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4—16题。(8分)
西江月 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注释】①这首词据传是苏轼贬谪惠州时悼念侍妾朝云之作。 ②瘴雾:惠州一带的湿热之气。 ③倒挂绿毛幺凤:(使者是)倒挂树上的绿毛小鸟。幺凤:鸟名。 ④涴(wò):沾污。 ⑤“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王诗中有“梦中唤作梨花云”句。
14.概括上下阕中梅花的形象特点。(每一点均在四字以内)(2分)
15.下列对词的理解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瘴雾”既写出当地气候特征,也渲染了仙风。
B.运用比拟,谓即使梅花谢了,而梅叶仍有红晕。
C.反其意而用典故,慨叹自己已经不再梦见梅花。
D.整首词借花喻人,借咏梅倾诉了对朝云的思念。
16.从侧面描写的角度,赏析上阕画线句。(3分)
14.(1)冰清玉洁(高洁、超尘脱俗) (2)天然丽质(不施粉黛)(2分)
15.A(3分)
16.写海仙派使者探芳丛,增添作品的浪漫色彩,从侧面表现(烘托)梅花之美。(3分)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8分)
纸鸢 袁枚
纸鸢风骨假稜嶒①,蹑惯青云自觉能。
一旦风停落泥滓,低飞还不及苍蝇。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①稜嶒:指才气、品格等卓越超群。
14. 袁诗中的“纸鸢”和曾诗中的“柳”倚仗的都是 。(1分)
15. 对两首诗歌中的字词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袁诗首句中的“假”是对“风骨”否定。
B.袁诗第二句中的“自觉”二字饱含讽刺。
C.曾诗开篇的“乱条”已经透出感情倾向。
D.曾诗中的“飞花”“日月”隐含作者之喜。
16.《纸鸢》和《咏柳》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两者的“同工”之处做简要分析。(4分)
14、(1分)风(答“东风”不给分)
15、(3分)D
16、(4分)两首诗都是咏物诗,所咏之物都是借他人之势,得意忘形,作者都对此进行了严厉的讽刺和批判,并严正警告他们不会永远得意下去,终有一天会受到打击(2分)。两首诗都借物抒情(托物言志)(1分),表达了作者仗势得志的小人的批判和警告(1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6题。(8分)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14.本诗所写的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 节。(1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颔联化用“孟嘉落帽”的典故,传神地表达诗人风雅洒脱的情态。
B.颈联从色彩、空间等角度写景,气势宏阔,又给人高危萧瑟之感。
C.尾联的“知谁健”表达了山水无恙,人事难料的深重的忧虑之情。
D.整首诗前三联对仗工整,抑扬顿挫;尾联,一问一答,意味深长。
16.首联情感的表达曲折多变,请简要赏析。(4分)
14.(1分)重阳
15.(3分)A
16.(4分)示例:人已老去,是一悲,对秋景更生悲,诗人只有勉强宽慰自己。今日重九遇见老友,姑且把悲伤藏起来,陪友人尽欢。情感复杂而多变。
4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双调】湘妃怨
和卢疏斋西湖
马致远
采莲湖上画船儿,垂钓滩头白鹭鸶。雨中楼阁烟中寺,笑王维作画师。蓬莱倒影参差。薰风来至,荷香净时。清洁煞避暑的西施。
14.“湘妃怨”是这首诗歌的( )(1分)
A.曲牌名 B.词牌名 C.宫调 D.题目
15.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从远近高低、触觉、嗅觉等角庋,描绘景物,展现了绚丽的西湖夏景。
B.诗中画面各异其趣,但又统一在宁静优美的基调上,体现作者的隐逸之志。
C.末句将夏日西湖比作美丽的西施,生动地写出了西湖的宁静、清洁、凉爽。
D.本首诗歌语言风格为清新明丽,又间杂着口语,读来雅致,而又不失活泼。
16.有人认为“笑王维作画师”插在前后写景的句中,不够协调;也有人认为此句如异峰突起,具有奇特的审美效果。结合整诗,谈谈你对此的看法。(4分)
14.A(l分)
15.B(无隐逸之志)(3分)
16.认同“不够协调”,理由谈及破坏写景的连续完整,并加以分析,最高2分
认同“异峰突起”理由谈及描写中加八叙述,使平板中见奇崛,拓展联想和想象的
空间,耐人寻味,结合诗句分析,最高4分。
5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4——16题。(8分)
洛阳早春
顾况⑴
何地避春愁,终年忆旧游。
一家千里外,百舌⑵五更头。
客路偏逢雨,乡山不入楼。
故园桃李月,伊水向东流。
【注】⑴顾况:唐代诗人,苏州海盐人,一生官位不高,曾受人引荐入朝任著作郎,时洛阳为唐代东都。
⑵百舌:百舌鸟,立春后鸣叫不已,是民间最常见的一种留鸟,终年生活在一个地区,不随季节迁徙。
14、这首诗的体裁是。(1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B、颔联流露出家人不能跟随在自己身边的遗憾。
C、颈联进一步交代“愁”因何在。
D、尾联“伊水东流”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16、全诗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试就尾联加以赏析。(4分)
14.(1分)五言律诗 15.(3分)B
16.(4分)作者想象着故乡早春桃李盛开的美好景象,是虚写;一江春水向东流是眼前景,是实写。这种由虚而实的超大空间跨度,使诗歌情境开阔,内涵丰富,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弃官归乡的情感愿望。
6阅读唐代诗人戎昱的两首诗,完成第14—16题。(8分)
(甲)霁雪①
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
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
(乙)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①此诗又题《韩舍人书窗残雪》。
14.对两首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都是七言绝句 B.首句都不入韵 C.都是仄起平落 D. 都很讲究对仗
15.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诗首句点明雪晴在天“暮”之时,为结句“一夜明”作了铺垫。
B.甲诗“无人扫”三字突出居住地的偏僻,显出韩舍人的孤独寂寞。
C.乙诗首句是说: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最喜爱的湖上亭。
D.乙诗“啼”字既指黄莺的啼叫,也容易使人联想离人伤心的啼哭。
16.两首诗都出现了“柳条”这一意象,请加以赏析。(4分)
14.(1分)A
15.(3分)B
16.(4分)雪后天晴,江边柳条轻盈,随风婀娜摆动。甲诗借景抒情,表达了雪晴时的愉悦心情。(情景描述1分,情感1分)春日和风,柳条轻拂。乙诗采用拟人法的手法,抒写不忍离去的依依深情。(情景描述1分,情感1分)
7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第14—16题。(8分)
【双调】水仙子 山居自乐
(元)孙周卿
西风篱菊粲秋花,落日枫林噪晚鸦。数椽茅屋青山下。是山中宰相家,教儿孙自种桑麻。亲眷至煨香芋,宾朋来煮嫩茶,富贵休夸。
[注]山中宰相:指陶弘景。他隐居句曲山中,礼聘不出,武帝到山中咨询国家大事,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14.“双调”是这首小令的宫调名,“水仙子”是 。(1分)
15.对这首小令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两句通过“西风”等六个意象写出了深秋的肃杀。
B.诗人自诩是“山中宰相”,这是一种自命清高的表现。
C.“富贵休夸”与“山居自乐”呼应,点明诗歌的主旨。
D.本诗语言质朴平实,朗朗上口,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16.作者是怎样表现山居自乐的?(4分)
14、(1分)曲牌名
15、(3分)A(错在“肃杀”)
16、(4分)要点:(1)艺术手法,如选材角度、语言表达等;(2)对艺术手法的具体分析;(3)语言。答案示例:作者通过对归隐生活中几个代表性片段的描写(1分),如自诩“山中宰相”、教儿孙“种桑麻”、为亲眷“煨香芋”、为宾朋“煮嫩茶”等(3分),表现山居自乐。
8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长沙过贾谊宅① 唐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②,万古惟留楚客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①诗人因公务南至湘中,瞻仰贾谊故宅写下此诗;此前,才华横溢的诗人曾因“刚而犯上”被贬。②栖迟:淹留。③楚客:指贾谊。贾谊曾被汉文帝重用,后被疏远,任长沙王太傅。
14.依现代汉语来看,这首律诗不押韵;但按唐代的读音,此诗是合乎律诗规范的。推测一下,本诗的“悲”“崖”和 在古代是押韵的。(1分)
15.下列对作品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首联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有志不伸,心境悲凉,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
B.颔联写诗人步入贾谊故宅所见之景,渲染了寂寥的氛围,为下文抒发感慨做了铺垫。
C.颈联写贾谊当年在湘水凭吊屈原,如今,诗人又来到长沙凭吊贾谊;此乃万古同悲。
D.尾联感叹唐王朝风雨飘摇时却贬谪无罪的“我”,以直抒胸臆手法发出了愤怒的质问。
16.将本诗与课本上左思《咏史》比较,任选一角度,简要赏析两诗表现手法上的异同。(4分)
14.迟、时、知
15.D
16.都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刘诗借贾谊屈原的被贬暗示自己的遭遇;左诗借西汉旧事,表达了对西晋门阀制度的不满。
本诗①借景抒情(赏析颔联)②拟人、反问(赏析颈链、尾联)③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等)。
左诗①比喻:用“松”“苗”比喻有才华的寒门子弟与平庸的世家子弟;②对比:两种人不同身份和不同命运的对照。
9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4—16题。(7分)
宿 雨
王安石
绿搅寒芜出,红争暖树归。
鱼吹塘水动,雁拂塞垣飞。
宿雨惊沙尽,晴云昼漏稀。
却愁春梦短,灯火著征衣。
注释:芜:指杂草。
14. 王安石,字 ,号半山。封荆国公,后人称王荆公。(1分)
15.下列对这篇作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本诗表达了诗人看见沿途奇异美景的新奇与喜悦。
B. 颔联的“塞垣”二字告诉我们这是一次边塞之行。
C. 颈联写夜雨洗去沙尘,天空晴朗而滴漏之声渐稀。
D. 尾联两句写诗人为赶路而天不亮就起来穿上征衣。
16. 诗歌首联不仅对仗,写景也很有特点,请结合具体词语对其进行赏析。(4分)
14、介甫(1分)
15、A
16、诗歌的第一联,在内容上,写新出的绿草仿佛搅动着从寒冬的杂草中长出来,红色的花朵争抢着在向阳的树枝上绽放,写出了早春的美景;(1分)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草和花朵写活了,赋予它们以生命,充满了动感和生机。(1分)同时,诗人还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以“绿”和“红”借指绿草和红花,形象地写出了它们的色彩。(1分)在语言上,诗人巧妙地运用动词“搅”、“出”、“争”、“归”,使得静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1分)
10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甲]杂诗 王 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乙]问来使 陶渊明
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屋南窗下,今生几丛菊?
蔷薇叶已抽,秋兰气当馥。归去来山中,山中酒应熟。
14.陶渊明是 朝诗人。高中课文中学过他的作品《 》。(2分)
15.对两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首诗歌都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使诗歌跌宕有致;
B.两首诗歌分别问梅、问菊,都彰显出诗人高洁的品格;
C.两首诗歌体裁都是古体诗,语言自然、质朴而无雕饰;
D.两首诗歌主题相同,都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16.有人在比较这两首蕴含了作者深厚感情的诗时,认为“渊明之作,下文缀坠语稍多,趣意便觉不浓;右丞只为短句,欲于此下复赘一语不得。”对于这样的比较分析,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3分)
14.(2分)晋 归去来兮辞(饮酒)
15.(3分)A
16.(3分)甲问了无答,答在问中。言有尽而意无穷(1点)。乙有问有答,言尽意尽。(1点)结合具体语句展开分析(1点)。
1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5—17题(7分)
鹊桥仙
(宋)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①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 争如:怎如,不如。
15.这首词描写的是中国传统节日___________。(1分)
16.对这首词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词的上阕用“满眉颦”形容新月当空,情景交融,匠心独运。
B.本词的主旨与“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如出一辙。
C.本词借神话故事诉说人世悲情,蕴含作者对人生的深切体悟。
D.整首词用质朴的语言再现复杂的情感,词意隽永,感人肺腑。
17.这首词多处采用了衬托的艺术表现手法,请举例并结合作品赏析。(4分)
15. 七夕
16.B
17.答案示例:上片写牛郎织女“耕慵织懒”,鹊桥相会前的满心牵挂、殷殷期待跃然纸上,月姊、凤姨等“群仙相妒”,益加衬托出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寂寞难耐,以及牛郎织女爱情的难能可贵。对七夕相会的无比向往,更凡尘出下片“相逢草草”的无限悲哀;相会欢愉之短暂有限,将离愁别绪反衬得越发深重绵长。
12阅读下面诗词,完成14--16题(8分)
《浪淘沙》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注释】:此词为明道元年(1032)春,欧公与友人梅尧臣在洛阳城东旧地重游有感而作。 紫陌:郊游大路。
14、从题材看,是一首 之作。1分
15、对本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暖风吹拂,人物内心轻松、愉悦。
B、“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句会议去年与友人同游的欢乐,引出后面的感慨。
C、“今年花胜去年红。”句以乐景写感伤之情。花虽美,但赏花之人还是要别离。
D、“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语言通俗直白,情感真挚强烈。
16、赏析“游遍芳丛”之“遍”字,谈谈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内容。4分
14.(1分)惜别(告别)、离别、送别等
15.(3分)B(错在“去年”,应该是今年。主要是写实也有回忆。)
16.(4分)故地重游,美景依旧,本无特别的引人之处,但难得一聚倍加珍惜,友情浓重, 难舍难分。(2分)“遍游”只是为了延长相聚的时间以慰别离的苦痛。(2分)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8分)
同柳吴兴何山集送刘余杭
吴均
王孙重别离,置酒峰之畿。
逶迤川上草,参差涧里薇。
轻云纫远岫,细雨沐山衣。
檐端水禽息,窗上野萤飞。
君随绿波远,我逐清风归。
14.这首诗的体裁是 (1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用“涧里薇”表现送别之人地位卑微,使诗充满愁绪。
B.水禽栖檐,萤飞绕窗,环境清幽美好,似有依恋之态。
C.“绿波远”写出刘余杭乘舟远行,诗人目送征帆的情景。
D.全诗在叙事、写景中寄托情意,意境淡远,耐人寻味。
16.赏析“轻云纫远岫”中“纫”字的表达效果。(4分)
14.(1分)古体诗
15.(3分)A
16.(4分)“纫”字看似平常,实则很有巧妙(1分)。“纫”有缝缀、引线穿针之意。形象地写出轻柔的白云缠绕远山,与远山紧密连缀在一起(2分),以此衬托我和朋友之间的情意。(1分)
1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观社 杨万里
作社朝祠有足观,山农祈福更迎年。
忽然箫鼓来何处?走煞儿童最可怜。
虎头豹面时自顾,野讴市舞各争妍。
王侯将相饶尊贵,不博渠侬注一晌癫。
[注]渠侬:方言,他(她),他们。
14.从首联看,“社”是 (2分)
15.下列对尾联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王侯将相即使放下尊贵身份,也无法获得山农们的欢畅。
B.王侯将相尽管身份尊贵,但无法得到山农们那样的欢畅。
C.王侯将相放不下尊贵身份,不可能有山农们那样的欢畅。
D.王侯将相暂时放下尊贵身份,像山农那样不欢畅不罢休。
16.赏析本诗颔联、颈联的描写手法。(4分)
14.(2分)山农祈福的活动。
15.(2分)B
16.(4分)人潮涌动,锣鼓喧天,唱着山歌的村民,带着面具的演员竞相登台,追逐着鼓声奔跑的儿童尤其可爱惹眼,营造出欢畅、热闹的场景,极具视听冲击感。(描写手法:点面结合,视听结合,场面描写)
15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第14~16题。(8分)
过山农家 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
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
却喜晒谷天晴。
14.“过山农家”中的“过”的意思是 (1分)
15.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泉声”反衬出山的幽静,“鸡鸣”反衬出农家特有的悠然宁静。
B.前面两句诗句以景取胜,展现了两幅生动、自然的画面。
C.后两句诗句语言含蓄质朴,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D.从山农的口吻中,能表现其淳朴、爽朗的劳动者形象。
16.本诗作为一首六言绝句,在其词句的组合形式上有明显的特征。请对此加以赏析。(4分)
14.拜访(1分)(拜访、造访)
15.C(3分)(含蓄)
16. 本诗采用意象叠加法,将溪上板桥,人行桥上,耳听雨后泉声组合写出山中如画的风景和特有的幽静,将农家茅舍,雨后初晴,鸡儿闲散鸣叫组合特有的山中农家悠然宁静的氛围,为下句雨后忙碌作铺垫。
六言绝句在每句中两字一顿,形成二二二结构,上下对句自然形成对偶,整首诗写山农家在雨后天晴由悠闲转为忙碌的情景,显得变化中有工整,自然中有韵律,充分地表达了山农的劳动、收获的喜悦之情。(4分)(手法(物象叠加也可)1分,对仗不给分,效果工整有韵律1分,诗歌内容概括,适当引用诗歌中的意向1分,作者的情感:农家生活的喜悦自然宁静)
16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①通②理,渔歌入浦深。
【注】①穷:失意,归隐。②通:得意,出仕。
14.关于这首诗,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古体诗 B.近体诗 C.乐府 D.新乐府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题冠以“酬”字,应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作者再写诗回赠。
B.第一联感慨自己一入晚年,就只喜欢清静;借此表明生活态度。
C.第二联对“喜欢清静”作解释:“无长策”是其原因。
D.诗中松林、清风、明月、素琴,都是代表隐逸生活的意象,也是消极、厌世的象征。
16.请从结构和内容方面,赏析结尾两句诗的表达效果。(4分)
14.A(1分)
15.D (3分)
16.(4分)一问一答的形式呼应了诗题中的“酬”字;(1分)问而不答恰为此诗的妙处所在。(1分)面对人生的失意与得意、出世与入世的问题,作者虽然没有做出正面的回答,但却用了曲笔包含了丰富的潜台词,耐人寻味。“渔歌入浦深”的言外之意是:你也不用做那个小官了,不如和我一起啸歌山林吧!(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