节人与世界的关系。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 ;
; 。这样,人才能实现从“小我”向“大我”的转变,成为一个有文化、教养的人。
①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
②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
③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
A.②①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③①②
6.根据情境,将下面的对话补充完整。(6分)
除夕一早,小新见邻居王阿姨对着一副春联发呆,便热心上前询问:“ (1) ”王阿姨说:“唉!我分不清上下联,怎么办呢?”小新看了看那副春联(如下图),指着它的末字,笑着解释道:“ (2) ” 。
[提示:上联的末字是仄声(三声、四声),下联的末字是平声(一声、二声)]
二、阅读理解(48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7分)
黑发底下
①父亲如书,我是他的再版。从头到脚,我们神奇地保持一致。像是隔着上下三十年的同一个人。
②我们都顶着一头坚硬的黑发,它仿佛含有铁质,根根向上,挺立如戟。抬手轻轻拍打,会发出稠密结实的“嘭嘭”声,像电流穿透掌心击中身体。在我们个体生命的海拔上,它高高在上,乌黑茂盛,像潜藏在大地深处的煤一样不说话,我们在它底下日复一日地生活着。
③小时候,我们一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一到星期五,天麻麻亮,父亲就独自一人趟着露水,一 根扁担挑起两只箩筐,走上弯弯山道,到几十里外的深山里去挑煤来烧。傍晚踏着夕阳,挑了满满两箩筐煤回家,正赶上吃晚饭。母亲给他准备一只杏儿大小的杯子,盛满酒,父亲端起酒,贴近唇边轻抿一下,仿佛浑身的困乏与疲惫就被这杯酒解除了。母亲就在这时瞥见了他黑发中躲来躲去的几根白发,惊呼道:“哎呀,你都有白头发了。”说着,她拨开发丝,小心翼翼地拔下,摊到父亲掌中。
④那白发蓼寥几根,躺在父亲掌心,枕着纵横的掌纹,银光闪亮,像是会发光的羽毛。
⑤南方的冬夜沉静如石,落入幽深漆黑的古井中,漫长而冷清地守望黎明。天难得地飘起了,越飘越大,压在银杏枝头,不时可以听见树枝清脆的断裂声。狭窄的厨房里,头顶一豆灯光,炭炉傍墙站立,烧壶沉默不语,散发淡淡的热量。我们一家围炉取暖。父亲注视着我和弟弟,就像牧人盯着两只可爱的羊羔羔,问道:“你俩谁给我拔白头发?一根一分钱。”正在打瞌睡的我们顿时来精神了,抢着拔。
⑥父亲的白发不多,稀稀疏疏地像微薄的雪花撒入广袤的黑土地,倏忽拧身捉迷藏似的躲了起来,在灯下实在不容易寻找到。每拔到一根,我们都像发现新似的,溅起一片响亮的欢呼。一晚上下来,收获并不多。
⑦然而,明明头天晚上拔光了,可是,过了一夜,父亲的白发又蹿出了一些,似乎拔的速度总也撵不上蹿的速度。一到晚上,无所事事的我们还是乐意给父亲拔白头发,我们只是觉得自己长大了,父亲坐着,我们站着,我们与父亲一样高了。一个个冷寂无聊 的冬夜很快蹑手蹑脚地溜走了,我和弟弟同时分享着一个心照不宣而且自鸣得意的秘密。
⑧等我们都上学了,父亲不再叫我们拔白头发了。生活的困窘和难以排遣的忧愁日渐沉重地压迫着他,他的白发越生越多,几乎占据了“半壁河山”,一眼望去,触目惊心。我想他除了怕耽误我们的功课外,可能连他自己都泄气了,听任那些白发喧嚣地恣肆疯长。
⑨后来,父亲被病魔缠身,惊心动魄的手术后,就是不停地吃药、打针,各种治疗。有时候父亲斜靠在病床上,双眼微闭,我觉得他仿佛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候,坐在那里,用手轻轻地拍拍头发,发出“嘭嘭”的声音,这声音把一切嘈杂和烦恼都给隔离了开来。但是,事与愿违,他的头发很快就掉光了,露出了空荡荡的头皮,一根不剩地失去了他无比珍爱的头发,他不得不戴上帽子。不知道为什么,我竟觉得掉了头发的父亲是丢了羽毛的孔雀或凤凰,在人群间有些落寞。
⑩有一天,我忽然提起儿时拔白头发的事,父亲一愣,马上孩子似的笑了,瘦削的脸颊上猛地腾起了两片火烧云,沉浸在对往事的愉悦回忆中,良久,才慢悠悠地说:“那时,你俩真淘气,老是拔了黑发糊弄我。”
⑪秘密像包袱被父亲轻描淡写地抖开,我有些无地自容。在岁月面前,一天天变老的父亲曾束手无策,试图借助剔除白发来抗拒生命的一次次落雪,赶在大雪封山以前挽留住某些悄悄远行的记忆,这很像一个农夫靠铲掉杂草来保护庄稼的成长。可我们顽皮的行为却在加速岁月流逝的脚步,我们以帮凶和同谋的身份与父亲鲜明对立。
⑫今天这个日子,在父亲积雪一样飞速消融的生命海拔上,我多么想为他种下一头黑发让他重新骄傲地穿过人群,像煤被阳光点燃。
⑬但岁月如流水,匆匆逝去,不舍昼夜,无法回头。
7.说说文章标题《黑发底下》的含义。(4分)
8.第③段中“母亲”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说说你的理解。(2分)
9.简要分析第⑤段画线处景物描写的作用。(3分)
10.第⑨段“我竟觉得掉了头发的父亲是丢了羽毛的孔雀或凤凰,在人群间有些落寞”中“丢”字用得很传神,请简要品析。(4分)
11.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和作用。(4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宣纸的“前世今生”
①“宣纸制作技艺 ”与2009年10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作名录。宣纸虽为世人熟知,但不少人对其发展演进级内涵变化并不十分了解,仍将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内涵的宣纸混为一谈,因为有必要对选址的“前世今生”一探究竟。
②“宣纸”二字连用,成为表示纸张的专有名词,始于唐代《历代名画记》:“江东地润无尘,人多精艺,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种“宣纸”还不是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原料生产出来的纸张,而是“蜡之”后才可以用的皮纸。可见唐代“宣纸”是宣州地区所产高级纸张的总称,是以产地而称的。
③宋末元初,“以蔡伦术为生业”的曹氏一支因避乱迁徙到安徽泾县小岭,根据当地条件开始了以青檀皮为原料的宣纸试制和生产。宋末经元到明中叶之前,皖南山区社会相.对.稳定,文化繁荣,促进了当地造纸业的快速发展。小岭盛产优质青檀皮,而当地的两股山泉一股偏碱,一股偏酸,为宣纸制浆时需要偏碱、 捞纸时依赖弱酸的用水要求提供了恰到好处的保障。天时之机、地利之便加上人之勤奋,沾着黄山,九华山的秀气,染着巢湖、太平湖的灵气,泾县宣纸开始崭露头角。当然这时的宣纸还是稚嫩,主要用于装裱托纸等,还不宜用于书画。
④明朝中叶后,选址的原料已非采用青檀皮一中,而是掺和了沙田稻草。由于青檀皮的纤维较长,单一用青檀皮浆作为原料,成纸性质较硬,柔韧性不足,在这种纸上进行书法绘画时,润墨性稍逊。而稻草的纤维较短,用青檀皮浆掺和稻草浆造纸,则增加了成纸的绵柔度和书法绘画的润墨效果。及至清代,宣纸已经普遍采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两种原料制成。宣纸因其质地绵韧、纹理纯净、不蛀不腐、润墨性强的独特禀赋,成为书画家们的最爱。
⑤如今,宣纸产地早已由小岭传播到泾县及其周边地区。国内少数地方曾在原产地技术人员指导下生产过仿宣,但产品质量难与正宗宣纸相比。今天所谓正宗宣纸,就是用生产自安徽泾县及周边地区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做原料,用泾县特有的山泉水以及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的书画、裱拓用纸。
⑥宣纸是中国书画艺术的重要载体,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经历了上千年岁月,独占天时地利、绝活秘笈的宣纸,依然花信尚存,青春不衰。
12.“宣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请按时间顺序加以说明。(6分)
13.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6分)
14.简要分析第③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
奇妙的唾液
①唾液,俗称口水、口涎,它是口腔内各种腺体所分泌的黏稠状液体,是由遍布口腔黏膜深处的许多大大小小的唾液腺分泌出来的。大的唾液腺有三对: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小的有唇腺、舌腺、颊腺、腭腺等。唾液腺虽小,却是个很勤快的器官,一个成年人,一昼夜间可以分泌出唾液1000~1500毫升。我国古代养生学家称唾液为“玉泉”、“甘露”、“金浆”,唾液实际上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之一。
②唾液的用途很多,我们的口腔里假如没有了唾液的话,那么咽不下食物是不必说的,就是我们的嘴巴恐怕也张不开了。因为我们的舌头之所以能在口腔里“运转自如”,完全是因为有唾液在里面起“润滑油”的作用。而这种“润滑油”一旦失去的话,舌头就会和上腭或者下腭的表皮粘在一起,于是我们口腔内的一整套“机械”也就只好“束之高阁”了。
③唾液可以清除口腔中的食物残渣和异物,保持口腔的清洁。唾液具有抗菌和凝血的作用,所以口腔里的伤口往往比其他地方好得快。拔牙或牙龈手术后很少发生感染,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唾液中的溶菌酶有杀菌的能力,可阻止口腔内细菌的大量繁殖。美国科学家发现,唾液中有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唾液生长因子,它能显著地缩短伤口的愈合时间,并可以止血,还能保持皮肤的弹性。
④近年来,医学家们发现唾液对食物污染带来的致癌物具有消毒作用。日本生物化学专家研究发现,唾液中有很多免疫球蛋白,对食物中的异常蛋白质有极高的凝聚力,可增强人体的防卫功能。唾液中所含的溶菌酶对强烈致癌的黄曲霉素、苯并芘、亚硝胺有很好的解毒作用。也就是说,唾液相当于一种天然防癌剂,具有令致癌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的功能。他们将发霉食物中的致癌物质黄曲霉素与唾液混合后,再作用于动物体细胞,结果原来具有较强致癌作用的毒性物质几乎全部消失。此后,又发现唾液具有灭活亚盐等多种致癌物质的作用。唾液的这种灭毒作用,在于它能够消除致癌物所产生的超氧自由基。目前认为,癌肿、动脉硬化、糖尿病、心脏病、衰老等的发生,均与超氧自由基有关。
⑤古代中医说:“白玉齿边有玉泉(唾液),涓涓育我度长年”,意思是说,常咽唾液可以健康长寿。医学专家发现,唾液中确实含有一种能使人保持年轻的激素,这种激素是由三大唾液腺之一的腮腺分泌的,被称为“腮腺激素”。它之所以能使人年轻,是因为它能强化肌肉、血管、结缔组织、骨骼及软骨、牙齿的活力,尤其能增强血管的弹性和结缔组织的活力,只要腮腺激素充盈,血管和皮下组织(疏松结缔组织)的作用就会加强,皮肤的弹性就能得到保持。唾液的特殊功能触发了化妆品制造商的灵感,他们开发出“唾液化妆品”——抗皱霜、洗面奶等。
15.唾液有哪些作用?(4分)
16.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7.第④段“使原来具有较强致癌作用的毒性物质几乎全部消失”一句中加点词“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18.你还知道大自然中有哪些奇妙的现象?请举出两例。(3分)
三、写作(30分)
19.好奇,指的是对不了解的事物感到新奇,发生兴趣。有人对星空的奥秘感到好奇,于是就去观察探究;有人对“小人国”的故事感到好奇,于是就去读《格列佛游记》;有人对身边的变化感到好奇,于是就去了解这变化的原因……好奇,会使你有很多新的发现,会使你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请以《好奇》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限文体(诗歌除外);(2)600字左右;
(3)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 100 | |||||||||||||||||||
| 200 | |||||||||||||||||||
| 100 | |||||||||||||||||||
| 200 | |||||||||||||||||||
| 100 | |||||||||||||||||||
| 200 | |||||||||||||||||||
| 100 | |||||||||||||||||||
| 200 | |||||||||||||||||||
一、1.D 2.C 3.B
4.示例:(1)义不容辞 责无旁贷
(2)我们要学习并弘扬雷锋(或:英雄)精神,捍卫英雄,抵制、摒弃一切污损英雄精神的行为,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B
6.(1)示例一:(王)阿姨,您好!请问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
示例二:(王)阿姨,您贴春联需要(我)帮忙吗?
(2)示例:(王阿姨,)根据对联的规则,B的末字“绿”读四声,所以B是上联;A的末字“红”读二声,所以A是下联。
二、(一)
7.(1)黑发底下是父亲这个人物形象。(2)黑发底下是白发,是脱落。(3)黑发底下是父亲对孩子的呵护和家庭的责任。(4)黑发底下是父亲生命的流逝和孩子的成长。
8.写出母亲的辛劳和对父亲的爱,衬托父亲的形象;间接写出了家庭的温馨。
9.交代了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写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运用了反衬(或:衬托、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家庭的温馨。(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10.“丢”原指遗失、失去,在这里指父亲被病魔折磨,失去了头发。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生命流逝无奈不舍(或:无法控制、无法把握)的感情;同时也表明了在作者的眼中,父亲即使掉光了头发,也是坚强的,伟大的。
11.含义:对生命流逝的惋惜;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却又无法将其留住的遗憾;对父亲生命终将逝去的悲痛。(答出任意一点即可)作用: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二)12.唐代:表示纸张的专有名词,是宣州地区所产高级纸张的总称。宋元:“宣纸”是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的纸张,主要用于装袜托纸等。明清:“宣纸”是以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原料的高级书画纸张。如今的正宗“宣纸”:原产地以传统制作技艺生产的高级艺术纸张。
13.作比较。 把以青檀皮为原料的宣纸与原料中加入沙田稻草的宣纸进行比较,突出了采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原料的宣纸增强了纸的绵柔度和书法绘画的润墨效果的特点。
14.“相对”表,准确地说明了皖南山区社会稳定的程度,强调了当地造纸业快速发展的条件。“崭露头角”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泾县宣纸显出了自己的优势,并受到关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三)15.口腔“润滑油”(或:润滑口腔),具有抗菌和凝血的作用,对污染食物中的致癌物具有消毒作用,使人健康长寿(或:使人保持年轻)。
16.作比较。将口腔内伤口与其他地方伤口的愈合时间进行比较,突出了唾液具有抗菌和凝血的作用。
17.不能删去。“几乎”指大部分,表明具有较强致癌作用的毒性物质大部分消失,并不是全部消失。如果去掉“几乎”,就成了全部消失,与事实不符。“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8.示例:含羞草受到触摸就会闭合;痒痒树受到触摸时,树枝会摇摆;猪笼草会捕捉小昆虫;变色龙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色等。(任选其二)
三、19.[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提示中先解释了什么是好奇,然后提示给我们几个写作角度:既可以写自己对科学的好奇及探索,也可以写自己读书的生疑解惑,还可以写对身边的变化感到好奇等。相对而言,前两类是我们对不熟悉的事物感到好奇并进行探究,最后一类是对常见事物的变化的探究。无论写哪一方面的内容,都要把好奇的事物、好奇的原因及发现的结果写清楚,并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一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