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当前基础教育和课程改革中亮点和热点,承载着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职能。它做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和课程形态,希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社会生活、社会实践中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从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学习和生活的方法策略,丰富社会体验,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要的问题在于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封闭的、脱离现实生活和偏重于知识传授的倾向,构建一种有助于学生投入社会生活、亲历实践过程的课程与教学体系,倡导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和全新的教育视野。”
但由于教师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认知水平、传统教育的思维惯性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加上在课程实施中的导向等原因,出现了一些需要商榷的问题。在不少地区,综合实践课程的常态化实施更远远做不到。除去众所周知的原因外,笔者认为课程的管理和实施者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1、把握综合实践课程的基本方向。
综合实践课程的定义不再赘言,这里只想从综合实践课程的特性谈一下与其它学科(课程)的区别。综合实践课程不是校本课程。虽然它们都依据学生的兴趣,都要整合校内外资源尤其是区域资源,一般都没有现成的教材。但校本课程更多依赖于学校资源和教师资源,例如教师在音体美舞方面有突出才能,依据学生兴趣,成立艺术小组,促进了学生艺术才能的提高,其目标是鲜明的,其结果是预知的或可以预知的,其探究性、实践性是在其知识技能内部的学习、体验和转化,其课程评价是结果。但综合实践课程的载体是问题,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是探求研究结论)”的过程,目标是确立主题后的假设,结果是未知的,关注的是学生经历、体验和探究过程中认知、创造、分享、合作意识和精神,关注习惯、方法、策略更多一些。综合实践课程的收获、成果可以转化为校本课程的内容。校本课程可以以综合实践课程的某一阶段进行培训活动,例如如何采访、调查报告撰写、资料收集整理等。两者可以有某些关联,但区别还是很明显的。各种兴趣小组活动也不能看做是综合实践活动,至少不是综合实践课程的全部。
综合实践课程与主题教育活动的关系。首先说主题教育活动是综合实践课程的很好载体,与学校德育教育相结合,可以激发师生的参与热情,得到学校、社会的更多肯定和支持,产生积极的轰动效应,使得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多彩。但主题教育活动本身不是综合实践活动。因为它不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过程,其设计、方法、内容、活动、手段、结果表达是学校、教师活动目标的达成,结果是清楚预设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与综合实践活动是有较大区别的。例如“关爱学校花草树木”是主题教育活动,“xx学校小学草坪情况的调查”可能是综合实践活动。“缤纷五月,送给母亲节的礼物”让学生自行设计、排练,通过自己喜欢的形式表达对母亲的敬仰,可以做成综合实践活动,但学校统一布置让学生回家都给母亲洗一次脚,说成主题教育活动更准确一些。学校的一块田地,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选择种植项目,自行管理,自行收获或分配成果,就有了综合实践课程的雏形。但学生为菜地拔了一节课草,就不能叫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在学校、团队组织的号召下参与打扫社区卫生、照顾孤寡老人等只是主题教育活动,而一般美术课上学生用豆子作画、布贴画等只是传统课程的成果而已。
2、课程实施中的课题化、专家化倾向不利于课程的常态化实施。任何一项课程,都会具备设计理念、目标、内容、方法、过程、评价等科目化的要求,肯定需要理论层面的指导和专业化的甄别,但课程落实尤其是本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转变以及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最终要在课程实施中得到体现。对教师的专业理论培训是必需的,但在当前教师师资不均衡,主客观条件尚不完全具备的条件下,综合实践课程沿用课题申报、论证、实施、结题成果的模式只能让更多的老师和学校望而却步。专家的理论指导要让当今的多数老师内化为实践行动,还真的不能有太多期望。现在有些专家推行的综合实践课程实施大致分为十六个步骤:即课题(主题)选定、研究内容与背景、研究意义及目的、活动所需设备准备、归结子课题、人员分工、预期成果及表达方式、制定方案、方案论证与交流、活动前师生培训、活动实施、阶段性小结(中期汇报交流、评价)、成果展示、资料收集整理、活动评价、师生反思等。别说是学生,让老师去做这样的填空题都有困难。这样的“阳春白雪”、“天籁之音”造成的“曲高和寡”和“想说爱你不容易”真的是课程改革所需要的吗?
课程只有走近师生、走进学校,才会焕发生机和魅力,专家多具体指导而不是诘问,多沟通交流而不是批评,才能推进课程的常态实施。于是斗胆想起“百家讲坛”之路,简化一些步骤,做个下里巴人如何?例如“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作用”在主题确定中已体现出来,可否不写出来?产生子课题时可否“学生自选与教师引导制定相结合”,让问题简单化、具体化?方案论证时是否简单些?成果展示可否让每一位学生都谈谈有形的无形的经验教训和过程中的喜怒哀乐,不用那么全,不用屈从于老师的目标而“为赋新词强说愁”?评价内容与方式要侧重态度、学习过程方法、交流合作、动手实践,多元评价每次有所侧重,不用面面俱到,多倾听学生自己的感悟和评价,不同年龄段设计相应的目标……许多事情可以慢慢来,逐步培养,逐步提高。别让这一开放、动态、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走了样,搞得人身心疲惫,失去了兴趣。本人赞成少儿频道的《快乐体验》栏目,不赞成弄得学术氛围太浓,专家论调十足,成为师生新的负担。
3、注意综合实践课程的均衡发展。
综合实践课程包括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许多校长、教师、学生认为综合实践课程就是社会活动,只有轰轰烈烈、大张旗鼓才能彰显课程的内涵,而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科化、传统化。应该说这是有偏执的。其实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深远,这不仅体现在学习方法和策略上的有效转变,而其中的归纳、演绎逻辑思维以及缜密的思辨、论述等能力的历练将终身受益。首先“研究”一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科技专家们的专利。它是问题意识和为了获取答案和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体验,包括观察的准确性、发现的敏锐性、验证的合理性、归结的完整性和表述的逻辑性等方方面面。如果把“研究”泛化,童年爱迪生孵小鸡的举动何尝不是研究呢?其次“研究”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因而应以获得体验性知识,提高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增强探究兴趣、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主。中学学生逐步过渡到具备抽象思维能力,应以观察、发现、甄别、剖析、论证、答辩的能力培养为主。研究性学习不应该被忽略,在现在的教育和评价模式下,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学科入手,加强学科间整合和互补,是课程改革的方向。研究性学习只要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样可以丰富多彩。例如某中学的实践活动主题为“唐诗宋词中的酒文化”、“陶渊明的生活方式与思想”,某小学的“小学识字范围内的象形字有多少”“比例尺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等,其积极的学习方式的建立和学生探究意识的增强,让我们看到课程实施的春天。